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期中测试模拟卷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对 “新纪元” 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B. 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D. 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51 年 5 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正式签字,这一协议的执行意味着( )
A. 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 获得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C. 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D. 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射口,英勇牺牲的战斗英雄是( )
A. 黄继光
B. 邱少云
C. 罗盛教
D. 董存瑞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局面,我国( )
A. 实施 “一五” 计划
B. 进行土地改革
C. 开展 “大跃进” 运动
D. 实行改革开放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 )
A. 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B. 实行土地改革
C.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56 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 )
A.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B.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C.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 我国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1958 年,中共中央提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随后在全国掀起了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两场运动的失误主要在于( )
A. 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B. 破坏了国内的和平环境
C. 开展了 “文化大革命”
D. 违背了人民的意愿
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成就( )
A.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B. 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C. 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D. 以上都正确
“文化大革命” 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是( )
A. 刘少奇被诬陷迫害
B. 彭德怀被错误批判
C. 邓小平被撤销职务
D. 贺龙被迫害致死
1978 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 )
A. 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B. 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C. 否定了 “两个凡是” 的错误观点
D. 以上都正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上确立的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 )
A. 经济建设
B. 阶级斗争
C. 文化建设
D. 军事建设
1980 年,我国在广东和福建两省建立的经济特区不包括( )
A. 深圳
B. 珠海
C. 汕头
D. 厦门
E. 海南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 增强企业活力
B. 实行按劳分配
C.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实行政企分开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 中共十二大
B. 中共十三大
C. 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五大
二、材料分析题(共 20 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历史纵横》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的起止时间是什么?(3 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为什么要 “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4 分)
“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 具体指什么?结果如何?(3 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 “左” 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材料二: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 “冒” 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 邓小平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历史性决策是什么。(2 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态度。(4 分)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至少各举一例)(4 分)
三、简答题(共 10 分)
简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5 分)
简述 “一五” 计划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成就。(5 分)
四、探究题(共 10 分)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以 “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的发展” 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认识。(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不少于 150 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 C(新纪元指独立自主)
2. B(西藏和平解放标志大陆统一)
3. A(黄继光在上甘岭用胸膛堵枪口)
4. A(一五计划发展重工业)
5. C(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制定宪法)
6. A(农业改造方式为农业生产合作社)
7. B(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8. A(大跃进忽视经济规律)
9. D(原子弹打破核垄断、增强国防和国际地位)
10. A(刘少奇冤案最大)
11. D(真理标准讨论否定“两个凡是”)
12. A(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心为经济建设)
13. E(海南1988年设经济特区)
14. A(城市改革中心为增强企业活力)
15. D(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
二、材料分析题(共20分)
1. (10分)
(1)事件与时间:土地改革(1950-1952年)。
(2)原因:
小农经济生产率低;
可能导致贫富分化;
无法为工业化提供支持。
(3)具体与结果:
引导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实现农业集体化,促进工业化。
2. (10分)
(1)决策: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2)态度:大胆试验、敢于创新;强调“闯”和“冒”的精神。
(3)成就:
经济: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加入WTO;
科技:载人航天、高铁、5G技术等。
三、简答题(共10分)
1. 新中国成立意义:
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
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2. 一五计划:
任务: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基础;
成就:武汉长江大桥、鞍钢、长春一汽等。
四、探究题(共10分)
题目: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的发展
内容: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建国后,通过土地改革、一五计划等巩固政权,推动工业化。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尽管经历“大跃进”等曲折,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科技突破等成就显著。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引领国家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