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表 学科 授课年级 学校 教师姓名
章节名称 明朝的对外关系 计划学时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对明朝对外关系史实的学习,认识到明朝对外交往既有和平友好的一面,也有冲突战争的一面,理解外交政策的制定是由国家利益、实力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培养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时空观念: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过程,明确这些事件在明朝历史发展中的时空定位,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如《明史》中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记载、戚继光的军事著作等,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能够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影响,戚继光抗倭的背景、意义等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加深对明朝对外关系的理解。 (5)家国情怀: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先进和中华民族的开放精神,学习戚继光等爱国将领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而英勇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规模和意义,理解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对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背景、经过和结果,认识到戚继光抗倭保卫了祖国的海疆安全,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体会他的爱国精神和军事才能。
教学难点 (1)理解郑和下西洋得以实现的原因,包括明朝前期的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条件,以及郑和本人的个人因素。 (2)分析明朝对外关系中和平交往与冲突战争并存的原因和影响,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与国家实力、国际形势等密切相关。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相关的历史地图、视频资料、文字史料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收集整理与明朝对外关系相关的历史文献、研究成果等资料,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纪效新书》等,供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和分析。 (3)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情景导入 老师:同学们,在明朝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有这样一个故事,在遥远的海洋上,一支庞大的船队浩浩荡荡地航行着,他们的船只巨大无比,装备精良。船队所到之处,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他们与当地人进行友好的贸易往来,传播着中国的文化和技术。大家能猜到这是哪一历史事件吗? 学生:郑和下西洋。 老师:非常正确!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对外交往中一次伟大的壮举。除了和平友好的交往,明朝还面临着一些外来的威胁和挑战。比如,在东南沿海地区,经常有一些倭寇骚扰百姓,烧杀抢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那么,明朝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6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去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2. 明朝对外关系的总体介绍 老师:明朝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是和平友好的交往,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另一方面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以戚继光抗倭最为典型。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对外关系,共同构成了明朝对外交往的丰富画卷。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郑和下西洋的具体情况。 二、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 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一下,郑和下西洋得以实现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代表发言) 学生1: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雄厚,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质基础。 学生2:明朝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能够制造出巨大的海船,并且掌握了罗盘导航等技术。 学生3:明成祖朱棣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为了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 老师:大家分析得非常全面。明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为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同时,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进步,到明朝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明成祖朱棣的决策和支持也是郑和下西洋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 2. 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老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路线等内容,然后完成表格。 (展示表格,内容包括时间、次数、出发地、到达范围等) (学生阅读教材后填写表格,老师进行检查和讲解) 老师: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7次率领船队下西洋。他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船队规模非常庞大,每次都有大小船只两百多艘,随行人员达两万七千多人。 3.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老师: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和所学知识,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各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1: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船队所到之处,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同时也带回了各国的特产和文化。 学生2:郑和下西洋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学生3:郑和下西洋展示了中国的强大国力和先进文化,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 老师:大家总结得都很好。郑和下西洋不仅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还为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座丰碑,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 (二)戚继光抗倭 1. 倭寇的侵扰 老师: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一下,什么是倭寇?他们为什么要侵扰中国沿海地区?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学生1:倭寇是指元末明初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 学生2:日本国内社会动荡,一些武士和浪人失去了生活来源,便与海盗勾结,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抢劫和掠夺。同时,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也给了倭寇可乘之机。 老师:非常正确。倭寇的侵扰给中国沿海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 戚继光抗倭的经过 老师:面对倭寇的侵扰,明朝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关于戚继光抗倭的经过,然后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学生:戚继光组建了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的“戚家军”。他根据沿海地区的地形特点和倭寇的作战方式,创造了“鸳鸯阵”。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了浙江的倭寇。之后,他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与其他抗倭将领配合,基本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老师:概括得很准确。戚继光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爱国精神。他训练的“戚家军”战斗力很强,“鸳鸯阵”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战术,能够充分发挥各种武器的优势,克制倭寇的长刀和火器。在他的领导下,抗倭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3. 戚继光抗倭的意义 老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和所学知识,谈谈戚继光抗倭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1:戚继光抗倭保卫了祖国的海疆安全,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 学生2:他的抗倭斗争有利于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当地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学生3:戚继光的爱国精神和军事才能值得我们学习,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老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戚继光抗倭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他的胜利不仅保护了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为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戚继光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 背景 老师:明朝时期,除了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这两件大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对外事件,那就是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一下,葡萄牙人为什么会来到中国?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学生: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对外进行殖民扩张。葡萄牙是最早进行海外探险和殖民活动的国家之一,他们为了寻找新的贸易市场和资源,来到了中国。 老师:非常正确。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航海家们纷纷踏上了探索世界的征程。葡萄牙人凭借着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强大的海上力量,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和贸易据点。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的国家,自然成为了他们觊觎的对象。 2. 过程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关于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过程,然后简单叙述一下。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学生: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船遇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通过行贿明朝地方官员,获得了在澳门的居住权。后来,他们逐渐在澳门扩展土地,修筑炮台,设立官署,长期占据了澳门。 老师:叙述得很清晰。葡萄牙人通过欺诈和行贿的手段,逐渐在澳门站稳了脚跟。虽然他们最初只是获得了暂时的居住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势力不断扩大,对澳门的控制也越来越强。 3. 影响 老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对中国有哪些影响?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1:这是中国近代以来遭受西方殖民侵略的开端,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学生2: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葡萄牙人带来了西方的一些商品和文化,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了西方。 老师:大家分析得很全面。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西方殖民势力开始进入中国。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方的交流,但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随堂检测 1.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A.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 印度半岛 C. 阿拉伯半岛 D. 好望角 老师:这道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的到达范围。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A 老师:非常正确。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选项A是正确的。 2. 戚继光是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抗击倭寇的主要地区是( ) A. 广东沿海 B. 福建沿海 C. 江浙沿海 D. 东南沿海 老师:这道题考查的是戚继光抗倭的地区。请大家回忆一下教材内容,然后做出选择。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D 老师:正确。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地区抗击倭寇,包括浙江、福建、广东等地,选项D是正确的。 3. 1553年,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殖民者是( ) A. 西班牙 B. 荷兰 C. 葡萄牙 D. 英国 老师:这道题考查的是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的知识点。请大家根据所学内容进行选择。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C 老师:完全正确。1553年,葡萄牙人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选项C是正确的。 四、课堂小结 老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明朝的对外关系,主要包括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对外友好交往的典范,它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谊,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戚继光抗倭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保卫了祖国的海疆安全,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则是西方殖民势力开始进入中国的标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和平友好的一面,也有冲突战争的一面。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作业设计 (1)制作一份手抄报,内容包括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主要事迹和意义,以及戚继光抗倭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小论文,分析明朝对外关系中和平交往与冲突战争并存的原因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