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第二单元《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虽然现在中国很多人不喜欢读书了,但是文本阅读还是不可缺少的。
B.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对于今天这个充满浮躁气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C.作者认为我们读书肯定要读好本专业的书,也应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甚至还可涉猎外国文本经典。
D.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就是一种时尚。
答案:D
解析:分析:D原文第四段末句是说“应该”成为一种时尚,并非实然判断。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作品中寄予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作品当中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字、词语或句子,并对这些字词句进行不同方面的赏析,然后对赏析的结果进行整合,最后把能表达作者感情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出来即可。
2.根据文意,联系现实,对文中加线的有关“文化”的名词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垃圾”主要是指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粗制滥造的低俗文化。
B.“读图时代”指的是大量精美图片加文字的文本时代,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通俗性等特点,带来了阅读的简便和快捷,同时又加剧了阅读的表层化,培养了一批表层化的读者,使快餐文化走向泛滥和无度。
C.“文化经典”指的是能体现本民族文化精髓的和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
D.“异质文化”指的是在形式上与本民族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其他国家文化。
答案:D
解析:分析:从“质”来看主要是内容,而非形式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作品中寄予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作品当中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字、词语或句子,并对这些字词句进行不同方面的赏析,然后对赏析的结果进行整合,最后把能表达作者感情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出来即可。
3.下列句子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标志的主体由汉字“心”、英文字母“V ”、嘴衔橄榄枝飞
翔的和平鸽_________。此标志与世博会会徽“世” _________,在呈现中国文化个性的同时,________了志愿者的用“心”和热“心”。
A.凑成 异曲同工 表达 B.构成 同心协力 表示
C.凑成 同心协力 表示 D.构成 异曲同工 表达
答案:D
解析:分析:“凑成”意为“拼凑”,层次低;“构成”为中性词;“表示”意思是“表达感情的言语行为”;“表达”是“表示思想‘感情”。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同义词的能力。做该题时,需要学生首先熟悉出题人提供的语言环境,然后仔细辨析意思相近的几个词语在搭配、感彩、语体色彩等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再用排除的方式得出正确答案。
4.请选出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 )
①“这布是华丽的! 的!无双的!”每个人都随声附和着。
②谁如果想要 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③从他那一面看来,(我)是一去之后, 了。
A.精致 鉴赏 杳无消息 B. 精密 鉴赏 销声匿迹
C.精致 鉴别 销声匿迹 D. 精密 鉴别 杳无消息
答案:A
解析:分析:“精致”精巧细致,强调“巧”;“精密”精确细密,强调“确”;“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鉴别”辨别真假好坏;“销声匿迹”隐藏行迹;“杳无消息”没有消息。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同义词的能力。做该题时,需要学生首先熟悉出题人提供的语言环境,然后仔细辨析意思相近的几个词语在搭配、感彩、语体色彩等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再用排除的方式得出正确答案。
5.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 4月5日,山西王家岭谋矿“3 28” 矿难153 名被困人员中的115人成功
获救,创造了中国救援史上的奇迹!
②中国举办世博会, 要向世界炫耀什么, 要交流先进科学技术,展示科技发展
成果。
③敌人被打跑了,但战士们知道,他们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 的。
A.①截止 ②不是 就是 ③卷土重来 B.①截至 ②不是 而是 ③卷土重来
C.①截止 ②不是 而是 ③东山再起 D.①截至 ②不是 就是 ③东山再起
答案:B
解析:分析:“截至”截止到某个时候;“截止”到一定期限停止。矿难和“期限”没关系;卷土重来,比喻失败后重新恢复势力,是贬义词;东山再起,比喻失势后重新回复地位,是褒义词。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同义词的能力。做该题时,需要学生首先熟悉出题人提供的语言环境,然后仔细辨析意思相近的几个词语在搭配、感彩、语体色彩等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再用排除的方式得出正确答案。
6.下列句子,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愿一切生命不至于因 ① 在石缝间而凄凄切切。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在我的心头 ② 。
笑是一种个人的创造,也是一种集体生活感情 ③ 的表现。
A. ①飘落 ②荡 漾 ③融洽
B. ①飘飞 ②游荡 ③融会
C. ①飘扬 ②浪荡 ③融化
D. ①飘荡 ②荡漾 ③融通
答案:A
解析:分析:用“荡漾”和“感情融洽”排除它项。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同义词的能力。做该题时,需要学生首先熟悉出题人提供的语言环境,然后仔细辨析意思相近的几个词语在搭配、感彩、语体色彩等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再用排除的方式得出正确答案。
7.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在许多人眼里,美术馆一直是阳春白雪的代名词,是少数有艺术造诣的人出入的地方,里面陈列的通常是看不太懂的作品。但如果你到台湾的美术馆去转转,你一定不会失望。台湾的美术馆数量众多,有大有小,风格迥异。其中规模最大的两处是新北市的朱铭美术馆和台中市的“台湾美术馆”。置身其中,你会发现那里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物品,而是像站立在你身边懂你的知心朋友。
A.阳春白雪 B.通常 C.迥异 D.高高在上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能力层级E。
今年的命题思路与2012年大致相同,继续采用一个语段集中考查四个词语(成语)的使用的形式,考查的词语为两个成语、两个词语,符合高中学生现阶段的语言运用实际。
A项“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后用来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B项“通常”意为一般,惯常。C项“迥异”,指迥然不同,完全不同。以上三项均合乎语境。D项“高高在上”,谓所处极高,泛指地位高;后常用来形容领导者脱离群众,不深入实际。句中用来指“艺术作品”,使用对象不恰当。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同义词的能力。做该题时,需要学生首先熟悉出题人提供的语言环境,然后仔细辨析意思相近的几个词语在搭配、感彩、语体色彩等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再用排除的方式得出正确答案。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家庭的 使他从小对美就有敏锐的感悟,乡村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线条使他陶醉不已。
②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动荡,经济秩序极为混乱,物价 ,人民苦不堪言。
③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全体职工都 总经理罗阳献身国防事业的崇高精神 打动。
A.熏陶 青云直上 为……而 B.熏染 青云直上 为……而
C.熏陶 扶摇直上 为……所 D.熏染 扶摇直上 为……所
答案:C
解析:分析:熏陶——人的思想行为因长期接触某些事物而受到好的影响。熏染——人的思想和生活习惯逐渐受到影响(多指不良的)。扶摇直上——扶摇: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青云直上——青云:指青天;直上:直线上升。指迅速升到很高的地位。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同义词的能力。做该题时,需要学生首先熟悉出题人提供的语言环境,然后仔细辨析意思相近的几个词语在搭配、感彩、语体色彩等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再用排除的方式得出正确答案。
9.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阳春三月,一位老人在杭州西湖岸边展示他高超的拳脚功夫,引来许多行人侧目观赏。
B.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其间,他换过几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始终没有放弃专业学习。
C.老王一直热衷于收藏,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喜悦的心情总让他如坐春风,夜不成寐。
D.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
答案:B
解析:分析:分析:A、侧目: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此处用来形容人们欣赏的状态是不对的;C、如坐春风: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D、鼎足而立: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不能用二者之间。
此题学生易误认为“其间”一词应为“期间”,“其间”与“期间”都表示在某段时间里面或某个时期中间,其中“其间”也可以理解为“那段时间里、那个时期中”,但“其间”一词可以单独充当表示时间的状语,而“期间”不能单独充当时间状语,使用时它的前面必须添加修饰语。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同义词的能力。做该题时,需要学生首先熟悉出题人提供的语言环境,然后仔细辨析意思相近的几个词语在搭配、感彩、语体色彩等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再用排除的方式得出正确答案。
10.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倒金字塔形的“421”家庭结构使得居家养老陷入困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又不够完善,以至中国养老问题日趋严重。
B.有人多次为芦山灾区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C.面对河水严重污染的现状,大学生自愿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满怀热诚地进行生态环境调查,积极宣传环保理念。
D.随着出版业的市场化和多元化,类型多样、题材丰富的作品大量涌现,其中也有一些作品粗制滥造,令人不忍卒读。
答案:A
解析:分析:B望文生义。细大不捐:细:微,小;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C近义词误用。“热诚”应改为“热情”。D误用对象。不忍卒读: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同义词的能力。做该题时,需要学生首先熟悉出题人提供的语言环境,然后仔细辨析意思相近的几个词语在搭配、感彩、语体色彩等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再用排除的方式得出正确答案。
1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荆山之巅的大禹雕像头戴栉风沐雨的斗笠,手握开山挖河的神锸,脚踏兴风作浪的蛟龙,再现了他与洪水搏斗的雄姿。
B.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不仅在舞台上风姿绰约,在日常生活中也气度不凡,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让人为之倾倒。
C.最后几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五六家分庭抗礼,占据了全省60%的市场份额。
D.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他傲慢狂妄的个性,不管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样子。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显然与句意不符,同时这个词语不能作定语。风姿绰约: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这里形容梅兰芳是可以的,因为她扮演的是旦角。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与语境不符。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句意是说其傲慢,显然不当。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弄错的常用成语的辨析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这些成语的意思进行准确记忆,并区分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的意思,多进行相关地练习。
1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随着全社会对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深入解读,“幸福感”“幸福指数”毋庸置疑地成为民生改善和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话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
B.《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类纪录片,片中由近距离拍摄呈现出的各类食材的纹理构造,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审美感受。
C.如今,视觉文化方兴未艾,在这图像和文本相互转换、相互模仿、共同存在的现实善下,图文关系正在成为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跨学科研究热点。
D.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主要考查根据语境选择恰当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要求能准确理解词语(包括熟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等。熟语的考查以成语为主。本题做题要特别注意题干,要求选出“使用恰当的一句”。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A项,毋庸置疑:毋庸,不必。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符合语境。B项,焕然一新:焕然,鲜明光亮的样子,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用“耳目一新”更恰当。C项,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事物正在蓬勃发展。视觉艺术不是新生事物,可用“如火如荼”。D项,亡羊补牢:羊因为羊圈的空缺被狼掉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除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用防止继续受损失。可用“未雨绸缪”。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弄错的常用成语的辨析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这些成语的意思进行准确记忆,并区分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的意思,多进行相关地练习。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正如远缘杂交可培育出品质更为优秀的后代一样,表面上隔行如隔山的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交流,往往撞击出天才的思想火花。
B.科学技术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网络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知识经济”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了社会文明。
C.大学毕业以后,他曾经先后在几个单位供职,也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经历了不少的波折,最后任职于浦东房地产展销中心副总经理。
D.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一经面世,便大受欢迎,但可曾知道,它的图案设、色彩运用,都凝结着美术工作者们的辛勤劳动成果。
答案:A
解析:分析:B.成分残缺,“加速”缺宾语。C.句式杂糅:“任职于”“副总经理”。D.搭配不当:“凝结”“成果”。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经常出现的语病的分析辨别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教材中提供的成分残缺、词序不当、搭配不当以及表意不明四大类型的语病准确掌握,还要掌握其中一些小的分类。另外,平时多读优秀作品,培养语感,提高做题能力。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明代宦官擅权乱政,长期为害国家,为害社会,为害百姓,成为一大公害,这和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始终都以中央集权的强化与巩固有直接关系。
B.在这次大修中,故宫使用的金箔来自有几百年生产历史的南京金箔厂。从厚厚的金块变成金箔,需要捶打2万次以上,打好的金箔薄如蝉翼,柔似鸿毛,轻若绸缎。
C.以前,汉语在越南的受重视程度远远落后于英语、法语和日语,但现在有删多名越南人到中国学习汉语,中国成为越南第三大留学生供应国。
D.由于我国尚未建立旨在规范文物流通行为、保障文物市场有序开放的鉴定、登记和转让制度,不合法来源的文物的流通和收藏便有可乘之机,今天的赃物往往成了明天文物市场上的“合法”商品
答案:D
解析:分析:A.成分残缺,应在“巩固”后加“为核心”;B.搭配不当,应为“薄如蝉翼,柔似绸缎,轻若鸿毛”;C.主客体颠倒,应为“越南成为中国第三大留学生供应国”。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经常出现的语病的分析辨别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教材中提供的成分残缺、词序不当、搭配不当以及表意不明四大类型的语病准确掌握,还要掌握其中一些小的分类。另外,平时多读优秀作品,培养语感,提高做题能力。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据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与年幼之人,为了安全,人们就修建高墙、重门、窄窗的宅院。
B.在电视专题片《故宫》拍摄的过程中,摄制人员最难以忘怀的是文物专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使人钦佩。
C.学习打架子鼓,对于没有一点音乐基础的刘山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大难题,每招每式都得从头练起。
D.2004年之前欧美国家几乎包揽了奥运会比赛项目的电视信号制作权,在亚洲除了韩国和日本,其他国家很少能够插足。
答案:D
解析:分析: A.“家中皆是妇孺与年幼之人”,“妇孺”即指妇女和儿童,再在其后加上“年幼之人”赘余。B.“摄制人员最难以忘怀的是文物专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使人钦佩”句式杂糅。C.“无疑不是一个大难题”,误用否定句。“无疑”是“毫无疑问”并无否定之意。应将“不”删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经常出现的语病的分析辨别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教材中提供的成分残缺、词序不当、搭配不当以及表意不明四大类型的语病准确掌握,还要掌握其中一些小的分类。另外,平时多读优秀作品,培养语感,提高做题能力。
二、填空题
16.识字注音
阐发 七雄并峙 撰写 训诂
答案:chǎn|zhì|zhuàn|ɡǔ
解析:分析:题干提供的字是学生平时容易混淆的,要求学生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就可以完成该题。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普通话汉语拼音拼写的掌握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读准常用字的字音,而且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则。
17.字形辨认
答案:卷帙/轶事 对峙/有恃无恐 浮躁/枯燥
解析:分析:要学生注意字形相近、甚至是字音相近的字,区别它们的不同意思以及不同的使用对象、环境。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容易写错的字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再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积累一些容易写错的字,勤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以便提高做此类题的正确率。
18.词语释义
①卷帙浩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升堂入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
答案:①形容书籍或篇章多而纷繁。卷帙,书籍或篇章。②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解析:分析:解释词语,不仅要掌握它的本义,还要注意它的比喻义、引申义等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19.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的 ,具体而细致地阐述了儒家的 思想,无论是对国家的治理还是民众的道德修养与规范,都有重要的意义。
答案:《礼记》|礼治
解析:分析: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的《礼记》,具体而细致地阐述了儒家的礼治思想,无论是对国家的治理还是民众的道德修养与规范,都有重要的意义。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20.明中叶,李贽是影响很大的思想家,他的《梵书》表现了对传统思想的勇敢挑战,《童心说》一文是这一“异端”思想的反映。
答案:《梵书》 《童心说》
解析:分析:明中叶,李贽是影响很大的思想家,他的《梵书》表现了对传统思想的勇敢挑战,《童心说》一文是这一“异端”思想的反映。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三、问答题
21.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文化经典?
答案:第一,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 第二,提高个人修养; 第三,转移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学生只要根据题干的要求,就可以在文章相应的位置找到相关的信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可以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也就是提示段意的句子;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相关内容,按要求自己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22.以何种态度来阅读中国文化经典?
答案:根据时代和个人需要有选择地去阅读,古代文化经典。
解析:分析:学生只要根据题干的要求,就可以在文章相应的位置找到相关的信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可以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也就是提示段意的句子;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相关内容,按要求自己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23.我们为什么必须阅读《大学》《中庸》?
答案:因为《大学》《中庸》两篇文章是对儒家学说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详尽阐述,提纲挈领,最见精要。
解析:分析:学生只要根据题干的要求,就可以在文章相应的位置找到相关的信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可以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也就是提示段意的句子;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相关内容,按要求自己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24.我们应该读哪些书?
答案:首先要读本专业的书; 其次,从社会层面,我们还要读一些属于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中的典范之作,也就是文化经典。
解析:分析:学生只要根据题干的要求,就可以在文章相应的位置找到相关的信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可以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也就是提示段意的句子;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相关内容,按要求自己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25.我们为什么不能只读中国传统的文化经典?
答案:因为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单一接受某一种文化; 近百年来本文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现在我们需要把西方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创造更丰富的文化。
解析:分析:学生只要根据题干的要求,就可以在文章相应的位置找到相关的信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可以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也就是提示段意的句子;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相关内容,按要求自己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1 页 (共 12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