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物理三轮高频易错点专练--02光学(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中考物理三轮高频易错点专练--02光学(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4-13 00:0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02光学
一、光沿直线传播
1.如图所示很好地印证了李白的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其中涉及到的光学知识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空中的明月不是光源
B.月光能照射到大地,说明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水面的“黑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在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李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如图。2023年11月8日(立冬),滨海(北纬34°)某校实践活动小组将圭杆垂直插入水平地面进行“测影”活动,正午时刻杆影如图中的OA。圭杆应是   (选填“透明”或“不透明”)物体,图中杆影从O到A指向   (选填“南方”或“北方”)。
3.为了保护视力,环境较暗时,写作业一定要打开台灯,这时我们就可以看到纸笔且不刺眼,是因为纸笔的表面发生了   ,但由于   ,笔和手总会形成影子,为了避免影子干扰我们写字,当我们用右手写字时,台灯应该放在右手的   (选填“左”或“右”)侧。
4.图是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的位置示意图,当月球运动到    (选填“乙“丙”或“丁”,下同)位置时,发生月食;当月球运动到   位置时,发生日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m/s。
二、光的反射
5.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日食的形成
B.手影的形成
C.水中倒影
D.筷子折断
6.小华周末到电影院看电影,他发现了电影院里有很多物理知识:电影院的墙壁采用疏松多孔的材料,是为了减少   对观众听觉的干扰;电影院的幕布用白色粗糙的布制成,是因为光在屏幕上发生   。
7.小明在房间中安装了一块太阳能电池板给家里供电,太阳能是   能源 (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当太阳在电池板后方时,利用一块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太阳能电池板上。若某时刻太阳光与平面镜的夹角为 60°(如图所示),一束阳光经镜面反射后照射到电池板上,反射角的大小为   ;若将镜面竖直向上提升,在提升的过程中在电池板上的反射光束的位置   (选填“改变”或“不改变”)。
三、平面镜成像
8.为避免司机低头观察汽车仪表盘,忽略路况造成事故,厂商开发出汽车抬头显示系统,如图甲,又叫汽车平视显示系统(HeadUpDisplay),简称HUD。它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如图乙,汽车仪表安装在驾驶台上,显示面水平朝上,司机平视,借助透明挡风玻璃看到仪表竖直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显示器越靠近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越大
B.挡风玻璃与水平面的夹角应为
C.汽车前挡风玻璃做成倾斜的是因为这样更美观
D.司机看到像是由于挡风玻璃对光发生了漫反射
9.如图所示,小敏检查视力时,视力表放在她头部的后上方,她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视力表的像。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到小敏的距离为   m;当小敏起身向前面镜时,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0.小宁同学坐在学校的荷花池边,荷花池边有一棵大树,池里面有很多鱼游来游去。她望向荷花池,看到“树叶在水中晃动,鱼在树叶间游来游去”。已知池塘深2m,岸上的树叶距离水面3.5m,树叶的像与树叶间的距离为   m,看到的鱼距离水面   (选填“大于2m”、“小于2m”、“等于2m”)。看到的鱼和水中的树叶,是鱼和树叶所成的像,关于这两个像   (选填字母)。
A.鱼是实像,云是虚像
B.都是实像
C.都是虚像
11.按照题目要求作图。
(1)请在图甲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中所成的像A'B';
(2)小明需要太阳光照射到客厅中花卉P上实现光合作用,如图乙所示,请通过作图画出平面镜的位置,标出反射角;
(3)如图丙所示,凸透镜的主光轴与水面相平,F 是凸透镜的焦点,图中光线经凸透镜后在水面发生折射,请画出此过程的光路图。
四、光的折射
12.东安湖公园是成都城市生态会议客厅,周末妙妙一家到成都东安湖公园游玩,如图所示是公园的“火炬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妙妙发现有时无法在水面上看到塔顶的像,这是由于塔太高,在水面上不能成完整的像
B.妙妙站在岸边看水中的游鱼,发现湖水变浅,这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C.白天,游客从各个方向都能看见“火炬塔”,是由于光在它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
D.雨后,东安湖公园出现一道彩虹,这是光的反射现象
13.如图甲所示是光射进不均匀大气层所发生的光的   现象,夜晚看到的星星,实际上是星星的   像(填“虚”成“实”)。“后羿射日”的神话里,假如后羿神箭飞行的路径是笔直的(理想模型),那么后羿要能射到日,一定要   (选填“偏视线上方”、“沿着视线方向”或“偏视线下方”)把箭射出。
14.我国古诗词中往往有着优美的意境,千古名句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名句中的一句,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其实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如图所示),而是太阳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发生了   现象所成的   (选填“实像”或“虚像”),太阳实际在图中   (选填“甲”或“乙”)的位置。
15.某人透过玻璃看到水中的鱼在A点,而鱼的实际位置在B点,请画出光路图。
16.图甲是学习光的折射的实验情景,图乙是示意图。
(1)实验前,点燃固定在盒盖下方的蚊香,盖上盒盖,打开亮度较亮的激光,可清晰观察到如图乙的光路,在透明塑料盒的右侧面上可看到一个亮点(如图乙B点),实验中能看清光路是利用了光的   知识;
(2)向塑料盒中逐渐加入掺有少量牛奶的水,达到一定高度后会观察到在右侧面原来亮点B的上方出现一个亮点C,这个亮点是因为光照射到水面时发生了光的   现象形成的,还有一个在原来亮点的下方D处,这是由于光   产生的;
(3)保持入射光不动,继续加水,会看到原来的上面的亮点向   移动,下面的亮点向   移动;(均选填“上”或“下”)
(4)为了研究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的变化情况,结合图甲、乙说明,应进行的操作是保持水位不变,改变入射角大小,注意观察的现象是   。
五、平面镜成像实验
17.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情景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时,玻璃板不仅可以成像,还便于   ;
(2)将点燃的蜡烛A竖立在玻璃板的前面,将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看上去蜡烛B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实验时应在   (选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将光屏竖立在像的位置(与玻璃板平行),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虚”或“实”)像。
18.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表示平面镜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是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个位置,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亮”或“较暗”)环境中进行;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像与物的   关系;
(3)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竖立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虚”或“实”)像。
六、能力提升
19.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其中“后人乘凉”包含着一定的物理知识,大树下面可乘凉,说明大树下面有阴影。下列现象的形成原因和阴影的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 日食
B. 猴子捞月
C. 杯弓蛇影
D. 海市蜃楼
20.一个点光源S放在平面镜MN前,若MN不动,光源S以2m/s的速度沿与镜面成60°角的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2.42所示,则光源在镜中的像将(  )。
A.以4 m/s的速率沿直线SO的方向向右平移
B.以2 m/s的速率沿垂直于SO的方向向下平移
C.从镜的另一侧向O点做速率为2 m/s的直线运动
D.在S上看到像以m/s的速度向S靠近
21.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透明玻璃板放在一块带刻度的木板上,玻璃板与木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 A、B 竖立于玻璃板两侧,A 蜡烛为成像物体。
(1)实验时透过玻璃板看到的“蜡烛 B”是经玻璃板   (选填“反射”或“折射”)成的虚像;
(2)在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平直的刻度尺,刻度尺与玻璃板   放置;取两支相同的蜡烛 A、B 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目的是   ;
(3)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 A 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下面选项中的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B.避免偶然因素,寻找普遍规律
(4)如果在蜡烛像的位置放上一张白纸作为屏幕,则应该在蜡烛   (填“A”或“B”)这一侧观察,白纸板上   承接到 A 蜡烛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5)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把玻璃板沿CD水平向右移动,可以观察到像相对于蜡烛 A   移动(选填“向右”“向左”或“不”);如果将玻璃板绕 EF 轴顺时针转动,可以观察到像   (选填“顺时针转动”、“逆时针转动”或“不动”)。若玻璃板以5cm/s的速度匀速远离 A 蜡烛,2s后B蜡烛应远离原来的位置   cm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6)如图所示,两个平面镜L1和L2平行竖直放置,两镜相距s,物体A在两镜之间,A在L1中的一个像是A1,A在L2中的一个像是A2,已知A1、A2相距s1,当物体A在两镜之间移动时,A在两镜里成的像A1、A2的距离s1的变化情况是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2.在图中,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的界面处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现象.由图中信息可知:   为界面,   为入射光线,折射角为   °;入射光线所在的介质是   (选填“空气”或“玻璃”)。
七、直击中考
23.圭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仪器。如图所示,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南北方向水平放置于地面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观察表的影子长短可以读出时间,下列现象与圭表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
A.池水映明月 B.形影紧相依 C.潭清疑水浅 D.镜子正衣冠
24.小明在寒假中去青岛极地海洋世界游玩,发现北极熊站立在方形透明水族箱内,头在水面上、身体在水面下,水族箱外的小明居然看到了北极熊“身首异处”的奇异场景,如图所示。此情景产生的原因与下列哪种现象成因一致(  )
A.镜花水月 B.黑板反光 C.雨后彩虹 D.小孔成像
25.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便于找到像的位置,最好选平面镜进行实验
B.该实验最好将蜡烛A和B都点燃
C.该实验成的是正立等大的实像
D.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变
26.小东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放在水平台面上,先用加湿器使整个半球形玻璃罩内充满水雾,将一小块平面镜放在水平圆台上,用固定放置的红色激光笔发出一束垂直射向平面镜的光NO,然后用另一个绿色激光笔沿AO方向入射一束光,经平面镜反射后沿OB方向射出。
(1)将绿色激光笔固定在玻璃罩上后,若从反射光线一侧观察,发现   时。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小东利用图乙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时,不断调整激光器的位置改变入射角大小,将入射角∠i与反射角∠r记录在下表中。
∠i/度 10 20 30 45 60 75
∠r/度 10 20 30 45 60 75
分析表格中数据,归纳得出:在光的反射中,   。
27.图(a)是小明和小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在白纸上   放置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其目的是   。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亮的蜡烛灯,在玻璃板后放一支   的蜡烛灯。移动玻璃板   (选填“前”或“后”)的蜡烛灯,直到从玻璃板前面的   位置看去,玻璃板后的蜡烛灯好像被点亮似的。
(3)图(b)、(c)所示的为小明和小华的实验记录单,他们经过思考和分析,发现两个人的实验方案都有缺陷,请你分别具体指出这两个实验方案中的缺陷所在。
(a)小明的实验方案缺陷在于:   ;
(b)小华的实验方案缺陷在于:   。
28.自行车尾灯可有效避免夜间交通事故的发生,它由多组“直角反射器”组成,其中一组“直角反射器”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平面镜S1,请在图中画出经过S1、S2两个平面镜反射后的光路图。
29.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所示,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调到   ;
(2)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图示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   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原理与此类似的是   ;
(3)实验中,光屏上已经看到烛焰清晰的像,某同学用手指的指尖触摸凸透镜,则光屏上会出现   (选填“指尖的像”或“完整烛焰的像”);
(4)在完成上一步实验后,某同学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加了一个眼镜片,光屏上成的像不再清晰。保持其他元件不动,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适当移动光屏,又可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那么后加入的镜片为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片;
(5)将光屏从如图所示的位置移动到80.0cm刻度线处,再将50.0cm处的凸透镜换成薄玻璃板,则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出现烛焰的像。
30.如图所示,一束入射光 AO 从水下斜射入空气中,请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和大致方向的折射光线。
31.如图所示,小明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他将棋子A放在玻璃板前,在玻璃板后移动棋子B,直至与A的像重合。
(1)选择与棋子A完全相同的棋子B,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   关系。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验,是为了便于比较   。
(2)改变自己的位置,观察棋子A的像。当他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将   。当他向右移动时,像的位置相对于玻璃板将   (选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不变”)。
答案解析部分
1.D
2.不透明;北方
3.漫反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左
4.乙;丁;
月食是当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当月球运动到 乙位置时,发生月食;
日食是当月球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在地球上看不到太阳的现象。当月球运动到 丁位置时,发生日食;
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大,其数值是.
根据日食月食填空。
1、月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当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并且三者在几乎同一条直线上时,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导致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中,从而形成了月食。
2、日食的形成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造成的。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且三者正好处于一条直线上时,月球会挡住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
5.C
6.噪声;漫反射
7.可再生;30°;不改变
8.B
9.5;不变
10.7;小于2m;C
11.(1)
(2)
(3)
12.B
A. 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塔较高时,在水面上能成完整的像,故A错误;
B. 从空气中看水中的物体,光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逆着折射光线看物体时,看到的像比实际位置高;故B正确;
C.从各个方向的人都能看见火炬塔,是光在它表面发生了漫反射,故C错误;
D. 形成彩虹,是光经过空气中的小水珠发生折射,是光的色散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物体反射的光发生折射,看到的虚像比实际变浅;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13.折射;虚;偏视线下方
14.折射;虚像;乙
15.
根据题意可知,人眼看到的像A和眼睛肯定在同一直线上,则连接A点和人眼,交右侧玻璃于入射点O。过O点垂直界面作出法线,连接BO为入射光线,O到人眼为折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人肯定的像是光线或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眼睛和像肯定在同一直线上,据此确定入射点的位置,然后补充光路图即可。
16.漫反射;反射;折射;上;下;折射光斑D的位置变化
17.确定像的位置;A;虚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时,玻璃板是半透明的,因此玻璃板不仅可以成像,还能看到玻璃板后与像做比较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只有反射光线射入眼睛,我们才能看到平面镜中的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都和物体A在同一侧,因此实验时应在A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将光屏竖立在像的位置(与玻璃板平行),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1)根据玻璃板半透镜的特点分析;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分析;
(3)实像由实际光线形成,可以成在光屏上;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能成在光屏上。
18.较暗;大小;不变;虚
(1) 像的亮度:像的亮度取决于物体和环境的光线亮度关系。可以在较暗的环境中观察蜡烛的像;若用棋子或圆斑小人代替蜡烛时,若像不清晰,可以用激光灯照亮棋子或小人,注意要照亮朝向镜面的一侧。 点燃蜡烛,烛焰在明亮的环境中,烛焰和明亮环境对比度较小,成像不太清晰;烛焰在黑暗环境中,烛焰和黑暗环境的对比度大,成像更清晰。
(2)两支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的大小相同,所以需要选用两根外形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因此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不变。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所以小明拿掉B蜡烛,在原来B的位置放置一块光屏,直接观察光屏,发现A蜡烛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1)成像的物体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成像越清晰;
(2)在实验中为了便于研究像的特点与位置,用了两支相同的蜡烛,将另一支蜡烛放在像的位置与像进行比较,运用了替代法;
(3)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19.A
20.C,D
由几何定理知,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假设S点到平面镜的长AB=2,
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S点到平面镜的垂直距离AC=。
因为光源S以速度2m/s沿与镜面成60°角的方向向右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发光点S接近镜面的速度为m/s,而像点接近镜面的速度也是m/s,
所以S与像点接近的速度是v=2m/s。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像靠近O点的速度与光源靠近O点的速度相同,也是2m/s。
故选CD。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由此可知物接近镜面的速度等于像接近镜面的速度。
21.折射;垂直;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B;B;不能;不;顺时针转动;20;不变
(1)实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2)目的是为了透明玻璃板能竖直架在水平桌面上,从而在实验中使蜡烛与像能在水平面上。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大小的关系,是等效替代法。
(3)实验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寻求普遍规律;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
故选B。
(4)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5)像相对于蜡烛A不动。可以观察到蜡烛A的像也顺时针转动。由题意知,蜡烛A远离玻璃板所移动距离为,蜡烛B应该远离原来的位置20cm,才有可能与A的像重合。
(6)连接AA1交L1于O1点,连接AA2交L2于O2点,如图:
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可得A1O1=AO1,A2O2=AO2,则A1A=2AO1,A2A=2AO2
所以s1=A1A2=2AO1+2AO2=2(AO1+AO2)=2s,A1、A2两个像点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1)光线通过玻璃板会发生折射;
(2)用两个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研究像与物体到镜面距离的普遍规律,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多次测量同一值求平均值,才是为了减小误差,本实验是多次测量不同值,是为了寻求普遍规律;
(4)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5)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虚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知道蜡烛A移动的速度和时间,求出蜡烛A移动的距离,判断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判断蜡烛B的移动距离;
(6)A点在两个平面镜之间,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别画出A在两个平面镜成像位置,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求出无论A在平面镜的哪个位置,两个像点之间的距离s总是s的二倍。
22.EF;CO;30;空气
23.B
24.C
北极熊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是光的折射现象;
A.镜花水月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黑板反光,是光线发生镜面反射,故B不符合题意;
C.雨后彩虹是光线经过不同介质,发生折射现象,形成色散现象,故C符合题意;
D.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光线发生反射,形成平面镜成像,光滑物体表面,发生漫反射;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光线经过不同介质,发生折射,形成扩散现象。
25.D
26.(1)反射光线挡住法线和入射光线
(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若从反射光线一侧观察,发现反射光线挡住法线和入射光线时,即观察到反射的绿光、入射的绿光和激光笔发出的红光看起来重合,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且反射角的大小等于入射角的大小,归纳得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可逆。
(1)根据题意,入射的红光相当于法线;入射的绿色激光照射到平面镜上,发生了反射,反射出绿光,若从反射光线一侧观察,发现反射光线挡住法线和入射光线时,即观察到反射的绿光、入射的绿光和激光笔发出的红光看起来重合,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增大;入射角减小时,反射角减小;反射角的大小等于入射角的大小,所以,归纳得出: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7.(1)垂直;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完全相同但未点燃;后;不同
(3)只做了一次实验,不能得到普遍规律;三次实验中,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实验数据单一不能得到普遍规律
28.
过入射点作法线和镜面S1垂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反射光线与平面镜S2的交点作为入射点,同理,画出反射光线,作图为:
光在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
29.同一高度;倒立;缩小;照相机;完整烛焰的像;近视;不能
30.
法线已画出,在法线的右侧空气中画出折射光线OC,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然后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OB,如图所示: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1.大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不变;不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