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力
一、力和力的作用效果
1.如图所示是水上乐园飞行表演,表演者双脚站在向下喷水的踏板上,水柱将人向上顶起,人在空中时而加速上升,时而急速翻滚,时而加速下降,还能在空中竖直悬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踏板向下喷水,人向上升起,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
B.匀速上升过程中,人的重力势能增大,机械能不变
C.加速下降过程中,若其所受力全部消失,人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D.人在空中竖直悬停时,人受到的重力和踏板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2.篮球是同学们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下列关于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接球时,手会感觉到疼,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篮球碰到地面后会反弹起来,表明物体具有惯性
C.投向空中的篮球最终会下落,说明球受到重力的作用
D.传球时,球离手后继续向前运动,表明球仍然受到力的作用
3.为传承篆刻文化与汉字历史文化知识,2024年清明节期间学校举办了“印记中国”篆刻大赛。图示是用篆刻刀在印章上刻字的情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篆刻过程,印章对篆刻刀无作用力
B.篆刻刀刀刃打磨锋利,是为了减小压强
C.篆刻刀刀刃打磨锋利,是为了增大压力
D.篆刻刀刀柄表面粗糙,是为了增大摩擦
4.用手掷出的铅球在水平方向能继续运动,是因为铅球具有 。铅球最终要落到地面,是因为铅球受到 力的作用。铅球落到泥土地面时,变为静止,铅球因受到地面的作用力改变了 ;地面陷下一个坑,地面因受到铅球的作用力改变了 ,(“形状”或“运动状态”),该现象还说明力的作用是 的。
二、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5.如图所示是我国古人运送巨木的劳动情境示意图。结合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抬巨木时众人越靠近支架越省力
B.只把悬绳向左移动一定距离更利于抬起巨木
C.在抬起巨木时横杆是省力杠杆
D.支架下端垫有底面积较大的石块是为了减小压力
6.如图所示,小华用矿泉水瓶做实验:他用水平力轻推底部时,瓶子沿桌面平稳地移动;用大小、方向都相同的水平力轻推瓶盖时,瓶子翻了。他验证的是力的作用效果与( )
A.力的方向有关
B.力的大小有关
C.力的作用点有关
D.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力的作用
B.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C.用力把弹簧拉长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8.
(1)如图甲所示,一盏质量为0.2kg的灯笼被风吹得向左偏,请画出灯笼所受重力和绳子拉力的示意图.(O点表示灯笼的重心)
(2)如图乙所示,木块静止在水平地面时受到向右摩擦力,请画出此时木块受到的弹力.
(3)如图丙所示,一木箱从斜面上匀速向下滑,请画出斜面对木箱的力的示意图.
三、弹力
9.如图为小诺制作的一个“弹力双驱回力车”,他将小车的后轮逆时针转动,让绳子缠绕在连杆上,使固定在小车上的钢尺弯曲。松开手,就会看到小车在地面上向右加速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的运动主要利用了绳子的弹性
B.小车向右加速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C.钢尺发生弯曲是绳子对钢尺拉力的作用效果
D.当钢尺刚恢复原状时,小车会立即停止运动
10.如图所示,甲乙两位同学同时分别用2N的力拉同一个弹簧测力计(没画出示数)的两端,则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
A.0N B.2N C.4N D.无法确定
11.“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装置如图甲所示,电源电压恒为3V,阻值为5Ω、10Ω、20Ω、25Ω的定值电阻4个,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35Ω 1A”。
(1)请将图甲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滑片P向右滑动时电流表示数减小,导线不能交叉);
(2)小刚按规范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图乙所示的图象,实验过程中,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为 V不变,根据图象可得出结论: ;
(3)为了用以上4个电阻都能完成实验,定值电阻两端所控制的电压应该不低于 V;
(4)同组的小丽同学,受到实验的启发,进行了拓展创新。如图丙所示,电源电压恒为8V,为滑动变阻器,、为定值电阻。闭合开关S,当开关分别接a、b点时,调节滑片至不同位置,使电压表示数均为3V,若,则两次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阻值之差为 Ω
12. 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小球和弹簧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与探究(不考虑空气阻力):让小球从某高度处由静止开始下落到竖直放置的轻质弹簧上(如图甲),在刚接触轻弹簧的瞬间(如图乙),小球速度为5.0m/s。从小球接触弹簧到将弹簧压缩至最短(如图丙)的整个过程中,得到小球的速度v和弹簧缩短的长度△x之间的关系如图丁所示,其中A为曲线的最高点,已知该轻弹簧每受到0.1N的压力就缩短0.5cm,并且轻质弹簧在全过程中始终发生弹性形变。
(1)小球从接触弹簧到将弹簧压缩至最短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 (填字母);
A.一直变大 B.一直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2)当小球的速度减小为5.0m/s时,弹簧产生的弹力F与小球的重力G的关系为:F G(大于/小于/等于);
(3)当弹簧的压缩量最大时,小球的速度为 ,小球处于 (平衡/非平衡)态;
(4)实验中所用小球的重力为 N,全过程中,弹簧产生弹力的最大值为 N。
13. 在“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活动中,同学们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橡皮筋受到的拉力越大,橡皮筋就越长。根据这一现象,小明猜想:在弹性限度内,橡皮筋的伸长量跟它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即橡皮筋受到的拉力大小F和橡皮筋的伸长量的比值是定值)。请你设计实验验证其猜想,写出实验步骤和判断小明猜想是否正确的依据。
(1)实验器材:橡皮筋、刻度尺、铁架台、 (若需要,请补充器材);
(2)实验步骤(可以用文字或图文并茂地表达): ;
(3)判断小明猜想是否正确的依据: 。
四、重力
14.水平桌面上放着两个相同的足够高的柱形水槽,水中的两个木块也相同。将铁块a放在木块上面,木块刚好浸没在水中;将铁块b用细线系在木块下面,木块也刚好浸没在水中,且此时两水槽的水面相平。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铁的密度为ρ铁,则( )
A.a、b两个铁块的重力之比为1:1
B.a、b两个铁块的质量之比为
C.两种情况相比较,乙图中水槽对桌面的压强较大
D.若将a取下投入水中,并剪断b的细线,静止时水对容器底压强变化量Δp甲>Δp乙
15.如图,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摩擦力不计,物重G=1.5N,弹簧测力计A、B的示数分别( )
A.1.5N,3N B.1.5N,0 C.1.5N,1.5N D.0,1.5N
16.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三名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处于失重状态,以下实验,还能在太空舱中正常开展的是( )
A. 跳远
B. 用握力计测手的握力
C. 测量滑动摩擦力
D. 使用天平测物体质量
17.如图所示,是课外活动时间同学们在操场上打篮球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手托住篮球时,手对篮球的力是由于手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
B.篮球离开手继续运动,是因为受到惯性的作用
C.投篮时,手对篮球的力大于篮球对手的力
D.篮球离手后,上升到最高点时受力平衡
18.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点 B.在空中上升的气球不受重力
C.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D.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19. 下面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B.投出的篮球上升过程中不受重力,下落过程中才受重力作用
C.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所以1千克就等于9.8牛
D.直升机能停在空中不动,是因为它不受重力
20.在“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并把数据记录在下表:
质量m(kg) 0.1 0.2 0.3 0.5
重力G(N) 0.98 1.96 2.94 3.92 4.90
(1)把表格中的空格填写完整 ;
(2)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和 ;
(3)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下图中作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 ;
(4)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 。
21.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按照图甲所示,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质量m/g 100 200 300 400 500
重力G/N 1
3 4 5
(1)实验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天平和 ;
(2)根据下图,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N,并将其填在表格内。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象;
(3)由此得出结论:重力的大小和质量成 。
五、能力提升
22.如图,木块站立在小车上,随小车一起以相同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计空气阻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木块受到的重力与小车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小车受到的重力与地面对小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木块没有受到小车的摩擦力
D.当小车受到阻力突然停止运动时,如果木块与小车接触面光滑,木块将向左倾倒
23.淼淼湘江穿城过,座座桥梁两岸连,每一座湘江大桥都推动了长沙的发展。一艘正在湘江某段建桥的浮吊船,要将甲乙两个实心桥墩构件放入江底。构件甲和构件乙的质量分布均匀且不吸水,它们的密度之比为,构件甲的质量为200t。,g取10N/kg。则:
(1)江水中距水面10m深处水的压强为 Pa;
(2)构件甲受到的重力为 N;
(3)在浮吊船的甲板上放置构件乙与放置构件甲相比,浮吊船静止时排开水的体积增加了200。如图所示,钢绳提着构件浸没在水中沿竖直方向匀速下降,钢绳提着甲构件与提着乙相比,浮吊船排开水的体积变化了250。由此可知构件乙的密度为 。
24.如图所示,有一个不吸水的实心均匀圆柱体A,A的顶部系有一根轻质细线(未画),还有一个薄壁圆柱体容器B,它们的参数如下表所示。圆柱体A、容器B放在水平地面上。
圆柱体/容器 质量m/g 密度ρ/(g/cm3) 高度h/cm 底面积S/cm2
圆柱体A 240 0.8 6 未知
容器B 200 / 9 60
(1)求圆柱体A的重力;
(2)求A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3)将A竖直放入空容器B中,再向容器B中缓慢加入某种液体直至加满。稳定后,用细线将A竖直向上缓慢提升0.6cm,静止后,细线的拉力为1.8N,求液体的密度(圆柱体A始终处于竖直状态)。
25.如图甲所示,弹簧测力计下挂一长方体物体,将物体从离水面某一高度处缓缓下降,然后将其逐渐浸入水中(不考虑水面的高度变化),图乙是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物体下降高度h变化关系的图像。求:(,)
(1)物体刚好完全浸没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
(2)物体完全浸没时受到的浮力。
(3)物体的体积。
(4)物体的密度。
六、直击中考
26.有关力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个物体必须相互接触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B.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C.放在桌面上的水杯受到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弹力
D.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系
27.李飞扬给他们指出错误后就去准备运动会铅球比赛项目了,第二天比赛时,他用力向前一推,铅球像离弦的箭飞了出去,斜向上运动到一定高度后又斜着落回地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如果不计空气阻力,关于铅球离开手后的运动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铅球出手后因为受到惯性力的作用继续往前飞
B.铅球出手后的上升过程中,李飞扬仍在对铅球做功
C.铅球在下落过程中,铅球机械能总量增大
D.铅球在下落过程中,重力改变了铅球的运动状态
28.一只手握住甲,乙两个核桃,逐渐增大握力,发现甲核桃碎裂时乙核桃完好,下列有关两个核桃相互挤压时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对乙的作用力小于乙对甲的作用力
B.两核桃相接触部位受到的压强相等
C.甲对乙的作用力与乙对甲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
D.甲对乙的作用力没有使乙核桃发生形变
29.如题图甲所示,验电器A带正电,B不带电,A带正电的原因是它 (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验电器A两金属箔张开的原因是 。如图乙所示,用金属棒将验电器A、B的金属球连接起来的瞬间,金属棒中的电流方向是 (选填“向左”或“向右”)。
30.如图所示,请作出静止在水中小球受到的浮力的示意图。
31.
(1)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 ,示数为 。
为研究橡皮筋是否也与弹簧有类似的性质,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进行研究,并做成橡皮筋测力计。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钩码图甲所示,记录橡皮筋受到的拉力大小和橡皮筋的伸长量,根据多组测量数据画出的图线如图乙所示。
(2)当在两根橡皮筋上都悬挂重为的钩码时,橡皮筋的伸长量为 ,橡皮筋的伸长量为 。
32.小李同学为了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取了适量的这种液体的样品倒入烧杯中,进行实验:
(1)实验前,小李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 处;
(2)调节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则他应该将平衡螺母向 端移动(选填“左”或“右”);
(3)首先他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m1=72.0g,再将烧杯中的部分液体倒入到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倒入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 cm3;
(4)最后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如图丙所示),m2= g;
(5)他用密度公式 ρ=计算得到液体的密度为 g/cm3,相当于 kg/m3;
(6)在两次测量质量时,小李发现都使用了同一个磨损了的砝码,则对所测液体密度的结果 (填“会”或“不会”)产生影响。
33.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个0.32kg的重物,把重物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求:(g取10N/kg,ρ水=1.0×103kg/m3)
(1)重物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多少?
(2)求重物的体积;
(3)求重物的密度。
答案解析部分
1.B
A、踏板向下喷水,人向上升起,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故A正确;
B、匀速上升过程中,人的重力势能增大,动能不变,机械能增大,故B错误;
C、加速下降过程中,若其所受力全部消失,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知人将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
D、人在空中竖直悬停时,处于静止状态,人受到的重力和踏板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故D正确。
故选:B。
A、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踏板向下喷水,水对踏板施加向上的力;
B、机械能包括动能与重力势能,匀速上升过程中,人的重力势能增大,动能不变;
C、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不受外力时,保持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D、二力平衡条件: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并且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2.C
A、接球时,手会感觉到疼,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故A错误;
B、篮球碰到地面后会反弹起来,表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B错误;
C、投向空中的篮球最终会下落,说明球受到重力的作用,故C正确;
D、传球时,球离手后继续向前运动,表明球具有惯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3.D
4.惯性;重;运动状态;形状;相互
5.C
6.C
由图可以看出两个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同只是有用点不同因而产生的效果不同所以验证的是力的作用效果与作用点有关。
故答案为:C
用大小、方向都相同的水平力轻推瓶子的不同部位时,瓶子的运动状态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7.C
解:A、物体不接触可以产生力的作用,接触不一定有力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
B、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能产生弹力,发生非弹性形变的物体不能产生弹力,B不符合题意;
C、用力把弹簧拉长的过程中,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C符合题意;
D、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若物体是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则运动状态一定不会改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弹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8.(1)
(2)
(3)
1)根据重力示意图以及拉力沿着绳子的方向作图
2)物体受到向右的摩擦力,所以物体向左运动,所以弹力向左,据此作图
3)根据受力分析可知,斜面对物体有支持力和摩擦力,据此作图
根据受力分析、摩擦力的方向、拉力、重力作图
1、重力:大小为自身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位于物体重心。
2、绳子的拉力:沿着绳子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体受到向右的摩擦力,所以物体向左运动
3、受力分析:物体在斜面上匀速运动,所以物体受到斜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9.C
10.B
11.;2;电压一定,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1.25;10
12.(1)C
(2)大于
(3)0;非平衡
(4)4;12.2
(1)由图丁知,从小球接触弹簧到将弹簧压缩至最短的过程中,小球下落速度的变化情况是先变大后变小,故选C。
(2) ①由小球的速度图象知,开始小球的速度增大,说明小球的重力大于弹簧对它的弹力,当△x为
0.2m时,小球的速度最大,然后减小,说明当△x为
0.2m时,小球的重力等于弹簧对它的弹力。当小球的速度减小为5.0m/s时,小球的重力小于弹簧对它的弹力。
(3)当弹簧的压缩量最大时,小球的速度减小为0,此时,弹簧形变量最大,小球受到竖直向上的弹力最大,还受到重力的作用,弹力大于重力,小球处于非平衡状态,将加速上升。
(4)当△x为0.1m时,小球的重力等于弹簧对它的弹力。该轻质弹簧每受到0.1N的压力就缩短0.5cm,故当△x为0.1m时,小球受到的压力为F=0.1NX=2N,
小球受到弹簧对它的弹力F等于其重力G,即 F=G=mg=2N,
弹簧的最大缩短量为,所以
。
故答案为:(1) C;(2) 大于;(3) 0;非平衡;(4) 2;12.2。
(1)根据图丁分析回答;
(2)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若动力大于阻力,则物体加速运动;若动力小于阻力,则物体减速运动,当弹簧的压缩量最大时,小球的处于瞬间静止状态;
当弹簧的压缩量最大时,小球的速度减小为0m/s,此时,弹簧形变量最大,小球受到竖直向上的弹力最大,还受到重力的作用,小球处于非平衡状态,将加速上升,弹力大于重力;
(3)根据图象中小球的运动情况,结合题目中给出的条件便可求出小球的重力,根据G=mg求出小球的质量,从而可得弹簧产生弹力的最大值。
13.(1)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2)①将橡皮筋悬挂在铁架台的支架上,用刻度尺测量橡皮筋的长度L0,②用弹簧测力计拉长橡皮筋读数拉力,用刻度尺测量橡皮筋此时的长度L;③仿照步骤②,多次改变拉力大小进行实验
(3)计算每次的拉力F与(L-L0)比值,比值不变,说明猜想正确,否则错误
(1) 第1空、 “实验器材”中,除了题目中已提到的橡皮筋、刻度尺和铁架台外,还需要弹簧测力计来准确测量施加在橡皮筋上的拉力大小。故该空填“ 弹簧测力计 ”;
(2) 第1空、 “实验步骤”分析如下。“①将橡皮筋悬挂在铁架台的支架上,用刻度尺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L0”,这一步是确定橡皮筋的初始长度,为后续计算伸长量提供基准。“②用弹簧测力计拉长橡皮筋读数拉力,用刻度尺测量橡皮筋此时的长度 L”,这里通过弹簧测力计施加不同大小的拉力,同时测量在该拉力下橡皮筋的长度,从而能得到拉伸后的长度与初始长度的差值,即伸长量。“③仿照步骤②,多次改变拉力大小进行实验”,这样做是为了获取多组拉力和对应的伸长量的数据,以更全面地验证猜想。故该空填“ 将橡皮筋悬挂在铁架台的支架上,用刻度尺测量橡皮筋的长度L0,②用弹簧测力计拉长橡皮筋读数拉力,用刻度尺测量橡皮筋此时的长度L;③仿照步骤②,多次改变拉力大小进行实验 ”;
(3) 第1空、 “判断依据”分析。通过计算每次实验中拉力 F 与伸长量(L-L0)的比值,如果这个比值在不同的拉力情况下都保持不变,那就表明橡皮筋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确实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符合小明提出的“成正比”的猜想,所以可以判断小明的猜想正确;反之,如果比值不恒定,那就说明猜想不成立。故该空填“ 计算每次的拉力F与(L-L0)比值,比值不变,说明猜想正确,否则错误 ”;
实验目的是验证小明关于橡皮筋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的猜想。实验器材选择上,除了基本的橡皮筋、刻度尺、铁架台,还需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拉力。实验步骤围绕着对橡皮筋进行不同大小拉力的施加,并测量相应的长度变化来展开。先测量初始长度,然后施加拉力并记录拉力值和拉伸后的长度,多次重复操作以获取多组数据。判断依据则是基于获取的数据,计算每次拉力与伸长量的比值,看其是否恒定,若恒定则猜想正确,否则错误。
14.B
15.C
16.B
17.A
18.C
19.A
A、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所以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A正确;
B、投出的篮球在上升过程中与下落过程中都受重力的作用,B错误;
C、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千克是质量的单位,牛是力的单位,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不能相互比较,所以不能说1千克等于9.8牛,C错误;
D、直升机停在空中不动,是重力和螺旋桨升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D错误。
故答案为:A。
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值是一定的。
20.0.4kg;托盘天平;弹簧测力计;;正比
21.弹簧测力计;2;;正比
22.C
A.木块受到的重力 的受力物体是木块,小车对木块的支持力 的受力物体是木块,而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受力物体必须是两个,故A错误。
B.小车受到的重力 的大小仅仅是小车的重力,地面对小车的支持力 的大小是小车和木块的总重力,所以二力不相等,而一对平衡力的大小必须相等,故B错误。
C.因为木块和小车是相对静止的,所以木块没有受到小车的摩擦力,故C正确。
D.小车突然停止运动时,木块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如果木块与小车接触面光滑,木块不受摩擦力,则木块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将继续向右做匀速运动,不会倾倒,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一对相互作用力必须是作用在两个受力物体上。一对平衡力的大小必须相等。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必须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接触面光滑时,不受阻力,此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23.;;
24.(1)2.4N;(2)480Pa;(3)0.2×103kg/m3或1×103kg/m3
25.(1)400Pa;(2)8N;(3);(4)
26.A
27.D
解:
A、铅球出手后继续往前飞,是因为铅球具有惯性,惯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力的作用,故A错误;
B、掷铅球的过程中,人与铅球接触的一段距离中,人对铅球做了功,当铅球离开手向由于惯性继续运动,人不再对铅球做功,故B错误;
C、铅球在空中运动时,由于不计空气阻力,机械能是守恒的,机械能保持不变,故C错误;
D、铅球在下落过程中,只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改变了铅球的运动运动状态,故D正确.
故选D.
(1)任何物体都有惯性;(2)做功必须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3)由于空气的阻力,会有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4)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8.B
29.失去;两金属箔片因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向右
物体中的电子带负电,验电器带正电,是金属导体失去电子;验电器A两金属箔张开,是两金属箔片因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验电器A带正电,则A缺少电子,验电器B不带电,用金属棒连接A、B,自由电子由B向A移动;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金属棒中的电流方向由A到B,方向向右。
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电荷间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电流方向和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相反。
30.
31.(1);2
(2)12;6
(1)此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0-5N,其中1N分为5格,说明分度值是0.2N,示数是2N。
(2)由图乙可知,A橡皮筋在受到的拉力不大于10N的情况下,B橡皮筋在受到的拉力不大于15N的情况下,橡皮筋伸长量Δx与橡皮筋受到的拉力大小F变化关系为一直线,说明橡皮筋的伸长Δx与受到的拉力F成正比例函数的关系,FA=kAΔxA,FB=kBΔxB。
由图知,当FA=5N,ΔxA=10cm;FB=10N,ΔxB=10cm。
将上面的数据分别代入FA=kAΔxA,FB=kBΔxB,得:kA=0.5N/cm、kB=1N/cm。
因此FA=0.5ΔxA,FB=ΔxB。
所以,当在两根橡皮筋上悬挂重力为6N的物体时,橡皮筋A的伸长量为,橡皮筋B的伸长量为。
故答案为:(1)0-5N;2;(2)12;6。
(1)根据图中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和量程进行读数。
(2)根据图乙分别找出在一定范围内A、B橡皮筋伸长与受到的拉力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函数关系式作答。
32.(1)零刻度线
(2)左
(3)30
(4)39
(5)1.1;1.1×103
(6)不会
1)实验前应将游码归0,所以 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 的零刻度处;
综上 第1空为零刻度线
2)指针偏右,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综上 第1空为左
3)据图可知,液体体积为30cm3;
综上 第1空为30
4)据图可知, 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为39g;
综上 第1空为39
5)液体质量为72g-39g=33g,根据 密度公式 ρ=计算得到液体的密度为 1.1g/cm3,即 1.1×103 kg/m3
综上第1空为1.1;第2空为1.1×103
6)液体的质量是通过烧杯和总液体质量-烧杯和剩余液体质量计算,所以 磨损的砝码 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综上 第1空为不会
根据测量物体密度试验填空
1、测量物体密度试验:原理为ρ=m/v,使用的仪器为天平和量筒;
天平的使用步骤:1、调零:天平置于水平台上,将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使得指针指向刻度中央,测量为左物右码,为了准确测量液体质量需要:先测水和烧杯总重m1,倒出一定体积v的液体,测量剩余液体和烧杯的质量m2,所以水的质量为m1-m2,所以密度为(m1-m2)/v
量筒的使用:确定分度值,视线平行对准液面最低处,进行读数。
2、误差分析,液体的质量是通过烧杯和总液体质量-烧杯和剩余液体质量计算,体积通过量筒计算,所以不会产生误差
33.(1)0.8N;(2)8×10-5m3;(3)4×103k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