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2 11:4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暮霭(ǎi)   惨淡(cǎn)   重头戏(zhònɡ)
B.朝霞(zhāo) 意匠(jiànɡ) 浮光掠影(liè)
C.赋予(fù) 惆怅(zhànɡ) 灵魂(hún)
D.渲染(xuān) 真挚(zhì) 依赖(lài)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气概   金碧辉煌   孤帆远影
B.博斗   富丽堂黄   朝朝暮暮
C.崇高   情寓于景   苦心经营
D.遥望   枝叶茂盛   耳熟能详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亿万中华儿女的长期艰苦奋斗。
B.喷泉伴着音乐铺洒开来,如珠玉迸放,如风吹树动,如静水花开,在彩灯映照下浮光掠影。
C.我国已加入WTO,广大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对有关规则做到胸有成竹。
D.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山水画意境”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B.消费者在购买文具用品时,要尽量选择无异味的橡皮擦、无刺鼻气味的涂改液和学习用品。
C.居里夫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D.“美团”“饿了么”,这两家外卖平台的全国日订单量大约在700万单左右。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文学的条件很简单:有话值得说,说得恰到好处。有话值得说,内容才充实;说得恰到好处,形式才完美。
B.雪花六角,晶莹且轻盈,可谓天之魂魄,雨之精灵。自高天降落,即是一生;雪者,天下之奇也。
C.风大起来了,湖畔的树木花草开始摇动起来。树叶的摩擦声响起来,一直响到整个世界都充满它们的喧哗、呼啸。
D.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缤纷多姿的。如果你愿意去寻找,去感受,它就会时时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胸。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与舞蹈一样,画中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都充满了韵律之美。
②舞蹈演员们眉眼锋利,绛唇高髻,利落甩袖,仿佛化作《千里江山图》中的山峦,舞出山水相依之感,舞出明月般存在千年的灵魂。
③正如“诗画本一律”,舞者和画者对这千里江山也必定有文化理解上的共鸣,《只此青绿》将文化传统中的“艺术通感”发挥到淋漓尽致,彰显了中国人特有的浪漫。
④春晚节目《只此青绿》是以舞蹈的形式对古代名画《千里江山图》进行了意境式的还原。
A.④③②①  B.③②①④
C.④②①③ D.②①④③
7.下列各句后面的括号内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这个句子的谓语是“表达”)
B.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这个句子是个假设关系的复句)
C.“狂澜”“沉湎”“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这四个词感彩相同)
D.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这个句子是个病句,否定不当)
8.班级开展了以“走近山水”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各题。
(1)请写出两句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句。
(2)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图,补充填写后面的解说文字。
这个标志中绿色的圆形(本书上印刷为黑色)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这个标志中的白色部分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1~4段,回答以下问题。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9.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认为怎样画画才能感动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第3段举古诗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何理解文中的画线句?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笑
①齐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②人生于天地之间,有人称赞,就一定会有人诋毁。这就像天气一样,有晴就有阴,有阳光普照,就难免有阴雨绵绵。这道理也许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齐老那两笑,并不容易。
③别人夸奖,自然欢喜,高帽子谁不愿意戴呀!清代大才子袁枚,少年聪慧,秉赋过人,二三十岁就官拜七品县令。赴任之前,袁枚去向他的老恩师──清乾隆年间的名臣尹文端辞行。尹文端问:你此去赴任,都准备了些什么?袁枚老老实实地回答:学生也没有准备什么,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尹文端一听就有些不高兴,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能搞这一套,还是要讲究勤政务实呀!但袁枚说,老师你有所不知,如今社会上的人大都喜欢戴高帽子,像您老人家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呀!尹文端听罢此言,很是受用。袁枚不愧为才子,对世事洞明如镜,在不知不觉中,就将一顶高帽子送给了尹文端。
④连自以为高明的尹文端,都做不到“人誉之,一笑”,何况普通人呢。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做到“人誉之,一笑”,那么他无论做什么都能够了然于心,淡然处世,其人生境界就已经有了一定的高度了。
⑤更进一步,如果能够做到“人骂之,一笑”,那就更是了不得。
⑥有一段时期,释迦牟尼经常遭到一个人的嫉妒和谩骂。对此,释迦牟尼并没有恶语相向给予回击。他心平气和,一笑了之。直到有一天,这个人终于骂累了。这时,释迦牟尼微笑着问他:“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时,那么这个东西属于谁呢?”这个人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属于送东西的人自己了。”释迦牟尼又问:“         ”这个人闻听此言,一时语塞。从此,他再也不敢谩骂释迦牟尼了。
⑦面对突如其来的诽谤和指责,释迦牟尼不为所动,表现出了少有的冷静与清醒。他不理睬,也不还击,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而是以他慈悲宽大的胸怀,让指责无处落脚,将谩骂化解于无形,让对方最终自惭形秽,败下阵来,而且,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⑧面对无聊的诽谤与谩骂,有时候,一笑其实就是最有力的还击。
(作者:王虎林,有删改)
13、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14、联系前后文,将第⑥段中释迦牟尼的问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5、说说本文采用的两个事例在论证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16、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17、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早晨六点钟 刘白羽
南方的雨季开始了,向最后一条省界追击敌人的部队,已经两日夜没有睡眠,今天天黑以后只有在雨地里安置露营。全部宿营后,营长沈贵良巡视了一周,最后钻进了他自己那间油布搭的“小房”。油布上唰唰响着雨声。
这时,有一个人在外面唧咕唧咕地走过去又走过来。沈贵良一骨碌爬起来,他听出那是师长的声音,他走出去敬礼。
师长这样兴奋、快乐,拉了沈贵良的手说:
“走!你去听一听,听一下也好啊,这是什么声音!”
营长不知做什么,只有跟他走,走进旁边一片树林里的小屋。
小屋就是整个师部。箱子、电台和药箱子,地下还有绳子、电线,挤满人,简直无法插脚了。师长带营长走到桌前:那里点着灯。他听见从那个小小的灰绿色收音机发出声音,声音很复杂,很嘹亮,分不清是唱还是叫喊,只是像一片大海在翻腾上下轰轰地叫啸,———这是什么!?他举眼看师长,师长严肃地对他摇摇手,又指一指收音机。渐渐他听清这是人民的欢呼,突然从这无数万人欢呼中发出一声宏亮而雄壮的呼声:“万岁!”
沈贵良听着,一直听到收音机里面毛主席在说:“同志们,你们辛苦了。”会散了他才走出小屋。
雨已停止,天空露出一片繁星。
他看见师长还在唧咕唧咕的走来走去,沈贵良一心一意的在听,不知师长什么时候出来了。忽然师长止住他:“一营长,你知道什么是胜利?”沈贵良这时只知道快乐,这一问,他一时倒回答不出。
前线情况在变化。刚才侦察队送来情报:敌人从天黑以后在大规模移动,看情形有放弃桥梁、破坏桥梁的可能。师长根据这一情况宣布他的决心:“立刻抽调身边这一个营,突击抢桥!”师长对沈贵良看了一眼:“争取早晨六点钟过界!”
“师长!一定。”
二十分钟以后,沈贵良把“成立新中国人民政府”的消息报告全营,火线上是来不及举行什么庆祝会的,营在漆黑无比的山路上前进了。
这时,走在最前面的教导员、第一连连长同时惊叫了一声。一下,他看见前面一片漆黑中有一处熊熊的火光正在燃烧。
营长扭转身猛叫起来:“敌人在烧桥!第一连冲上去!抢桥!抢桥!”
他们在山上,前面是大河,火发亮,树木在雨中闪光,第一连连长举手一摆,就跳进山坡的荆刺丛中去了。战士们跟在他后面,都不顾一切,就从石岩上、树林中、荆棘里,刺刺地冲了下去,像一群英俊的雄鹰。桥上的火焰随风飘卷,河水一片黑沉沉,只在血红火光中照出险恶的怒涛。雨点迎面刺着战士们的眼珠,可是他们的眼睛连闭也不闭一下,直视着那桥,直奔向那桥,桥在燃烧,桥在燃烧。
营长跟第一连一道冲到河岸上。
他看见桥在燃烧,可是刚刚烧起,桥架没有崩塌。他瞪着两只眼珠子,喊叫着、奔跑着,他觉得火在烧他自己,烧他的胸膛。
枪声啪啪、啪啪地响起来了。营长立刻从身旁一个战士肩上一把把轻机枪抢过来,熟练地跑了几步,扑在河岸,立刻向对岸射击,掩护战士们抢桥。立刻他发现身旁刺刺喷射着火花,另一挺机枪跟他并肩射击了。子弹在空中嗤嗤地飞。他看见———火光中,有一个人影一歪,从桥上落下去,他看见火光照红的惊涛骇浪,一下把那个同志吞没了。他咬着牙急速发射……
不久,枪声停息了,战士们在扑灭桥梁上的火焰了。
营长爬起来,原来他整个身子刚才趴在一摊泥水里,他就带着这身淋漓的泥水,笑着,————他忍不住从胸中发出笑声。这时,他遇见教导员,原来教导员就是刚才在他紧身边抱着那一挺机枪发射的,两人相对笑了一下,走上桥。
桥上余火未熄,桥下面河并不宽,不过水哗哗地流得很急。营长从桥上大踏步走过,突然在桥中心停住,低下头,他看见微弱火光下逐渐发黑的河水还最后闪映着一闪一闪的亮光。他心里说不出的悲伤,他不知那是谁,不过他心里想:“同志!你牺牲在今天,今天!”
教导员忽然从后面来的一个小战士枪杆上,拿下一只小铁筒,从里面取出一支写标语的笔,弯着受过伤的腰杆子,聚精会神地在桥柱上写下一行大字:十月一日夜间第一营第一连抢救此桥。不久天将黎明,曙光已照亮烧黑了的桥梁。
营长不准部队停止,立刻领导向省界突进。
他在黎明中,连看也没看一眼,就大踏步从敌人的尸体上跨过去,向前走。太阳出来以后,他们追击敌人,上了一条山岗,这山岗上有密密的竹林和小马尾松,透过树林,看见朝霞。
突然有紧响的啪啪、啪啪的马蹄声从后面传来。
营长走上山岗停下来,他向四周欢欣地展望,南方早晨的空气是那样无比的清新。远近一片片稻田,给柔软的微风吹荡,初升的太阳像火焰一样熔熔可爱,树叶上闪着露水珠儿的亮光。
那急奔的马停止了。师长从上面跳下来,一点也不吁喘,一步步走向营长面前。营长惊讶地转过身对他敬礼。师长指着自己脚底下说:“沈贵良同志!告诉战士,这就是省界,最后一个省界!”
营长两眼惊喜地闪着孩子一样的喜悦,大声嚷叫:“师长,我们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师长皱着眉,沉默地望着四周。他望着。然后他低下头看看手表,自语着:“胜利,———早晨六点钟,———是啊!胜利是早晨六点钟。”他扬头命令营长:“我们不要停止,继续前进呀!”
(有删改)
1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方雨季,战士们为了追击敌人,两日夜没有睡眠,只能在雨地里安置露营,凸显战斗环境的艰苦和战事的紧迫性。
B.文中对枪声、子弹声、马蹄声等的描摹,从听觉的角度渲染了战时的紧张氛围,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
C.抢桥过程中,战士们不顾个人安危,“像一群英俊的雄鹰”冲下山,冲入燃烧的火桥,展现了英勇无畏的集体形象。
D.“初升的太阳像火焰一样熔熔可爱”,“熔熔”喻指战火残留在营长心中的灼热感,暗示战争创伤的不可磨灭。
19.关于文中部队收听新中国成立消息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音很复杂,很嘹亮,分不清是唱还是叫喊”,这一细节表明此时广播信号并不稳定,符合战时环境的特点。
B.师长在收听现场严肃地用动作示意营长专注收听广播,说明广播内容非常重要,希望营长重视这一时刻。
C.沈贵良收听时从听不懂、听懂到听完感到快乐,最终通过广播跨越空间与庆祝现场“无数万人”形成情感共鸣。
D.这些内容看似与追击敌军的情节无直接关联,实际上呈现了宏大的历史背景,赋予故事特殊的时代意义。
20.小说结尾师长自语:“胜利,——早晨六点钟,——是啊!胜利是早晨六点钟。”反复中蕴含深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1.小说对主人公的称呼一直在“沈贵良”和“营长”之间切换,这样处理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1、A 2.B 3.A 4.A 5.B 6.C 7.C 8.(1)示例: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2)一只手托起一滴水 鼓励人们从自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
9.总领全文,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10.既要准确描绘自然地理,又要充满画意。
11.作者举李白的诗,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中的意境。作者以古诗情寓于景为例,来说明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
12.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无论是诗歌还是山水画,只有做到情寓于景,才能感动别人,也就有了灵魂。
13.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用自己的话提炼亦可,如:应微笑对待别人的赞誉与谩骂)
14.那么谩骂又属于谁呢?(扣住“谩骂”这个核心词,句式相同即可)
15.第一个是从反面举例论证,第二个是从正面举例论证。
16.总分式,文章第一、二段引用齐白石的座右铭提出中心论点,第三至四段引用袁枚给尹文端戴高帽子的事论证“人誉之,一笑”,第五至八段引用释迦牟尼妙对谩骂者的故事论证“人骂之,一笑”
17.答题要领:一是要切实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抽象概括和具体来说均可),二是要有言之成理的启示。,如:每当我在学习上取得一些成绩时,师长的夸赞、同学们的羡慕总会让我沾沾自喜,学习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真正的智者,对荣辱往往是一笑而过的。
18、D
19、A
20、①“早晨六点钟”是部队完成抢桥任务、跨越省界的具体时间,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早晨,既揭示了革命的意义,也表明胜利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
21.①称“沈贵良”便于表现人物个体的感触与认识,称“营长”便于突出人物的责任与担当;②不同称呼的切换呼应故事场景的变换,使叙事节奏变化自然,丰富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