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金言巧劝 笃志力学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学 习 目 标
在把握课文中的
文言实词的基础 上,理解文中语 气词和称谓语的 含 义 。
分析人物对话,
把握人物的性格 特点;领会文章 的裁剪技巧和带 给读者的启示。
学习借助注释和
工具书等方法,理 解文章大意。
03
01
02
历央的星空,因为有众多杰
出的人物而更加光辉灿烂,学校 拟开展《资治通鉴》杰出人物故 事分享会,我班准备以《孙权劝 学》为蓝木叁与故事分享活动, 请你完成相应任务,为出彩故事 分享会做准备。
任务二 疏通文意 ·讲讲劝学故事
任务三 链接资料 ·认识文中人物
任务一 观看视频 ·说说课文出处
任务四 精读对话 · 赏析人物形象
比读原著 ·体悟裁剪技巧
以古为鉴 ·获得阅读启示
任 务 群
任务五
任务六
任务一:观看视频 ·说说课文出处
1 陽 乃 毒1 言
乎肃遂拜蒙母结友
任务一:观看视频 ·说说课文出处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请观看视频,完成有关文学常识填空。
资治通鉴
部书读透干年
十 月 丁 商 腑 日 有 食 白前鼍列侯之同或雕
列 虞 之 國 干
巷 事 十
大宗孝吝帝中
面盛壹大六祀
任务一:观看视频 ·说说课文出处
《资治通鉴》,北宋 司马光 主持编纂的一部 编年体 通 史。记 载了从战 国 到 五代 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 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
有资于治道 ”,将其命名为《资治通鉴》。
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年 代 为线索编排有关历 史事件的史书体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 实,谥号文正,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北宋 政治_ 家、 史学_家,主张“祖宗之法不可变”,竭力反对王安石 变法。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有《司马文正公集》传世。
别
1 陽 乃 毒1 言
任务二:疏通文意 ·讲讲劝学故事
乎肃遂拜蒙母结友
任务二:疏通文意 · 讲讲劝学故事
>听读课文,然后自由读一读,读准字音和停顿,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 (qīng) /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 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wéi) 博士邪 (yé)! 但 当/涉 (shè) 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 (shú)/ 若/孤 孤/常读 书,自以为/ 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大惊曰: “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 下 阿 蒙 ! ” 蒙 曰 : “士别三日,即更 (gèng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 拜蒙母,
结友/而别。
温馨提示:
文言语句的翻译常用的方法:
① 留 —-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等可以保 留,直接使用;
② 替 —-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 单音节词;
③ 调 —-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 达习惯;
④ 补-— 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⑤ 删 —-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温馨提示:
复述需尊重原文,但可以进行
适当想象、联想,添加有助于 表现人物特点的内容;需关注 每个人物身上发生的主要事件, 但不必逐字逐句翻译。
>请同学们同桌结成 一 组,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然后用自己
的话给对方复述这个故事。
任务二:疏通文意 · 讲讲劝学故事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
务多来推辞。
副词。“怎么,难道” 研究儒家经典 只,只是 粗略地阅读 历史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古时王侯的自称 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通“耶”, “吗” “罢了”,表限止语气
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只应当粗
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孙权劝学 鼓励,劝勉
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当道,当权 掌管政事
任务二:疏通文意 ·讲讲劝学故事
从 前 , 当初
对……说
推托
事务
任务二:疏通文意 ·讲讲劝学故事
谁比得 “所字结构”。收获(名词) 于 是 , 从 就 事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你说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 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收获。”吕 蒙于是开始学习。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评议,十分惊奇地说: “以你现在的
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 ”
泛指吴地 吕蒙的小名
才干和谋略
讨论评议
到,等到
不再是
经过
任务二:疏通文意 ·讲讲劝学故事
有抱负的人 泛指多日 拭目相看 对朋友辈的敬称 知晓事情 语气词,相当 于“呢”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吕蒙说: “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另外拭目相看,长兄怎么知晓事
情这么晚呢!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然后分别了。
连词,表顺承
任务二:疏通文意 · 讲讲劝学故事
复 述 示 例 :当初,孙权语重心长地对吕蒙说:“爱卿,你如今大权在
握执掌军中大事,不可以不学习啊!”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 恳切地说:“我并不是要你熟读经史子集,成为学富五车的博士。你只 需要粗略地阅读一些兵书,了解一些历史就可以了。你说自己忙,难道 比得上我吗 我都经常抽时间读书,是因为我觉得读书收益很大。”吕 蒙听闻,不好意思再推脱,于是开始潜心学习。过了一段时间,鲁肃经过 寻阳,与吕蒙讨论军国大事,震惊于他在才干和谋略方面的进步。吕蒙 自得地说:“常言道,土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的兄长知道这个事情未 免也太晚了吧!”鲁肃恭敬地叩拜了吕蒙的母亲,还和自己原来不怎么 瞧得起的吕蒙结成了朋友。
括文章主要内容。 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 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 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 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详)
吕蒙就学(略)
鲁肃赞学(详)
主要内容 :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就学”,其才略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并 与之结友。
任务二:疏通文意 · 讲讲劝学故事
> 请 同 学们根据对文意的理解,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并用一句话概
别
1 陽 乃 毒1 言
任务三:链接资料 ·认识文中人物
乎肃遂拜蒙母结友
孙权(182 — 252),
字仲谋,吴郡富春 (今浙江富阳)三国
时吴国的创建者。有
雄才,善用兵,亲贤士。
对手曹操曾赞孙权
“生子当如孙仲谋”。
文中对话时28岁。
鲁 肃 ( 1 7 2 — 2 1 7 ) ,
字子敬,临淮东城
(今安徽定远)人, 东汉末孙权部将。能 文能武,“东吴第一谋 士”,周瑜赞为“忠 烈,临事不苟”。
文中对话时38岁。
吕蒙(178 — 219),字
子明,汝南富陂 (bēi)
(今安徽阜南东南)人, 东汉末孙权部将。16岁 入军营,以胆气著称,战 功卓著,但颇为轻狂。 鲁肃卒后,吕蒙代督其
军。文中对话时32岁。
文中主要涉及的三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都是三国时期的风
云人物,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说一说对这三个人物的了解。
任务三:链接资料 ·认识文中人物
资料链接:故事发生的背景
● 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 的雏形 。
● 公元210年,周瑜去世,去世前写了一封信给孙权。 一是分析了东吴 面临的严峻形势-“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 之事,未知始终”;二是推荐接班人鲁肃。
● 公元210年,孙权劝吕蒙学习。
任务三:链接资料 · 认识文中人物
别
1 陽 乃 毒1 言
任务四:精读对话 · 赏析人物形象
乎肃遂拜蒙母结友
任务四:精读对话 · 赏析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运用人物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画出孙权“劝学”的语
句,看孙权是怎样劝服吕蒙的。欣赏其高超的劝说艺术。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首先,他明确了学的必要性。“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表现出孙权认为
吕蒙的不学已经严重影响到他当权掌事。学,势在必行。这既是从君主的身份 出发,对臣子提出的严格要求,也是为着吕蒙提高自身修养打算。
追问:联系孙权的身份和说话的背景,你认为这处感叹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不可不学,是双重否定,表现出孙权认为吕蒙的不学已经严重影响到他当
权掌事。学,已经是势在必行。因此,这句话末尾的感叹号,应该读出果断、 严肃的语气。
任务四:精读对话 · 赏析人物形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其次,他指出了学的可能性。在听到吕蒙看似有理,而且态度坚决
的推辞后,孙权一方面用强烈的反问“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表达自己的 要求不可改变,来阻绝吕蒙的退路。
> 追 问 :这句话中的"岂"表反问,句末的感叹号可以改成问号吗
不能改为问号。句末用感叹号是对强烈反问语气的强化。面对吕蒙
以公务繁忙推脱,孙权既用降低学习标准打消他的顾虑,又用强烈的反 问语气表达自己要求的不可改变。
任务四:精读对话 · 赏析人物形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 再次,他又站在吕蒙作为武将的角度思考,用“但当涉猎,见往事 耳”一句降低了学习要求,并言辞恳切地指出学的方法及目的。
> 追 问 :本句末尾的“耳”字包含着怎样的意味 请结合文章谈谈你
的理解。
“耳”强调“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具体指我对你的学习的要求,除
了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之外,再没有其他。一个“耳”字,消除了吕蒙 的顾虑,舒缓了早前对话中的矛盾,体现出孙权作为统治者有着宽广的心 胸、灵活的应变技能和高超的劝说技巧。
任务四:精读对话 · 赏析人物形象
卿言多务,孰若孤
—— 接着,面对吕蒙的托词“多务”,他用“孰若孤 ”这一反问句,
指出吕蒙的理由并不成立。
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最后,他现身说法,以自己政务繁忙尚且经常读书,来使吕蒙相信学
习时间是可以得到保证的,同时强调读书让自己大有所益,让吕蒙看到 学的效果。
任务四:精读对话 · 赏析人物形象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1)劝说技巧高超。 孙权的一番话逻辑严密,令人无可辩驳。同时, 他能充分考虑听话者的感受,让其心悦诚服。
(2) 目光远大,心胸宽广。孙权劝说吕蒙学习,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 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当时三国鼎立局面初成,东形势不稳,国家急需一批 能文能武的将领。二是吕蒙更好履职的需要。吕蒙长于带兵打仗,但逊 于文治,而目前又“当涂掌事”,为使其更好履行职务, “不可不学”。 这些体现出孙权作为统治者的远见卓识。同时,当吕蒙以“军中多务” 推辞时,孙权并未恼怒,而是耐心劝导,体现出他的宽广胸怀。
任务四:精读对话 · 赏析人物形象
> 孙权劝学的效果如何 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请圈画具
体语句分析。
① (鲁肃)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 用鲁肃的神态及高度评价(语言)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 “大
惊” 神态描写,非常吃惊, “非复吴下阿蒙!”,语言描写,情不自 禁的赞叹。能令鲁肃这样一位具有文韬武略的资深将领肯定学习上取得 的巨大进步,吕蒙的就学不可谓不成功。
任务四:精读对话 · 赏析人物形象
追 问 :联系上下文,揣摩分析这句话中“卿”和句末感叹号 包含的意味。
① (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此处的“卿”是朋友间的爱称,表示鲁肃因吕蒙的巨大进
步而将他引为朋友。句末感叹号与鲁肃说话时的神态“大惊” 高度吻合,表现出鲁肃对吕蒙在才干和谋略方面的巨大进步的 惊讶和赞叹,从侧面反映出吕蒙就学的明显效果。朗读时,应该 读出鲁肃的这种惊叹之情。
任务四:精读对话 · 赏析人物形象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用鲁肃结友的举动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 吕蒙当时官居
“偏将军”,属于中下级军官,而鲁肃是东吴的最高军事长官。 鲁肃主动结友,是因为被吕蒙的才略折服。而拜见长辈是古代 世交子弟才有的礼节,可见鲁肃真心把吕蒙当兄弟。这些都能 从侧面来表现吕蒙学识长进惊人。
任务四:精读对话 · 赏析人物形象
③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用吕蒙和鲁肃“论议”的非凡的谈吐直接表现吕蒙学识进
步。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足足的书卷气,学习的效果。 “ 大兄”,对朋友辈的敬称,很有礼貌, “大兄何见事之晚 乎! ”,在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的同时,又有调侃的口吻,
并非针锋相对的辩解,说明吕蒙很会聊天,学习的效果。
任务四:精读对话 · 赏析人物形象
>有同学说,文言文语句末尾的语气词并没有实在的含义,为了表达的精练,
可以将之删除。结合本句句末的"乎"字,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看法。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文言文句末的语气词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表达语气的作用,不可缺少
。从“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可以看出,面对当时名将鲁肃的称赞, 吕蒙颇为自得,欣然接受。“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则强化了吕蒙学有所 成的自豪感。同时,也有一点调侃口吻,并非针锋相对的争辩,表现了二 人良好的兄弟情谊。这里的“乎”字与前面的疑问词“何”连用,强化 了吕蒙说话时的情味。
任务四:精读对话 · 赏析人物形象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吕蒙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于接受意见,勤奋好学。 吕蒙推辞的理由“军中多务”不无道理,
但在孙权一番言辞恳切的劝说之后,“乃始就学”。并且,短期内学有所
成。吕蒙就学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是可以从鲁肃的神态及高度评价中看
出,如鲁肃“大惊”,并称赞吕蒙的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能令鲁肃这
样一位具有文韬武略的资深将领肯定学习上取得的巨大进步,吕蒙就学 不可谓不成功。二是从吕蒙的答语可以看出,他用调侃,亲昵的语气表示 ,希望鲁肃不要用老眼光评判自己,也表现出他对自己学习所取得的成 就颇为自得。
任务四:精读对话 · 赏析人物形象
>在文中鲁肃着墨不多,为什么也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胸怀宽广,爱惜人才。鲁肃是东吴大将,文武双全。从“非
复吴下阿蒙”一句可以看出,鲁肃早前对吕蒙这一介武夫不无 轻视之意。但这次“论议”中,吕蒙非凡的谈吐改变了他的看 法,他除了大为惊叹之外,更以拜望吕蒙母亲、与吕蒙结友等行 动表示自己对吕蒙的看重。
别
1 陽 乃 毒1 言
任务五:比读原著 ·体悟裁剪技巧
乎肃遂拜蒙母结友
>本文是根据《三国志 · 吴志 · 吕蒙传》以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改
写面成的。在改写过程中作者进行了巧妙的剪裁,仅选取吕蒙中年勤 学一事成文,是想借这个故事表达什么呢
比读提示:
1.对比阅读本文和《三国志 · 吴志 · 吕蒙传》《江表传》片段,重点 关注作者在材料方面作了哪些处理,如增删内容、组合嫁接、调换顺 序、安排详略等,思考作者这样处理的妙处。
2.孙权劝学一事,到“蒙乃始就学”就已经结束了。作者写文章后半 部分内容的用意是什么
任务五:比读原著 · 体悟裁剪技巧
任务五:比读原著 ·体悟裁剪技巧
(一)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 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令涉 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 《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起初,孙权对吕蒙和蒋钦说:“你们现在都身居要职,掌管事务,应该 通过学习来开阔自己的眼界,增益自己的智慧。”吕蒙回答说: “在军中,我常常 苦于事务繁多,恐怕没有时间再读书了。”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让你们去钻研经 书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吗 只是希望你们能广泛涉猎,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 哪里比得上我呢 我年少时就读过《诗经》、 《尚书》、 《礼记》、 《左传》、 《国语》,只是没有读过《周易》。自从掌管国事以来,又研读了《史记》、《汉
书》、《东观汉记》以及各家兵法,我觉得这对我大有裨益。
任务五:比读原著 · 体悟裁剪技巧
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 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
《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易 (xù) 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译文:像你们二人,天资聪颖,悟性又好,学习起来必定有所收获,怎能不勉
励自己去做呢!你们应该赶紧去读《孙子兵法》、《六韬》、《左传》、《国语》
以及三史(即《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孔子曾说: ‘整天不吃饭,
整夜不睡觉地去思考,这样做是没有什么益处的,还不如去学习。’光武帝在行军 打仗的紧张时期,手也不离开书本。曹操也自称是‘老而好学’的人。你们为什么 偏偏不能自我勉励,奋发上进呢 ”吕蒙于是开始努力学习,专心致志,勤奋不懈。 他所读过的书籍,连那些老儒生也自愧不如。
任务五:比读原著 ·体悟裁剪技巧 (二)陈寿《三国志 · 吴志 · 吕蒙传》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 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 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 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 ”因为肃划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 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到达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对吕 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 去拜访他。”(鲁肃)就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作为 邻 居 ,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 ”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已至此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 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 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 ”吕蒙于是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 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靠近吕蒙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干, 谋略竟然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肃就拜望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
任务五:比读原著 ·体悟裁剪技巧
本文与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节选)相比,作者省略了孙权的另一
位劝说对象蒋钦、孙权自己的读书内容、建议阅读的内容、孔子名言、
帝王将相善读的故事、吕蒙的学习态度和效果以及与鲁肃论议的经过 等内容。同时,组合接了《三国志 · 吴志 · 吕蒙传》中的片段,并去其 冗余,只保留了主要情节。
作者这样进行改编,既是为了凸显孙权作为统治者所具备的高超的 劝说技巧及深远的谋略,同时也是想通过吕蒙就学颇有进益凸显读书学 习的重要性。孙权对吕蒙的评价由“有胆而已”变为“学问开益,筹略 奇至,可以次于公瑾”。并且,能文能武的资深名将鲁肃对吕蒙也惊叹 不已。这当中勤学的作用不可谓不大。这样剪裁,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 主人公形象更为饱满,故事主题更加鲜明。
宋神宗认为,《资治通鉴》 一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
道”,意思是可以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作者根 据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借鉴这一写作目的,对材料进行了巧 妙的取舍安排,可谓匠心独运。
课堂小结
任务五:比读原著 ·体悟裁剪技巧
任务六:以古为鉴 ·获得阅读启示
1 陽 乃 毒1 言
乎肃遂拜蒙母结友
任务六:以古为鉴 ·获得阅读启示
>读史,可以知古,亦可鉴今。读了《孙权劝学》,你获得了哪
些启示呢 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点与大家交流。
从孙权身上获得的启示:
①作为团队领导者要着眼长远,尽早培养后备力量;
②给人提建议、指方向时要充分尊重对方,要有换位思考意识, 站在对方角度考虑,才能说服对方;
③为人要有肚量;处事要知变通。
任务六:以古为鉴 ·获得阅读启示
从吕蒙身上获得的启示:
①学习,能使人变得越来越完美;
②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合理的建议;
③只要肯学习,任何时候都是不晚的。
从鲁肃身上获得的启示:
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②要善于发现别人的进步,及时肯定别人。
③要尊重人才。
请完成本课
《分层作业》
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4孙权劝学
就学
吕蒙
( 肯 学 )
启示:学必有所获, 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 与完善
劝学
孙权
( 善 劝 )
吴下阿蒙
赞学
鲁肃
( 爱 才 )
刮目相待
孤 博士
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
今义:单独,孤单。
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附:知识盘点
一、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另,另外;
今义:程度副词,更加。
古义:了解;
今义:看见,看到。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即更刮目相待
更
见
与蒙论议,大 惊曰 (副词,表程度高或范围广,十分)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敬辞,用“大”作前缀,表示尊称对方)
(动词,掌管,担当)
(动词,应当,应该)
附:知识盘点
二、一词多义
卿今当涂掌事
但当涉猎
当 大
(介词,用)
(与“为”连用认为)
(了解)
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知晓)
蒙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 为大有所益
见往事耳
附:知识盘点
以
附:知识盘点
三、文言句式
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结友”前省略“与蒙”。)
(卿言多务,孰若孤(多务) )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蒙以军
中多务辞”。)
卿言多务,孰若孤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附:知识盘点
四、重点实词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
(5)见往事
(6)自以为大有所益
当 涂 : 当道,当权
辞: 推托
务: 事务
治: 研究
博士: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但: 只,只是
涉 猎 : 粗略地阅读
往 事 : 指历史
益[F]: 益处,好处
(7)及鲁肃过寻阳 及: 过:
到,等到
经过
(8)卿今者才略 今者: 才略:
如今,现在
才干和谋略
(9)非复吴下阿蒙 非 复 :
不再是
(10)即更刮目相待 更: 刮:
另,另外
擦拭
附:知识盘点
介词,用
与“为”连用,译为“认为”
动词,担任
动词,以为,认为
副词,于是,就
连词,和,跟,同
疑问代词,怎么
连词,表顺承
(1)以 (2)为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 自以为大有所益
(3)蒙乃始就学
(4)与蒙论议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结友而别
附:知识盘点
五、重点虚词
附:知识盘点
六、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2.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
5.蒙乃始就学。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6.及鲁肃过寻阳。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
7.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8.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士别三日,就要另外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 !
9.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附:知识盘点
七、文化常识
1、《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 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3、卿(qīng): 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4、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5、大兄:对朋友辈的敬称。
吴下阿蒙
吴下:长江下游江东一带,泛指吴地;
阿 蒙:即吕蒙;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 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后比喻人学识尚 浅。多用于他人有了转变,学识大进,地 位由低攀高,从贫穷到富有。
附:知识盘点
八、成语
“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
刮目相待
刮 :擦拭 。
刮目相待:擦亮眼睛,用新的 眼光看待, 也作“刮目相看”。指 别人有了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 看待。
附:课后思考 ·探究 ·积累
一、朗读课文,理解大意。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
说服吕蒙的。
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孙权劝说吕蒙,
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当吕 蒙“以军中多务”相推托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 说法,以“卿言多务,孰若孤 ”回应了吕蒙的推托,并用自己的体 会强调学习的作用。最终,吕蒙无可推托, “乃始就学”。
附:课后思考 · 探究 · 积累
二、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课文主要是通过写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
识进步的。鲁肃与吕蒙论议,惊叹吕蒙今昔的变化——“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确实学识进 步很快、很大。鲁肃为之折服,与其“结友”。
启示示例(言之有理即可):
①读书对人大有好处(开卷有益)。
②一个人只要端正学习态度,肯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③要虚心听取别人的好建议。
三、朗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附:课后思考 ·探究 ·积累
四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对他人的爱称、敬称等。 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课外再搜集一些。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3.大兄:对朋友辈的敬称。
补 充 :
自称:愚、臣、仆、孤、寡人、下官、小生、晚生、不才、老朽 ……
他称:圣上、大王、令尊、贤侄、尊上、仁兄、爱卿、泰山 ……
附:课后思考 ·探究 ·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