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
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 兴亡之叹。
— 一余秋雨
●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 熟读文本,赏析诗中所描写的金陵美景。
> 分析诗句,理解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 归纳总结赏析怀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及步骤。
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 “ 翰林风月 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 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 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 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 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 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 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
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 王安石(1021- 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
后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 登高怀古之作。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 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
在金陵胜地,登高望远,便兴起了满怀愁绪:日 月
之迁流,仕途之坎坷,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
涌凝笔端,写成了名篇佳作。
背景介绍
> 古来有学识、有抱负的文士, 一旦登高望远,便引起 了满怀愁绪,那愁又不是区区个人私情,而常常是日 月之迁流,世途之坎壤lǎn, 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 辛……一起涌上心头,奔赴笔下,遂而写成了名篇佳 作,历久长新。此等例真是举之不尽,而王半山的这 一阕《桂枝香》,实为个中翘楚。
——周汝昌《千秋一寸心》
> 金陵怀古,诸公寄词于《桂枝香》凡三十余首, 独介甫最为绝唱。
——《古今词话》
词作评价
诗文品读
自由诵读诗歌,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描绘画面。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chéng) 江 /
似练,翠峰/如簇 (cù) 。 归帆/去棹(zhào) /斜阳里,背/西风,酒 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
对此,漫嗟(jiē)/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 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登山临水,举目望远,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气已变得飒爽清凉。
奔腾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 束的箭簇。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 彩舟徐行,云烟稀淡,长江波光粼粼,白鹭翔舞,丹青妙笔也很难描 画这壮美的风光。
遥想当年,争着过豪华的生活,叹朱雀门结绮阁楼,六朝君主一
个个地相继败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空叹历朝兴衰。六朝的 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惨淡的寒烟和衰败的枯草。
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花》遗曲。
问题探讨
1、各用一句话概括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上阕:登临所见的金陵景象。
下阕:由所见引发的感慨。
2、如果全词作者情感的落脚点浓缩到词中的一个 字上,你会用哪个字 为什么
> 因何而“叹”
> “叹”些什么
▲王安石
问题探讨
> 因何而“叹”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登临所见的金陵景象。
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请选择相关句子简要分析。
描写景物的方法——时空: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感官: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
动静: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色彩:鲜明、斑斓、柔和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
点面结合 粗笔勾勒(白描)和细笔工描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领起:点明了事件(动作)地点和季节
千里澄江似 练 ,翠 峰如簇。
用典、比喻。远观全景静态描写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近观具体景物动态描写
彩舟云淡,星 河 鹭起,画图难足。
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相生
远近交错、动静结合,描摹壮丽雄浑的金陵秋景图, 暗含萧索之意。
品景
赏析苏轼《鹧鸪天》的景物描写。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菜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 日凉。
①远近结合:从远处的山林到近处的竹墙,仰视白鸟翻空,俯看照水红菜, 层次丰富,视角多样。
②动静结合:白鸟翻空为动,芙蓉照水为静, 一动一静,使画面动感十足。
③对比鲜明:山明墙隐, 一明一暗,乱蝉聒噪,以声衬寂。
④ 视听结合:山景、蝉叫、荷香惟妙惟肖,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问题探讨
> “叹”些什么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谩,同“漫”,徒然
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
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 覆灭中汲取历史的教训。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ii 赋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用典:杜牧的《台城曲》
千古凭高对此, 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借景抒情,抒发悲叹之情。
至今商女,时时犹 唱 ,《后庭》遗曲。
用典《泊秦淮》《玉树后庭花》
追古思今,叙议结合,运用典故,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悟情
宋边城,王安石入仕及当政期间,契丹、西夏、羌人、交趾更加频繁
地屠城掠地,给北宋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北宋的冗官冗兵非 但抵御不了少数民族的袭扰,反而加重了国家财政危机。政府的妥协 退让,又使官僚、豪强、大商人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造成了劳动人 民的饥寒交迫,以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北宋 江山的风雨飘摇已见端倪,统治阶级却还被表面的繁华强盛欺骗,整 日价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王安石怎能不忧心如焚
王翁之怒不在女,在乎荒淫之朝廷。
王安石青少年时代,党项、交趾、契丹、西夏就先后多次袭扰北
下片抒发的这种悲愤的情感与上片的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①上片的秋景凄凉萧瑟为为下片抒发悲愤之情做了铺垫;
②上片秋景中流露出作者对金陵江山的热爱之情,属于乐景,不忍心这样 的美景有朝一日像六朝那样繁华流尽,属于哀情,所以景和情之间构成了 反衬,是乐景衬哀情。
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
沉郁悲壮,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 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采用借古讽今 的手法, 悲叹六朝统治者因奢侈荒淫导致 国家覆亡的历史, 警醒人们勿忘六朝亡国 的教训, 流露出对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前 途命运的关心。
总结归纳
①怀古实为伤今;
②多将当时的国势身世写入;
③上阕多为写景起兴,下阕多为抒情议论;
④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当今;
⑤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
⑥往往有英雄相惜之意。
拓 展 提 升
请同学们综合分析本首词《桂枝香 ·金陵怀古》、《念奴娇 ·赤
壁怀古》和《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首怀古词,简要概括怀古 题材词的特点。
●咏史怀古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 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 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 今等目的。
①形式上:标题中一般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 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②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衬托、借古讽今、吊古伤今、虚实结合等。
③结构内容: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几志
④鉴赏步骤: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巧
常见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 汴河、淮水、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 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 其他:吴钩、《后庭花》、乌衣巷、朱雀桥、石头城、台城、淮水、 六朝、华清宫
体悟感情
①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 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②追慕古贤(缅怀先贤)的成就,表达敬仰之情;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 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③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 教训,借古讽今,批判现实,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 黩武,以免重蹈覆辙。
④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 代兴亡变化。
⑤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