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认识“杵、媪、卒”这3个生字,会写“逢、卒”这两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课后注释读懂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联系上下文和已学的知识积累理解重 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故事内容,领悟文中的道理。
2.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和已学的知识积累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第2课时
《铁杵成针》
教学过程
一 、 温故知新
1.温故知新。
少年时代正是读书的好时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让我们一起跟随 古诗《劝学》吟唱起来。
(1)师引导生回顾学生上节课所学内容:我们上节课认识了车胤,他是一个怎样的 人
(2)导入新课。
①师引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李白有关的文言文。传说诗仙李白小时候学习并 不认真,十分贪玩,是什么事改变了他呢
②出示课题:《铁杵成针》。
(3)指导朗读课题。
①师指导读课题,指名读,读后评议。
②师教读课题:铁杵/成针。这样读,有了节奏,有了味道。
(出示图片,认识铁杵)师引导:图中箭头指的物品就是铁杵,要把它磨成一根针, 真是不容易啊。文中写了谁要把铁杵磨成针呢 我们来看课文。
2.初读文本。
(1)出示文本,标好停顿。
课件出示: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 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2)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3)同桌互读,互纠互辅。
3.检查初读情况。
(1)检查词语学习,重点正音。
a.出示词语,指名朗读。
b.师领读,指导读连贯,读出节奏;生齐读,读整齐,读响亮。
(2)看部首,猜字义。
师引导:看“媪”的部首,跟“女”有关,联系前面的“老”,可以想到“老媪”指的就是老奶 奶或老婆婆。
(3)书写“卒、逢”字。
①生观察:“卒”字的“十”在田字格里的占位。
②师播放视频书写示范,生边看边书空。
(4)师指名朗读全文,重点纠正断句,初步理解句意。
(5)生齐读。
二 、细读感悟
1. 了解内容。
(1)对照文章听故事。
①课件出示句子。
②师述:有个地方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象耳山。山下有一条小溪,小 溪叫磨针溪。 (板书:地点磨针溪、象耳山)
③课件出示: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④师引导:磨针溪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世间传说,大诗人李白曾经在这座山中读 书。(板书:人物李太白)
⑤师引导:听出来了吗 这里的“世”就是世间、世上;“传”就是传说。你们发现了吧, 古文中的一个字,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词语。
⑥师述:读着读着,还没有读完,他就放弃不读了,收拾收拾东西离开象耳山。(课 件出示句子)
⑦出示课件,引导理解。
课件出示: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a. 师引导:在经过这条小溪的时候,(板书:过)他碰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棒。
(板书:逢老媪)李白感到很奇怪,就问:“老婆婆,你为什么磨铁杵呀 "老婆婆说:“我 想做一根针。”(板书:问曰)
b. 理解“过是溪”。
师引导:“过是溪”的“过”,谁能组词 (示例:路过、经过、跃过)
师继续引导:李白经过哪条小溪
生交流后师小结:就是第一句的“磨针溪”,这里用“是溪”代替了,简洁明了。
c.理解“问之”。
师引导:谁问 问什么 还会问什么呢
生回答后师小结:原来一个"之"字就是一句话呀!文言文多么简洁明了!
⑧理解“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a.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b.师引导:谁能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c.生交流。
师引导:听了老婆婆的回答,李白可以说是百感交集呀!发挥想象,设想李白想到了 什 么
生交流后师小结:文中用三个字写出了李白的内心感受,用三个字写出了李白的行 动。(板书:感其意,还卒业)
d. 师小结:老师对照原文,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我们感觉到,古时一个字就是现在 一个词语,有时甚至是一句话,所以文言文语言很简洁、凝练。
(2)概括内容。
①师引导:听了故事,你也来根据板书,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 个故事讲得更生动。
②生自由讲故事,全班交流。
2.趣味诵读。
(1)读一读。课件出示全文。
(2)打着节拍,开心诵读。
(3)娓娓道来,讲讲故事。
①师引导:“磨针溪呀,在象耳山下。世传呐,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嗨……” 就这样,娓娓道来,谁来接着讲
②生试讲。
(4)抑扬顿挫,说评书。
师引领, 一句一句说评书。
(5)总结归纳,提炼方法。
师:一篇古文,可以慢读,可以打着节拍读,可以讲述,可以说评书,还可以唱上一 曲,手舞足蹈,形式多样,读得开心,读得陶醉!
三 .拓展延伸。
(1)师引导: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哪个谚语 (生抢答)
(2)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3) 师指名朗读;生齐声诵读。
(4) 积累形容刻苦学习的词语。(课件出示)
(5) 扩编《铁杵成针》。
四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整个故事。
2.课后搜集有关勤学苦读的典故,摘抄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铁杵成针
象耳山磨针溪 未成,弃去
感其意,还卒业
有恒心
有毅力
刻苦学习
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结合作文训练学生扩编故事,效果很好。利用现代教育技
术,可以使课堂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化,教育教学效果更好。(共25张PPT)
四年级语文下册
22 文言文二则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劝 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第2课时
劝学
车胤
谦逊有礼
博学多通 勤奋好学
新课导入
口传说诗仙李白小时候学习并不认真,十分
贪玩,是什么事改变了他呢
第2课时
铁杵成针
文中写了谁要把铁杵磨成针呢
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
然株杵问迄之日曰“欲欲锥针”太肉感感其
意,还卒业 。
口 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初读课文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
认读词语
磨针溪弃去铁杵chǔ
老媪欲作针还齐业北
逢 卒
注意上下穿插的安排
初读课文
我会写
初读课文
f é n g 逢
结 半包围
部 : 之
首写指导:
被包部分的撇、捺不要写得太
长,最后一笔“平捺”要舒展。
专李
这
世
针
耳山下
铁杵成
或 捣 衣
chōng
用来舂 正在
初读课文
米( )的 铁 棒 家 。 , 太白读书
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
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 意, 还卒业。
被她的意志感动
回去完成了学业
这
品读课文
磨针溪,在象耳山
下 。
句意: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
去。 离
句意: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 ,没有完 成学业就放弃了。
品读课文
品读课文
年老的妇
人。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
杵。
句意: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位
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
品读课文 上文中的老妇
问 之。曰:“欲作针。”
句意: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
在干什么。
老妇人说:“我要把这根
铁棒磨成针。"
品读课文
□李白可能问老妇人什么问题呢
李白可能会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
什么 ”
品读课文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句意:李白被这位老妇人的意志所
感动,于是就回去勤奋学习,
完成学业。
诵读课文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
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
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 意,还卒业。
品读课文
□读了“铁杵成针”的故事,你想到了哪句谚 语 明白了什么道理 试着用自己的话讲 一讲这个故事。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只要有恒心、
有毅力,刻苦学习,就能有所成就。
结构梳理
读书未成,弃去
逢老媪方磨铁杵
感其意,还卒业
有恒心
有毅力
刻苦学习
铁杵成针
拓展延伸 拓展一
□形容刻苦学习的词语:
囊萤映雪 牛 角 挂 书 程 门 立 雪 闻 鸡 起 舞 凿壁
偷光韦编三绝手不释卷悬梁刺股
李密牛角挂书 匡衡凿壁偷光 孔子韦编三绝
返回
拓展延伸
拓 展 延 伸 拓 展二
李白铁杵磨成针
点击画面播放视频
课后练习:
扩编《铁杵成针》
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做内容上的扩
充,细节上的渲染、增添,写一个更丰 满、更复杂的新故事。
课后作业
口熟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整个故
事。
□课后搜集有关勤学苦读的典故,摘抄好
词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