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2 15:1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着急(zháo)   花瓣(bàn) 瑶族(yáo) 修葺(jí)
B.恍惚(huǎnɡ) 延伸(yán) 好奇(hào) 竹篾(miè)
C.菌子(jūn) 露宿(sù) 喷香(pēn) 茅屋(máo)
D.荆棘(jí) 暮色(mù) 相衬(cèn) 晶莹(yínɡ)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延伸  折损  悠闲  瑶族
B.屋粱  黑炭  寨子  严肃
C.瞪眼  旱烟  迷茫  溢出
D.简陋  火塘  陡峭  暮色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雷锋精神”。20世纪60年代,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席卷全国,“雷锋”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真善美的象征。70年代,就像《学习雷锋好榜样》里唱的那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忠诚”和“爱憎分明”备受______。80年代,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钉子精神,为时代所______。90年代,雷锋精神被______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奉献精神。进入新世纪,雷锋精神也被“感动中国”的平凡人物______了新的内涵。
A.推崇 关注 解释 赋予 B.关注 推崇 赋予 解释
C.推崇 关注 赋予 解释 D.关注 推崇 解释 赋予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最后才弄明白,这间小茅屋是梨花及妹妹照管,解放军修建的。
B.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应当吸取教训,努力改进工作。
C.通过学习党的十八大文件,我们对反腐倡廉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
D.南京火车站“158”雷锋服务站的年轻人,用他们的行动传承着雷锋,为旅客带来温暖。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园子虽荒凉,却富有野趣”。小石笑着对我说道,“可以算做我们俩的地上乐园啦”!
B.这里给人“家徒四壁”的感觉:朴素吸音的墙壁,一张榻榻米,仅此而已。这样的布置,简单得几乎到了“苦寒”的地步。
C.邀请名家开讲打造《读书沙龙》,组织歌手演出打造《民谣季》,举办儿童画展打造《艺术空间》……,暑假期间这家书店开展的系列活动成为了县城的一道文化风景。
D.近年来,禁止手机进校园的呼声不绝于耳。看来,中小学生是完全杜绝使用手机?还是有选择地使用手机?这已成为人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温暖需要传递。用拥抱传递温暖,______;用微笑传递温暖,______;用文字传递温暖,______。
A.能让人冰释前嫌 能让人如沐春风 能让人回味无穷
B.能让人如沐春风 能让人回味无穷 能让人冰释前嫌
C.能让人如沐春风 能让人冰释前嫌 能让人回味无穷
D.能让人冰释前嫌 能让人回味无穷 能让人如沐春风
7. 下列对四个句子中的“梨花”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句中的“梨花”指自然界洁白的梨花,梨花给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
B.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句中的“梨花”是虚写,淡淡的月色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C.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句中的“梨花”是指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表达了作者对梨花姑娘的感激与赞美之情。
D.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8.为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某初级中学决定在全校深入开展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
(1)请你为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请根据课文内容和上联,补写下联。
上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认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用简洁的语言阐述你的理由。(不超过50字)
我的观点:__________
我的理由: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9.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10.请结合语境,指出下面加点的“梨花”的不同含义。
①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②那洁白的梨花
③驿路梨花处处开
11.选文第五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种顺序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12.揣摩下面的语句,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站在高处的小姑娘
  ①在蒙蒙细雨中,婺源的油菜花开得漫山遍野。黄灿灿的一级一级的梯田,如一条条被游人抖开的巨大横幅,由山脚传递到山顶白云缭绕之处。
②我手举雨伞,拾级而上。赏花的人兴致很浓,弯弯曲曲的石径上遍是手持蘑菇花伞的人。
③雨势渐小,人们将伞收起。从高处望下去,条条山路上蜿蜒地涌动着头戴花环的人。
④阿嫂阿婆们,臂弯处套着一串串花环,热情地向过往游人兜售花环:“花环,鲜花环,十元一个。”
⑤花环虽小,却光彩照人、花香拂面。青青的柔软的嫩茎缠绕拧绑成一个圈,朵朵小花点缀其间。
⑥快到山顶的时候,我有点儿饿了。目光寻过去,前面路旁拐角处的一块黑色山石上,一个小姑娘在四处张望,似乎在卖什么吃食。我走上前去。
⑦小姑娘有七八岁的样子,一绺儿枯黄的湿发贴在她的小脸上,她的眼睛黑而大。小姑娘面前放着一只木笼,木笼底部是黑灰的木炭,看不到火色,笼上放着灰黑的红薯。她的旁边有一个竹篮,里面有几个红薯和一个花环。
⑧我指着笼上的红薯问:“多少钱一个 ”
⑨“五块钱。”小姑娘怯生生地伸出五根手指。她的手指黝黑,手背粗糙,那是常做农活的证明。
⑩“可山下卖四块钱。”我故意说。导游说过,旅游景区是可以砍价的。
“您给四块钱也成。”她态度很诚恳。
于是,我掏出一张五元钞票递给她。小姑娘接过后,用双手捧上一个红薯递给我,然后从衣兜里掏出一块钱,也用双手捧上。
我忙说:“逗你玩儿呢!你要十块钱我也会给的。”
【A】小姑娘见我不要,又将那一块钱很郑重地放回去,仰起脸说:“谢谢伯伯!”一脸感激。
这声“谢谢”谢得我心酸。我向山下望去,山脚的房子看起来只比火柴盒大些。我身边这个小人儿,定是天蒙蒙亮就起身,背着木笼,挎着竹篮,冒着细雨,吃力地一步步登上湿漉漉的石阶,攀登到高处,为的就是每个红薯能多卖一块钱。
我和她攀谈起来:“你挣钱干什么用 ”
“上学。”
“你上几年级了 ”
“二年级。”
“你今年几岁 ”我在心里猜想她的年龄。
(21)“八岁。”小姑娘说得很坦然。
(22)我立刻想起我的小外孙女糖糖,她今年也是八岁,到九月份开学,也该上二年级了。于是我问:“你要是上学,学校一定很远吧 ”
(23)“也不远。您看,就在那白云升起的地方。”
(24)我顺着她的手指望过去,云深不知处。
(25)我指着遍地黄花:“小姑娘,你看,那么多游人买花环,那么多阿嫂阿婆编花环、卖花环。你也可以摘花编了卖钱呀,花期这么短,可别错过呀!”
(26)“不。”小姑娘口里只吐出一个字,却很坚决。她脸上的表情很严肃,显得心事重重。
(27)“为什么 ”我有些不解。
(28) 这时,她从竹篮里拿起一个花环,那个花环显然是被人戴过遗弃的,花朵已经萎谢。她小脸泛红,将花环举到我眼前,说:“【B】把鲜活的油菜花折了,它还能结籽吗 花越好看,就越该折吗 花虽不会喊疼,可它是会流泪的。你们大人这是怎么了 ”她用粗糙的手背抹了抹眼睛。
(29)油菜花环,渗出绿色微红的汁液,那定是花的泪水。如果尝一尝,定是苦涩的。
(30)是的,人们将美丽的花环戴在头上照相留念,随后却将其随手遗弃。我看到许多花环被投进垃圾箱,以为这本是油菜花应有的归宿。但眼前这个小姑娘,却能感受到油菜花的疼痛,听到油菜花的哭泣。
(31)我无言以对。
(32)我定了定神,对小姑娘说:“你看,雨又飘起来了,你穿这么单薄,衣服也湿了。你还有多少个红薯 我全买了,你赶紧回家吧。”
(33)“不。”小姑娘又只说出一个字,仍很坚决。她脸上的表情仍然严肃。
(34)“为什么 ”我依然不解。
(35)“您是不饿了,可有人饿了咋办 我不能将红薯卖给一个不饿的人。我妈说过,饭给饥人。”
(36)“饭给饥人”这四个字,让我心头一震。
(37)这时,我的小外孙女糖糖跑过来,连连嚷着:“我饿了,我饿了。”
(38)炭火已灭,温热不再。红薯是有的,但却凉了。这时,小姑娘从怀中掏出一个塑料包,层层打开,里面是一个红薯。她又是双手捧起,将红薯递给糖糖。
(39)这个红薯,带着小姑娘的体温与温情。
(40)下山的时候,糖糖频频回头,问:“小姐姐呢 ”
(41)我指向山顶有微微光亮的地方,说:“你看,她站在山的高处!”
(作者:许福元。有删改)
13、 摄制组认为前五段花费大量笔墨描写油菜花和戴花环、卖花环的人对主题的表达作用不大,打算在拍摄时将其删去,但编剧觉得不妥。请谈谈你的看法。
14. 演员在看到画线句子时,迟迟无法进入状态,向你提出了下列问题。请你任选一个解答。
(1)A处加点的这两个词语难以揣摩,你能分析一下吗
(2)B处的句子,你觉得应该用疑问语气,还是用反问语气
编剧组围绕“‘我’和小姑娘,谁是文章的主人公”的问题争论不休,但最后确定将小姑娘作为主人公进行创作。请你谈谈编剧这样选择的原因。
校影视协会去年上映的微电影《驿路梨花》大获好评,会长打算将这部微电影作为其姊妹篇进行宣传。请你结合教材中《驿路梨花》的相关内容,说说会长的宣传计划是否合适。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黄英 汪曾祺
马子才,顺天人。几代都爱菊花。到了子才,更是爱菊如命。听说什么地方有佳种,一定得买到。千里迢迢,不辞辛苦。
一天,有金陵客人寄住在马家,看了子才种的菊花,说他有个亲戚,有一二名种,为北方所无。马子才动了心,即刻打点行李,跟这位客人到了金陵。客人想方设法,给他弄到两苗菊花芽。马子才如获至宝,珍重裹藏,捧在手里,骑马北归。
半路上,遇见一个少年,赶着一辆精致的轿车。少年眉清目秀,风姿洒落。他好象刚刚喝了酒,①酒气中有淡淡的菊花香。一路同行,子才和少年就搭了话。少年听出马子才的北方口音,问他到金陵做什么来了,手里捧着的是什么。子才如实告诉少年,说手里这两苗菊花芽好不容易才弄到,这是难得的名种。少年说:“种无不佳,培溉在人。人即是花,花即是人。”
马子才似懂非懂,问少年要往哪里去。少年说:“姐姐不喜欢金陵,将到河北找个合适的地方住下。”马子才问:“找了房没有?”——“到了再说吧。”子才说:“我看你们就甭费事了。我家里还有几间闲房,空着也是空着,你们不如就在我那住着,我也好请教怎样“培溉'菊花。”少年说:“得跟我姐姐商量商量。”他把车停住,把马子才的意思向姐姐说了。车里的人推开车帘说话。原来是二十来岁的一位美人。说:“房子不怕窄憋,院子得大一些。”
子才说:“我家有两套院子,我住北院,南院归你们。两院之间有个小板门。愿意来坐坐,拍拍门,随时可以请过来。平常尽可落闩下锁,互不相扰。”
“这样很好。”
谈了半日,才互通姓名。少年姓陶,姐姐小字黄英。
两家处得很好。马子才发现,陶家好象不举火,经常是从外面买点烧饼馃子就算一餐,就三天两头请他们过来便饭。这姐弟二人倒也不客气,一请就到。
有一天陶对马说:“老兄家道也不是怎么富足的,我们老是吃你们,长了,也不是个事。咱们合计合计,我看卖菊花也能谋生。”马子才素来自命清高,听了陶生的话很不以为然,说:②“这是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陶笑笑,说:“自食其力不为贫,贩花为业不为俗。”马子才不再说话。陶生也还常常拍拍板门,过来看看马子才种的菊花。
子才种菊,十分勤奋。风晨雨夜,科头赤足,他又挑剔得很严,残枝劣种,都拔出来丢在地上。他拿了把竹扫帚,打算扫到沟里,让它们顺水漂走。陶生说:“别!”他把这些残枝劣种都捡起来,抱到南院。马子才心想:这人并不懂种菊花!
没多久,到了菊花将开的月份,马子才听见南院人声嘈杂,闹闹嚷嚷,简直像是香期庙会:这是咋回事?扒在板门上偷觑:喝!都是来买花的。用车子装的,背着的,抱着的,缕缕不绝。
再一看那些花,都是见都没见过的异种。心想:他真的卖起菊花来了。这么多的花,得卖多少钱,此人俗,且贪!交不得!又恨他秘着佳本,不叫自己知道,太不够朋友。于是拍拍板门,想过去说几句不酸不咸的话,叫这小子知道:马子才既不贪财,也不可欺。陶生听见拍门,开开门,③拉着子才的手,把他拽了过来。
子才一看,荒庭半亩,都已辟为菊畦,除了那几间旧房,没有一块空地,到处都是菊花。多数憋了骨朵,少数已经半开。花头大,颜色好,杆粗,叶壮,比他自己园里种的,强百倍。问:“你这些花秧子是哪里淘换来的?”
陶生说:“你细看看!”子才弯腰细看:似曾相识。原来都是自己拔弃的残枝劣种。于是想好的讥诮话都忘了,直想问问:“你把菊花种得这样好,有什么诀窍?”
陶生转身进了屋,不大会,搬出一张矮桌,就放在菊畦旁边。又进屋,拿出酒菜,说:“我不想富,也不想穷。我不能那样清高。连日卖花,得了一些钱。你来了,今天咱们喝两盅。”陶生酒量大,用大杯。马子才只能小杯陪着。
正喝着,听见屋里有人叫:“三郎!”是黄英的声音。“少喝点,小心吓着马先生。”陶生答应:“知道了。”几杯落肚,马子才问:“④你说过‘种无不佳,培灌在人’,你到底有什法子能把花种成这样?”陶生说:“人即是花,花即是人。花随人意。人之意即花之意。”
马子才还是不明白。
陶生豪饮,从来没见他大醉过。子才有个姓曾的朋友,酒量极大,没有对手。有一天,曾生来,马子才就让他们较量较量。二位放开量喝,喝得非常痛快。从早晨一直喝到半夜。曾生烂醉如泥,靠在椅子上呼呼大睡。陶生站起,要回去睡觉,出门踩了菊花畦,一跤摔倒。马子才说:“小心!”一看人没了,只有一堆衣裳落在地上,陶生就地化成一棵菊花,一人高,开着十几朵花,花都有拳大。马子才吓坏了,赶紧去告诉黄荚。黄英赶来,把菊花拔起来,放倒在地上,说:“怎么醉成这样?”拿起陶生衣裳,把菊花盖住,对马子才说:“走,别看!”到了天亮,马子才过去看看,只见陶生卧在菊畦边,睡得正美。
于是子才知道:这姐弟二人都是菊花精。
陶生已经露了行迹,也就不避子才,酒喝得越来越放纵。常常自己下个短帖,约曾生来共饮,二位酒友,成了莫逆。
二月十二,花朝。曾生着两个仆人抬了一坛百花酒,说:“今天咱们把这坛酒都喝了!”一坛酒快完了,两人都还不太醉。马子才又偷偷往坛里续了几斤白酒。俩人又都喝了。曾生醉得不省人事,由仆人背回去了。
陶生卧在地上,又化为菊花。马见惯不惊,就如法炮制,把菊花拔起来,守在旁边,看他怎么再变过来。等了很久,看见菊花叶子越来越憔悴,坏了!赶紧去告诉黄英,黄英一听:“啊,——你杀了我弟弟了!”急急奔过来看,菊花根株已枯。
黄英大哭,掐了还有点活气的菊花梗,埋在盆里,携入闺中,每天灌溉。盆里的花渐渐萌发。九月,开了花,短干粉朵,闻闻,有酒香。浇以酒,则茂。
这个菊种,渐渐传开。种菊人给起了个名字,叫“醉陶”。
(选自汪曾祺《聊斋新义》,原载《人民文学》1988年第三期)
17.关于划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子才初遇陶生就闻到“酒气中有淡淡的菊花香”,为后文陶生醉酒化菊设了伏笔。
B.“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人物的典型语言反映了马子才对陶生卖菊谋生的不满。
C.“拉着子才的手,把他拽了过来”,一“拉”一“拽”,尽显陶生爽朗豁达的性格。
D.文中两处出现“种无不佳,培溉在人”,深层用意是借花说理,为人不能自命不凡。
1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姐弟姓陶,黄英就是菊花,人物命名沿用了陶渊明爱菊的典故,清雅的意象别有意味。
B.本文明线为陶生艺菊、卖菊、化菊,暗线为马子才寻菊、种菊、守菊,两线互为补充。
C.本文散文化的叙事淡化了情节冲突,以细腻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刻画推动故事发展。
D.本文保留了古代笔记小说简约传神的语言特点,但在故事的“传奇性”上有一定弱化。
19.本文是《聊斋》故事的改写,意图是“使它具有现代意识”,简析文中的“现代意识”。
20.蒲松龄《促织》以成名一家的团圆富贵结局,而汪曾祺的《黄英》删去了原作中黄英与马子才结为夫妇等情节,而以“醉陶”结尾。谈谈你对两种写法的理解。
答案
1、B 2.B 3.D 4.C 5.B 6.A 7.B 8.(1)示例: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2)示例:雷锋精神代代传 (3)不同意 雷锋精神的内容包括: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钉子精神(钻研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人类社会永远继承。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雷锋精神,不断地反思自己,从点滴小事做起,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9.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10、①哈尼姑娘梨花。②自然界的梨花。③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梨花,也指“梨花精神”,即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11、插叙。作用: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有雷锋精神的人。
12、“深深弯下腰去”,描写了瑶族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13、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很美丽,而游客戴花环、阿嫂阿婆们卖花环的行为却是不文明的,二者反差强烈;同时,油菜花的美丽与下文小姑娘的美好品质相互映衬,营造了美的意境,共同表达了美的主题。写戴花环的游客和只顾兜售花环的阿嫂阿婆,突出表现了他们对油菜花的伤害,他们的行为与小姑娘坚决不靠卖花环挣钱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小姑娘善良、纯朴的可贵品质。
14、(1)“郑重”指严肃认真;“感激”指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对小姑娘来说,一块钱也很重要,所以她“又将那一块钱很郑重地放回去”;“我”最后用五块钱买了一个红薯,让小姑娘多赚了一块钱,所以小姑娘对“我”很感激。
(2)应用反问语气。这句话突出了小姑娘对油菜花的怜惜之情以及对人们糟蹋油菜花的行为的不解与不认同,用反问语气能使情感表达得更强烈,更能突出小姑娘纯朴、善良的可贵品质。
15、①文章围绕小姑娘展开叙述,且小姑娘这一人物形象在文章中贯串始终。②小姑娘的言行令“我”对人们卖花环、戴花环的态度发生转变,她是影响“我”情感变化的关键人物。③小姑娘的言行展现了当代人勤劳、纯朴、内心向善的美好品质,凸显了文章主题。
16、合适。《驿路梨花》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而本文的主人公小姑娘坚持“饭给饥人”的原则不把红薯卖给不饿的人,将带有体温与温情的红薯捧给糖糖,也体现了其善良美好的品质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17、D.
18、B.
19、①两者的反差揭露了传统文人“重文轻商”的清高迂腐。
②姐弟勤劳致富的商业理念反映了时代思潮,也是对传统义利观念的反思。
③文中黄英的言行反应了女性自主独立意识的萌芽。
20、①《促织》的结尾孩子复活,父亲富贵,这种“大团圈”结局是中国古典戏剧小说的常見模式和审美心理。但这和家破人亡的情节矛盾,也减弱了悲剧的批判性力量。
②汪曾祺的《黄英》删去了原作中黄英与马子才结为夫妇等“大团圈”结局,不落窠臼,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有了时代特色,有利于新的主题表达和人物塑造。
③删减了婚姻情节,使黄英的形象更自由超脱,体现作者对人性本真的推崇。
④以“醉陶”结尾看似散笔,但有了回味无穷的诗意与哲理。
(或者回答:结尾留白,意犹未尽,激发读者的想象和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