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阅读理解。
露珠赞
我喜欢露珠,我赞美它。
夏日的清晨,我来到野外散步。在万道霞光中,一个美妙的、崭新的世界便(显出、呈现、出现)在我眼前。看!那无边的绿叶上,闪动着无数颗晶莹的露珠,一颗、两颗、十颗……啊!像夜空璀璨的繁星,像碧波上撒满宝石,又像千百万闪光的眼睛。啊!露珠!这就是极普通而又为人们所喜爱的露珠。
露珠的身体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教育、哺育、培育)婴儿一样地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那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身于空气中,夜晚无声地辛勤工作。它不像暴雨那样挟风雷电以(夸耀、显耀、炫耀)它的威力,不像冰雹那样对一切(残酷、残忍、残暴)无情。它把短暂的一生献给树木、庄稼……而对它们却无所苛求。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祖国的花 朵;多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伏在桌边灯下夜以继日地工作,把全部心血洒在我们的心田……
1.把文中不恰当的词 语划掉。
2.用“ ”在文中画出表现“露珠精神”的句子。
3.本文赞美露珠,实际上是赞美了什么?
快乐阅读。
①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②“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③“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4.用“____”画出描写父亲外貌的文字,用“ ”画出描写父亲神态的文字。
(1)联系下边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父亲之所以有这样的外貌状况,是因为___________。
(2)在法庭上见面时,父亲的外貌状况很糟糕,但他的神态是安定而沉着的,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从这种对比中,我们能感受到李大钊______________的特点。
资料 李大钊被捕后,受尽了敌人残酷的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把竹签钉进他的指甲缝里,最后甚至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
5.下列关于对比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母亲和妹妹的哭与父亲的安定、沉着形成对比,突出了父亲的勇敢、坚强。
B.“我”喊叫扰乱法庭秩序和法官维持秩序形成对比,突出了法官的正义感。
C.父亲的平静与敌人的嚣张形成对比,突出了父亲信念的坚定。
6.“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此时,父亲心里会想些什么?写一写。
快乐阅读。
①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②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儿童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③“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④“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⑤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7.阅读选文,用“ ”画出表现李大钊沉着镇定的动作描写。
8.判断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选文体现了女儿对父亲当时坚决的态度的不解。( )
(2)第1自然段中亲友与父亲态度的对比体现了李大钊对工作的高度负责。( )
(3)选文从女儿的视角,立体地还原了李大钊的英雄形象。( )
9.读画“______”的句子,结合资料袋,写一写李大钊这样说的原因。
资料袋 中央在1926年9月已经让李大钊撤离北京,但李大钊想:我们这么不容易发起的党组织,要是全部撤离了,这些党组织全部失去联络,就等于我们要失去这么一大部分力量,所以我不能走。在安排其他人撤退后,他自己选择了坚守。
10.请你写出可以赞颂李大钊品格的诗句。
课内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①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②“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③“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⑤“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⑥“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⑦“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⑧“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⑨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11.给上述片段加上一个小标题: 。
12.找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抄下来,并完成下面的填空。
关于父亲外貌描写的句子中“ 、 ”等词语说明父亲被敌人施了重刑;“ ”一词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很坚强;“ ”一词充分体现了父亲对亲人的爱。
13.“一种伟大的力量”在文中指什么?
14.选文第②-⑨段运用语言展开剧情,刻画了“父亲”“法官”和“我”不同的人物形象,结合选文写一写各自的特点。
父亲:
法官:
我:
缅怀革命英烈。
①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②“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③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5.选文描写的是 的情形。
16.文中画线句是对父亲的 、 的描写,从“乱蓬蓬的长头发”中可以看出父亲遭受了 ,从“平静而慈祥”中可以体会到父亲 和 的品质。
17.“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这时他心里也许在想:
18.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都在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请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你对李大钊同志的崇敬之情。
课内阅读
①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②“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③“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⑤“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⑥“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⑦“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⑧“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⑨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19.请给这个文段拟个小标题:
20.用“______”画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你对选段中“慈祥”的理解。
22.“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伟大的力量”是指:
23.这段话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通过这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4.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这时,他心里也许在想: 。
课内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①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②“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③“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⑤“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⑥“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⑦“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⑧“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⑨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⑩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
25.在法庭上,“我们”的表现是 ,与父亲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样写突出了父亲的 。
26.选文中画“ ”的句子是对父亲的 和 描写,其中“ 、 ”等描写说明父亲被敌人施了重刑:“ ”一词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很坚强;“ ”一词充分体现了父亲对亲人的爱。
27.对选文中画“﹏﹏﹏”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定”说明父亲已经做好思想准备,随时准备为革命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B.“沉着”说明父亲入狱后看淡了生死,早就觉得生无可恋了。
C.“伟大的力量”是指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D.通过对父亲的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在危难时刻为了理想、信念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
28.选文中父亲的语言不多,只有三处,你认为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
A.平静而又坚定的语气。 B.激动而又忧伤的语气。
C.愤怒而又无奈的语气。 D.傲慢而又沉重的语气。
29.选文中的父亲——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铁肩担道义,精神启后人。正是因为有无数像他一样的革命先烈,才换来现如今新中国的强大。如果让你在“缅怀先烈,致敬英雄”的主题班会上说一段对英雄的颂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试着写一写吧。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②“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③“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⑤“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⑥“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⑦“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⑧“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⑨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30.给选文加一个小标题: 。
31.仔细阅读选文,找出描写李大钊外貌与神态的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外貌:穿灰布旧棉袍、( )、( )。
神态:( )、( )、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从以上内容可以感受到,法庭上父亲内心 。
32.“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句话中“伟大的力量”指的是 。
33.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34.针对文中父亲的 描写——瞅了瞅,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
A.“瞅了瞅”写出了父亲随意一看,表现了他因为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泰然自若。
B.“瞅了瞅”写出了父亲随意一看,显得不够正式,应该用意思相同的“望一望”,更能表现父亲对亲人的爱。
35.请你按照第5小题的正确选项那样在下面的横线上批注你对画“ ”句子的理解。
36.阅读课内选文,回答问题。
①一会儿,外而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A我的心剧烈地眺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②“不要放走一个!”窗外响起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简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同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子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捡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③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你认识他吗?”
④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同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
⑤B “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
⑥C他们仔细地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1)给这部分选文拟写一个小标题:
(2)选段中的三处划线句子分别采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
句子A: 句子B: 句子C:
(3)“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这一细节描写好在哪里?
(4)回忆课文,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7.阅读理解
为人民服务(节选) ①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②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 ”是选文第1自然段的中心句。作者先引用 的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接着具体说明了两种不同的“死”的意义,最后列举 同志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例子,有理有据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2)选文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 。
(3)写一写你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理解。
纪念白求恩(节选)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38.文中画“_____”的句子中的“这种人”是指前文中的“ ”。
39.下列对文中画“_____”的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列举“这种人”的表现后得出的结论。
B.严肃批评“这种人”,号召大家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40.文中,作者表达的观点是“ ”。作者运用 的手法阐明观点,最后号召所有的共产党员 。
41.语文要素 阅读下面的资料,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对白求恩同志的印象。
资料 白求恩(1890—1939),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的医生。白求恩于1938年初来中国,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白求恩在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被细菌感染,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
快乐阅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42.画“____”的句子中“固”的意思是 ,“或”的意思是 。整句话的意思是 。
43.选段第一句话和第二、三句话的关系是( )
A.先因后果 B.并列关系 C.先概括后具体
44.阅读有关张思德的资料,说说张思德的死为什么比泰山还重。
资料 张思德同志于1933年参加革命,走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地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在陕北安塞县(今延安安塞区)执行烧炭任务,即将挖成的炭窑突然塌方,他为救战友而牺牲。
阅读。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节选)
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想把炸药包放在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无法炸毁暗堡。就在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拖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45.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人物描写方法。
①他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拖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
②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
46.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应该用 的语气来读。
A.低沉
B.轻快
C.激昂
D.坚定
47.用诗句形容董存瑞这样的英雄群体,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B.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课内阅读。
①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想把炸药包放在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无法炸毁暗堡。就在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48.董存瑞在炸暗堡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如何解决这个困难的?
49.用“ ”画出描写董存瑞神态的句子,这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50.文中画“_________”的句子中董存瑞眺望的“远方”指的既是 ,也是 ,表达了董存瑞 。
51.为纪念董存瑞烈士,河北省于1968年在他的家乡怀来县建成董存瑞烈士纪念馆。走在纪念馆内,看到董存瑞的雕像,你会想到些什么?
阅读材料。
残缺的馒头
①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②日军56师团长驱直入,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国军展开决战。
③距惠通桥不到50千米的泥泞公路上,开来5辆重型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穿少校制服的大胡子。两小时前,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这里,国军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足一个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4天没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必须再坚守24小时,不惜一兵一卒。
④卡车在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押车官兵全部下了车,跑去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就在这时候,聚来不少饿得只剩皮包骨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馒头!”顿时,四野的饥民们一拥而上,钻进车厢去抢馒头!
⑤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馒头的车前,嘴角抽搐着,双眼滴血,一咬牙将机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一片啪啪地枪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⑥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盯着车身,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骨瘦如柴。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个馒头,双眼惊骇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⑦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着:他丢下机枪,面朝饥民们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哪,前边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4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哇!你们……”
⑧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人如石雕一般。
⑨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连同她咬过一口的馒头也递上去,说:“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馒头是送到前边去的。这个馒头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请他们吃了多杀鬼子好吗?”
⑩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一个劲地点头。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你叫什么名字?”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我叫尤小翠。”
大胡子颤声说道□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又大又白的馒头□一定让你吃饱好吗□
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
所有的饥民们此时都将抓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然后用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弹坑的石头……
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方向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陷车的地方。大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馒头。耿师长手里也拿着一个馒头,一个发黄的有个缺口的馒头。他们在找一个叫尤小翠的小女孩。
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面前,老大娘说:“她家7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3天前饿死了!”
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号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会为你报仇!——小日本,中国人是不会死绝的!”
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死前拿出一个有个缺口且发黄的干馒头,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
52.在文中的“□”打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53.“血色黄昏,硝烟滚滚。”文章开头用了 的描写方法,它的作用是 。
54.文中两次写到 “跪”,说说两次“跪”的不同含义。
第一次:
第二次:
55.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环境、情节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他们是个怎样的人(感受人物形象)。
大胡子少校:
小女孩:
饥民:
56.从内容上讲,文章主要写战争,但作者并没有写战争的场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7.下列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残缺的馒头”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深明大义,用自己的生命支持军队打击日本鬼子的伟大情怀的象征。
B.“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这一句话中,“挪”字既表现了小女孩因饥饿极不情愿的样子,又突出了她的害怕心理。
C.由“残缺的馒头”可见战争年代中闪烁的人性光芒,值得永远怀念和敬仰。
阅读理解我最棒!
①红军来到一座草木茂盛的山脚下。大家采了许多灰灰菜。这是同志们在长征途中经常吃的一种野菜。灰灰菜要下锅的时候,贺龙来到事务班。他抓起几棵灰灰菜来,仔细地看了看。
②“事务长,这种野菜吃得?”贺龙问。
③“吃得,吃得,吃过多少次了,没有毒。”
④“还是小心一点好,先别下锅。”贺龙说着,拿起一棵灰灰菜亲口尝了尝,感到特别苦。他咽下去后,又拿起几棵灰灰菜来,仔细地观察,发现这种菜与以前吃的灰灰菜叶子虽然很像,但根部多了一些细毛毛,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贺龙怕这种野菜有毒,又吩咐道:“先别下锅!”
⑤这种野菜果然有毒!过了半个钟头,贺龙就呕吐起来,脸色也变得很难看。“贺老总吃野菜中毒了!”同志们急忙找来了卫生员。好在贺龙吃得少,没过多久,他就渐渐地恢复正常了。
⑥幸亏贺龙亲口尝了尝这种野菜,使部队避免了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从此,事务长把检验野菜的关把得更严了,经常亲口尝一尝。
58.“果然”一词的近义词是
59.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0.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描写,表现了
6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
阅读课文精彩片段,完成练习。
①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激起了点点尘土,四周冒起了白烟。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上好几米。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交织成一道火网。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枪。他用手一摸,全是血。这时,他离暗堡只有几十米了。他隐蔽在一小块凹地里。郅顺义接二连三地扔手榴弹。趁着腾起的黑烟,董存瑞猛冲到桥下。
②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想把炸药包放在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无法炸毁暗堡。就在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62.根据文章内容填一填。
道路被封锁→① →负伤前行→② →解放隆化
63.选段2通过对董存瑞 、 、 的描写,表现了董存瑞 、 的英雄气概。
64.“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这句话写出了董存瑞怎样的形象?分析句子的表达特色。
65.从第1自然段中找出“面”描写的一句话,结合相关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66.读画“——”的句子,说说作者写时间的流逝的用意是什么。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时光老人和流浪汉
一个流浪汉呜呜地哭着。时光老人问:“你是谁?为什么哭?”流浪汉说:“我少年时代玩玻璃球,青年时代玩纸牌,中年时代打麻将,家产都败光啦!如今我①什么都没有了,我真后悔呀!”时光老师看他哭得可怜,试探地问:“假如你能返老还童……”“返老还童?”流浪喊抬头将老人打量一番,“扑通”一声跪下,苦苦哀求,“假如再给我一个青春,我一定从头学起,②狠下决心,改掉以前的错误,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好吧!”时光老人说完便消失了。
惊呆了的流浪汉低头一看,自己已变成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肩上还背着书包呢。
他想起自己刚才说的话,便向熟悉的一所小学走去。路上,看到几个孩子正在玩玻璃球,他不觉手痒了,也挤进去玩了起来。他仍然按老样子生活,玩纸牌,打麻将……到了老年,他又懊悔地哭了起来。正巧又碰到时光老人。他“扑通”一声跪下,哀求时光老人再给他一个青春。“我做了一件蠢事!”时光老人冷笑着:“( )给你再多的青春,你( )不会得到真正的生命。”
67.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时光老人让流浪汉 ,是因为流浪汉表示:“假如 ,我一定 , 。“时光老人说自己做了一件蠢事是因为 。
②时光老人说的“真正的生命“是指 。
68.把画线的句子换成成语:
① ②
69.在最后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70.“笑“有许多种,再写出几种不同的“笑“来。
冷笑、 、 、 。
71.写出几句名言或谚语,说明要珍惜时光,从小努力。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参考答案
1.恰当的是:出现 哺育 炫耀 残酷。 2.它像慈母用乳汁哺育婴儿一样地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那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身于空气中,夜晚无声地辛勤工作。它不像暴雨那样挟风雷电以炫耀它的威力,不像冰雹那样对一切残酷无情。它把短暂的一生献给树木、庄稼……而对它们却无所苛求。 3.老师
4.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乱蓬蓬的长头发
平静而慈祥的脸 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1)他遭受了敌人残酷的折磨
(2)父亲坚信革命事业必然会成功 忠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5.B 6.我亲爱的妻子和孩子们,我即将永远地离开你们,但是我坚信革命终将胜利。革命总会有牺牲,我的牺牲是有意义的。
7.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8. × √ √ 9.李大钊对待工作有极强的责任心,对待党组织有赤诚的忠心,不能接受好不容易发起的党组织失去联络,所以他在明知道处境危险的情况下依旧选择坚守在北京。 10.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1.法庭相见 12.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 乱蓬蓬的长头发 平静 慈祥 13.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4. 沉着冷静、勇于担当、保护妻儿。 严厉、冷酷无情。 心疼父亲、机智勇敢、怀念父亲。
15.“我们”和父亲在法庭上见面 16. 外貌 神态 残酷的折磨 坚强 关爱家人 17.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 再见了亲人!你们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坚信革命 事业必定会胜利,也希望你们化悲愤为力量。 18.面对革命工作,您呕心沥血;面对危险,您从容不迫;面对迫害,您坚贞不屈。您的人生虽然短暂,但却绽放出了灿烂的光芒,我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19.法庭上的坚定身影 20.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体会到李大钊在残酷的折磨下依然坚贞不屈的内心世界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 21.本段中“慈祥”指一位父亲在子女面前,面对敌人所表现出的一位革命者的坚定与平静。 22.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3.父亲在法庭上“我们”与父亲相见的情景。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仰之情。 24.孩子们,不要害怕,要坚强,相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25. 忍不住哭喊 安定与沉着 26. 外貌 神态 没戴眼镜 乱蓬蓬的长头发 平静 慈祥 27.B 28.A 29.李大钊先生(英雄),我十分敬佩您安定沉着与敌人作斗争的勇气,您对革命事业的情怀永远值得我学习,感谢您为祖国人民美好生活的付出!
30.法庭相见 31. 没戴眼镜 乱蓬蓬的长头发 平静 慈祥 无比坚定 32.李大钊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33.解释说明 34. 动作 A 35.这句话写出了父亲泰然自若。父亲的内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所以在危险的情况下,仍用“安定”“沉着”影响家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36.(1)父亲被捕
(2)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3)这一处细节写出了李大钊的处惊不乱和视死如归的品质精神。
(4)首尾呼应。文章结构严谨,强化中心,表现对敌人的憎恨,更加突出对父亲遇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对父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37.(1)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司马迁 张思德
(2)我们要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这样队伍就会兴旺起来。
(3)每个人最终都会死亡,但死亡的价值却不一样。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正义的事业而牺牲,这种死就如同泰山一样沉重而有价值;相反,为了那些损害人民、违背正义的事情而死,就像鸿毛一样轻贱、没有意义。它体现了不同的人生价值和死亡意义。
38.对工作不负责、拈轻怕重,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出了力喜欢自吹,对同志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人。 39.B 40. 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对比 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41.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医术高明、无私奉献、不惧牺牲、舍己为人的人。
42. 本来 有的人 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却比鸿毛还轻 43.C 44.张思德是为救战友而牺牲的,他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比泰山还重。
45.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46.D 47.C
48.董存瑞在炸暗堡的过程中遇到了炸药包无处安放的困难,他用自己的身体支起了炸药包。 49.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英勇献身 50. 部队的方向 新中国的未来 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胜利的期盼 51.示例:董存瑞手举炸药包舍身为国的英雄壮举,成为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为我们树起一座永远的历史丰碑。我们永远缅怀他。
52.:“ , , , ?” 53. 环境 为全文奠定了一种悲壮的感情基调 54. 包含大胡子少校对饥民既同情又无奈的心理,也表现出他对饥民不理解前线艰苦的痛心。 包含大胡子少校和师长对尤小翠饿死的痛心与不安,并带有一种负罪的心理。 55. 有情有义 单纯、勇于承受痛苦、深明大义 勇于承受痛苦、深明大义 56.文章不直接写战争的场面,通过人物的言行侧面描写表现战争,使故事更加集中紧凑,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 57.B
58.果真 59.主要讲了贺龙同志亲口尝野菜中毒,使部队避免了一起食物中毒事件。 60. 动作 贺龙同志细心观察,为战士们的生命安全着想。 61.亲口尝一尝
62. 请求任务 舍身炸暗堡 63. 动作 神态 语言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64.写出了董存瑞视死如归、顶天立地的形象。用“巨人”凸显董存瑞形象高大,对目光细致的描写表现董存瑞坚定的信念。 65.面的描写的句子有:“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地上冒起了点点尘土和白烟。敌人的机枪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交织成道火网。”
面的描写句子写出了敌人的凶猛,敌方火力的密集衬托出董存瑞英勇无畏的精神和身手敏捷的特点。 66.表现出情况的紧急,在这种情况下董存瑞没有退缩,更突显了他坚定不移、不畏牺牲的英雄形象。
67. 返老还童 再给我一个青春 从头学起 狠下决心,改掉以前的错误,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他不应该相信流浪汉的话,给他一个返老还童的机会
珍惜时间,奋发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有价值。 68. 一无所有 痛改前非 69.即使 也 70. 傻笑 微笑 嘲笑 71.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亩是时间。——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