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2 15:3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园时,阵阵醇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园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含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的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 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1.选段中提到的植物名称,除紫罗兰外,还有( )。
A.花□ B.花溶 C.花草 D.石蕊地衣
2.下列说法中( ),作为选段的主要内容最合适。
A.助手的不甚 B.花法的奇迹 C.试纸的发明 D.反复的试验
3.选段主要运用了( )的方法来说明观点。
A.举例子 B.列数据 C.作比较 D.设问
4.下列选项中波义耳探寻其理的过程正确的是( )。
A.发现问题一实验研究一取得成果—提出疑问
B.发现问题一实验研究—提出疑问一取得成果
C.发现问题一提出疑问一实验研究一取得成果
D.提出疑问一发现问题一实验研究一取得成果
5.关注细节,研读深思,根据选段内容填空。
“扑鼻而来”,可见花香 ;“这才发现”,说明波义耳平时忙碌 ,而并不十分留意花画。从“急匆匆、走去”和“摘下、插入、急忙、冲洗、重新”等细节中可以看出,作为化学家,波义耳还是一个 和 的人。
6.事物总有正反两面,请你以此为观点,简要评价选段中那个“不慎”的助手。
快乐阅读。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盐酸溅到了紫罗兰的花瓣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锐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从地衣类生物——石蕊中提取的紫色浸出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石蕊试纸,用来检测溶液的酸碱性。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7.选文中加点的“这一特点”指的是( )
A.波义耳经多次实验后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
B.从地衣类生物——石蕊中提取的紫色浸出液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
C.盐酸溅到紫罗兰的花瓣上,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变红了。
D.盐酸溅到紫罗兰的花瓣上,紫罗兰花瓣会冒烟。
8.根据选文内容补充下面表格。
人物 “?” 从“?”到“!”的过程 “!”
波义耳 紫罗兰的花瓣遇到盐酸为什么会变色?
9.回忆课文内容,作者选取化学家波义耳的事例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节选自《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0.阿瑟林斯基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个现象,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反复探索,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请你用“ ”划出发现的现象,用“ ”划出得出的结论。
11.作者选用阿瑟林斯基的事例,要论证的观点是:
12.如果再选择一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下面哪个事例更恰当?说明理由。
A.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盆中的水随着身体的浸入而溢出,反复试验后,发现浮力定律。
B.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反复实验后发现铁球下落速度跟铁球轻重没关系。
事例 更恰当,理由是 。
13.为参加“爱科学”主题班会,兰兰查找了以下材料,她想证明的观点是( )
材料一: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小时候最喜欢搜集矿物、贝壳和各种昆虫,经常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并对自然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创立了生物进化论,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材料二: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他利用工作的空闲磨镜片,做成放大镜。他在玩放大镜时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有了惊人的发现。随后,他做成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
A.有志者事竟成。 B.兴趣是科学发现和发明的动力。
C.勤能补拙。 D.科学发现或发明需要机遇。
14.围绕下面第一句话,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照样子至少再写出两个事例)
阅读经典书籍,使人受益匪浅。通过阅读《稻草人》,我明白了做人应该为他人着想,学会奉献,做一个有爱心、有同情心的人;
课内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①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②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③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15.波义耳是怎样得出结论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完成图示。
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了,提出疑问→ →
16.“把‘?’拉直变成‘!’”中,“?”指的是 ,“!”指的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
17.选文的观点是什么?是用什么方法来论证此观点的?
18.读完选文,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课内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①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②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
③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④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19.与短文中“司空见惯”意思相同的词语是    。
A.屡见不鲜
B.持之以恒
C.经久不衰
D.耳目一新
20.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意思最相近的名言是    。
A.真理是时间的女儿。
B.疑惑,被称为智者的火炬。
C.科学上的许多重大突破,都是在不断探索、解决疑问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
21.短文第2自然段画线句子中的“?”指的是 ;“!”指的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
22.通过阅读短文,请你说说发现真理的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
课内阅读。
①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②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③……
④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⑤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23.语句中“?”指 ,“!”指 。
24.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括号中。
(1)追究事物产生的根源。
(2)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25.与“司空见惯”意思相同的词语是( )(填序号)
A.经久不衰 B.屡见不鲜 C.无独有偶
2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7.结合课文,我知道第三自然段中“这样的事例”具体是指 、 、 这三件事。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节选)
①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②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 最后把“?”拉直变成“!”, 找到真理。
③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 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 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④这样的事情不止一例。20世纪初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无聊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他将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作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魏格纳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个有趣的现象,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他注意到,一位名叫米歇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在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的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魏格纳认为,这种蚯蚓的分布情况正说明,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否则,蚯蚓即使是
⑤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1915年,魏格纳系统整理了他的“大陆漂移学说”, 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在地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28.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在文中用“﹏”划出来。
29.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选文中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30.第二自然段中“最后把‘?’拉直变成‘!’”这句话中的“? ”指的是 ;“!”指的是 。这样表达的好处是 。
31.仔细阅读文中划“ ”的句子,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课内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选文一】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选文二】无独有偶。20世纪初的一天,因病住院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无聊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他将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作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病愈之后,魏格纳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个有趣的现象。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他注意到,一位名叫米歇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在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的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魏格纳认为,这种蚯蚓的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否则,蚯蚓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1915年,魏格纳系统整理了他的“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在地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32.划“ ”的句子中的“?”和“!”分别指什么?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一指代的内容 选文二对应的事例
“?” 科学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 整理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33.从选文二可以看出,这个事例是按照 、 、 顺序写的。
A.得出结论
B.发现问题
C.进行研究
34.下面对选文二中划“ ”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魏格纳有敏锐的观察力,而且勤于思考。
B.魏格纳经常做一些无聊的事儿,他的发现纯属运气。
C.魏格纳被自己的发现惊呆了,认为实在是巧合。
35.选文中魏格纳发现真理的事例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请你想一想,并写下来 。
课内阅读。
这样的事情不止一例。20世纪初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无聊地看着埼上的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他将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作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瑰格纳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个有趣的现象,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他注意到 一位名叫米欧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在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 欧洲西海岸的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魏格纳认为,这种蚯蚓的分布情况正说明,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否则,蚯蚓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1915年, 魏格纳系统整理了他的“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在地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36.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不可思议:
偶然:
37.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38.魏格纳从米歇尔逊的发现中得到的推论是:
39.“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0.选文中的魏格纳有怎样的品质?
延伸阅读。
澡盆的启示
[明]江盈科
①天已经晚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准备休息了。他放了满满一浴盆洗澡水,然后把身体舒舒服服地泡在里面。
②洗完澡,谢皮罗教授拔掉浴盆底部的塞子放水。他无意中发现,水在流入下水道口时,形成了一个漩涡。这个漩涡按逆时针方向转得很快。
③“是不是每次放水都是这样的呢?”谢皮罗教授想。从这天起,他每天洗完澡,都要认真 地观察一番。事情真是令人惊奇:洗澡水仿佛受到一股神秘力量的推动,总是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④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教授决定要把这个问题弄个水落石出。经过反复思考,他把这个现象和地球的自转联系了起来。他认为,由于地球由西向东不停地自转,对生活在北半球的人看来,自转是逆时针方向的。北半球的台风也都是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道理和洗澡水完全相同。
⑤1962年,谢皮罗教授把自己的观点写成论文发表。他还推理: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必定是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附近,则不会形成漩涡。这篇论文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兴趣。经过验证,谢皮罗教授的推论完全正确。
41.从短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观看——( ) 惊讶——( )
思索——( ) 推测——( )
42.谢皮罗教授无意中发现,在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是按 方向旋转。经过反复的思考,他将这个现象和 联系起来。
43.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赤道附近,洗澡水不会形成漩涡。
B.在南半球,洗澡水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
C.洗澡水的漩涡形成和台风的旋转有关系。
44.选文表现了谢皮罗的哪些科学精神?
课外阅读。
怀疑与学问(节选)
①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45.用“ ”画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46.[语文要素]文中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何作用?
47.[语文要素]本文为了证明中心论点选择了哪个事例作为论据?
阅读课内文段,回答问题。
①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
②“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③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④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⑤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48.语文要素 根据文段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49.下列对画“ ”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感到愉快”写出了“我”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B.“我吓了一跳”是因为“我”觉得蝎子很恐怖,与美丽的表不相称。
C.这几句话主要表达了“我”不喜欢甚至讨厌丑恶而恐怖的蝎子的想法。
D.“感到愉快”写出了“我”因为之前的猜测没有错而高兴的心情。
50.因为父亲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测,所以“我”“见人就说”;后来不说了是因为 。
课内阅读。
①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1)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②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2)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但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5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恳求——( ) 展现——( )
反义词:幸福——( ) 破坏——( )
52.文中画横线处(1)是 描写,(2)是 描写。
53.阅读短文,下面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看到了父亲的怀表。
B.表里是个美丽的世界。
C.父亲把表打开,“我”看到了表里那美丽的世界。
D.“我”看到了父亲的怀表,高兴极了。
54.为什么没有请求,父亲就主动给“我”看表呢?(用文中原话回答)
55.“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阅读《表里的生物》(节选),完成练习。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56.这段文字中作者的观点是 。
57.作者从 和 两个方面列举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58.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我”是个 的孩子。
59.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于“声音”的认知与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B.尽管“我”对“声音”的认知有失偏颇,但也经历了探究思考的过程。
C.在“我”看来,“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也能发出和谐的声音。
D.列举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听到的声音,可以更有力地证明观点。
阅读。
表里的生物(节选)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但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60.选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 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表内的世界在“我”眼里的美丽。“蓝、红、金黄”体现了小世界的 之美。把摆来摆去的零件比作“ ”,表现了孩子的 。
61.“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这句话写出了“我” 和 的心情。
62.选文主要写了什么?
63.你觉得选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①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而且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1)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②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2)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 )被表盖保护着,( )被一层玻璃蒙着。(3)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可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64.在句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65.文中句子(1)是 描写,句子(2)是 描写,句子(3)是 描写。
66.为什么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67.从文中说明“我”是一个 的孩子。本学期我还明白了一些道理,从《匆匆》一课中明白了 ;通过《学奕》这篇课文懂得了 ;读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知晓 ;学习了《北京的春节》,我们知道习作时要 。
阅读。
表里的生物(节选)
①一天,我对父亲说:
②“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③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
④“只许听,不许动。”
⑤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
⑥“小孩儿不许动表。”
⑦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⑧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⑨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dīng dìng)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méng mēng)着。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但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68.根据语境为第⑨自然段带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 画出来。
69.根据节选文段的内容,梳理出“我”面对这只怀表的心情变化及原因。

70.【多选题】节选文段描写“我”时采用的描写手法有( )
A.外貌描写出 B.神态描写 C.语言描写 D.动作描写 E.心理描写
71.“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结合节选文段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课本梳理
玛琪问:“你在哪儿找到这本书的 ”“在我们家。”托米指了一下,可并没有抬起头,因为他正在全神贯注地看书。“在顶楼上。”他又说。
“书里写的什么?”“学校。”
玛琪脸上露出鄙夷不屑的神情:“学校?学校有什么好写的 我讨厌学校。”玛琪一向讨厌学校,可现在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憎恶它。那个机器老师一次又一次地给她做地理测验,她一次比一次答得糟,最后她的妈妈发愁地摇了摇头,把教学视察员找了来。
72.“全神贯注”的含义是什么?
73.用“鄙夷不屑”造句。
74.这本书是从哪里找到的?
75.为什么玛琪讨厌学校?
阅读理解。
天堂里的老师
他是我分管的病人当中比较坚强的一位。他不像有的癌症患者,以绝望、恐惧的态度对待疾病。他很平静,很配合治疗,而且相当用功,一直坚持自学大学课程。
他叫阿明,19岁,某师范大学二年级学生,血癌。由于多次化疗,这个19岁男孩的头发已全部掉光,脸色苍白如纸,只有一双大眼炯炯有神地闪着不屈的青春之光。入院时130斤的体重只剩下90多斤,同时,也打碎了他的教师梦。他写了这样的诗句:鸟儿衔走所有快乐的音符,风儿吹走描绘明天的彩笔,只留下苍白的影子在风中悲泣,心中的太阳陨落在无歌的冬季。
在阿明的隔壁病房,住着一个7岁的小男孩冬冬。不做治疗时,阿明常去给冬冬讲故事,辅导作业,有时还教几个外语单词。病房里的沉寂和生命走近终点时的压抑因为有了冬冬那清脆的笑声而变得活力四射。阿明成了冬冬的编外老师。那天上午查房,阿明突然问我:“医生,我还能活多久,”我故作轻松地说:“起码要活100年,好好过你的瘾。”他却盯着我的眼睛:“我想知道实情。”我躲开他那探询的目光,说:“好好做治疗。”便匆匆逃出病房,心理却非常清楚,这两条鲜活的生命难熬过这个漫长的冬天。
第二天上午,推开病房的门,阿明正在教冬冬写毛笔字,一笔一画,一撇一捺,那么认真那么从容。阳光从窗外射进来,仿佛一道灿烂绝伦的光环笼罩他们。生命被抛至如此绝境,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抗拒着,不向命运低头。还有比这更令人心动的情景吗,没过多久,冬冬死了,弥留时冬冬拉着阿明的手:“我要上学。”一连几天,阿明没再走出病房,只是闷着看书。我担心冬冬的死会影响他的情绪,便劝他保重身体。他却一把抓住我的手:“医生,我知道我自己活不了多久了,本想等大学毕业后当一名教师,现在看来已经来不及了。病房晚上10点熄灯太早,您能不能再给我亮一个小时的灯,还剩最后一册我就学完了全部课程。”“不行,那样违反规定。再说,你学了,也没有用。”我有点残忍地拒绝着。“不~”他用极神圣的语气告诉我,“学完了全部课程,即使到了天堂 ,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去教像冬冬那样不幸夭折的没有机会上学的孩子。”我被他深深地打动了,含着泪花破例答应了他的请求。
每晚到了10点,病房统一熄灯后,只有阿明的房间灯还亮着。那闪烁的灯光像一面旗帜在向人们昭示:生命也许很脆弱,生命又真的很顽强。
三个月后,阿明死了,死的很安详。我想:“他一定去了天堂,他会是天堂里最好的老师。”每当夜深人静,仰望天空,穿过薄雾般的月光,仿佛传来了郎朗的读书声。那儿有阿明,有冬冬,还有一群天使般的读书朗。
76.注音或写汉字。
jiǒng jiǒng ( )( )有神 陨( )落 夭( )折
77.阳光从窗外射进来,仿佛一道灿烂绝伦的光环笼罩他们。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78.找出最后一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
( )——( ) ( )——( )
79.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玛琪叹了口气,去上课了。她脑子里还在想着当她爷爷的爷爷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们上的那种老式学校。附近所有的孩子都到一处去上学,他们在校园里笑啊、喊啊,他们一起坐在课堂里上课;上完一天的课,就一块儿回家。他们学的功课都一样,这样,在做作业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互相帮助,有问题还可以互相讨论。
而且他们的老师是真人……
机器老师正在屏幕上显现出这样的字:“我们把 和 这两个分数加在一起──”
玛琪在想,在过去的日子里,那些孩子一定非常热爱他们的学校。她想,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8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玛琪不喜欢家里的机器老师。
B.机器老师通过屏幕和学生交流。
C.玛琪爷爷的爷爷小的时候,上的是老式学校
D.玛琪很羡慕以前的老式学校,只因为以前学生的老师是真人。
81.“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具体是指什么时候?
82.“而且他们的老师是真人……”这句话单独成段,体现了什么?
83.根据选文内容,说说未来学校与现在学校相比各有什么优劣之处?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参考答案
1.D 2.C 3.A 4.C 5. 醉人 做实验 专注 爱花 6.做实验应该细心、谨慎,不能像文中的助手那样粗心大意,马马虎虎地对待实验。但正是 他的“不慎”,才使波义耳发现了问题,最终发明了试纸,这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7.B 8. 进行了许多实验,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 制成了石蕊试纸 9.选用恰当的具体事例能够更好地证明观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10.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 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 1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2. A 因为事例A中,阿基米德是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经过反复试验后得出结论,这与文中事例的叙述过程一致。事例B中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原有的观点产生怀疑,之后去反复试验,重新得出结论的过程与本文中事例的叙述过程不一致。 13.B 14.阅读《鲁宾逊漂流记》,我从鲁滨逊身上学到了面对困境时强大的内心和野外生存的技能;阅读《童年》,我从阿廖沙身上学到了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一颗勇敢纯洁之心,在黑暗之中默默成长。
15. 抓住问号不放,反复研究和实验 找到真理,得出结论。 16. 发现问题,不断追问 通过探索,解决疑问,发现真理 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7.选文的观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用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的事例来证明观点。 18.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也要养成认真观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水平。
19.A 20.C 21.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问题,找到真理 将抽象的道理用符号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2.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锲而不舍的人才能发现真理
23. 产生的疑难问题 发现的真理 24. 追根求源 司空见惯 25.B 2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7. 紫罗兰变红 地图凸出部分和凹陷部分吻合 睡觉时眼珠转动
28.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9.事例1: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
事例2: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各1分,意思对即可)
(2)顺序:先写“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再写由现象中发现的问题,最后写相关的发现或发明,即所谓的“真理”。 30. 问题 真理 能生动形象的说明观点 31.好处:一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是表明前后两个事例具有相似性,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三是说明作者紧扣课文的观点选取事例,能更好地证明观点,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
32. 南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的吻合问题 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与海洋的形成,整理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33. B C A 34.A 35.我们学习时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断探索。
36. 形容对事物、情况或言行不可想象或难以理解。 事理上不一定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 37.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出版了《海陆的起源》。 38.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 39.过渡的作用。既是魏格纳对自己的发现的疑问,又引出了魏格纳对地图的进一步研究。 40.具有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品质。
41. 观察 惊奇 思考 推理 42. 逆时针 地球的自转 43.A 44.善于观察思考,不断追求真知的精神。
45.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6.引用孟子的话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有力地说明了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47.选择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时对其质疑的事例,说明发问求解的重要性。
48.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究精神 49.C 50.“我”渐渐长大了,明白了其实表里没有生物
51. 请求 呈现 痛苦 保护 52. 语言 动作 53.C 54.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 55.好奇心特别强
56.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57. 活的生物自己发出声音 死的东西是有人在操作发出声音 58.善于观察、爱思考。 59.C
60. 比喻 色彩
小尾巴
丰富的想象力
61. 意外 兴奋 62.主要写了父亲拨开表盖,“我”看到了表里的小世界。 63.“我”是一个善于观察、爱思考,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孩子。
64.不但 还 65. 语言 动作 心理 66.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一直猜想父亲钟表里有什么东西。 67. 好奇心强 珍惜时间
学习要专心致志 真理在不断的质疑中产生 注意详略得当
68.dìng méng 69.痛苦 高兴
父亲不让“我”动表 父亲主动给“我”看表 70.BCDE 71.“我”是一个好奇心强、爱观察、善于思考比较执著的人,从“我”对表的响声产生疑问,到断地思索表里生物,再到一直想看表,当父亲打开表时“我”对表的仔细观察中可以看出来。
72.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73.他的脸上露出鄙夷不屑的表情。 74.托米的家 75.玛琪一向讨厌学校,可现在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憎恶它。那个机器老师一次又一次地给她做地理测验,她一次比一次答得糟,最后她的妈妈发愁地摇了摇头。
76. 炯 炯 yǔn yāo 77.比喻,渲染气氛。 78. 郎 朗 朗 郎 79.运用想象塑造了美好的一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80.D 81.当她爷爷的爷爷是个小孩子,他们上那种老式的学校的时候。 82.体现了玛琪渴望自己的老师是真人而不是机器人。 83.未来的老师是机器人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但缺乏乐趣。现在的老师是真人,一对多,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去进行测试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