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阅读课内文段,回答问题。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两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儿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鸽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语文要素?文段主要运用了 描写的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从“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中可以看出小嘎子 的特点,从“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中可以看出他 的特点。
2.本场比赛的结果是 赢,我认为另一个人输的主要原因是( )
A.不够灵活 B.力气小 C.不谦虚 D.有帮手
3.小龙和小文在表演课本剧《摔跤》,饰演小胖墩儿的小文的表演引起了大家的争论,右图是当时一位同学拍的照片。你觉得小文的表演对吗?说说理由。
课内阅读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两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儿上,各自虎势儿一( ),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拌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人走马灯似的( )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 )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 )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4.选文选自 。
5.在文中的括号中依次填入正确的动词是( )
A.站 跑 绕 拉
B.站 转 揪 扳
C.蹲 转 缠 拽
6.小嘎子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对付小胖墩儿使用的招数是 。两人摔跤的结果是 。
7.画“______”的句子表现了小嘎子 的特点。
阅读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两茎灯草》节选
8.《两茎灯草》选自清代吴敬梓写的《 》。
9.在这篇文章中为了表现严监生 的特点,作者选用了典型事例
10.自己写一段话,尝试运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两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地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抖擞精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地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个人走马灯似地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么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选自《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11.“下冷绊子”字面上的意思是就是文中说的 ;现实生活中常比喻 。
12.这个片段主要写了 的情景。在刻画嘎子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 、 描写。通过这些描写,我们认识了一个 、 的嘎子。
13.本文的语言表达非常有特色,如,“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嘎子比作了 ,我感受到了嘎子 的特点。
阅读选文,完成题目。
①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了。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②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
③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规脱的。
14.选文中的“他”指的是 。这段选文出自名著《 》,作者是 。
15.选文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铸成(zhù) 颧骨(guàn) 不小的疤(bā)
B.铸成(zhù) 颧骨(quán) 不小的疤(bā)
C.铸成(tāo) 颧骨(quán) 不小的疤(pā)
16.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
(2)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17.该名著的作者善于写人,选段主要采用人物的 描写刻画人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 、 的青年形象。
认真阅读,完成题目。
《摔跤》
①“要不——摔跤。”
②“是吗 ”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
③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两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儿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鸽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抖擞精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点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任你怎么推拉拽顶,硬是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勾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8.请根据拼音,在田字格里填上正确的生字。
19.胖墩儿用到的四个摔跤动作有: 、 、 、 。
20.画横线的句子用到的描写方法有 和 描写。
21.从画“______”线的句子可以看出嘎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阅读,
两茎灯草(节选)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22.同样是伸出手指头,描写却有区别:先是 ,后来 ,再后来 。
23.节选的内容中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能不能加上严监生的语言描写?为什么?
24.这些动作、神态的细微变化展现了严监生的心理变化,这种心理变化应该是什么样的?
( )——( )——( )
25.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26.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摔跤(节选)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手疾眼快:
惯手:
(2)这段话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作者用了“ 、 、蹦、转、揪、 、拉、 、顶、扳”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嘎子的摔跤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在这当中,还夹杂着对小嘎子 活动的描写。
(3)小嘎子认为自己的优势和小胖墩儿的劣势各是什么?小嘎子为什么会失败?
(4)选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 ) 的小嘎子形象。
A.憨厚、诚实、争强好胜
B.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
阅读
两茎灯草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①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②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27.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这个片段写了严监生 的特点。
28.我能用成语 来形容严监生的病情。
29.选择填空。
(1)文中①句所用的写方法是 、 ;句②所用的描写方法是 、 。
A.动作描写 B.神态描写 C.心理描写 D.语言描写
(2)严监生对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询问与判断都摇了头:
第一次“摇”表示 ,第二次“摇”是因为 ,第三次“摇”眼闭着表明 。
A.严监生想让周围的人知道两根手指不是指两笔银子,是指两茎灯草。
B.严监生对大家都猜不中自己的心思感到失望。
C.严监生指的不是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30.根据你对严监生形象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写,如果严监生当时还能说话,他可能会说:“ 。”
阅读。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31.此时的严监生用两个成语来形容就是: 、 。
32.读了这段话,我觉得严监生是一个 、 的人。
33.“伸着两个指头”的意思是 。
34.选段主要对严监生进行了 和 描写,刻画了一个 的吝啬鬼形象。如果当时他能说话,他可能会说:“ ”
35.作者写严监生临终前为两茎灯草不肯断气,其作用是( )
A.体现严监生有极强的求生欲望。 B.突出严监生害怕侄子瓜分他的财产。
C.体现只有赵氏真正了解他。 D.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严监生的吝啬。
36.这篇文章选用典型事例,具体地表现了严监生的特点。下面说法正确的有( )(多选)
A.事件是典型的:严监生临死前仍惦记节省灯油。
B.物件和动作是典型的:两茎灯草、伸着两个指头。
C.情节是典型的:三次猜测不中,最后由赵氏揭示答案。
阅读选文,回答下列各小题
刷子李(节选)
①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②刷子李干活还有一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那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37.选文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刷子李 的情景。此段先写了 ,接着写 。这样描写是为了突出刷子李的 。
38.小说的主人公是刷子李,却用了很多笔墨刻画了曹小三,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39.说说画“______”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40.“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时,曹小三会想些什么?
延伸阅读。
泥人张( 节选)
①A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B 右手依然端 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②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C瓢似的脑袋,小鼓眼, 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③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D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41.加点的“赛”的意思是
42.文中画“ ”的句子中,能体现出泥人张技艺高超的有( )(多选)
43.选文中对泥人张的描写大多是 描写,突出表现了泥人张 的性格特点。
课外阅读。
①只见王十二先往左边,两步到一个剃头摊前,把手里那出诊用的小绿绸包往剃头匠手里一塞说:“先押给你。”顺手从剃头摊的架子上摘下一块白毛巾,又在旁边烧热水的铜盆里一浸一捞,便径直往大汉这边跑来。他手脚麻利,这几下都没耽误工夫,手里的白手巾一路滴着水儿、冒着热气儿。
②十二跑到大汉身前,左手从后边搂大汉的腰,右手把滚烫的湿手巾往大汉脸上一捂,连鼻子带嘴紧紧捂住,大汉给憋得大叫,使劲挣,王十二死死搂着捂着,就是不肯放手。大汉肯定脏话连天,听上去却呜呜的赛猪嚎。只见大汉憋得红头涨脸,身子里边的气没法从鼻子和嘴巴出来,胸膛就鼓起来,愈鼓愈大,大得吓人,只听“砰”的一声,钉在墙缝里的肋叉子自己退了出来。王十二手一松,大汉的劲也松了,浑身一软,坐在地上,出了一声:“老子活了。”
——选自《俗世奇人·神医王十二》
44.[语文要素]第2自然段中作者通过“ ”“ ”“ ”等一系列细微的动作描写,正面写出了王十二面对突发事件时 的特点;作者还通过“ ”“ ”等描写,刻画了大汉的神态与外貌,侧面突显出神医王十二的 。这种“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45.“救活”大汉后,你猜众人有什么样的反应?试着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写一写。
46.神医王十二给了我们哪些方面的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______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刷过屋顶,立时______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______,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_____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47.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①屋顶尤其难刷,蘸了 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
②但刷子刷过屋顶,立时 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③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 ,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 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48.写出近义词。
尤其 悠然 雪白
49.这段话主要写了 ,包括他刷墙的 和 ,反映了“刷子李” 。
课外阅读。
张大力
张大力,原名叫张金璧,津门一员赳赳武夫,身强力蛮,力大没边,故称大力。津门的老少爷们喜欢他,佩服他,夸他。但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张大力就有这么一件事,当时无人不晓,现在没人知道,因此写在下边。
侯家后一家卖石材的店铺,叫聚合成。大门口放一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锁把也是石头的。锁上刻着一行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
聚合成设这石锁,无非为了证明它的石料都是坚实耐用的好料。可是,打石锁撂在这儿,没人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稍动一动,您说它有多重?好像它跟地壳连着,除非把地面也举到头上去!
一天,张大力来到侯家后,看见这把锁,也看见上边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轻轻一撼,竟然摇动起来,而且赛摇一个竹篮子,这就招了许多人围上来看。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赛举着一大把花儿!
众人叫好呼好喊好,张大力举着石锁,也不撂下来,直等着聚合成的伙计老板全出来,看清楚了,才将石锁放回原地。老板上来笑嘻嘻说:“原来张老师来了,快请到里头坐坐,喝杯茶!”张大力听了,正色道:“老板,您别跟我弄这套,您的石锁上写着嘛,谁举起它,赏银百两,您就快把钱拿来,我还忙着哪!”
谁料聚合成的老板并不理会张大力的话。待张大力说完,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张老师,您.只瞧见石锁上边的字了,可石锁底下还有一行字,您瞧见了吗?”张大力怔了。刚才只顾高兴,根本没瞧见锁下边还有字。不单他没瞧见,旁人也都没瞧见。张大力脑筋一转,心想别是老板唬他,不想给钱,以为他使过一次劲,二次再举不起来了,于是上去一把又将石锁高高举到头顶上,可抬眼一看,石锁下边还真有一行字,竟然写着:唯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众人见了,都笑起来。原来人家早知道唯有他能举起这家伙。而这行字也是人家佩服自己、夸赞自己——张大力当然明白。
他扔了石锁,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50.这篇短文选自冯翼才的《俗世奇人》,下面出处与其相同的是( )
A.《刷子李》 B.《景阳冈》 C.《将相和》 D.《桥》
51.关于聚合成大门口放着的那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当于现在的广告作用。
B.用来试试人的力气大小。
C.为了证明它的石料都是坚实耐用的好料。
D.在张大力之前没人能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微动一动。
52.文中画“ ”的句子改写成“胳膊举得直直的”好吗?为什么?
53.文中说到“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这方法具体指什么?可不可以删掉不写?写出你的理由。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老汪栗子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粟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犯罪嫌疑人,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粟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粟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果园的游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54.第②段中画“ ”的部分,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栗子的颜色 。联系下文,我们可以知道,老汪店里的栗子之所以没有别人店里的栗子好看,是因为 。
55.第⑤段中画“ ”的句子,描写了老汪的神态、 和 ,既写出了老汪高兴、激动的心情,也表现出老汪 的特点。
56.老汪除了手艺好,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敬佩?说出理由。
57.有人因为刷墙技艺高被称为“刷子李”,那么我们可以称老汪为“ ”如果他也要像“刷子李”一样立下“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的规矩。请你帮他写一写。
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秘密
①有一天,一个当小学老师的朋友讲了一个小男孩的故事。
②他7岁,上小学二年级。他有一双非常水灵的大眼睛,乌黑的、不谙(ān)世事的、清澈的眼睛。凝视他的眼睛的时候,老师常常会有一种错觉,以为那里面正含着眼泪,像一潭水似的,晃动着,但不涌出来。
③他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跟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只有菲薄的退休费,祖孙两人有了吃的就没有穿的,总有一样要凑合。“这个孩子特别懂事。一个小男孩呀,你们不能想象他有多么细腻的内心世界。”
④朋友感慨着举了一个例子:小学生的作业本通常都是用得很快的,用不了多久就要买新的。没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义。有一次,是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吧,所有的同学都在操场上玩,只有他,嗫(niè)嚅(rú)着走到讲台旁,仰着小小的脸,伸出小小的手,递给老师一支铅笔。他说:“老师,我想让您以后用铅笔给我判作业。这样,作业本用完了,我用橡皮一擦,就像新的一样了。”
⑤当老师的朋友对我说:当时我注视着这个孩子的眼睛,他的脸特别圣洁。你知道吗?那种天使一样的小孩子,充满了对世界的悲悯(mǐn)和谅解。我看着他,看着看着就要掉眼泪。我拿过了那支铅笔,我说,这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秘密,我一定用只有我们俩能看清楚的符号来批改你的作业。孩子特别开心,跑出教室,冲进同学当中。此后,有好几个星期的时间,老师真的用铅笔给他改作业,而且悄悄地告诉他:“如果你都做对了,老师只写上“优秀”两个字,擦的时候也好擦了。”这样,孩子一直保持了优秀的成绩,老师和他一直共有着这个秘密。
⑥过了几个月,孩子的生日到了,老师买了整整100个小学生常用的作业本给他。老师说,这是对他作业一直优秀的奖励。
58.联系上下文给加点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在序号前面画“√” )
菲薄:(1)微薄(指数量少、质量次) (2)瞧不起
59.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体同学对这件事都有疑义。
B.全体同学对这件事都没有疑义。
C.只有一个同学对这件事有疑义。
60.短文第( )和第( )自然段围绕“秘密”具体写了一件事。
61.短文写谁与谁之间的秘密?“秘密”的内容是什么?
62.短文主要描写了小男孩的语言、 和 ,表现了他是一个 的孩子。
63.想象小男孩长大以后又见到这位老师,他会说什么?(写几句连贯的话)
快乐阅读。
泥人张(节选)
①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瞅,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②但是不一会儿,就听海张五那边议论起他来。有个细嗓门的人说:“人家在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啥样,他捏的啥样。”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随后一阵笑,拿泥人张找乐子。
③这些话天庆馆里的人全都听见了。人们等着瞧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
④只见人家泥人张似乎没听见,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 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
⑤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⑥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真捏绝了!就像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不过只有核桃大小。
⑦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⑧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
64.读一读,体会下面动词的妙处。
只见人家泥人张似乎没听见,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
65.泥人张是在什么情况下捏海张五的?
66.用曲线画出写泥人张捏得逼真的句子。
67.泥人张捏的泥人很逼真,你会想到哪些成语呢?请写三个。
68.写出下列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海张五:
泥人张:
69.画线句子是对海张五的什么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阅读课外短文《童年的豆瓣儿酱》,完成练习。
童年的豆瓣儿酱
记得小时候,春天一到,妈妈就开始做我最爱吃的豆瓣儿酱。
妈妈把早已做好的长着一层毛毛的酱曲掰成小块儿放到簸箕(bò ji)里,在阳光下晾晒。
过几天,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把黄豆炒熟,当豆儿的香味在屋里弥漫时,妈妈总是从锅里先铲出一些放到面板上晾着,我和弟弟常常迫不及待地抓起一把就塞到嘴里,咯嘣咯嘣,唇齿留香。
豆儿炒完之后,妈妈用一个小磨把豆粒磨成豆瓣儿,磨完后把豆瓣儿放进小簸箕里簸去豆皮,再把去皮的豆瓣儿煮熟。这时我和弟弟又抵制不住香味的诱惑,时不时地揭开锅捞一些豆瓣儿解馋。
豆儿煮好后,妈妈把豆瓣、萝卜和酱曲一起放到一个小缸里,加上适量的水、盐、姜片等调料,用一个小木头耙(pá)子( )着底搅拌均匀,再用一块白净的布( )在缸沿上,四周用绳子松松地( )上,最后用一根小木棍儿( )上拧绞几下绳子就非常紧实了。
酱做上之后不能马上吃,必须经过大约一周的发酵。这时对于我来说是最难熬的日子。每天放学之后,我都要跑到酱缸前拿着小耙子去捞豆瓣儿,边捞边问:“妈,还有几天才能吃啊?”有时我实在忍不住了,会在第四五天的时候,偷偷地用手抓出几颗放在嘴里,如果偷吃时让弟弟撞着,他就会一路小跑着去向妈妈告状。而我常会挨一顿训斥,但心里还是很美,因为品尝到了香香的味道。
童年的豆瓣儿酱,让我回味,更让我思念我的母亲。
70.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弥漫:
唇齿留香:
71.选择合适的动词填到文中括号里。
蒙 插 系 兜
72.制作豆瓣儿酱不需要的原料是( )。
A.黄豆 B.萝卜 C.醋 D.盐
73.制作豆瓣儿酱的过程是这样的:晾晒酱曲——( )——( )——( )。
74.“这时对于我来说是最难熬的日子”指什么呢?请写一写。
75.对于文章的结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总结全文,表达了对童年的向往。
B.点明了童年的豆瓣儿酱是难得的美味。
C.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表达了对妈妈的勤劳的赞颂。
D.总结全文,表达了对童年的留恋以及对妈妈的思念。
课外阅读。
泥人张(节选)
①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难道这球儿是从地下钻过去的?他就这样把两只碗翻来翻去,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好像真有什么看不见的神灵做他的帮手,四只小球忽来忽去,根本猜不到它们在哪里。
②这种戏法比舞台上的魔术难变,舞台只有一边对着观众,街头上的土戏法,前后左右围一圈人,人们的视线从四面八方射来,容易看出破绽。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禁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珠子朝我惊奇地一闪,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
③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边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只有碗口压在黄布上一道圆圆的印子。
④难道球儿从地下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球儿都飞了?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出现在碗里边。怪,怪,怪!
76.“禁不住”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
A.承受不住。 B.抑制不住。 C.禁止不住。
77.用“____”画出对快手刘的动作描写。他这样复杂的动作作用是
78.从选文最后一句的“怪,怪,怪”,你读出了什么?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参考答案
1. 动作 头脑聪明 灵巧机敏 2. 小胖墩儿 B 3.我觉得不对。结合文段中的“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可知,小文没有如实演出文段中描述的小胖墩儿的动作,也没有表现出小胖墩儿沉稳的性格。
4.《小兵张嘎》 5.B 6. 下冷绊子、钩腿 被小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 7.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
8.儒林外史 9. 吝啬 临死前仍惦记节省灯油这件事 10.我的爸爸是一个勤快的人,一到家就拿出笤帚,扫扫卧室,扫扫客厅。扫完之后就拖地,把地拖完之后他也不闲着,一会儿擦擦桌子,一会儿又洗碗,总之他一回家就没有闲着的时候。
11. 趁对方不注意采取措施 暗中耍弄手段陷害别人 12. 小嘎子和胖墩摔跤 动作 神态 机灵活泼 调皮 13. 比喻 猴儿 动作灵活
14. 祥子 骆驼祥子 老舍 15.B 16. 勒 一样 17. 外貌 高大健壮 充满活力
18. 19. 合
塌 转 推
20. 语言 动作 21.嘎子很富有心计。他知道利用自己手疾眼快的优势,对付胖墩儿不灵活的不足。
22. 伸出两个指头
越发指得紧了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23.不能。因为严监生已经病入膏肓,连呼吸都很费力了,不可能说得了话。 24. 着急
生气
失望
25.严监生是个十足的守财奴、吝啬鬼,爱财胜过爱自己的生命。
26.(1) 形容做事机警敏捷。 经常做某事的人。
(2) 站 围 推 拽 心理
(3)小嘎子的优势:手疾眼快、动作灵活
小胖墩儿的劣势:傻大黑粗,动转不灵
小嘎子没沉住气,让小胖墩儿抓住漏洞,趁势把他摔倒。
(4)B
27.吝啬,爱财胜命 28.奄奄一息 29. A B A D C A B 30.你们怎么这么浪费呢,点了两茎灯草,还不快挑掉一茎!
31. 奄奄一息 油尽灯枯 32. 十分吝啬 爱财如命 33.点两茎灯草费油 34. 动作 神态 爱财如命 快灭掉一茎灯草,太费油了! 35.D 36.ABC
37. 刷墙 刷子李刷墙的动作 刷墙后的效果 技艺高超 38.通过描写曹小三的反应,侧面反映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39.写出刷子李刷墙的动作娴熟,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让人感觉他是在进行一项艺术创作。 40.师傅就是师傅,这手艺真是绝了。
41.就像 42.BC 43. 动作 内敛、沉稳、干练
44. 搂 捂 松 沉着冷静、处变不惊 红头涨脸 胸膛就鼓起来 医术高明 45.“救活”大汉后,边上众人纷纷鼓起掌来,连声称赞:“真神了,这王十二的确是个能耐人,这事儿搁别人那儿指定不成事儿。” 46.(1)对工作精益求精。王十二被称为“神医”是因为他的医术高明,能够急中生智想出治疗急病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对医术精益求精的结果。(2)善于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对于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情,神医王十二都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对肋骨插入墙缝的醉酒者,他用热毛巾捂其口鼻,让其通过自己的力量把肋骨拔出来。
47. 稀溜溜 匀匀实实 天衣无缝 平平整整 48. 特别 悠闲 雪亮 49. 刷子李粉刷墙的经过 动作 神态 技艺高超
50.A 51.B 52.不好。这句话从人物动作“胳膊笔直不弯”和表情“脸上笑容满面”告诉读者张大力举得很轻松、没费多大力。“好赛举着一大把花儿”的联想更衬托出张大力力气不大,确实名副其实。 53.这种方法具体指“唯张大力举起来不算”,这行字体现着当时天津人佩服人、夸赞人的一种方法,就是公开承认你、相信你的能力。不可以删除不写。这句话体现出短文浓浓的津味。另外,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张大力的力气大得到了又一次的渲染,紧紧地抓住了读者,起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54. 比喻 不好看 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 55. 动作 语言 技艺高超 56.做生意实在,不欺骗顾客;有爱心,无私帮助有困难的人;喜欢听戏,有生活情趣。 57. 栗子汪 只要没炒成“梅花裂”,白送不要钱。
58.(1)√ 59.B 60. ④ ⑤ 61.老师和这个小男孩的秘密。秘密是老师用铅笔给小男孩批改作业。 62. 动作 神态 善良、懂事 63.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和您拥有同一个秘密的××,是您的关心和爱护,让我走过了那段最泥泞的路。现在我也做了一名老师,我要像您一样,把我的爱无私的献给孩子们。
64.说明泥人张的动作娴熟,技术高超。 65.听见海张五嘲笑自己之后。 66.就像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 67.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68. 目中无人。 技术高超、一丝不苟。 69.是对海张五的语言描写,写出了海张五无赖、蛮不讲理的形象,与泥人张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70. 布满。 吃完东西后,口里仍留有浓香。 71.兜 蒙 系 插 72.C 73. 做豆瓣 材料放缸中拌匀 发酵 74.酱做上之后不能马上吃,必须经过大约一周的发酵。 75.D
76.B 77.他就这样把两只碗翻来翻去,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好像真有什么看不见的神灵做他的帮手,四只小球忽来忽去,根本猜不到它们在哪里。
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使自己手指的细微动作不被发现。 78.我读出了作者对快手刘神奇动作的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