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八下语文期中模拟押题卷01(原卷版+解答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春八下语文期中模拟押题卷01(原卷版+解答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2 19:23:11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下语文期中模拟押题卷01
范围:第1-3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共4分)
自然之美,无处不在。亲爱的同学,你可曾发现?美,是残留在山坡上的几点白雪;美,是萦绕在蓝天上的几缕浮云;美,是zhàn放在砾石间的几朵.
嫣红;美,是斜照在湖面上的一抹夕阳;美,是镶嵌在窗棂里的绚丽晚霞;美,是驰骋在旷野上的一匹骏马;美,是嬉戏在池子里的几尾红鲤;美,是回.
荡在密林间的几声鸟鸣。自然之美,无处不在。亲爱的同学,请放下一切冗杂,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心去感受。睁大你的双眼,chǎng开你的心扉,去迎接美好的一切!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yíng pìn B.yín pìn
C.yíng chěng D.yín chěng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zhàn(绽)放chǎng(敞)开
2.古诗默写。(8分)
诵读中华诗词,汲取营养,修身养性。读一读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①气蒸云梦泽,② 波撼岳阳城”,感受洞庭湖水汽蒸腾、大气磅礴的景象;读一读《子衿》中“③青青子衿,④悠悠我心”,对方的衣领给主人公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品味其相思萦怀之情;读一读《关雎》中成功运用比兴手法的两句诗“⑤ 关关雎鸠,⑥ 在河之洲”,感受因爱情而创造的情意绵绵意境;读一读《式微》中“⑦微君之躬,⑧ 胡为乎泥中 ”,受奴役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天晚仍在泥水中劳作,感受劳动人民的悲苦。
3.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1)朱自清在《经典常谈》里谈道:《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因此,有人认为班固比司马迁差远了,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不同意。《史记》虽然成于司马迁一人之手,但也得到了其父亲司马谈的资料的帮助;《汉书》虽成于四人之手,但那时的著作权的观念还不甚分明,不以抄袭为嫌;而史书也不能凭虚别构。班固删润旧文,正是所谓“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却颇有别裁,绝非率尔下笔。史书叙汉事,有阙略的,有隐晦的,经他润色,便变得详明;这是他的独到处。汉代“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他实在表彰得更为到家。(言之有理即可)
(2)小宇读了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后认为,这些传统文化经典脱离当下生活实际,现实生活中根本用不到,读了毫无意义。对此,你怎么看?
示例:不同意。在经典学习之中与圣贤同行,改变以往唯我独尊、自私任性的行为品性,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是可以奉行一生的智慧,高尚的品格情操更有助于推动我们的全面发展。学习《论语》《春秋》这些经典,不仅能强化中国民族至善的美德,还能潜移默化地使我们中学生实现行为上的改变与思想情感上的转变,从而在校园之中更加尊师重道、礼让文明;在家庭之中更能尊敬长辈、孝顺明理;在社会之中可以做到诚信为人,奉献守法。(言之有理即可)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3分)
由河南博物院承办的“大象中原——河南历史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揭幕。此次展览称得上近年来的规格之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文物全面地反映了河南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可谓看点十足。
①而南水北调工程中最新出土的一批文物,也将首次亮相
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莲鹤方壶返回河南65年来,第一次离开“本土”,与杜岭方鼎等成对出土的文物在京与“另一半”团聚
③105件(套)展品,近半数是一级文物,很多是“明星国宝”
④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有5件进京,为该院历史罕有
A.③④②①B.④③②①C.③①④②D.①④②③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9分)
材料一文字记载表明,我国在三千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茶树。中国茶文化具有高雅的艺术性,其中茶道艺术还蕴含着中华传统礼仪。唐代陆羽在他撰写的《茶经》中创制了茶道二十四器,标志着唐人饮茶已开始注重品饮艺术。因为茶有着生津止渴、清心提神、清热解毒的养生及药用价值,再加上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茶被作为重要的商品输送到多个国家。从18世纪到鸦片战争前夕,是华茶出口贸易的发展期,茶叶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大量茶叶输入欧美国家。“一带一路”是新时期我国政府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而茶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沿线各国通过各类茶事活动,以茶为媒,化解隔阂,进行贸易交流,实现共同发展。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推进,中国茶文化将发挥更大的价值。
材料二
唐代制茶流程图
(1)根据材料一,请简要概括中国茶及茶文化的重要价值。(3分)
①高雅的艺术价值与蕴含的中华传统礼仪价值;②养生及药用价值;③商业价值;④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同发展的时代价值。(答出三点即可)
(2)假如你是茶文化体验馆的志愿者,请你依照材料二,向游客们简述唐代制茶流程。(4分)
示例:游客们,大家好!唐代制茶的过程共有七步。首先是采茶,然后把采回的茶叶蒸熟,接着将蒸熟的茶叶放入杵臼中捣成茶泥,第四步将茶泥倒入模具中,加以拍击,制成茶饼,第五步将茶饼烘干,防止发霉,第六步将烘干的茶饼穿成一串,便于计数和运输,最后一步将茶叶成品放在特有的贮藏工具中进行封存。
(3)河南盛产茶叶,品牌众多,有信阳毛尖、太白银毫、龙眼玉叶、金刚碧绿等,请选择上述茶叶的一种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示例一:信阳毛尖——中国名茶,信阳毛尖;百年金奖,溢彩流香。
示例二:龙眼玉叶——妙在天然,贵在玉叶。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6分)
老师,我出彩了吗 潘银璋
①教了十八年的中学,突然面对天性活泼的三年级学生,像是面对一群吵闹的小麻雀,让人束手无策。其实我知道,小孩子嘛,要多鼓励。可这些孩子,我对他们说了无数次“你真棒!”“你真乖!”“你真聪明!”他们夸奖照收,课堂照闹。
②周三值日,我在走廊行走,听着别班孩子的琅琅书声,像泉水敲击细石,清脆、灵动;再看看我们班,沉闷,没有生气。走着走着,突然看到墙上挂着的学校办学理念:“人人向上,个个出彩”“你就是那片最独特的叶子”……我眼睛一亮,有了。
③第二天上课,我给全班同学分享了“人人向上,个个出彩”的理念。我说:“向上,就是每天都有进步,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出彩,就是每天都在变化,向好的方向改变。班级是一棵大树,如果你能成为一片出彩的叶子,我就奖励你一本老师的散文诗集《心灵的散章》。”教室里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块
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啪啪啪”,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
④效果真的很好,很多同学马上态度就转变了,连平时最调皮的那几个孩子作业也认真了,坐姿也端正了。班级的大树上长出越来越多独特的叶子,《心灵的散章》也在班级里处处唱响。
⑤唯独李东,让我很忧心。他像是一片睡着了的叶子,书不会背,听写仍然错一大片,作业老是不认真,唯一的变化就是坐姿稍微好了一点。
⑥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李东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我正要找你,你却自己送上门来。”我正准备批评他。“老师,我送你一样东西,好吗?”他的声音低得只有自己才能听见。“什么东西?”我皱起眉头。他的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说,“是这个,老师。”我一看,泡泡糖。我正准备告诉他,我不吃糖,他已经轻轻把糖纸撕开,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老师,您吃了吧,您每天上课擦黑板,吸进了很多粉笔灰,每天吃一颗泡泡糖,它可以帮您吸收灰尘,对您的肺有好处。”我听了很感动,原本皱着的眉头也舒展开来。
⑦我放下手中的红笔,拉起他的手。“孩子,你怎么知道的?”“老师,您不是每天安排三分钟的阅读分享吗?我是在书上看到的。”我心里不禁有些惭愧了,因为李东调皮、不认真,每天三分钟的阅读分享从来没有让他上过台,但他一直在努力跟着,不是吗?谁敢说他没有进步呢?
⑧傍晚在环湖散步,风从湖畔椰树的梢头拂过,椰树手舞足蹈,修长的叶片抖动起来,将树下斑驳的光影抖得支离破碎。光斑破碎再合拢,合拢再破碎,互相追逐着……李东的影子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
⑨六月,骄阳似火。教室里像个蒸笼,闷得透不过气。课堂上,我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地上课,同学们正听得津津有味,突然有一只小手悄悄地举了起来。“什么事?李东。”“老师,我要上厕所。”“又是他。”同学们叹气道。“好,你去吧。”我向他挥了一下手说。
⑩同学们正在回答问题。“报告!”“进来!”“呀,怎么端着一杯水,你不是上厕所吗?”全班同学一下子用惊奇的目光盯着他。
李东涨红着脸,小心翼翼地端着水杯走进教室。“老师,您讲课声音都嘶哑了,我知道您口渴了,请假出去给您倒杯热水润润喉咙。”他说完腰弓成90度,两手笔直地伸出,礼貌地把水递给我。我看着水杯,热气在空中缭绕,慢慢向上、向上。水汽氤氲,我的眼睛湿润了,同学们看着李东的目光也不觉有了改变。我放下课本,露出赞赏的目光,郑重地接过热水喝了一口。真甜啊!
一直看着我的李东,露出天真的笑脸,怯怯地问我:“老师,我出彩了吗?”
13 我心里一颤,心弦仿佛被拨动了,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啊!我伸手从讲台上拿出一本《心灵的散章》,“孩子,你出彩,你比任何人都出彩。因为你懂得……”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6.根据文意,在表格的横线处将相关内容补充完整。(3分)
小说情节 “我”的心理感受
李东不爱学习 ①忧心
②李东来办公室给“我 ”送泡泡糖 感动
“我”从没让李东上台分享 惭愧
李东给“我”倒水润喉 ③赞赏
7.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4分)
(1)教室里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块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啪啪啪”,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赏析加点词)
“泛起”指漾起,荡起。生动写出了“我”答应谁能成为一片出彩叶子,奖励一本“我”的散文诗集后,孩子们内心的激动。
(2)傍晚在环湖散步,风从湖畔椰树的梢头拂过,椰树手舞足蹈,修长的叶片抖动起来,将树下斑驳的光影抖得支离破碎。(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晚风吹拂下树舒展的情态,衬托“我”难平的心绪。(或为下文“我”对李东的成长变化的关心作铺垫。)
8.文章的标题能否改为“一片独特的叶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4分)
示例一:能,以比喻的修辞作为标题,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增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示例二:不能,因为原题中的“出彩”是小说所要揭示的中心,以“老师,我出彩了吗”作为标题,能揭示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9.文章结尾段“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啊”这句话其实就是文章的主题,结合文中李东这个人物的特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个性的个体,需要我们用心去关注与理解。文中的李东送泡泡糖给“我”吃、借请假出去为“我”倒热水,表现他关心他人、尊重师长,他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他的“出彩”,使“我”深受感动,由衷地发出“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的感叹。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0-12题。(共11分)
【文本一】
亦敌亦友微生物
①中国科普作家高士其曾经写过一部科学童话《菌儿自传》,他以细菌的口吻,讲述它们在人体中的漫游。在他的笔下,细菌在人的呼吸道中“探险”,在人的肠道中“开会”,一举一动都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
②这些出现在童话里的情节,在现实世界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原型。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我们的身体里,有许许多多肉眼看不到的细小生命在繁衍栖居。而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还有更多我们同样无缘亲眼得见的生物,在不经意间与我们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③这些需要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方能窥见的生命,被统称为“微生物”。你我他(她),就是躯干与微生物的一个共生体。它们常常被划分为8个大类,也就是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这些名字的背后,是诸多痛苦的记忆。贯穿整个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全球大流行,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更早一些时候,在抗生素诞生之前,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的致病性细菌常会导致危及生命的感染;由鼠疫耶尔森氏菌引起的鼠疫,由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时至今日仍然是人们严防死守的烈性传染病。
④除了疾病,微生物也不时会在其他方面带来麻烦。食物的变质腐臭,要归因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封装不当的酒会酸败成醋,因为混入酒中的醋酸菌会将酒精转化成为醋酸;常年背阴又潮湿的房间,还有放置其中的书籍和服装很容易发霉……
⑤但人们的生活,早已离不开微生物。且不说那些与我们常年共生,参与到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微生物,很多美味的食物,也要归功于微生物的创造。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给出了制作豆豉和奶酪等发酵食品的最佳温度。他还建议用腋下体温作为标杆,来衡量正在发酵的食品的温度,再及时进行调整。虽然那时的他并不知道微生物的存在,却凭借经验性的知识,找到了使参与发酵过程的细菌拥有最佳活性的温度。
⑥将近350年前,当荷兰科学家安东尼·范·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第一次看到池塘水中的种种微生物的时候,他已经为人类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今天,越来越精细的设备,正在帮助我们了解那些仅凭肉眼无法看到的生死枯荣;但与我们亦敌亦友的微生物,仍然蕴含着无数待解的谜团。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有删改)
【文本二】
相比于大型动物,微生物具有极高的生长繁殖速度。大肠杆菌能够在12.5—20分钟左右繁殖一次,如果我们计算一下会发现,1个大肠杆菌20分钟分裂1次,1小时3次,1个昼夜24小时分裂72次,大概可分裂出4722366500万亿个。但事实上,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如营养缺失、竞争加剧、生存环境恶化等原因,微生物不可能达到这种指数级的增长。目前, 已知大多数微生物生长的最佳pH范围为
..
7.0(6.6—7.5)附近,部分则低于4.0。大肠杆菌是条件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人和多种动物发生胃肠道感染或尿道等多种局部组织器官感染。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很复杂。例如健康人肠道中有大量细菌存在,称为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互利。菌群在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研究会更加深入,微生物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好朋友。
(选自李佳峰《微生物世界》)
10.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文本一第①段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菌儿自传》中的相关内容,引出微生物的概念,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本一第③段在说明微生物可以导致疾病这一点时,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C.食物的变质腐臭,封装不当的酒变成醋,常年背阴又潮湿的房间发霉,都是微生物带来的麻烦。
D.文本一的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性强;文本二的语言专业严谨,逻辑性强。
【解析】B.文本一第③段在说明微生物可以导致疾病这一点时,没有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11.文本一的标题是“亦敌亦友微生物”,那么“敌”和“友”分别表现在哪里?(4分)
“敌”的方面:微生物会导致人类得许多疾病,还会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不少的麻烦:如导致食物变质腐臭,导致酒变成醋,导致房间及物品发霉等。“友”的方面:微生物参与人体的生命活动,还可以创造出很多美味的食物等。
12.文本二画线语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4分)
目前,已知大多数微生物生长的最佳pH范围为7.0(6.6—7.5)附近,部分则低于4.0。
不能。“目前”一词起限制作用,意思是当今科学的研究发现是“已知大多数微生物生长的最佳pH范围为7.0(6.6-7.5)附近,部分则低于4.0”,未来科学研究的结论还是未知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16题。(共11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①而歌者,红装而蹇②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③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注释】①罍(léi):酒杯,这里指端着酒杯。②蹇(jiǎn):驴,指骑着毛驴。③毛羽鳞鬣(liè):泛指一切动物。
1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D)(2分)
A.心乐之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怡然自乐
B.水尤清冽 清荣峻茂 其境过清
C.竹树环合 环而攻之 环顾四周
D.记之而去 一狼去一狼仍从 太丘舍去
【解析】A.以……为乐/以……为乐/快乐;B清澈/清澈/凄清;C.环绕,包围/包围/周遍,全;D.离开。
14.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1s.【甲】文段开篇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运用了一系列动词详写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写出小石潭位于荒僻幽静、人迹罕至之处(或小石潭不易被人发现的特点);为下文写小石潭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作铺垫。
16.【甲】文段与【乙】文段都是情景交融,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指出不同之处。(4分)
《小石潭记》:被贬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情;《满井游记》:对春天重新焕发
生机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乙文参考译文】 游人虽然还不多,但汲泉水煮茶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虽然还很强劲,但走起路来也会汗流浃背。(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在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7-18题。(共4分)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7.《蒹葭》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主人公是一位渴望美好爱情,奈何为世俗阻力所阻挡的青年人;如果将“伊人”理解为美好而崇高的人生理想,主人公便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而郁郁不得志的青年。(意思对即可)
18.《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重叠反复之中也有变化,请举一例说明这首诗中的变化之处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示例一:“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暗示了时间的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示例二:“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长”“跻”“右”的变化突出了道路的漫长坎坷,侧面表现了寻求伊人的艰辛与不易。
四、作文(50分)
19.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50分)
(1)我们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但匆匆前行的脚步,却让我们忽略了原来就在身边的美好的东西。
请以“原来______一直都在我身边”为题目(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一波三折”原指写字笔画曲折多姿,后形容文章结构曲折起伏,也比喻事情进行中阻碍、变化很多。生活中很多事情也许就是这样,波澜起伏中我们收获很多……
请以“一波三折”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6张PPT)
统编八下语文
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统编版八下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八下语文期中模拟押题卷01
范围:第1-3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共4分)
自然之美,无处不在。亲爱的同学,你可曾发现?美,是残留在山坡上的几点白雪;美,是萦.绕在蓝天上的几缕浮云;美,是zhàn放在砾石间的几朵嫣红;美,是斜照在湖面上的一抹夕阳;美,是镶嵌在窗棂里的绚丽晚霞;美,是驰骋.在旷野上的一匹骏马;美,是嬉戏在池子里的几尾红鲤;美,是回荡在密林间的几声鸟鸣。自然之美,无处不在。亲爱的同学,请放下一切冗杂,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心去感受。睁大你的双眼,chǎng开你的心扉,去迎接美好的一切!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yíng pìn B.yín pìn
C.yíng chěng D.yín chěng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
zhàn( 绽 )放 chǎng( 敞 )开
C


2.古诗默写。(8分)
诵读中华诗词,汲取营养,修身养性。读一读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①  气蒸云梦泽  ,②  波撼岳阳城  ”,感受洞庭湖水汽蒸腾、大气磅礴的景象;读一读《子衿》中“③  青青子衿  ,④  悠悠我心  ”,对方的衣领给主人公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品味其相思萦怀之情;读一读《关雎》中成功运用比兴手法的两句诗“⑤  关关雎鸠  ,⑥  在河之洲  ”,感受因爱情而创造的情意绵绵意境;读一读《式微》中“⑦  微君之躬  ,⑧  胡为乎泥中  ”,受奴役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天晚仍在泥水中劳作,感受劳动人民的悲苦。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微君之躬
胡为乎泥中
3.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1)朱自清在《经典常谈》里谈道:《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因此,有人认为班固比司马迁差远了,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不同意。《史记》虽然成于司马迁一人之手,但也得到了其父亲司马谈的资料的帮助;《汉书》虽成于四人之手,但那时的著作权的观念还不甚分明,不以抄袭为嫌;而史书也不能凭虚别构。班固删润旧文,正是所谓“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却颇有别裁,绝非率尔下笔。史书叙汉事,有阙略的,有隐晦的,经他润色,便变得详明;这是他的独到处。汉代“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他实在表彰得更为到家。(言之有理即可)
(2)小宇读了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后认为,这些传统文化经典脱离当下生活实际,现实生活中根本用不到,读了毫无意义。对此,你怎么看?
示例:不同意。在经典学习之中与圣贤同行,改变以往唯我独尊、自私任性的行为品性,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是可以奉行一生的智慧,高尚的品格情操更有助于推动我们的全面发展。学习《论语》《春秋》这些经典,不仅能强化中国民族至善的美德,还能潜移默化地使我们中学生实现行为上的改变与思想情感上的转变,从而在校园之中更加尊师重道、礼让文明;在家庭之中更能尊敬长辈、孝顺明理;在社会之中可以做到诚信为人,奉献守法。(言之有理即可)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3分)
  由河南博物院承办的“大象中原——河南历史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揭幕。此次展览称得上近年来的规格之最:      。      。      。      。这些文物全面地反映了河南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可谓看点十足。
①而南水北调工程中最新出土的一批文物,也将首次亮相
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莲鹤方壶返回河南65年来,第一次离开“本土”,与杜岭方鼎等成对出土的文物在京与“另一半”团聚
③105件(套)展品,近半数是一级文物,很多是“明星国宝”
A
④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有5件进京,为该院历史罕有
A.③④②① B.④③②① C.③①④② D.①④②③
5.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9分)
材料一  文字记载表明,我国在三千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茶树。中国茶文化具有高雅的艺术性,其中茶道艺术还蕴含着中华传统礼仪。唐代陆羽在他撰写的《茶经》中创制了茶道二十四器,标志着唐人饮茶已开始注重品饮艺术。因为茶有着生津止渴、清心提神、清热解毒的养生及药用价值,再加上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茶被作为重要的商品输送到多个国家。从18世纪到鸦片战争前夕,是华茶出口贸易的发展期,茶叶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大量茶叶输入欧美国家。“一带一路”是新时期我国政府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而茶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沿线各国通过各类茶事活动,以茶为媒,化解隔阂,进行贸易交流,实现共同发展。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推进,中国茶文化将发挥更大的价值。
材料二
唐代制茶流程图
(1)根据材料一,请简要概括中国茶及茶文化的重要价值。(3分)
①高雅的艺术价值与蕴含的中华传统礼仪价值;②养生及药用价值;③商业价值;④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同发展的时代价值。(答出三点即可)
(2)假如你是茶文化体验馆的志愿者,请你依照材料二,向游客们简述唐代制茶流程。(4分)
示例:游客们,大家好!唐代制茶的过程共有七步。首先是采茶,然后把采回的茶叶蒸熟,接着将蒸熟的茶叶放入杵臼中捣成茶泥,第四步将茶泥倒入模具中,加以拍击,制成茶饼,第五步将茶饼烘干,防止发霉,第六步将烘干的茶饼穿成一串,便于计数和运输,最后一步将茶叶成品放在特有的贮藏工具中进行封存。
(3)河南盛产茶叶,品牌众多,有信阳毛尖、太白银毫、龙眼玉叶、金刚碧绿等,请选择上述茶叶的一种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示例一:信阳毛尖——中国名茶,信阳毛尖;百年金奖,溢彩流香。
示例二:龙眼玉叶——妙在天然,贵在玉叶。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6分)
老师,我出彩了吗
潘银璋
①教了十八年的中学,突然面对天性活泼的三年级学生,像是面对一群吵闹的小麻雀,让人束手无策。其实我知道,小孩子嘛,要多鼓励。可这些孩子,我对他们说了无数次“你真棒!”“你真乖!”“你真聪明!”他们夸奖照收,课堂照闹。
②周三值日,我在走廊行走,听着别班孩子的琅琅书声,像泉水敲击细石,清脆、灵动;再看看我们班,沉闷,没有生气。走着走着,突然看到墙上挂着的学校办学理念:“人人向上,个个出彩”“你就是那片最独特的叶子”……我眼睛一亮,有了。
③第二天上课,我给全班同学分享了“人人向上,个个出彩”的理念。我说:“向上,就是每天都有进步,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出彩,就是每天都在变化,向好的方向改变。班级是一棵大树,如果你能成为一片出彩的叶子,我就奖励你一本老师的散文诗集《心灵的散章》。”教室里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块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啪啪啪”,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④效果真的很好,很多同学马上态度就转变了,连平时最调皮的那几个孩子作业也认真了,坐姿也端正了。班级的大树上长出越来越多独特的叶子,《心灵的散章》也在班级里处处唱响。
⑤唯独李东,让我很忧心。他像是一片睡着了的叶子,书不会背,听写仍然错一大片,作业老是不认真,唯一的变化就是坐姿稍微好了一点。
⑥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李东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我正要找你,你却自己送上门来。”我正准备批评他。“老师,我送你一样东西,好吗?”他的声音低得只有自己才能听见。“什么东西?”我皱起眉头。他的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说,“是这个,老师。”我一看,泡泡糖。我正准备告诉他,我不吃糖,他已经轻轻把糖纸撕开,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老师,您吃了吧,您每天上课擦黑板,吸进了很多粉笔灰,每天吃一颗泡泡糖,它可以帮您吸收灰尘,对您的肺有好处。”我听了很感动,原本皱着的眉头也舒展开来。
⑦我放下手中的红笔,拉起他的手。“孩子,你怎么知道的?”“老师,您不是每天安排三分钟的阅读分享吗?我是在书上看到的。”我心里不禁有些惭愧了,因为李东调皮、不认真,每天三分钟的阅读分享从来没有让他上过台,但他一直在努力跟着,不是吗?谁敢说他没有进步呢?
⑧傍晚在环湖散步,风从湖畔椰树的梢头拂过,椰树手舞足蹈,修长的叶片抖动起来,将树下斑驳的光影抖得支离破碎。光斑破碎再合拢,合拢再破碎,互相追逐着……李东的影子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
⑨六月,骄阳似火。教室里像个蒸笼,闷得透不过气。课堂上,我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地上课,同学们正听得津津有味,突然有一只小手悄悄地举了起来。“什么事?李东。”“老师,我要上厕所。”“又是他。”同学们叹气道。“好,你去吧。”我向他挥了一下手说。
⑩同学们正在回答问题。“报告!”“进来!”“呀,怎么端着一杯水,你不是上厕所吗?”全班同学一下子用惊奇的目光盯着他。
李东涨红着脸,小心翼翼地端着水杯走进教室。“老师,您讲课声音都嘶哑了,我知道您口渴了,请假出去给您倒杯热水润润喉咙。”他说完腰弓成90度,两手笔直地伸出,礼貌地把水递给我。我看着水杯,热气在空中缭绕,慢慢向上、向上。水汽氤氲,我的眼睛湿润了,同学们看着李东的目光也不觉有了改变。我放下课本,露出赞赏的目光,郑重地接过热水喝了一口。真甜啊!
一直看着我的李东,露出天真的笑脸,怯怯地问我:“老师,我出彩了吗?”
我心里一颤,心弦仿佛被拨动了,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啊!我伸手从讲台上拿出一本《心灵的散章》,“孩子,你出彩,你比任何人都出彩。因为你懂得……”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6.根据文意,在表格的横线处将相关内容补充完整。(3分)
小说情节 “我”的心理感受
李东不爱学习 ①  忧心 
②  李东来办公室给“我”送泡泡糖  感动
“我”从没让李东上台分享 惭愧
李东给“我”倒水润喉 ③  赞赏 
忧心
李东来办公室给“我”送泡泡糖
赞赏
7.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4分)
(1)教室里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块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啪啪啪”,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赏析加点词)
“泛起”指漾起,荡起。生动写出了“我”答应谁能成为一片出彩叶子,奖励一本“我”的散文诗集后,孩子们内心的激动。
(2)傍晚在环湖散步,风从湖畔椰树的梢头拂过,椰树手舞足蹈,修长的叶片抖动起来,将树下斑驳的光影抖得支离破碎。(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晚风吹拂下树舒展的情态,衬托“我”难平的心绪。(或为下文“我”对李东的成长变化的关心作铺垫。)
8.文章的标题能否改为“一片独特的叶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4分)
示例一:能,以比喻的修辞作为标题,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增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二:不能,因为原题中的“出彩”是小说所要揭示的中心,以“老师,我出彩了吗”作为标题,能揭示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9.文章结尾段“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啊”这句话其实就是文章的主题,结合文中李东这个人物的特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个性的个体,需要我们用心去关注与理解。文中的李东送泡泡糖给“我”吃、借请假出去为“我”倒热水,表现他关心他人、尊重师长,他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他的“出彩”,使“我”深受感动,由衷地发出“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的感叹。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0-12题。(共11分)
【文本一】
亦敌亦友微生物
①中国科普作家高士其曾经写过一部科学童话《菌儿自传》,他以细菌的口吻,讲述它们在人体中的漫游。在他的笔下,细菌在人的呼吸道中“探险”,在人的肠道中“开会”,一举一动都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
②这些出现在童话里的情节,在现实世界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原型。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我们的身体里,有许许多多肉眼看不到的细小生命在繁衍栖居。而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还有更多我们同样无缘亲眼得见的生物,在不经意间与我们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③这些需要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方能窥见的生命,被统称为“微生物”。你我他(她),就是躯干与微生物的一个共生体。它们常常被划分为8个大类,也就是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这些名字的背后,是诸多痛苦的记忆。贯穿整个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全球大流行,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更早一些时候,在抗生素诞生之前,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的致病性细菌常会导致危及生命的感染;由鼠疫耶尔森氏菌引起的鼠疫,由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时至今日仍然是人们严防死守的烈性传染病。
④除了疾病,微生物也不时会在其他方面带来麻烦。食物的变质腐臭,要归因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封装不当的酒会酸败成醋,因为混入酒中的醋酸菌会将酒精转化成为醋酸;常年背阴又潮湿的房间,还有放置其中的书籍和服装很容易发霉……
⑤但人们的生活,早已离不开微生物。且不说那些与我们常年共生,参与到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微生物,很多美味的食物,也要归功于微生物的创造。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给出了制作豆豉和奶酪等发酵食品的最佳温度。他还建议用腋下体温作为标杆,来衡量正在发酵的食品的温度,再及时进行调整。虽然那时的他并不知道微生物的存在,却凭借经验性的知识,找到了使参与发酵过程的细菌拥有最佳活性的温度。
⑥将近350年前,当荷兰科学家安东尼·范·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第一次看到池塘水中的种种微生物的时候,他已经为人类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今天,越来越精细的设备,正在帮助我们了解那些仅凭肉眼无法看到的生死枯荣;但与我们亦敌亦友的微生物,仍然蕴含着无数待解的谜团。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有删改)
【文本二】
相比于大型动物,微生物具有极高的生长繁殖速度。大肠杆菌能够在12.5—20分钟左右繁殖一次,如果我们计算一下会发现,1个大肠杆菌20分钟分裂1次,1小时3次,1个昼夜24小时分裂72次,大概可分裂出4 722 366 500万亿个。但事实上,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如营养缺失、竞争加剧、生存环境恶化等原因,微生物不可能达到这种指数级的增长。目.前.,已知大多数微生物生长的最佳pH范围为7.0(6.6—7.5)附近,部分则低于4.0。大肠杆菌是条件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人和多种动物发生胃肠道感染或尿道等多种局部组织器官感染。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很复杂。例如健康人肠道中有大量细菌存在,称为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互利。菌群在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研究会更加深入,微生物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好朋友。
(选自李佳峰《微生物世界》)
10.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文本一第①段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菌儿自传》中的相关内容,引出微生物的概念,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本一第③段在说明微生物可以导致疾病这一点时,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C.食物的变质腐臭,封装不当的酒变成醋,常年背阴又潮湿的房间发霉,都是微生物带来的麻烦。
D.文本一的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性强;文本二的语言专业严谨,逻辑性强。
【解析】B.文本一第③段在说明微生物可以导致疾病这一点时,没有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B
11.文本一的标题是“亦敌亦友微生物”,那么“敌”和“友”分别表现在哪里?(4分)
“敌”的方面:微生物会导致人类得许多疾病,还会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不少的麻烦:如导致食物变质腐臭,导致酒变成醋,导致房间及物品发霉等。“友”的方面:微生物参与人体的生命活动,还可以创造出很多美味的食物等。
12.文本二画线语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4分)
  目.前.,已知大多数微生物生长的最佳pH范围为7.0(6.6—7.5)附近,部分则低于4.0。
不能。“目前”一词起限制作用,意思是当今科学的研究发现是“已知大多数微生物生长的最佳pH范围为7.0(6.6-7.5)附近,部分则低于4.0”,未来科学研究的结论还是未知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16题。(共11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①而歌者,红装而蹇②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③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注释】①罍(léi):酒杯,这里指端着酒杯。②蹇(jiǎn):驴,指骑着毛驴。③毛羽鳞鬣(liè):泛指一切动物。
1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心乐.之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怡然自乐.
B.水尤清.冽   清.荣峻茂        其境过清.
C.竹树环.合   环.而攻之        环.顾四周
D.记之而去.  一狼去.一狼仍从      太丘舍去.
【解析】A.以……为乐/以……为乐/快乐;B清澈/清澈/凄清;C.环绕,包围/包围/周遍,全;D.离开。
14.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D
15.【甲】文段开篇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运用了一系列动词详写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写出小石潭位于荒僻幽静、人迹罕至之处(或小石潭不易被人发现的特点);为下文写小石潭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作铺垫。
16.【甲】文段与【乙】文段都是情景交融,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指出不同之处。(4分)
《小石潭记》:被贬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情;《满井游记》:对春天重新焕发生机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乙文参考译文】
游人虽然还不多,但汲泉水煮茶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虽然还很强劲,但走起路来也会汗流浃背。(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在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7-18题。(共4分)
蒹 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7.《蒹葭》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主人公是一位渴望美好爱情,奈何为世俗阻力所阻挡的青年人;如果将“伊人”理解为美好而崇高的人生理想,主人公便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而郁郁不得志的青年。(意思对即可)
18.《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重叠反复之中也有变化,请举一例说明这首诗中的变化之处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示例一:“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暗示了时间的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示例二:“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长”“跻”“右”的变化突出了道路的漫长坎坷,侧面表现了寻求伊人的艰辛与不易。
四、作文(50分)
19.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50分)
(1)我们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但匆匆前行的脚步,却让我们忽略了原来就在身边的美好的东西。
请以“原来      一直都在我身边”为题目(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一波三折”原指写字笔画曲折多姿,后形容文章结构曲折起伏,也比喻事情进行中阻碍、变化很多。生活中很多事情也许就是这样,波澜起伏中我们收获很多……
请以“一波三折”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下语文期中模拟押题卷01
范围:第1-3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共4分)
自然之美,无处不在。亲爱的同学,你可曾发现?美,是残留在山坡上的几点白雪;美,是萦绕在蓝天上的几缕浮云;美,是zhàn放在砾石间的几朵.
嫣红;美,是斜照在湖面上的一抹夕阳;美,是镶嵌在窗棂里的绚丽晚霞;美,是驰骋在旷野上的一匹骏马;美,是嬉戏在池子里的几尾红鲤;美,是回.
荡在密林间的几声鸟鸣。自然之美,无处不在。亲爱的同学,请放下一切冗杂,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心去感受。睁大你的双眼,chǎng开你的心扉,去迎接美好的一切!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yíng pìn B.yín pìn
C.yíng chěng D.yín chěng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zhàn(绽)放chǎng(敞)开
2.古诗默写。(8分)
诵读中华诗词,汲取营养,修身养性。读一读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①气蒸云梦泽,② 波撼岳阳城”,感受洞庭湖水汽蒸腾、大气磅礴的景象;读一读《子衿》中“③青青子衿,④悠悠我心”,对方的衣领给主人公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品味其相思萦怀之情;读一读《关雎》中成功运用比兴手法的两句诗“⑤ 关关雎鸠,⑥ 在河之洲”,感受因爱情而创造的情意绵绵意境;读一读《式微》中“⑦微君之躬,⑧ 胡为乎泥中 ”,受奴役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天晚仍在泥水中劳作,感受劳动人民的悲苦。
3.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1)朱自清在《经典常谈》里谈道:《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因此,有人认为班固比司马迁差远了,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不同意。《史记》虽然成于司马迁一人之手,但也得到了其父亲司马谈的资料的帮助;《汉书》虽成于四人之手,但那时的著作权的观念还不甚分明,不以抄袭为嫌;而史书也不能凭虚别构。班固删润旧文,正是所谓“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却颇有别裁,绝非率尔下笔。史书叙汉事,有阙略的,有隐晦的,经他润色,便变得详明;这是他的独到处。汉代“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他实在表彰得更为到家。(言之有理即可)
(2)小宇读了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后认为,这些传统文化经典脱离当下生活实际,现实生活中根本用不到,读了毫无意义。对此,你怎么看?
示例:不同意。在经典学习之中与圣贤同行,改变以往唯我独尊、自私任性的行为品性,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是可以奉行一生的智慧,高尚的品格情操更有助于推动我们的全面发展。学习《论语》《春秋》这些经典,不仅能强化中国民族至善的美德,还能潜移默化地使我们中学生实现行为上的改变与思想情感上的转变,从而在校园之中更加尊师重道、礼让文明;在家庭之中更能尊敬长辈、孝顺明理;在社会之中可以做到诚信为人,奉献守法。(言之有理即可)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3分)
由河南博物院承办的“大象中原——河南历史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揭幕。此次展览称得上近年来的规格之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文物全面地反映了河南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可谓看点十足。
①而南水北调工程中最新出土的一批文物,也将首次亮相
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莲鹤方壶返回河南65年来,第一次离开“本土”,与杜岭方鼎等成对出土的文物在京与“另一半”团聚
③105件(套)展品,近半数是一级文物,很多是“明星国宝”
④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有5件进京,为该院历史罕有
A.③④②①B.④③②①C.③①④②D.①④②③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9分)
材料一文字记载表明,我国在三千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茶树。中国茶文化具有高雅的艺术性,其中茶道艺术还蕴含着中华传统礼仪。唐代陆羽在他撰写的《茶经》中创制了茶道二十四器,标志着唐人饮茶已开始注重品饮艺术。因为茶有着生津止渴、清心提神、清热解毒的养生及药用价值,再加上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茶被作为重要的商品输送到多个国家。从18世纪到鸦片战争前夕,是华茶出口贸易的发展期,茶叶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大量茶叶输入欧美国家。“一带一路”是新时期我国政府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而茶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沿线各国通过各类茶事活动,以茶为媒,化解隔阂,进行贸易交流,实现共同发展。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推进,中国茶文化将发挥更大的价值。
材料二
唐代制茶流程图
(1)根据材料一,请简要概括中国茶及茶文化的重要价值。(3分)
①高雅的艺术价值与蕴含的中华传统礼仪价值;②养生及药用价值;③商业价值;④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同发展的时代价值。(答出三点即可)
(2)假如你是茶文化体验馆的志愿者,请你依照材料二,向游客们简述唐代制茶流程。(4分)
示例:游客们,大家好!唐代制茶的过程共有七步。首先是采茶,然后把采回的茶叶蒸熟,接着将蒸熟的茶叶放入杵臼中捣成茶泥,第四步将茶泥倒入模具中,加以拍击,制成茶饼,第五步将茶饼烘干,防止发霉,第六步将烘干的茶饼穿成一串,便于计数和运输,最后一步将茶叶成品放在特有的贮藏工具中进行封存。
(3)河南盛产茶叶,品牌众多,有信阳毛尖、太白银毫、龙眼玉叶、金刚碧绿等,请选择上述茶叶的一种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示例一:信阳毛尖——中国名茶,信阳毛尖;百年金奖,溢彩流香。
示例二:龙眼玉叶——妙在天然,贵在玉叶。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6分)
老师,我出彩了吗 潘银璋
①教了十八年的中学,突然面对天性活泼的三年级学生,像是面对一群吵闹的小麻雀,让人束手无策。其实我知道,小孩子嘛,要多鼓励。可这些孩子,我对他们说了无数次“你真棒!”“你真乖!”“你真聪明!”他们夸奖照收,课堂照闹。
②周三值日,我在走廊行走,听着别班孩子的琅琅书声,像泉水敲击细石,清脆、灵动;再看看我们班,沉闷,没有生气。走着走着,突然看到墙上挂着的学校办学理念:“人人向上,个个出彩”“你就是那片最独特的叶子”……我眼睛一亮,有了。
③第二天上课,我给全班同学分享了“人人向上,个个出彩”的理念。我说:“向上,就是每天都有进步,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出彩,就是每天都在变化,向好的方向改变。班级是一棵大树,如果你能成为一片出彩的叶子,我就奖励你一本老师的散文诗集《心灵的散章》。”教室里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块
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啪啪啪”,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
④效果真的很好,很多同学马上态度就转变了,连平时最调皮的那几个孩子作业也认真了,坐姿也端正了。班级的大树上长出越来越多独特的叶子,《心灵的散章》也在班级里处处唱响。
⑤唯独李东,让我很忧心。他像是一片睡着了的叶子,书不会背,听写仍然错一大片,作业老是不认真,唯一的变化就是坐姿稍微好了一点。
⑥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李东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我正要找你,你却自己送上门来。”我正准备批评他。“老师,我送你一样东西,好吗?”他的声音低得只有自己才能听见。“什么东西?”我皱起眉头。他的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说,“是这个,老师。”我一看,泡泡糖。我正准备告诉他,我不吃糖,他已经轻轻把糖纸撕开,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老师,您吃了吧,您每天上课擦黑板,吸进了很多粉笔灰,每天吃一颗泡泡糖,它可以帮您吸收灰尘,对您的肺有好处。”我听了很感动,原本皱着的眉头也舒展开来。
⑦我放下手中的红笔,拉起他的手。“孩子,你怎么知道的?”“老师,您不是每天安排三分钟的阅读分享吗?我是在书上看到的。”我心里不禁有些惭愧了,因为李东调皮、不认真,每天三分钟的阅读分享从来没有让他上过台,但他一直在努力跟着,不是吗?谁敢说他没有进步呢?
⑧傍晚在环湖散步,风从湖畔椰树的梢头拂过,椰树手舞足蹈,修长的叶片抖动起来,将树下斑驳的光影抖得支离破碎。光斑破碎再合拢,合拢再破碎,互相追逐着……李东的影子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
⑨六月,骄阳似火。教室里像个蒸笼,闷得透不过气。课堂上,我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地上课,同学们正听得津津有味,突然有一只小手悄悄地举了起来。“什么事?李东。”“老师,我要上厕所。”“又是他。”同学们叹气道。“好,你去吧。”我向他挥了一下手说。
⑩同学们正在回答问题。“报告!”“进来!”“呀,怎么端着一杯水,你不是上厕所吗?”全班同学一下子用惊奇的目光盯着他。
李东涨红着脸,小心翼翼地端着水杯走进教室。“老师,您讲课声音都嘶哑了,我知道您口渴了,请假出去给您倒杯热水润润喉咙。”他说完腰弓成90度,两手笔直地伸出,礼貌地把水递给我。我看着水杯,热气在空中缭绕,慢慢向上、向上。水汽氤氲,我的眼睛湿润了,同学们看着李东的目光也不觉有了改变。我放下课本,露出赞赏的目光,郑重地接过热水喝了一口。真甜啊!
一直看着我的李东,露出天真的笑脸,怯怯地问我:“老师,我出彩了吗?”
13 我心里一颤,心弦仿佛被拨动了,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啊!我伸手从讲台上拿出一本《心灵的散章》,“孩子,你出彩,你比任何人都出彩。因为你懂得……”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6.根据文意,在表格的横线处将相关内容补充完整。(3分)
小说情节 “我”的心理感受
李东不爱学习 ①忧心
②李东来办公室给“我 ”送泡泡糖 感动
“我”从没让李东上台分享 惭愧
李东给“我”倒水润喉 ③赞赏
7.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4分)
(1)教室里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块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啪啪啪”,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赏析加点词)
“泛起”指漾起,荡起。生动写出了“我”答应谁能成为一片出彩叶子,奖励一本“我”的散文诗集后,孩子们内心的激动。
(2)傍晚在环湖散步,风从湖畔椰树的梢头拂过,椰树手舞足蹈,修长的叶片抖动起来,将树下斑驳的光影抖得支离破碎。(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晚风吹拂下树舒展的情态,衬托“我”难平的心绪。(或为下文“我”对李东的成长变化的关心作铺垫。)
8.文章的标题能否改为“一片独特的叶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4分)
示例一:能,以比喻的修辞作为标题,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增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示例二:不能,因为原题中的“出彩”是小说所要揭示的中心,以“老师,我出彩了吗”作为标题,能揭示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9.文章结尾段“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啊”这句话其实就是文章的主题,结合文中李东这个人物的特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个性的个体,需要我们用心去关注与理解。文中的李东送泡泡糖给“我”吃、借请假出去为“我”倒热水,表现他关心他人、尊重师长,他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他的“出彩”,使“我”深受感动,由衷地发出“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的感叹。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0-12题。(共11分)
【文本一】
亦敌亦友微生物
①中国科普作家高士其曾经写过一部科学童话《菌儿自传》,他以细菌的口吻,讲述它们在人体中的漫游。在他的笔下,细菌在人的呼吸道中“探险”,在人的肠道中“开会”,一举一动都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
②这些出现在童话里的情节,在现实世界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原型。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我们的身体里,有许许多多肉眼看不到的细小生命在繁衍栖居。而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还有更多我们同样无缘亲眼得见的生物,在不经意间与我们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③这些需要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方能窥见的生命,被统称为“微生物”。你我他(她),就是躯干与微生物的一个共生体。它们常常被划分为8个大类,也就是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这些名字的背后,是诸多痛苦的记忆。贯穿整个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全球大流行,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更早一些时候,在抗生素诞生之前,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的致病性细菌常会导致危及生命的感染;由鼠疫耶尔森氏菌引起的鼠疫,由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时至今日仍然是人们严防死守的烈性传染病。
④除了疾病,微生物也不时会在其他方面带来麻烦。食物的变质腐臭,要归因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封装不当的酒会酸败成醋,因为混入酒中的醋酸菌会将酒精转化成为醋酸;常年背阴又潮湿的房间,还有放置其中的书籍和服装很容易发霉……
⑤但人们的生活,早已离不开微生物。且不说那些与我们常年共生,参与到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微生物,很多美味的食物,也要归功于微生物的创造。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给出了制作豆豉和奶酪等发酵食品的最佳温度。他还建议用腋下体温作为标杆,来衡量正在发酵的食品的温度,再及时进行调整。虽然那时的他并不知道微生物的存在,却凭借经验性的知识,找到了使参与发酵过程的细菌拥有最佳活性的温度。
⑥将近350年前,当荷兰科学家安东尼·范·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第一次看到池塘水中的种种微生物的时候,他已经为人类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今天,越来越精细的设备,正在帮助我们了解那些仅凭肉眼无法看到的生死枯荣;但与我们亦敌亦友的微生物,仍然蕴含着无数待解的谜团。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有删改)
【文本二】
相比于大型动物,微生物具有极高的生长繁殖速度。大肠杆菌能够在12.5—20分钟左右繁殖一次,如果我们计算一下会发现,1个大肠杆菌20分钟分裂1次,1小时3次,1个昼夜24小时分裂72次,大概可分裂出4722366500万亿个。但事实上,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如营养缺失、竞争加剧、生存环境恶化等原因,微生物不可能达到这种指数级的增长。目前, 已知大多数微生物生长的最佳pH范围为
..
7.0(6.6—7.5)附近,部分则低于4.0。大肠杆菌是条件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人和多种动物发生胃肠道感染或尿道等多种局部组织器官感染。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很复杂。例如健康人肠道中有大量细菌存在,称为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互利。菌群在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研究会更加深入,微生物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好朋友。
(选自李佳峰《微生物世界》)
10.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文本一第①段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菌儿自传》中的相关内容,引出微生物的概念,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本一第③段在说明微生物可以导致疾病这一点时,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C.食物的变质腐臭,封装不当的酒变成醋,常年背阴又潮湿的房间发霉,都是微生物带来的麻烦。
D.文本一的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性强;文本二的语言专业严谨,逻辑性强。
【解析】B.文本一第③段在说明微生物可以导致疾病这一点时,没有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11.文本一的标题是“亦敌亦友微生物”,那么“敌”和“友”分别表现在哪里?(4分)
“敌”的方面:微生物会导致人类得许多疾病,还会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不少的麻烦:如导致食物变质腐臭,导致酒变成醋,导致房间及物品发霉等。“友”的方面:微生物参与人体的生命活动,还可以创造出很多美味的食物等。
12.文本二画线语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4分)
目前,已知大多数微生物生长的最佳pH范围为7.0(6.6—7.5)附近,部分则低于4.0。
不能。“目前”一词起限制作用,意思是当今科学的研究发现是“已知大多数微生物生长的最佳pH范围为7.0(6.6-7.5)附近,部分则低于4.0”,未来科学研究的结论还是未知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16题。(共11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①而歌者,红装而蹇②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③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注释】①罍(léi):酒杯,这里指端着酒杯。②蹇(jiǎn):驴,指骑着毛驴。③毛羽鳞鬣(liè):泛指一切动物。
1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D)(2分)
A.心乐之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怡然自乐
B.水尤清冽 清荣峻茂 其境过清
C.竹树环合 环而攻之 环顾四周
D.记之而去 一狼去一狼仍从 太丘舍去
【解析】A.以……为乐/以……为乐/快乐;B清澈/清澈/凄清;C.环绕,包围/包围/周遍,全;D.离开。
14.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1s.【甲】文段开篇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运用了一系列动词详写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写出小石潭位于荒僻幽静、人迹罕至之处(或小石潭不易被人发现的特点);为下文写小石潭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作铺垫。
16.【甲】文段与【乙】文段都是情景交融,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指出不同之处。(4分)
《小石潭记》:被贬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情;《满井游记》:对春天重新焕发
生机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7-18题。(共4分)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7.《蒹葭》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主人公是一位渴望美好爱情,奈何为世俗阻力所阻挡的青年人;如果将“伊人”理解为美好而崇高的人生理想,主人公便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而郁郁不得志的青年。(意思对即可)
18.《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重叠反复之中也有变化,请举一例说明这首诗中的变化之处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示例一:“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暗示了时间的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示例二:“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长”“跻”“右”的变化突出了道路的漫长坎坷,侧面表现了寻求伊人的艰辛与不易。
四、作文(50分)
19.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50分)
(1)我们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但匆匆前行的脚步,却让我们忽略了原来就在身边的美好的东西。
请以“原来______一直都在我身边”为题目(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一波三折”原指写字笔画曲折多姿,后形容文章结构曲折起伏,也比喻事情进行中阻碍、变化很多。生活中很多事情也许就是这样,波澜起伏中我们收获很多……
请以“一波三折”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