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现代文阅读理解二——统编版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期中专项复习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现代文阅读理解二——统编版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期中专项复习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2 22:5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卷
14、现代文阅读理解二
第一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理解。(14分)
故乡的“水墨画”
①故乡那些长满菱角的池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侧卧在村边地头,大的有几十亩,小的仅半亩多。
②每年初春,过了一冬的池塘便渐渐有了生机。起初,细小的菱叶疏疏朗朗地漂浮在碧水间。【A】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池塘,把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此时,一张张翠绿的菱叶被支棱得翘了起来,菱盘上缀满了一丛丛白色的小花,微风送来缕缕馨香。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还有鼓眼睛的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地嬉戏。时常有几个心急的孩子,放学后奔到池塘边,拾一根树枝,拨两三块菱盘过来,翻起来看结了菱角没有。
③临近中秋节,故乡的采菱女便开始采“头朝菱”了。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有的划一叶扁舟,有的荡一只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她们一只手掀起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B】刚出水的菱角,鲜嫩、清甜,剥一只丢进嘴里,脆生生、甜津津的,胜似苹果。
④每当这个季节,故乡的每一扇窗户里,都会飘出扑鼻的菱香,芬芳浓郁,和着夜雾,弥漫整个村庄。家家灶上煮着菱,大人小孩剥着菱。第二天一早,故乡的街头,摊摊担担,那一堆堆溢着清香的菱角,就一个劲儿诱惑你了。
⑤而今剥着菱角,我又徜徉在故乡的“水墨画”中了,我看到了池塘轻易散不开的浓雾。荡起水盆,我也加入了采菱女的行列,并随手将一只菱角扔进嘴中,细细咀嚼……
1、第②~④自然段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故乡的“水墨画”,请把表示时间顺序的短语写出来。(3分)
2、短文把“故乡长满菱角的池塘”比作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 。(2分)
3、请分别为第②~④自然段描绘的图景取名字。(2分)
灶上煮菱图
4、画“ ”的句子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析句子,将小组讨论的对话补充完整。(5分)
5、下列对短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②自然段中,从“疏疏朗朗”到“密密匝匝”,写出了菱叶由少到多。
B.第③自然段中,“掀”“掐”等词写出了采菱女动作非常熟练。
C.第③自然段中,“水巷”指的是池塘。
D.第④自然段中,“一个劲儿诱惑你”写出了街上菱角数量之多。
二、现代文阅读理解。(11分)
乡村如画
①乡下,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 那里依山傍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我的老家是江南的一个乡村,那里风景如画,到处有山,到处有水,美丽极了。 带着无尽的向往,我们踏上了回程。
②车停了,我们下了车,看到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直通村子,道路两旁栽着柳树,碧绿柔软的枝条随风飘动,真是“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盏盏路灯,像哨兵,立在路旁。
③房屋前后,朵朵粉红的桃花缀满枝头,一簇簇,一树树,被微风吹落,宛若红霞飘落,落英缤纷,清香沁人肺腑。 成群的小蜜蜂嗡嗡地叫着,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偶尔有蝴蝶飞过来,一会儿在空中飞舞,一会儿落在花上,看着看着,恍惚间以为花儿长了翅膀飞了起来。 没有城市的喧闹声,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乡村显得宁静又干净,我可以听见鸟儿清脆的叫声。 成群的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一会儿落在电线杆上,好像五线谱上的音符;一会儿在树枝上跳来跳去,鸣啭枝头;一会儿在空中飞来飞去,划过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当你迷迷离离地陶醉在这幅画中的时候,只有鸟鸣能让你回到现实。
④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有金黄的稻子,有绿油油的蔬菜。 当你经过弯曲的小河时,你会看到河里有许多红嘴白毛的鹅,你会立刻想起“曲项向天歌”的美好意境。
⑤到了晚上,你又会听见许多孩子快乐的笑声,那是乡村的孩子们在月光下玩“藏猫猫”,还会听见许多大人坐在屋前聊天。 在宁静的乡村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但一定不缺少天籁——田园虫鸣加上快乐的笑声。
⑥乡下是这么的特别,又是这么的朴素。
1、第①段中能概括乡村景色之美的关键词是“ ”,能表达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情感的关键词是“ ”。 (用文中四字词语作答)(2分)
2、第③段为我们展现了三幅优美的画面,请你照样子,为画面拟写名字。 (2分)
第一幅:桃花绽放图 第二幅: 图 第三幅: 图
3、读读画曲线的句子,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浮现出的情景吧。(2分)
4、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喧嚣”的意思是
,“天籁”指的是 。这里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3分)
5、下列对短文第⑥段的理解不正确的 一项是( )。(2分)
A.乡下的“特别”在于风景独特,生活独特,与城市不同。
B.乡下的“朴素”指风景自然平常,乡下人家的生活单调,不够丰富多彩。
C.从这一自然段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现代文阅读理解。(11分)
老 屋(节选)
记忆里老屋比我的年纪还大。
因为久经风雨,红色的瓦砾上稀稀疏疏地长了些茅草,微风一吹,草绿色的种子四处飘散,来年的时候,又会是芳草萋萋。
春天的时候,院子里的那棵老枣树,长出嫩嫩的细芽,一场春雨过后,便长出椭圆形的叶子。夏天的时候,白色的小花簇满了枝头,浓郁的芳香引来成群的蜜蜂,嗡嗡地穿梭于细密的小花间。花谢后,便结出青绿色的小枣子,起初还不如绿豆大,后来竟长成如大拇指肚大小的椭圆形枣子。秋天,枣子渐渐地由青变白,由白再变红。到了金秋八九月间,红彤彤的枣子便挂满了树梢间,犹如一颗颗光彩夺目的红宝石镶嵌在硕大的树冠上。每年这个季节,便是我们兄妹三人最快乐的日子。每天放学回家,我就噌噌地爬上树,站在树杈上,抓一把红枣塞进嘴里,醉人的香甜嗖的一下从嘴里甜到心里,继而传遍整个神经末梢。妹妹够不着,便仰着脖子在树底下等。我晃一下枝头,然后噼里啪啦下起了枣子雨,妹妹提着小竹篮,一边吃,一边捡。 那种情形至今回想起来,心里还有说不出的兴奋和感动。
老屋院子很小,小得养上牛、猪、狗、鸡等家禽、家畜以后就挤得满满的。来人的时候,鸡犬相闻,其乐融融。 东边的院墙很矮,隔壁院子里长着一棵老槐树,夏天的时候,槐花穿过矮矮的院墙,小小的院落里便飘满了槐花的香味,抓一把槐花放在嘴里,又香又甜,回味无穷。直到现在,那些甜和香还一直让我陶醉不已。
1、读短文的第3、4自然段,填一填。(5分)
2、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枣子比作 ,写出了 ,表达了作者 之情。(2分)
3、下列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至五句话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写枣子的时候抓住了枣子的大小、颜色的变化。
B.“最快乐的日子”和“那种情形”指的都是兄妹三人摘枣子吃的情景。
C.“兴奋和感动”表达出作者儿时生活的快乐。
4、结尾处“陶醉”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一写。(2分)
第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理解。(10分)
面包的化学史
①面包皮是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面团里放上酵母会发起来 面包瓤里的小孔是从哪里来的 我想好好给你们讲讲面包的化学史,听完后你们就会对它了然于胸了。
②家庭主妇想烤面包。她往大瓦盆中倒了点水,加了适量的酵母、盐,倒入面粉,然后把袖子卷到胳膊肘上面,开始和面。面筋把又轻又散的面粉粒黏成一个柔软的大面团。家庭主妇把面盆盖好,然后把它放到了暖和的地方。
③这时面盆里可就热闹起来了。酵母进入面团后,立即开始干起了老本行,即制造二氧化碳。
④【A】要是面团中没有面筋的话,二氧化碳早就撒欢儿跑掉了。【B】气泡拼命往外冲,使劲去撞击囚禁它的牢狱之壁。然而,所有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它无法冲破那柔韧的面筋口袋。【C】
⑤面团活了,发了起来。它越长越高,都要跑到面盆外面去了。
⑥这时候,面团就被放到烤炉里了。进入烤炉后,面团又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⑦面团表层受热最多,淀粉变成了糊精,形成一层硬皮。面包里面的淀粉和煮马铃薯里的淀粉一样,膨胀起来,变得又松又软。
⑧面筋变干,破裂,释放出了二氧化碳。
⑨于是,新出炉的面包香飘满屋。
1、阅读短文,提出一个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2分)
问题:
解答:
2、“不过面筋又柔又韧,它是不会让气泡跑出去的。”这句话应填入第④自然段中的 处。(1分)
3、根据短文内容,把面包的化学史补充完整。(5分)
4、酵母制造的二氧化碳在面包制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 )。(2分)
A.通过它的柔韧性不让面包里的气泡跑出去。
B.可以把面粉粒黏成一大块柔软的面团。
C.使面团发起来,越长越高。
二、现代文阅读理解。(11分)
自动驾驶自行车
周末,小爱走到院子里,看见一辆自行车从面前经过,奇怪的是自行车上没有人! 小爱以为自己的眼睛花了,揉了揉眼睛仔细一看,确实没人。这是怎么回事 难道自行车成精了
正当小爱纳闷的时候,旁边传来小科的声音:“向左转。”神奇的是,自行车竟然真的向左转弯了。“哥,这是啥新鲜玩意儿 ”小爱迫不及待地问。“这个呀,是大学研制的自动驾驶自行车。你别看它长得和普通自行车差不多,它可厉害着呢。”这时,自行车遇到了一盆花,竟然自动绕开了。“你看,它还能自动避开障碍物呢。”
“快让它停下来,我要看看!”
“停!”只听小科一声令下,自动驾驶自行车停了下来。
小爱仔细打量这辆自行车,发现它的后车座上有一个“小箱子”。小科告诉她,这辆自行车之所以能自己运行,是因为有一个“大脑”控制着它——“小箱子”里装有非常厉害的芯片。这种芯片是大学研制的第三代“天机芯”。有了这种芯片,自动驾驶自行车就好比拥有了大脑,不仅可以识别语音指令、实现自动平衡控制,还能对前方行人、物体进行探测和跟踪,并自动避开障碍。
除了芯片,自动驾驶自行车的智能系统还包括激光测速仪、陀螺仪、摄像头等传感装置,刹(shā)车、转向、驱动等制动装置,以及控制平台、计算平台等处理装置。在整个智能系统的配合下,自动驾驶自行车就可以自己上路啦!
了解了这辆自行车的秘密之后,小爱不禁感叹道:“
”。
1、下列哪一项是自动驾驶自行车最关键的技术 ( )(1分)
A.传感装置 B.处理装置 C.制动装置 D.天机芯
2、有了自动驾驶自行车,以下情况可能会发生吗 会的打“√”,不会的打“×”。(3分)
(1)听完小科的介绍,小爱迫不及待地骑上自行车,结果摔了下来。( )
(2)小爱的爸爸骑着自行车时,不小心打了个喷嚏(tì),撞上了一棵树。( )
(3)小科骑了一天自行车,有点累了,于是就下车,让自行车跟着他走。( )
3、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横线上最适合填的是( )。(2分)
A.这辆自行车真好玩!
B.科技的力量真神奇!
C.同学们肯定也想看看这辆车。
4、读了文章,你有什么不懂问题吗 将问题写下来并提出解决方法。(2分)
问题
方法
5、如果你拥有了这项科学技术,你想把它用在哪里 为什么 (3分)
我想把这项科学技术用在 上。理由:
三、现代文阅读理解。(12分)
神奇的“音箱”(节选)
① 我刚拿起红通通的苹果想吃,妈妈就急着说:“水果上有农药,吃前一定要洗干净!”我想:若不喷洒农药,果子也能长得又大又甜,那该多好啊!
② 其实,在21世纪“生态农业”大背景下,这样的想法正在成为现实。科学家正在通过实验,将电、光、热等应用于农业,使农作物增产、优质,以克服使用农药带来的害处。利用声音给植物施肥,减少病虫害,就是生态农业的一项新成果。
③ 关于声音和植物的关系,古人早就有所发现。宋代,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里记载了一个“草木知音”的故事:宋代的作曲家桑景舒创作了《虞美人曲》,使江南的一种虞美人草枝叶舞动。这大概是最早的植物声学实验了。
④ 进入现代,植物学家以大量的实验证明植物具有类似于人体经络的控制系统。植物普遍具有自发声和接受外界声刺激的能力。根据这种原理,科学家制造了一种神奇的“音箱”,叫作植物声频发声器。它跟我们家里的音箱差不多大小,四面都有扬声器,可以放在地里向四周发射声波。这些声波可以刺激植物快速生长,要是定期给植物“听音乐”,植物就能随着音乐茁壮成长。
⑤ 实验证明,在棉花地里,棉花听了“音箱”里的声音特别高兴,苗蹿得更高,叶子更绿,结出的棉桃比以前多了一倍。草莓听了音乐后,产量也增加了。 更奇妙的是,菠菜和豌豆听了以后,它们最易患的“腐烂病”再也不敢接近它们,农民也就不必喷洒农药了。
⑥ 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科学家们会找到更多促进植物生长的好方法,我们的商场里都是没有用过农药的鲜美的瓜果。
1、“神奇的‘音箱’”指的是 。 (1分)
2、第②自然段中的“一项新成果”指的是( )。(1分)
A.水果有农药,洗干净才能吃。 B.不喷洒农药,水果也能长得又大又甜。
C.将电、光、热等应用于农业。 D.利用声音给植物施肥,减少病虫害。
3、第③自然段中列举了《梦溪笔谈》里“草木知音”的故事,目的是( )。(2分)
A.说明植物听了音乐能茁壮成长。
B.引入《虞美人曲》,使文章更加生动。
C.证明这个故事是沈括发现的。
D.说明古人对声音和植物的关系早有发现。
4、第④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将科学家制造的神奇“音箱”与家里的音箱作比较,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分)
5、梳理读第⑤自然段,完成思维导图。(4分)
6、除了文中提到的给植物“听音乐”,你还能想到哪些既不污染环境,又能促进植物生长的好办法呢 发挥想象,写一写。 (2分)
第三单元
一、现代诗阅读理解。(11分)
秋 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1、照样子,分别给第2、3小节描绘的画面取名。 (2分)
2、读第2小节,从“轻轻摇着”“游戏”中可体会到渔人怎样的内心 ( )(1分)
A.十分失落 B. 欣喜 C.满怀忧虑 D.悠然自得
3、这首诗营造了秋天怎样的氛围 ( )(1分)
A.萧瑟、凄冷 B.清静、诗意 C.寂寞、空虚 D.冷清、梦幻
4、朗读这首诗时,应用怎样的语气 ( )(1分)
A.急促轻快 B.伤感低沉 C.舒缓优美 D.兴奋高亢
5、品读画“——”的诗句,“ ”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 ”一词从嗅觉角度,暗示了稻子成熟;“ ”一词写出了瓜果丰收的情景。读到“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我仿佛看到了
的画面。(4分)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2分)
二、现代诗阅读理解。(12分)
纸船----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1、请在原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
丢弃( ) 如果( ) 无故( ) 哀伤( )
2、面对纸船遭遇的“不测”,诗人“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是因为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中的“我要它到的地方”指 ,从这里我们感受到了 。(3分)
3、诗末“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其中“它”和“她”、“爱”和“悲哀”各指什么 (2分)
4、认真读读这首诗歌,用“ ”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再写下你的感受。(3分)
三、现代文阅读理解。(12分)
绿(节选)
①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②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③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A]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B]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④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水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 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那醉人的绿呀!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⑤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1、画线句[A]写出梅雨潭绿的 (A.面积大、范围广 B.颜色深
C.光泽饱满)。让我联想到《绿》中的诗句: ,
……(3分)
2、[B]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事物的哪些特点 请你具体分析。(3分)
3、体会文章表达情感的方式,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3分)
(1)作者由梅雨瀑写到梅雨潭,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梅雨潭绿意图,使情与景的结合更自然和谐。( )
(2)作者描写其他地方的绿,与梅雨潭的绿无关,对表达情感没有作用。( )
(3)作者行文时,多处将梅雨潭称作“你”,使抒情更直接有力。( )
4、比较开头和结尾两个句子的异同,说说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3分)
第四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理解。(12分)
鸟 趣(节选)
① 几年前,家里的糯米生了虫子,在阳台上晾晒时,常有麻雀啄食,怯生生的,甚是有趣。从那以后,我便 在阳台的水泥台上撒下一些米,玻璃杯里装满水。
② 几年来,不管酷暑寒冬,一群群的麻雀成了每天 “光临”的朋友了。每到四月上旬,雏鸟来了,由母鸟带着,一只母鸟带着两三只雏鸟,母鸟啄了食物嘴对嘴地喂,不辞辛苦地履行母亲的职责。
③ 有一次,我发现一只受伤的鸟,一条腿已经折断,伤残的肢体连皮牵拉着,只能用一条腿艰难地支撑着身体,用爪子紧紧抓住电线,摇摇晃晃,好不容易才使身体保持平衡。我为它的生存担忧了,此后,我大约有半个月未见它的踪影,我想,它 是死了,心中不免有些怅然。在一个雨雾蒙蒙的天气里,天空一片灰暗,突然我眼睛一亮,我又看见那只伤鸟了。 它的羽毛淋得透湿,停在电线上仔细整理羽毛,抖落水珠。更使我吃惊的是,它的伤腿 “康复”了,像一个伤病人拄着拐棍,一颠一颠地跳跃。 我庆幸它战胜伤残活下来了。
④ 我常感叹,这些小生灵,它们蹦蹦跳跳、叽叽喳喳地生活在大自然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与麻烦,它们为了生存,顽强地活着,真是令人感动。
1、联系上下文,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有意 肯定 必然 居然 B.有意 必然 肯定 居然
C.故意 必然 肯定 居然 D.故意 肯定 必然 突然
2、作者看麻雀在阳台上吃虫子时“ ”的样子,觉得“甚是有趣”;又把感动于“遇到各种困难与麻烦”的小生灵“ 地活着”视为另一种“鸟趣”。(2分)
3、从文中提取信息梳理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鸟的品性。(3分)
鸟 麻雀 母鸟 受伤的鸟
事件 啄食虫子 ② 伤腿“康复”
品性 ① 不辞辛苦 ③
4、受伤的鸟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阅读第③自然段,完成练习。(4分)
(1)抓住关键词语,补充“我”情感变化的过程。(2分)
(2)根据动作变化合理推测,未见的半个月里,受伤的鸟是如何克服困难活下去的 (2分)
5、我们学会了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读文中画“——”的句子,写一写你的体会或者感受。(2分)
二、现代文阅读理解。(12分)
麻 雀
①这是群精明的家伙。它们“贼头贼脑”,似乎心眼儿极多,北方人称它们为“老家贼”。它们几千年来生活在人间,精明成了它们(必需 必备)的本领。
②这种活在人间的鸟儿,长得细长精瘦,有一双显得过大的黑眼睛,目光十分(锐利 锋利)。由于时时提防人,它们得处处盯着人的一举一动,脑袋仿佛一刻不停地转动着,机警地左顾右盼。它们要在人间觅食,还要识破人们布下的种种圈套,诸如支起的箩筐,挂在树上的铁夹子,等等。
③它们不像燕子那样,在屋檐下搭窝,而是筑巢在高楼的犄角,或是在光秃秃的大墙中间,脱落掉一两块砖的洞眼儿里。这些巢总是离地很远,又高又险,人的手是摸不到的。
④它们不仅机警多疑,而且具有不可驯服性。
⑤大多数鸟儿都习惯在笼中的一方天地生活,用一身招人喜欢的羽翼,耍着
花腔,换得温饱。唯有麻雀甘心在风雨中,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它们可以飞来飞去,可以直上云端,可以掠过镜子一样的水面,还可以立在长满绿芽的春树枝头抖一抖疲乏的翅膀。它们从来不肯在镀银的鸟架上休息片刻。如果捉来一只,拴上绳子,它就会不断挣扎。它发出叫声,胡乱扑棱着翅膀,朝着明亮的窗子飞,用嘴到处乱啄,
啄累了,就张着嘴喘气。第二天早上,它已经伸直腿,闭上
眼晴死掉了。它没有任何可驯服性,因此,它不是家禽。
1、选出括号里最合适的词语,打“√”。(1分)
2、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表达
方式。(1分)
3、画“ ”的句子写了麻雀连续挣扎的动作,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写在文中的批注框内。(2分)
4、仔细阅读第⑤段,作者先写了大多数鸟儿的生活,再写麻雀的生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分)
5、根据短文,完成麻雀介绍卡。(5分)
三、现代文阅读理解。(11分)
养鸭(节选)
丰子恺
这一对鸭就是我现在所喜欢的畜生。
许多人说,鸭步行的姿态太难看。我以为不然,摇摇摆摆地走路,样子天真自然,另有一种“滑稽美”。 狗走起路来皇皇如也,好像去赶公事;猫走起路来偷偷摸摸,好像去干暗杀,这才是真难看。
但我之所以喜欢鸭子,主要是为了它们的廉耻。人去喂食的时候,鸭一定远远地避开。直到人去远了才慢慢地走近来吃。 正在吃的时候,倘有人远远地走过来,一定立刻舍食而去,绝不留恋。虽然鸭子终吃了人们的饭,但其态度非常漂亮,绝不摇尾乞怜,绝不贪婪争食,颇有“不食嗟来”之志。比较之下,狗和猫实在可耻。狗之贪食,恐怕动物中无出其右了:喂食的时候,人还没有走到食盆边,狗已摇头摆尾地先到,而且把头向空盆里乱钻,所以倒下去的食物往往都倒在狗头上。猫是上桌子的畜生,其贪吃更属可怕。不管是灶头上,柜子里,乘人不备,到处偷吃。甚至于人们吃饭的时候,会跳上人膝,向人的饭碗里抢东西吃。一旦抢到了美味的食物,若有人追打,便发出一种吼声,其声的凶狠,可以使人想象老虎或雷电。足证它是用尽全身之力,为食物而拼命了。凡此种种丑态在我们的鸭子全然没有。 鸭子,即使人们忘了喂食,仍是摇摇摆摆地自得其乐。
这不是最可爱的动物吗
1、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滑稽:
贪婪:
2、读第2自然段,看看鸭、猫、狗的步态各是怎样的,填一填。(2分)
3、鸭子“知廉耻”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用“ ”在文中画出来。(2分)
4、短文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狗和猫。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2分)
A.作者用对比的手法,衬托出对鸭的喜爱之情。
B.作者介绍猫和狗是为了突出其特性。
5、第1自然段作者直抒对鸭的感情,第2、3自然段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鸭的感情 请用“ ”画出一句,并抓住关键词说说体会。(3分)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一、1、每年初春 临近中秋节 每当这个季节
2、水墨画 赞美
3、水墨菱塘图 采菱女采菱图
4、拟人 长势快 喜爱 口感 菱角味道可口
5、D
二、1、风景如画 令人向往
2、蜂飞蝶舞 群鸟嬉戏
3、我眼前仿佛浮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河水清澈见底,许多白鹅在小河里捉鱼,嬉戏,有的还伸着长长的脖子,张开嘴巴,发出“嘎——嘎——”的叫声,欢乐极了。看到这幅画面,我不禁想起骆宾王的诗句“曲项向天歌”。
4、声音杂乱,不清静 田园虫鸣声和孩子们快乐的笑声 喜爱乡村生活
5、B
三、1、枣子的生长过程 老屋院子小槐花的香甜 喜爱 怀念
2、比喻 红宝石 枣子的颜色之美 对枣子的喜爱
3、B
4、“陶醉”是指沉浸在某种事物或境界里面。在这里令作者“陶醉”的不仅是枣子和槐花的味道,还有作者在乡村度过的美好时光。这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怀念与留恋之情。
第二单元
一、1、第1自然段连用三个问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2、B
3、酵母发了起来形成一层硬皮里面变得又松又软变干、破裂,释放出二氧化碳
4、C
二、1、D
2、 (1)×(2)×(3)√
3、B
4、这样的自行车能骑着上学吗 上网查资料。
5、扫帚 清洁工人每天打扫大街很辛苦,如果能用上自动扫地的扫帚,他们就不用再辛苦地打扫街道了
三、1、植物声频发声器
2、D
3、D
4、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植物声频发声器,还使得说明更加生动、有趣和易于接受。
5、草莓 产量增加了 菠菜和豌豆 不再患“腐烂病”
6、既然植物有“听觉”,不妨再探索一下植物的“嗅觉”,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实验,寻找促进植物生长的气味。
第三单元
一、1、霜晨渔归图 牧场梦寐图
2、D
3、B
4、C
5、饱食 稻香 肥硕
农家小院里堆满了金黄的稻谷,熟透的瓜果装满一只只竹筐
6、这首诗通过描写幽谷、农家、渔船、草野、溪水等景物,描绘了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对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二、1、妄弃 倘若 无端 悲哀
纸船寄托着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母亲身边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它”指纸船,“她”指作者自己,“爱”指对母亲的爱,“悲哀”
指因思念母亲而产生的痛苦、悲伤的情绪。
4、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诗人用纸船寄托了对母亲深切的思念之情,让人感动。
三、1、A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
2、比喻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写出了梅雨潭的潭水绿波荡漾:“她滑滑的明亮着,像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写出了潭水的软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写出了潭水的纯净。
3、(1)√(2)×(3)√
4、本文开头、结尾前后照应,都提到了梅雨潭的绿,但结尾运用了“不禁”一词,在感情上比开头表达更深,更凸显对梅雨潭绿的喜爱和赞美。
第四单元
一、1、B
2、怯生生 顽强
3、怯生生 喂雏鸟 坚强不屈
4、(1)担忧 吃惊 (2)它每天忍着剧痛,一步步向前跳,跌倒了又扑腾着翅膀站起来。
5、这句话写母鸟不辞辛苦地喂雏鸟,表现了母鸟对雏鸟无微不至的爱,我从中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
6、敬佩
二、1、必备 锐利
2、明贬实褒 小猫真讨厌,我写作业的时候,它总在我旁边趴着,让我忍不住想抱抱它。
3、麻雀挣扎得非常激烈,我体会到麻雀对自由极度渴望,迫切想要逃离牢笼。
4、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大多数鸟儿的甘于被圈养与麻雀对自由的追求作对比,突出麻雀的不可驯服。
5、①不甘被人驯服 ②时时提防人 ③筑巢高、远、险 ④细长精瘦 ⑤眼大,目光锐利
三、1、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文中指鸭步行时摇摇摆摆的姿态天真自然。
贪得无厌,文中指狗和猫对食物渴望而不知满足。
2、摇摇摆摆 偷偷摸摸
3、人去喂食的时候,鸭一定远远地避开。直到人去远了才慢慢地走近来吃。正在吃的时候,倘有人远远地走过来,一定立刻舍食而去,绝不留恋。虽然鸭子终吃了人们的饭,但其态度非常漂亮,绝不摇尾乞怜,绝不贪婪争食,颇有
“不食嗟来”之志。
4、A
5、我以为不然,摇摇摆摆地走路,样子天真自然,另有一种“滑稽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