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中国的月亮城”
中国有一座城市被誉为“中国的月亮城” ,因为这里的月亮最为多 情,这里的月光格外柔和,这里的月色尤为朦胧,这座城市便是“扬 州"。正如诗句所言:"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若那 可爱的明月拥有三分光辉,扬州便独占其中二分。)
但800多年前,年仅22岁的姜夔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扬州慢》。
课堂导入
扬州慢
姜 夔
——一个人一座城
U
02. 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词的意境,深切感受黍离之悲。
(重点)
03. 学习词中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的艺术手法。
(难点)
04.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
学 习 目 标
01. 反复吟诵,感受词的韵律,背诵本词。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 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屡试不第,布衣终身。姜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
功名,一生困顿;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借此谋取生计。其书 法精湛,诗负盛名,尤以词著称。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 咏物、记述交游。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 诣较高。有“词中之圣”之称,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词坛。开创 了风雅词派,即格律派,对于南宋后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有 《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白石道人 歌曲》等书传世。
知人论世
走近作者
姜夔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众多文人 学士交往密切,诗词创作自成一家。其词风清丽 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步词坛,深受清 代浙派词人的推崇。
他精通音律,创作了十七首自度曲,并在每 首词旁附上音谱,这些作品成为现存唯一完整的 宋代词乐资料。其著作包括《白石道人诗集》和 《白石道人歌曲》。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22岁时途经扬州时所作。扬州 自隋唐至北宋时期便以繁华闻名,古代诗人曾以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
生动描绘其繁盛景象。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钟情 于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留下无数浪漫回忆和 动人诗篇。词人虽是初次来到扬州,但对于这座 历史悠久的名城却早已心生熟悉之感。
解题
扬 州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 誉。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 和灿烂文化,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广陵、维 扬、江都、芜城、吴州、
邗(hán)、 南兖(yǎn) 州
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 《旧唐书 · 地理志》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
曲填写的词, 重抒情, 一 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 别,长调单指字数。《扬 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 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慢
扬州别称:
慢词。慢词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
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慢,古书上写作“曼”,就是 延长引申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 词 分 小令、中调、长调三种,“长调”就属于慢词, “ 扬州慢”中的“慢”就是慢词之意。
新知讲解
诵读诗歌
扬州慢 姜夔 (kuí)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
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 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 尽/荞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 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 药,年年/知为/谁生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
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
荞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
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1.把握节奏,慢词慢读, 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2. 把 握 感 情 基 调 :凄 凉 伤 感。
3. 重读能表现词人内心痛苦的词语, 如“厌”、 “寒”、 “难赋”和“冷”等。
诵读诗歌
d 抖音
扬州慢并序
作者:姜夔
朗诵:雅坤老师
朗 读 指 导 :
语速慢,较舒缓
淳熙丙 申至 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 (jì), 荠 (jì
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 角 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干岩老人以为 有《黍离》之悲也。
谱写,作曲
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 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宋孝宗淳熙 三年(1176)
军营中发出 的号角声
雪止天晴
即扬州
冬至
丙申 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感慨今昔
有《黍离》之悲
思考
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写作时间、地点
所见所闻
写作缘由
他人评价
当时情景:四顾萧条
词人心境:怆然、感慨
词的主题:黍离之悲。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 扬。夜雪初霁,荠麦 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 条,寒水自碧,暮色渐 起,戍角悲吟。予怀怆 然,感慨今昔,因自度 此曲。千岩老人以为
有《黍离》之悲也。
《诗经 ·王风》节选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 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行 迈 :行 走。靡 (mǐ) 靡 :行步 迟缓貌。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
的一片庄稼,当年的繁盛奢华不
见了,不胜感慨,哀婉悲伤地表
这首诗主要写周朝的大夫行役至
旧都,过访故宗庙宫室时,见到
达故国之思。
黍离之悲
新知讲解
如何理解小序中的“黍离之悲”
“ 黍 离 ”
周幽王残暴无道,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周平王东迁洛
邑,是为东周。东周初年,有王朝大夫到镐京去,看到宗庙宫殿均 已毁坏,长了庄稼,不胜感慨,因作此诗。
◆ “黍离之悲”
◆ 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空 城 。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 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呢
昔 日 “ 名都 ” ( 虚 写 ) “竹西佳处” 繁华 热闹
对比
昔盛
今衰
的
感伤
"春风十里" 今 日 “ 空城 ” ( 实 写 ) "荠麦青青" 破败 荒凉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
上 片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设问:原本是冬至日,怎么会“春风十里” ,什么意思 “过”字有怎么解呢
化用杜牧《赠别》中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诗句。杜牧诗句极言扬 州之美,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 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
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荠麦, 一片荒凉景象,造 成了强烈反差。
“自胡马(借代)窥江去后”交代“荠麦 青青”景象由战火所致。以至于连园林荒废、 草木荒芜之景都似在倾诉厌战之情。 绘图景
作者巧用移情手法,将废池、乔木人格化, 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不难让人想 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天怒人怨,草木 共 恨 。 明手法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 极端痛恨,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情 怀 。 析效果、悟情感
自胡 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赏析诗句妙处。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 “犹厌言 兵”的“厌”字,写得极其传神。 “无数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无此
韵味。”
“清”渲染了凄清的气氛。 解释含义
暮气苍茫,凄清的戍角在寒气中吹着(战争仍在继续),凄惨、冷 落的气氛笼罩着劫后的空城。 勾勒意境
“清角吹寒”已为名都沦落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再用 “空城”极写 扬州惨遭破坏的现状, 作者巧妙地寓情于景,在交融的情与景中饱含着
对外敌入侵的控诉,对南宋偏安的不满,也展示出对国运多艰的哀婉。
明确手法、分析情感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哪两字运用极妙,请简要赏析。
“渐”字表明诗人伫立时间之久。
上片小结
上阕主要描绘扬州受战争洗劫后的凄 凉萧条景象。 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丧土之悲。
抓住了“荠麦”、 “废池”、 “乔木”、 “清角”、 “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 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暗淡、凄 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 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 流露出来。
本词借哪位古人来表现扬州城的“兴衰之变”
如何表现的
杜牧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日的繁华。 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他今天来到这里 一定会吃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即使有“豆蔻”和“青楼”美好诗句的才华,也难
以表达这悲痛之情。
①内容上:由“空”引出 “惊”,作者通过想 象,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杜牧也“难赋深 情 ”, 反衬现实的扬州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 痛!
②结构上: 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 比,一边是萧条冷落, 一边是繁华热闹; 一边 是实, 一边是虚。 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杜郎俊赏:指杜牧曾快意 游赏扬州。 (唐文宗大和 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 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俊赏:俊逸清赏,很高的 赞赏。算:料想。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思考:杜牧为何而惊 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思考:运用典故有什么作用
明 确: 借用典故,感慨扬州面目全非,繁华不再。使“黍离之悲”更加深化。 化用诗句,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以昔日的繁华来反衬今日的荒凉,使 词更加沉郁,内容更加丰厚。有力的表达了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无限感伤。
译读:意思是,纵使杜牧能极为工巧地描绘扬州的妙龄少女和青楼之梦,
也难以表达对扬州遭劫的悲痛之情。
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 (成语:豆蔻年华)
豆蔻词工: 借代杜牧高超的诗才和丰富的情感。
青楼梦好: 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解读正文
这里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用典/化用 化用了杜牧诗句: “二十四桥明月 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对比 今夕对比,来反衬今日扬州的清冷 空寂、凋败残荒 动静结合 波心荡,冷月无声。 移情于景(物) 作者不直接写内心凄苦悲凉之感, 而是细致描摹夜色下旧物仍在却面 目全非的扬州空城景象。
●曾经的扬州月:天下三分明月夜,无赖二分是扬州(可爱调皮的)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欢闹喜庆的)
●如今的扬州月: 冷而无声。桥仍在,但游桥人不在——物是人非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冷月无声”这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但词人移情于物, 一轮凄冷的孤月悄然无声地倒映在动荡的水波之中;
1、 营造了一个萧条,寂寥,冷清,落寞的意境;
2、表现扬州城的残破衰落,抒发作者悲哀之情。
① “荡”字联结其名桥、冷月,静中有动,摇荡在寒冷的江水 中的桥和月亮,似乎在默默无声地倾诉着对往昔的怀念和对今 昔的伤感。
② “荡”字增加动态色彩,感染力更强。
③ “无声”与杜牧诗中"玉人教吹箫”相映衬,此时 无声更显凄凉。两相对照,又表现出昔盛今衰之感。
品味“荡”字的妙处
作用 典故 出处 竹西佳处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①表达崇拜之情。 ②形象更加鲜明, 增加了文采。 ③以昔日的繁华反衬 了今日的荒凉,反而 使词更沉郁,内容更 丰厚。有力地表达了 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 的感伤。
春风十里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赠别》 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找出词中所有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②下片以昔日“杜郎俊赏” “青楼梦好”的风流繁华,反衬今日的风 流云散;以昔日“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 月无声”的哀景。借“杜郎”史实,反衬“难赋”之苦。 “波心荡,
冷月无声”既有俯视,也有仰视。以“波心荡”之动,映衬"冷月无 声”之静。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作者用悬念之疑问结尾, 移情入景,今昔对比,更催人泪下。
请赏析本词的对比反衬手法
对比反衬手法贯通全词。
①上片用昔日“名都”反衬今日的空城,
以昔日“春风十里”的繁华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
尾句写桥边的红药还是一年一度的盛开着鲜 艳的花朵,这样美丽的景象却无人欣赏。 花开 依旧,人事已非, 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 而已,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昔之慨。这里用昔 日繁华的痕迹,来增强物是人非,山河变异的 悲伤感情。此处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倍增 其哀;同时运用反 问的语调蕴含着词人内心无 比的悲怆与无奈。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下阕怀古伤今, 通过扬州景物今昔、
盛衰的对比,抒发了”黍离之悲”。
化用杜牧故事,写景抒情有虚有实。 “桥”、“月”、 “波”是眼前景
物,今昔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
的怅惘。
下片小结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杜郎重到须惊
冷月无声
红药为谁生
昔日:名都、佳处
春风十里
今日:荠麦青青
黄昏、清角
对 比
正面渲染
侧面烘托
《黍离》之悲
想象昔日繁华
目睹今日萧条
想象昔日繁华
目睹今日萧条
昔日 → 名都 ( 虚 写 )
今日 → 空城 ( 实 写 )
昔日 → 名都 ( 虚 写 )
今日 → 空城 ( 实 写 )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
冷月无声 桥边红药
昔盛今衰的感伤 黍离之悲
特色:对比鲜明 虚实相生,化用 诗句,情景交融
上片
扬州慢
下片
总结主旨
这首词通过作者路过扬州时目睹战争摧 残后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感叹今日的荒 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寄托了对往日盛景的 深切怀念和对眼前山河破碎的无限哀痛。词 中既表达了因祖国山河残破、百姓遭难而产 生的深沉悲痛,也流露出内心的郁愤与浓烈 的爱国情怀,情感真挚而深刻。
理解性默写
1. 《扬州慢》中,点明历史上的扬州是人们向往的佳地的诗句是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2. 《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实写现在扬州的
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
3. 《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 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
“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4.姜夔《扬州慢》中,诗人借景抒情,用
“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来渲染扬州城经过战争的破
坏后,变得凄凉、衰败、空寂。
5.《扬州慢》的“ 渐 黄 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三句,作者从 听觉和触觉两个角度把角声的凄凉和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人 为的感彩。
6.《扬州慢》中,“纵豆 蔻词 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诗句指出杜 牧是个俊才情种,但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
的款款深情来。
7.在姜夔的《扬州慢》中“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两句用假设
的手法写到,曾经在扬州留下很多不朽诗篇的杜牧若再重游故地,也必
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
8.在姜夔的《扬州慢》中“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三句写当日 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 这是用音响来 衬托寂静更增萧条的意绪。
9.在《扬州慢》中,“ 波心荡,冷月无声 ”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 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10.在《扬州慢》中,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以乐景写哀情,花 开依旧,人事已非,曲折表现伤今怀古之情。
谢谢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