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4 10:0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论语》十二章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
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 《乐》《易》《春秋》六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孔子去 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 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作者简介
|孔 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名丘,字仲 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有志于学,自学礼乐
(2)30-50岁,欲仕不能,创办私学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
理六经。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天子微,诸侯力政,五伯代兴,更为主命,自是之后,
众暴寒,大并小。秦、楚、吴、越,夷狄也,为强伯。田氏
篡齐,三家分晋,并为战国。争于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数
屠,因以饥懂疾疫焦苦,臣主共忧悲……
(司马迁《史记 ·天官书第五》)
战争频仍 弱肉强食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 失序。至秦孝公,捐 ( 抛 弃 )礼让而贵 ( 重 视 )战争,弃仁 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关。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 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三送相吞灭,并 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 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形迹消灭的样子)道德绝矣。
——西汉 · 刘向《战国策 · 书录》
礼崩乐坏 天下无道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
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 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
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 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 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 记录在《论语》之中。
《论语》写作背景
文学常识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共20 篇, 每篇又分若干章;言简意丰,含蓄凝练,是孔 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 是儒家思想重要典籍。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 全称为“四书”。
《论语》体式:语录体(格言体)、对话体、 叙事体
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思想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孔子学说的基本内涵,并思考其现 代意义。
学 习 目 标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 也已。”(《学而》)
2.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泰伯》)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
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0.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 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1.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卫灵公)
12.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而:表并列 就:接近、靠近。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而:表顺承 正:匡正,端正 已:通“矣”
孔子说: “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对工 作勤勉,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就可以说 是好学了。”
1.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 《 学 而 》 )
求:追求 安:安逸 敏:
全文分析
食:动词,吃饭 勤勉
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物质 安贫
君子
好学 敏于事 慎于言 言行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 而后从之。”(《论语 · 为政》)
就有道 正 道德 乐 道
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在 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也。”(《论语 · 雍也》)
孔子在《论语 ·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 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理解性默写
2.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
(《八佾yì》)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孔子说: “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 做人如 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
子曰: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 · 八佾》)
全文分析
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 乐“统同”,即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 谐。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 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 爱、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怎样对待音乐呢
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 表里,不可分割。

外在表现

×
内在核心

×
3.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道:道理、真理。
孔子说: “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可以了。”
成语“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
全文分析
4.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喻:知晓,明白。
孔子说: “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全文分析
孔子认为君子与 小 人 在 "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
不同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
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 同, “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 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运用对偶、 对比的手法强调了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 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贤德的人。
齐:看齐。
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省:反省,检查。
孔子说: “看见贤人就想着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在心 里反省自己。”
5.子曰: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 省也。”
(《里仁》)
全文分析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孔子这里提供自我反省的
参照就是外界的贤人与不贤人。以他人为参照,经常反省自己, 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 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
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怎样才能成为 一个更好的人,孔子给出了什么方法
孔子说: “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 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 子 。 ”
6.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雍也》)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全文分析
质:质朴、朴实
史:虚饰,浮夸
质:先天的、朴实无华、质朴本性。
文:后天的、经过后天获得的。 (例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
处理好质、文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 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 气质上的表现。
· 儒家VS道家
6.子曰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雍也》)
全文分析
曾子说: “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 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 直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 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 亦 重 乎 死 而 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弘:广、大,志向远大
已:停止
全文分析
毅:坚强,意志坚强
士要以“仁”为己任 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 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 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 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 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 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 任,坚毅刚强,为此奋斗终生。运用双重否定 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社会责任与担当 (作文素材)
宋代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大意为,为社会构建精神价值观,赋予民众生命的意 义,继承发扬先贤即将消失的学问,为万世开辟永久太平 的基业。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他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 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 太平”的志向和传统。 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 学工作者都应该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孔子说: “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 是我自己停止的 (其咎在己) 。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 一 筐,可以前进一步了,也是我自己前进的 (进益在己) 。”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 止,吾止也。譬 如平地,虽 覆一 篑,进 ,吾往也。” (《子罕hǎn》)
平地:填平洼地
进:前进。指继续堆土。
全文分析
譬如:比如、好比
虽:虽然。
篑:盛土的竹筐
覆:倾倒。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 止,吾止也。譬 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hǎn》)
“未成一篑”:垂成,垂成之际容易懈怠
“虽覆一篑”:初始,初始之时容易畏难
全文分析
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 平地”这两比 喻 ,说明了功亏一篑与 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 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 全在自己手里,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 自己的 一 生。
本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说明了什么道理
知:通“智”,智慧。 者: ……的人
子曰: “有智慧的人不疑惑,有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 畏惧。”
智者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 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勇者不畏惧困难, 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9.子曰:“知 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全文分析
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的明白通透不会迷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
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
仁德的人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 “敬人,爱人”则
“人恒敬之,人恒爱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 恨;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得
完善了,就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勇敢的人有舍生的勇 气,所以不会畏惧。
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智、仁、勇”是儒家非常看重的范畴,说说你对它们的理解。
然则这种仁者为什么就会不忧呢 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 一曰忧
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
呢 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所以《易经》六十四卦, 始“乾”而终“未济”。正为在这永远不会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 我们创造进化。
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 寸,那里配说成功呢 然则不做怎么样呢 不做便连这一寸都不往前挪,
那可真是失败了。“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
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所以《易经》说: “君子以自强不息。”换一方面 来看,他们又信得过凡事不会成功的几万万里路挪了一两寸,算成功吗 所以《论语》: “知其不可而为之。”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 什么成败可忧呢
10.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 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 :约束。 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
王之礼 一 日: 一 旦 归:称赞,赞许
由: 依 靠 。 目 :条目,细则
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事:实践,从事
斯:这
全文分析
10.颜渊问仁。子曰: “ 克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 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 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 “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 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了。实行仁德要靠自 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 “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细则”孔子 说: “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 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 “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
做 。 ”
全文分析
克己复礼为仁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这一回答
这是对如何实践仁的回答。
① “仁”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对内(内圣),复 礼对外(外王),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 孔子的毕生追求。 一旦做到这一点,天下都称 赞他具有仁的品格。
② 拥 有 仁 德 ,关键在自己,自己不去追求,再 好的目标也等于零。运用排 比,点明具体是要 “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内心向仁,行动合礼。
11.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 “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 ”孔子说: “大概是 ‘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
言:字 行:奉行,实践
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全文分析
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怎样正确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
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怎样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
恕 = 如 + 心,推已及人,从自己的心推到他人的心,将心 比心,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的事情,也不要
加之与他人。
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夫:那 兴:激发
人的感情
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提高人际交往能

怨:讽刺时政 迩:近
12.子曰: “ 小子何莫学夫 《诗》 《诗》可以兴,可 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 之事父,远之事君;多 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全文分析
12.子曰: “ 小子何莫学夫 《诗》 《诗》可以兴,可 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 之事父,远之事君;多 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孔子说: “同学们,为什么不学那《诗》呢 《诗》可以 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近则可 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 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
· 孔子“兴观群怨”说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
全文分析
孔子认为学《诗》有什么作用 (兴、观、群、怨)
① 兴--引譬连类、感发志意--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情感。
② 观--观风俗盛衰,考见得失--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盛衰和 政治得失。
③ 群--群相切磋,和而不流--诗可以帮助人们沟通感情,切磋砥砺, 提高修养。
④ 怨--怨刺上政--诗可以批评指责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 讥刺之情。
子曰 :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认为《诗经》的作用是什么 你如何理解
从学习的内容的角度,点出《诗经》的重要价值。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 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 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
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
内容 主要观点
说理方法
第一章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谨言慎行)
理证
第二章 礼、乐以仁为基础(重视仁德)
理证
第三章 执着追求"道"(真理)
理证
第四章 君子重义轻利
对比
第五章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对比
第六章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表里如一)
理证、对比
《论语》十二章分别主要阐释了什么观点 又分别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请 把答案填在下表中:
《论语》十二章分别主要阐释了什么观点 又分别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请把答案填在下表中: 内容 主要观点
艺术手法
第七章 "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勇于担当)
理证
第八章 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比喻
第九章 智、仁、勇(完美人格)
例证
第十章 克己复礼为仁(自我约束)
理证
第十一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之心)
例证
第十二章 《诗》的社会功用(养德增智)
例证

课堂检测,巩固提升
情境默写
1.孔子在《论语 · 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质 胜 文 则 野 , 文 胜 质 则 史
2.孔子在《论语 · 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君子食无求饱, 居 无 求 安 。
3.孔子在《论语 · 里仁》中谈到早晨懂得仁义之道,当晚为它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朝 闻 道 夕 死 可 矣
O
4.孔子在《论语 · 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
是:君 子 喻 于 义> - 小 人 喻 于 利 O
5.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 · 里仁》中 的 见 贤 思 齐 焉 , 见 不 贤 而 内 自 省 也。
6.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以《论语 · 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 重 而 道 远 。”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