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自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自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3 08:4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自测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华民俗多姿多彩,各地风俗异彩纷呈,为此学校举办了“寻味民俗”系列实践活动。请大家积极参与其中,感受民风民俗的魅力!
积累·绘声绘色讲风俗(30分)
一、请你搜集整理资料,修改完善风俗笔记,为交流会做准备。(21分)
1.下面是你搜集的部分资料,写出拼音对应的汉字,整理到你的风俗笔记中。(8分)
一进农历十二月就是年,là bāzhōu( )、过小年、买年货……人们忙碌地准备着, zhǎ yǎn( )就到了除夕,全家聚在一起 tōng xiāo( )守夜,rán fàng( )鞭炮和烟花。正月初一, qīn qi( )之间开始走动, bǐ cǐ( )热情地打个招呼,互相传递着 hè nián( )的祝福。街道上洋溢着wàn xiàng gēng xīn( )的气象。
2.整理完风俗笔记后,请你对风俗笔记的内容进行检查、修改。(13分)
(1)下列句子出自风俗笔记,其中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过年的那几天,用零花钱买些零七八碎的东西,是孩子们最欢喜的事情。
B.饭后我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幽默有趣的小品让我哄堂大笑。
C.大人们过年的情形和孩子截然不同:打扫卫生、招待客人,忙不完的活。
D.各地民俗差异很大,比如在地广人稀的西藏,人们一共可以过四个新年。
(2)下列是风俗笔记中提到的习俗及寓意,对应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过年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B.中秋吃月饼——寓意家人团圆、幸福
C.重阳节登高——寓意驱走疾病、全家安康
D.清明节插柳——寓意风调雨顺
(3)风俗笔记在写到元宵节的汤圆时表述平淡,不够吸引人,请你运用例句中的修辞手法,对句子进行改写。(5分)
例句: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第2课《腊八粥》)
例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据此可将“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汤圆一个个浮了起来”这句话改写为:
(4)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对节日风俗的记载,请在横线上默写对应的诗句。(4分)
诗 歌 节日风俗
日暮汉宫传蜡烛,______________。(韩翃《寒食》) 寒食:禁火
终日不成章,______________。(《迢迢牵牛星》) ______________,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七夕:穿针乞巧
______________,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秋:赏月
二、交流会中,大家分别介绍了自己家乡的民风民俗,请你参与分享。(9分)
奇奇:在北京,我们小孩过年前会买 、爆竹和各种玩意儿。这些在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中都有提到。大家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北京春节的习俗,推荐大家阅读《北京的春节》中有关 、腊月二十三、 、初一、 这几天的内容,这些最能凸显老北京特色,因此作者进行了细致描写。
妙妙:我想为大家介绍西藏的藏戏,它具有“ ”“ ”“ ”三个特点,非常独特。
1.请将空缺的内容填写在横线上。(7分)
2.下面是你分享的内容,请在括号内填入与加点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增加表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2分)
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共庆团圆好时光。在这喜气洋洋的日子里,大人们( ),围坐在客厅里边看春晚节目边彻夜长聊,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孩子们同样( ),欣赏着新年的烟花表演,期待着大年初一的压岁钱。
阅读·博览群书晓风俗(35分)
三、下面是奇奇准备辑录到民风民俗文集中的一首古诗,请大家交流讨论。(12分)
上元夜六首(其一)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1.诗歌所描写的节日是(2分) ( )
A.除夕夜 B.中秋节 C.元宵节 D.端午节
2.诗歌中展现的节日习俗是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填写诗中的词语)一词展现了游人高涨的游玩兴致。(4分)
3.诗歌后两句是怎么体现出节日的繁华景象的 (6分)
四、下面是妙妙准备辑录到民风民俗文集中的一篇文章,请大家交流讨论。(23分)
端午飘香粽
黄永顺
①每逢端午节前夕,奶奶都要给我们包粽子吃。奶奶厨艺很好,能做出一手纯正扬州口味的佳肴,尤其是她包的粽子最有特色,外观和味道都堪称完美。我们因为包不出“合格”的粽子,所以最期待的环节就是煮粽子,巴不得这一刻赶紧到来。厨房里蒸汽腾腾,我们守在一旁,仿佛自己亲手添进灶台的木柴也能增加粽子的美味。伴着粽香,我们感受到了煮粽子带来的无尽乐趣。
②记得奶奶包粽子时,先是拿出三四片苇叶,按照头尾排列一致,将带着水的叶子相互重叠,搭接成一片宽苇叶,苇叶上的水会将苇叶搭接处“粘”在一起,从叶子宽的一端卷起一个锥形筒状,用羹匙舀米灌入筒中,颠实,再反复缠绕裹紧。如此,一个紧紧实实的粽子就算是包好了。
③煮粽子是我们这些毛头孩子的事情,我们倒也很钟情这份“差事”。
④儿时,我家居住的平房是独院,进门后是一个空院子,穿过空院才是居住的房子。空院周边是几株葡萄树,院中间是片空地,我们就在空地上搭砌设灶。先是就地取材,从地面挖土,挑出石头后,和成泥巴。将家中的大锅放在地中间,沿着锅沿周围码上第一层砖,然后一层泥土一层砖地逐渐垒高灶台。大铁锅随着灶台的施工也慢慢地架起升高。灶前留下个不小的添柴入口,灶台后面留个排烟出口,上面插上一截约一米长的破烟囱,烟囱与灶台接口用泥糊严粘牢。
⑤按照奶奶的指挥,我们将粽子紧紧实实放入锅内,再灌上淹过粽子的一层满满的水。这大铁锅没有自己的锅盖,就将沉沉的铸铁自来水井盖扣在铁锅上。接着是到处收集过期的报纸和木棍、树枝等柴火。
⑥我们用搜罗到的旧报纸和废纸,将其陆续点燃,又手拿蒲扇往灶台里扇风,纸张的火焰燃烧着。我们继续“煽风点火”,直至纸张燃烧发出唿唿的响声,赶紧填入木条和干树枝、树干。火苗在灶台内吞噬着大锅底部,很快就将粽子锅煮开了。我们搬来椅子、板凳看着粽子锅,为保证木柴连续燃烧,必须蹲坐在凳子上完成当天的作业,还不时地往灶里添着木柴。就这样,我们“陪着”煮沸的粽锅到午夜时分才回去睡觉,木柴形成的炭火仍然发挥着余热,继续维持着锅内温度。
⑦次日一早,我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掀“井盖”看粽子。此时那碧绿的苇叶已煮成黄棕色,闻着空气中那沁人心田的苇叶香味,看着锅中诱人饥肠的温热粽子。大家满脸是成功的喜悦,此刻自己动手煮粽子的快乐已胜过口中的粽香了。
(选文有删改)
1.阅读文章第②段,为下列图片排序。(4分)
( )→( )→ ( )→( )
2.结合文章内容,将作者煮粽子的过程补充完整。(3分)
搭砌设灶→ → →收集柴火→ →添柴保温→粽子出锅
3.文章哪部分内容是详写,哪部分内容是略写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6分)
4.本文通过描写端午关于粽子的回忆,表达了哪些情感 (6分)
5.学校小记者街采时邀请你分享一下有关端午节的难忘回忆,请你有序组织语言进行分享。(4分)
习作·亲身见闻话风俗(35分)
五、参加民风民俗交流会和编写民风民俗文集后,你一定对民风民俗有了更多的了解。请阅读征文启事,进行投稿。(35分)
第一单元自测卷
一、(21分)1.(8分)腊八粥 眨眼 通宵 燃放亲戚 彼此 贺年 万象更新(每空1分)
2. (13分)(1)(2分)B
(2)(2分)D (3)(5分)拟人 示例:锅中的热水咕嘟咕嘟唱着歌,为汤圆们加油鼓劲,白白胖胖的汤圆仿佛受到鼓舞,争先恐后地探出头来。(第一空答出拟人2分,第二空改写句子使用拟人修辞3分)
(4)(4分)轻烟散入五侯家 泣涕零如雨 盈盈一水间 今夜月明人尽望(每空1分)
二、(9分)1.(7分)杂拌儿 腊八 除夕 元宵节 戴着面具演出 演出时没有舞台 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每空1分)
2.(2分)示例一:喜笑颜开 欢天喜地 示例二:眉开眼笑 兴高采烈(每空1分,两空内容需不同)
三、(12分)【诗歌大意】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宫禁的城门和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谁家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 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
1.(2分)C
2. (4分)看(花)灯 (且)莫催(每空2分)
3.(6分)诗歌最后两句连用两个反问句,表明元宵节家家户户都去街市赏灯,将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灯火闪烁、无比繁华的京城元宵夜一语道尽。(答出反问2分,具体分析4分)
四、(23分)1. (4分)③ ② ④ ①(每空1分)
2.(3分)粽子入锅 灌水扣盖 点柴煮粽(每空1分)
3.(6分)作者详写了煮粽子的过程,略写了包粽子的过程。这样的安排使得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表现出了“我”在自己动手煮粽子中获得的快乐。(答出详写、略写的内容各1分,分析好处4分)
4.(6分)①对奶奶的思念;②对粽子的喜爱;③对童年幸福生活的怀念。(每点2分)
5.(4分)示例:我最难忘的是和家人一起包粽子的场景。家里的长辈们会提前几天准备好糯米、粽叶和各种馅料。端午节当天,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包粽子。我会兴奋地学着大人的样子,先把粽叶卷成锥形,然后小心翼翼地填入糯米和红枣,最后用绳子紧紧扎好。虽然一开始我总是包得歪歪扭扭,但那份参与和尝试的快乐却是无比珍贵的。当热气腾腾的粽子出锅时,整个屋子都弥漫着诱人的香气,那一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让我难以忘怀。(话题紧扣端午节的难忘回忆1分,答出难忘的原因3分)
五、(35分)【范文赏析】
难忘的赛龙舟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是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因为在这一天,我的家乡会举行盛大的赛龙舟活动。
传说赛龙舟这一风俗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屈原在悲愤中跳入汨罗江以身殉国,百姓们知道后哀痛万分,纷纷划船去江上,想要打捞他的尸身,却始终未能找见。于是,之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便组织划龙舟以纪念屈原,借此驱散江中的鱼儿,避免鱼儿吃掉屈原的身体。这项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赛龙舟。
在端午节的前几周,赛龙舟的划手们就已经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赛前训练,但最让我激动的时刻,还是真正比赛的那一日。
端午节当天,吃过午饭后,我和朋友们便急急忙忙相约着去江边看赛龙舟。来到江边,江岸两边和跨江的大桥上已经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
一声哨响,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江中的龙舟上。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每艘赤红色的龙舟,心也随着划手们的动作而紧张起来。二十位划手跟着鼓手的节奏奋力向前,神情专注。赛程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半,所有人都全力以赴,各个队伍不分上下。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龙舟之上,与他们一同拼搏。
眼看着终点就在眼前,鼓手击鼓的声音好似雷鸣,观赛者的呐喊助威声一浪高过一浪。只见划手们拼尽全力,进入冲刺阶段,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嗖—”哨声再次响起,“黄队获胜!”那一刻,我兴奋地跳了起来,和周围的人们一起欢呼鼓掌。
赛龙舟在掌声和欢呼声中结束了,但我却意犹未尽,已经开始期待着下一年的赛龙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