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上P40——4 ( http: / / www.21cnjy.com )3,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它上接辛亥革命,是旧革命的总结。下承五四运动,是新革命的曙光。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比较陌生,对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的事迹也不甚了解。相对于学生对鲁迅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去搜寻相关的人物资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究学习,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教材,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出示资料:“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设问:你知道这是谁说的吗?由此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启发学习兴趣。
学 习 新 课 新青年的创办 设问: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了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指导学生自学,在自学课文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解决如下问题:《青年杂志》是什么时候出版的?它的出版标志着什么运动的兴起?这次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斗争的锋芒指向?这次运动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呢?展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的照片,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贡献。阅读分析:有人说:“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且限于文体形式方面的改良”。请阅读下面胡适的两段文字,在小组里,谈谈你对上述意见的看法。 引导学生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新世纪的曙光 出示李大钊文章片段,引出下一目。在自学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学生回答如下问题: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发表了什么文章?为了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创办了什么杂志?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历史回眸 中考试题(略)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 设计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一、《新青年》的创办1、历史背景2、时间1915年3、旗帜 民主 科学4、意义5、代表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二、新世纪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