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高考押题卷一(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高考押题卷一(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4 10:13:3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高考押题卷一
(解析版)
适用地区:新高考省市。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青年是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群体,青年的思想动态也直接映射出社会的前沿思潮。
从改革之初的迷茫,到满怀对高物质生活、高社会地位的向往和奋力拼搏的精神,再到对职场的厌倦、对竞争的排斥,到今天寻找化解时代困境的途径,追求世俗眼光之外的人生价值,这一过程展示出青年正走向创新与变革,也从单纯的抱怨走向了对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融入了国家发展大局。从表面上看,这是青年在面对激烈社会变迁时的应对策略;更深层次地分析,这些变化展现了中国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
青年集体情绪的形成与其面临的社会挑战有直接联系。虽然在一些时期内,青年的集体情绪中出现了“躺平”“佛系”等逃避心理,还出现了精神内耗的加重、“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等不良现象。但纵观整个发展历程,青年对时代的挑战并没有采取消极颓废的行为实践。其实,“佛系”与“躺平”更多是一种自我嘲讽和心理安慰,通过口头的摆烂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精神内耗”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青年在应对社会压力、寻求自我实现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突破困境限制的坚韧品质。当今的青年正在尝试平衡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既希望实现物质生活的提升,也很看重个人实现、事业和理想。
“集体情绪”是社会情绪的一种形式,是指同一世代的社会群体经历了相同的历史事件、社会结构、政策引导后,形成共同的、持续的、有价值导向的社会心理反应,尤其是对个人发展、目标追求、人生价值的情绪表达。它与群体情绪的不同之处在于:群体情绪是具有同质性或存在于同一时空环境下的群体,针对某一突发事件或历史事件,在瞬时间爆发出的群体心理冲动,在一个时间段内可能会因不同事件形成多个群体情绪;集体情绪则是一个世代群体的整体心理动态,能够维持较长时间,对孤立社会事件的敏感性更弱。
(摘编自陆士桢、蔡康鑫《改革开放以来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与政策因应——从寻求物质满足到精神满足的平衡》)
材料二:
“精神内耗”不能简单地跟抑郁、焦虑画等号,但可以说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精神内耗”状态没有及时觉察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就很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许多学者都以“疾风暴雨期”来比喻青春期,步入青春期之后,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高涨,其内在世界也开始丰富起来,容易产生自我冲突和矛盾心理。许多青少年对周围的一切事情都非常敏感,对师长的言论有自己的判断,对各类社会现象有自己的思考。但这也带来了新问题:他们的一些想法未必符合实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来自现实的打击会让部分青少年看清自己想法的幼稚性,但也有可能让他们更执着于自己的想法,结果在一次次与现实的碰撞中,灰头土脸地败下阵来,从而陷入自我怀疑,步入精神内耗的循环。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与超越》中写道:“内耗体质的人,无法分清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一个人如果分不清这些,就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把别人的期待当成自己的期待,把别人的情感当成自己的情感。而自我发展的标志,是能够分清你、我需求间的差别,通过这种区分建立边界感,这就是课题分离。如果一些孩子过度看重同伴的想法,为了满足同伴意愿而不断猜测、一味迎合,就会让自己“小心翼翼”,敏感多疑。学会课题分离能帮助人们将认知资源分配在最应关注的问题上,集聚心理能量克服当下面临的压力和困境。
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即自我渴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目标的过于理想化,使得部分青少年想得太多而行动太少,脑海中的两个“小人”不断斗争,陷入内耗。处于教育内卷的时代,青少年不但承担着沉重的学习压力,还肩负着父母的高期待,但因为自身兴趣、能力的不匹配,他们或许始终无法满足家长的预期,不少孩子会因此被“无用感”包围。旁人可以用100%的专注力完成一件事,而他们先内耗了50%,行动力自然随之降低,而后在恶性循环中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疲惫。
反刍思维是一种慢性习惯,可以经由后天培养。积极的反刍思维分为两种情况:遇到开心的事时,享受快乐;面临烦心的事时,积极应对。一些青少年往往由种种原因诱发消极的反刍思维,在脑海中循环“播放”消极、负面的想法,一遍遍地回想,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懊悔。比如:奋进努力后考试失败的经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被父母忽视、不认可等。消极反刍思维会无限放大个体的焦虑、失败,让它们沉湎于过去的痛苦,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挑战。因此我们要对消极的反刍思维进行引导,使其转向积极的反刍思维。
精神内耗者要学习使用观察者心态处理内心的自我冲突,知道自己面对的问题很多都是被允许和接纳的。教育者也要提供相应支持,及时倾听青少年心声,帮助学生调整状态,引导其快速走出寒冷冬季,迎接春日暖阳。
(摘编自马地那·那司尔吾拉、杨东《“精神内耗”背后的心理动因是什么——以青少年群体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迷茫到今天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这一过程是社会时代变迁的产物,也体现了中国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
B.从宏观来看,“躺平”“佛系”的集体情绪不是消极摆烂,更多是一种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的自我嘲讽。
C.青少年因其敏感和固执的特性,在现实中败下阵来,就容易陷入精神内耗,如若不采取应对方法,就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D.消极的反刍思维虽然会制造焦虑和放大挫败感,但经过引导和疏解,其有可能转化为积极的反刍思维。
2.根据材料,下列不属于“集体情绪”表现的一项是(3分)
A.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离不开、回不去、又卷不进的矛盾困境之下,青年人选择了所谓的“躺平”与“佛系”。
B.《2024年时代楷模发布厅》在央视CCTV1播出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感动和鼓舞了无数人。
C.在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广大青年响应号召,弘扬长征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D.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一次次重大突破,青年们普遍感受到自豪与振奋,为国家的科技实力感到骄傲,还有不少青年立志投身航天事业。
3.如果你的同学总是困于“精神内耗”,纠结过去的遗憾,担心未来。下列最适合用来劝勉他的诗句是(3分)
A.“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B.“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C.“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拟行路难》)
D.“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4.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青少年群体精神内耗的原因。(4分)
某中学高一新生学生刘同学常常会陷入拖延一自责一拖延的怪圈,对生活和学习都提不起兴趣;明明什么都没做,就感到很累;做完某件事后,又会反思自责,觉得自己很差劲,辜负了父母的期待,感到很自责。请结合材料给张某的精神内耗指出破解之道。(6分)
1.C(“青少年因其敏感和固执的特性”以偏概全,材料二第二段指出,部分青年会认清自己想法的幼稚,部分青年则会执着于自己的想法,陷入精神内耗,并非所有青少年都会陷入内耗。“就容易陷入精神内耗……就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一段说的是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精神内耗”状态没有及时觉察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就很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选项没有说明“长期精神内耗”和“可能”这两处关键信息。)
2.B(群体情绪是针对某一突发或历史事件的瞬时爆发出的情感,集体情绪是持续时间长的整体心理。分析选项,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持续时间长,是一个世代的整体心理,属于集体情绪。《2024年时代楷模发布厅》播出的是某一突发事件,瞬时间感动无数人,属于群体情绪。弘扬长征精神,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某一突发事件或历史事件,维持时间长,属于集体情绪。中国的航天事业维持时间长,不是某一突发或历史事件,属于集体情绪。)
3.D(劝勉他要把握现在。D劝人不要纠结过去的人事,应该抓住当下的美好时光,适合。)
4.①自我意识高涨,对周围事物敏感。
②未能实现课题分离,分不清他我需求。
③目标过于理想化,想得多行动少。
④消极的反刍思维,放大焦虑和失败。(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5.①以观察者心态看待问题,正视内心的自我冲突,接纳自我的不完美。
②调整思维,积极反刍,适当降低目标,学会分清他我需求,不过分看重父母和他人期待。
③教育者提供支持,给予其包容与关爱,及时倾听其心声,帮助其调整状态。(每点2分,从原文任选三个角度分析作答,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9题。
云中记节选
阿来
地震前,县里正规划把云中村开发成一个旅游点。大学毕业考上县里公务员的仁钦回村里来说,县旅游局还挂着一张打造云中旅游点的规划图。他说,上山的机耕道要全面加宽,铺上柏油。入村的磐石旁那棵松树要命名为迎客松。旁边要建游客接待中心。里头卖茶和咖啡。田间小路要加宽,要硬化,要方便游客到果园里去采摘,去体验。仁钦说到这里,马上就有人反对。我们进村的路绕那么大个圈,就是为了不占用土地,为了多种一些庄稼。仁饮可以解释,但他懒得解释。他说:那还只是个规划,项目真要上马,县里会派人来讲。我不讲了。
回到家里,妈妈要他对乡亲们耐烦一点。
仁钦说:刚说到要修路,他们就反对。现在的村民,什么都反对,怎么对他们耐烦?阿巴说:乡亲们就是心疼田地嘛。仁钦说:他们不高兴,我还烦着呢。妈妈说:你都是干部了,你有什么好烦的?
仁钦说:我回来看妈妈和舅舅,倒先让他们搞烦了。好了,我不烦了,妈妈给我做最爱吃的!
妈妈就和面,妈妈就从木桶里捞酸菜,切牛肉丁,仁饮自己去地里摘来刚泛红的辣椒,做成一锅酸酸辣辣的汤,把擀好的面片下到汤里。一碗下肚,就把仁钦吃得满头大汗。
仁钦在大学学的文秘专业,他想给领导当秘书。这样进步才快。可工作了几个月,县领导还连话都没对他说过一句。每次有县长副县长在的场合,人们前呼后拥,他都站在十米开外。没有随领导开过会,没有随领导下过乡,更没替领导写过讲话。他主动跟办公室主任表示过愿意做些事情。主任说,不着急嘛,先熟悉熟悉情况,多学习学习,来日方长嘛。
地震了,仁钦的进步比天天给县长写讲话的人还快。
地震中走了的妹妹,还不知道仁钦已经是瓦约多的乡长了。
今天,阿巴要专门去看妹妹。
他沿着云中村这个半山小平地临着峡谷的边缘行走。
当年去磨坊的人要走这条路,去沟里砍柴和采药的人要走这条路,把牛羊赶到沟对面草坡上放牧也要走这条路。这条路一多半被柳树、桦树遮住了阳光。潮润的路面上总是布满了脚印。人的,牛羊的。有时候,还会有大型走兽的。现在,这条路上什么脚印也没有。草从两边往路中央蔓延。草不慌不忙。草先让柳树的叶子,桦树的叶子落满路面,去年的压着前年的,今年的压着去年的。草等这些层层叠叠的落叶腐烂,让被云中村人躁了上千年的坚硬路面变得松软,然后,才把根伸过去,才把种子落在上面。最多再过两年,草就能把这条路完全掩没了。阿巴踩着那些落叶往前走。两匹马跟在后面。铃声叮当,在树影四合的路上回响。
花楸树出现了。花楸长着羽状的叶子。春天开白色的花,秋天结白色的果。传说花楸枝头繁密的浆果是熊酿制果酒的好材料。熊攀到树上,用这些浆果把胃塞得满满当当。熊的胃就是浆果发酵的酒缸。熊吃饱了浆果,就一动不动呆在树上,睡在树杈中间。等肚子里的浆果发酵,变成酒。等酒劲冲上头,它们就快乐地拍打胸脯,摇晃树枝。最后,从树上掉下来,在树下昏睡,呕吐。那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故事。阿巴没有见过。但他相信这样的故事。再后来的年青人,到了仁钦他们这一辈,都不爱听这样的故事了,说这是胡说八道。
就在这时,阿巴看到了那道裂缝。地震发生那年,就出现在村后山上,使得泉水干涸。现在,这条巨蛇还在缓慢蠕动身体。在这里,它转身向下。巨蛇在划出界限。
云中村重生的希望三年多前就已破灭。为此,他爬到山上的祭坛前,仰望着雪山,责问过山神阿吾塔毗,怎么忍心把云中村从他怀抱中推开。雪山却一动不动,阿吾塔毗没有说话。
现在的阿巴只感到安慰。根据巨蛇划出的界限。云中村消失的时候,曾经推动云中村水磨的溪水不会消失,压在巨石下的水磨房也不会消失,妹妹可以永远留在山上,就在曾经的云中村旁。
阿巴扶着巨石,走到磨房门口的方向。岩石已经被太阳晒热了,有些烫手。他心头一热,轻轻地叫了一声:妹妹,我看你来了。
没有声音。只有溪水在几十米外飞珠溅玉,奔腾喧哗。
他把额头抵在岩石上,泪水流出眼眶,滑下脸腮。手摸着的岩石热乎乎的,额头抵着的岩石也热乎乎的。阿巴说:妹妹,这是你吗?这是你吗?
其实他知道,这只是太阳把岩石晒热了。阿巴平静一下自己。
草地有些潮湿。他铺一块毡垫,坐下。然后把裕裤打开。他在原来磨房开门的方向,摆上了苹果和罐头。他说:这是仁钦给妈妈的。
他又摆上茶叶、盐和楷粑。他说:这是我带给你的。
他说:我想喝一口酒,你也用一点吧。他把碗里的酒浇在石头上,把剩下的留给自己。他把从仁钦那里拿来的照片靠在岩石上。镜框里的妹妹,就是云中村妇女普通的样子,是瓦约乡妇女普通的样子。她刚用梳子蔽着清水梳理过头发。梳好后,还抹了头油。不是商店里卖的头油,带着隐约的香气。她抹的是用动物油脂自制的头油。散发着动物身上的某种气味。在云中村人的鼻子闻来,这是好闻的气味。但这种气味到了移民村就不行了。现在云中村下去的女人用头油时,都到超市去买。她们都不用这种头油了,免得自己身上散发出跟别人不同的味道。
阿巴对着照片说了那么多话,他说了云中村会消失,说了云中村人全体移民到远处去的情况。他说:只有三家人没去。你知道的,觉珠丹巴家,和咱们的仁钦一样,两个娃娃争气,好好念书,地震还没有来,两口子就到城里去了。还有裁缝家,还有祥巴家。还有率嘎家,一家人都死了,就留下那个爱跳舞的央金姑娘,断了一条腿,可怜的姑娘。我们其余人,都到移民村去了。我也去了。都有三个多年头了。
(有删改)
注:本文写于5·12汶川地震后。阿巴是云中村的祭师,也是仁钦的舅舅。妹妹是仁钦的母亲。“告诉”,是瓦约乡的古老习俗:两个人在路上遇见,要是昨天才见过面,就互相把昨天以来的事情告诉一遍。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震前云中村曾被作为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地震后整个云中村都消失了,这种变化令人唏嘘。
B. 地震发生后的数年内,云中村村民几乎全迁,说明政府灾后措施完备,暗含作者对政府的感恩。
C. 有几家人最终没去移民村,原因不是他们眷恋云中村,而是他们要么早就迁居城里,要么死了。
D. 阿巴愿意相信花楸树浆果和熊的故事,表明了他对神秘的向往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7.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借仁钦之口详细介绍了云中村的旅游开发规划,是为了展现云中村优美风景及为阿巴去看妹妹做铺垫。
B. 反复出现“这条路”,表明这曾是云中村的主干道;地震后,作者用拟人手法,借草的蔓延聊表物是人非之感。
C. 写溪水的喧哗和前文写雪山的静默一样,都是借自然无情、无言来反衬人们的悲伤,以乐景衬哀情,令人叹息。
D. 移民村的女人不再使用动物油脂制作的头油,因为她们已融入现代生活,更爱卫生了,阿巴非常欣赏这种变化。
8. 文章后半部分依照阿巴去看望妹妹的路径叙写,写了“临着峡谷的边缘”“花楸树出现了”“阿巴看到了那道裂缝”,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9. 文中写仁钦本是郁郁不得志的小公务员,因地震受到提拔重用,有人认为仁钦这是“趁人之危”,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评析。(6分)
【答案】6. B 7. B
8. ①以阿巴的行动路径为线索,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情节推进自然流畅。
②这些地点的变化,见证了云中村地震后的衰败与变迁,渲染出悲伤、凄凉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与过去云中村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地震给村庄带来的巨大灾难,深化了主题。
9.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①仁钦的提拔是因为地震这一特殊情况导致人员变动,工作需要他承担更多责任,并非他主观上“趁人之危”。
②在灾难面前,需要有能力的人站出来,仁钦获得提拔是为了更好地为受灾群众服务,不能用“趁人之危”来片面评价。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节选自阿来的《云中记》,描绘了地震对云中村的毁灭性影响,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阿巴的视角,文章表现了村民对故土的深情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细节描写生动感人,如草叶覆盖老路象征着旧村的消逝,凸显出自然无情与历史变迁的无奈。同时,人与自然的对话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对照,交织出一种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对前途充满困惑的思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
B.“说明政府灾后措施完备,暗含作者对政府的感恩”错,文中阿巴只是说“云中村人全体移民到远处去”,没有信息表明“政府灾后措施完备,暗含作者对政府的感恩”,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A.“是为了展现云中村优美风景”错误,介绍旅游开发规划不是为展现云中村风景,而是为后文村庄变化做铺垫;
C.“以乐景衬哀情”错,溪水喧哗只是写实,不属于“乐景”,自然也不是乐景衬哀情;
D.“阿巴非常欣赏这种变化”错,“在云中村人的鼻子闻来,这是好闻的气味”,移民村女人不用动物油脂头油是怕与别人不同,阿巴对这种变化未体现欣赏态度。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以阿巴去看望妹妹的行动路径,即“临着峡谷的边缘”“花楸树出现了”“阿巴看到了那道裂缝”等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使得文章的叙述有了清晰的脉络。读者能够顺着阿巴的脚步,逐步了解他的行程和所见所感,使情节的推进自然流畅。
②氛围营造方面:这些地点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云中村地震后的衰败景象,“临着峡谷的边缘”“这条路一多半被柳树、桦树遮住了阳光。潮润的路面上总是布满了脚印。人的,牛羊的。有时候,还会有大型走兽的。现在,这条路上什么脚印也没有。草从两边往路中央蔓延”,曾经热闹的道路如今荒芜,“花楸树 依旧,却不见曾经听故事的人,“那道裂缝”更是地震灾难的象征。这些描写渲染出了悲伤、凄凉的氛围,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地震给云中村带来的巨大伤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③主题深化方面:文中描述了过去云中村人们沿着这条路去磨坊、砍柴、放牧等热闹的场景,与现在的荒芜形成鲜明对比。“当年去磨坊的人要走这条路,去沟里砍柴和采药的人要走这条路,把牛羊赶到沟对面草坡上放牧也要走这条路”,如今“这条路上什么脚印也没有”。这种今昔对比,突出了地震给村庄带来的巨大灾难,不仅仅是房屋的倒塌,更是生活方式和村庄活力的消逝,从而深化了文章关于灾难对村庄影响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明确: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①从客观情况分析:仁钦的提拔是由于地震这一特殊的客观情况导致的。地震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会造成人员的伤亡和变动,使得原有的工作体系和人员安排需要重新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工作需要有合适的人站出来承担更多的责任,仁钦获得提拔是工作的需要,并非他主观上故意利用灾难来谋取职位的提升,不能简单地归结为 “趁人之危”。
②从责任与担当角度分析:在灾难面前,社会需要有能力的人挺身而出,为受灾群众服务,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仁钦被提拔为乡长,意味着他要肩负起更多的责任,为云中村及周边受灾地区的群众解决问题、提供帮助。他的提拔是为了更好地应对灾难带来的影响,是一种责任的赋予,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所以,用“趁人之危”来评价仁钦的提拔是片面的、不准确的,忽视了灾难背景下工作的实际需求和仁钦可能承担的责任。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赵襄子之时①,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故小臣③、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岂特骥远哉?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桀用干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 知度》)
材料二: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夫智不足以见贤,无可奈何矣;若智而见之,而强不能决,犹豫不用,而大者死亡,小者乱倾,此甚可悲哀也。以宋殇公不知孔父之贤乎?安知孔父④死己必死,趋而救之?趋而救之者,是知其贤也。以鲁庄公不知季子⑤之贤乎?安知疾将死,召季子而授之国政?授之国政者,是知其贤也。此二君知能见贤,而皆不能用,故宋殇公以杀死,鲁庄公以贼嗣。使宋殇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子,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节选自《说苑 尊贤》)
【注】①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大夫,战国时期赵国的奠基人。②计,全年的账簿。③小臣,商、西周初期朝廷官员,亦称“少臣”,此处指商相伊尹。④孔父,春秋时宋国大臣,孔子六世祖孔父嘉。⑤季子,春秋时鲁国政治家,鲁庄公之弟。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言于襄子A曰B中牟有士C曰D胆胥己E请F见之G襄子见H而以为中大夫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绝,指横渡、穿越,与《琵琶行》中“冰泉冷涩弦凝绝”的“绝”意思不同。
B. 俗主,文中与“舜、禹”等明君相对,指没有什么德行和才能的平庸君主。
C. 之,与《师说》一文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之”用法相同。
D. 殇,“殇”谥号,谥有“美谥、平谥、恶谥”之分,“殇”属于“恶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君主的弊病常常在于委任了臣下官职却不放手让他做事,又与不了解的人议论他,因此臣下难以发挥他的才能。
B. 材料二认为,君主有发现贤臣的智慧,如果犹豫不决,不能及时任用,就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这是特别令人悲哀的事情。
C. 两则材料都在讨论用人的问题,但材料一强调用人不疑,对人才要信任;材料二则强调识得人才之后,任用人才一定要及时。
D.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形象生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尊重和任用贤才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
使宋殇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子,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赵襄子对胆胥己没有进行实际考察就直接任用,有哪些合理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答案】10. BEG
11. D 12. B
13. (1)(我)料想您对这个人只是耳闻,还没有亲眼见到他吧!任命中大夫,就这样容易吗?这不符合晋国的先例。
(2)假使宋殇公早就任用了孔父嘉,鲁庄公向来重用季友,就能安定邻国,更何况是保全自身呢!
14. ①赵襄子在提拔任用任登前,已经对他进行了实际考察;②胆胥己是任登所举荐的人,因此没有必要重新考察;③对所用之人充分信任,才能让其尽心尽力,尽显其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向襄子推荐说:“中牟有个人叫胆胥己(很有才能),请您召见他。”襄子召见胆胥己以后就让他担任中大夫。
“言于襄子曰”,下文是说的内容,“曰”后一般停顿,故B处断开;
“中牟有士曰胆胥己”主谓宾齐全,其后E处断开;
“请见之”是任登说的话,下句主语是“襄子”,G处断开。
故选B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横渡、穿越;凝滞。句意:横渡长江的人靠的是船。/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
B.正确。
C.正确。都是助词,取独。句意:就好像鸿鹄没有翅膀。/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D.“殇”不属于“恶谥”。“短折不成曰殇,未家短折曰殇”,殇为客观陈述,带有同情意味,属于“平谥”。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就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错误,材料二的意思是“大的损失会造成身死国亡,小的损失也会导致乱政倾国”。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意”,料想;“耳”,耳闻;“未之目”,宾语前置,未目之,没有亲眼见到他。
(2)“蚤”,同“早”;“靖”,安定;“自存”,宾语前置,存自,保全自身。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由“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可知,赵襄子在提拔任用任登前,已经对他进行了实际考察;
②由“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可知,胆胥己是任登所举荐的人,因此没有必要重新考察;
③由“任人,则贤者毕力”可知,对所用之人充分信任,才能让其尽心尽力,尽显其能。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襄子当政之时,任用任登担任中牟令。(任登)在上呈全年的帐簿时,向襄子推荐说:“中牟有个人叫胆胥己(很有才能),请您召见他。”襄子召见胆胥己以后就让他担任中大夫。相国说:(我)料想您对这个人只是耳闻,还没有亲眼见到他吧!任命中大夫,就这样轻易吗?这不符合晋国的先例。襄子说:“我提拔任登时,已经亲眼见到亲耳听到他的情况了。任登所举荐的人,我如果还要亲眼见到亲耳听到这人的实际情况,这样就没完没了了。”于是就不再询问,而让胆胥己担任了中大夫。襄子做了什么呢?(他只是)任用了人才,那么贤德的人就会把力量全部贡献出来了。君主的弊病,一定是委任人官职却不让他做事,让他做事却又与不了解他的人议论他。横渡长江的人靠的是船,到远方去的人靠的是千里马,成就王霸之业的人靠的是贤人。不任用父兄和子弟,并不是疏远他们;任用厨师、渔夫和仇人、奴仆,并不是偏爱他们。保全国家、建立功名的原则,不得不这样啊。这就如同卓越的工匠建筑宫室一样,测量一下宫室的大小就知道需要的木材了,估量一下工程的大小就知道需要的人数了。所以小臣伊尹、吕尚被重用,天下人就知道殷、周要成就王业了,管夷吾、百里奚被重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要成就霸业了。难道仅仅是因为千里马能够致远吗?成就王霸之业的本来就要有人,亡国的也要有人。夏桀重用干辛,商纣重用恶来,宋国重用唐鞅,齐国重用苏秦,因而天下人就知道他们要灭亡了。不任用贤人却想要建立功业,这就好像夏至日这一天却想让夜长,射鱼时冲着天却想射中一样。舜、禹(一样的明主)对此尚且做不到,更何况是平庸的君主呢?
材料二: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并在后世永留美好的名声,就一定要尊重贤臣并且谦虚地对待士人。如果朝廷没有贤臣,就好像鸿鹄没有翅膀,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飞往的地方。如果国君的智慧不能够发现贤臣,那是无可奈何的事;如果国君的智慧能够发现贤臣,却拘泥不能决断,犹豫不能任用,大的损失会造成身死国亡,小的损失也会导致乱政倾国,这是特别令人悲哀的事。(你)以为宋殇公不知道孔父嘉的贤能吗?那么(他)又怎么会知道孔父嘉一死自己也必定会死,而赶去救他呢?拼死赶去救孔父嘉,这就说明他知道孔父嘉是贤臣。(你)以为鲁庄公不知道季友的贤明吗?那么(他)又怎么会知道自己病重将死,要召见季友并交给他国政呢?交给季友国政,这就说明他知道季友的贤明。这两位国君的智慧能够发现贤臣,但却都不能在生前任用贤臣,因此宋殇公被臣下杀死,鲁庄公害了他的继承人。假使宋殇公早就任用了孔父嘉,鲁庄公一直重用季友,就能安定邻国,更何况是保全自身呢!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①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②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③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①峡中:此指夔州巫山县(今属重庆)。②衡阳:地名,今属湖南。③青枫江:指浏水,是长沙与湘江汇合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同时为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劝慰鼓励之意。
B.“此别”“谪居”四字,点出题中的“送”和“贬”,轻灵自然,不着痕迹。
C.诗歌虚实结合,实写自然之景,虚写内心之情,表达了对两位友人的情感。
D.诗人劝慰友人说这次分别只是暂时的,将来定有重归之日,引发读者遐想。
16.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请结合全诗分析作答。(6分)
15.C(结合注解分析可知,诗中所写的“巫峡”“衡阳”“青枫江”“白帝城”等有关景物,都是诗人想象之景,属于虚写。)
16.①直抒胸臆。首联的“嗟”与尾联的“莫踌躇”直接抒情,表明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劝慰。②借景抒情。颔联、颈联借峡中与长沙冷清苍凉的环境抒情。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遭贬的同情和惋惜,也有对分别后的友人的担忧牵挂,还有对友人的劝慰和前景乐观的展望。(每点3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某公司年会上,公司领导对员工发表讲话时,借用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一定礼贤下士,求得天下英才。
(2)小刚同学在历史课上与老师交流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时,想到了《六国论》中“________”和《过秦论》中的“________”两句话,老师听了连连点头。
(3)中秋佳节来临之际,语文老师想借此与同学们一起回顾描写“月”的诗句,同学们踊跃发言,分享了很多包含“月”这一意象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
17.(1)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2)弊在赂秦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昆明菌子极多。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比方。有一种菌子,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①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②这东西这么好吃?!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
文学作品中问号与感叹号的叠加使用,能更充分地反映作者的情感态度。文中两处画横线的部分就是如此,请加以体会分析。(4分)
文中加点的两个“有”,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盛夏吃冰,自古有之。①早在宋朝时期,②就有在暑热天食用冰饮的现象已十分常见。③现今,夏日冷饮的数量更加丰富,④如冰糕、雪糕、刨冰等。其中,刨冰的“刨”字有“páo”和“bào”两个读音,它在“刨冰”中为什么读“bào”?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刨”读“páo”,是指“使用镐、锄头向下向里用力”;读“bào”,指“刨子或刨床”“用刨子或刨床刮平木料或钢材等”。
《天工开物·锤锻》说“刨”是“磨砺嵌钢寸铁,露刃秒忽,斜出木口之面,所以平木”。从中可知,在“刨”这一动作完成后,被刨的物品表面不平整的部分会被“刨”出。仔细观察刨冰机刨过的冰块,可以发现,其底面多是平整的,刨冰机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刨床,因此刨冰其实就是冰块在刨床上通过“刨”(冰与刀摩擦形成冰花)这一动作而得到的。由此可见,“刨”读“páo”时的意思与“刨冰”并无明显的关联,因此,“刨冰”的“刨”应读“bào”。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下列句子中的括号和文中第三段的括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巨著《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修纂,十年后完成。
B. 她展开纸条,只见上面用稚嫩的字体写着:尊敬的阿夷(姨),您好!
C. 他说得好:“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题画》)
D. 南方古猿的脑量(450~650毫升)高于一般化石猿类和现代类人猿。
22.振华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多音字的认读,请你借鉴文中的讲解方法,以“刨坑”或“刨光”为例,拟出讲解要点。要求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18.第①处:侧重表达质疑,同时能够体现出作者对干巴菌外观所带有的轻视意味。第②处:侧重表达赞美,也突出了干巴菌的味道带给作者强烈的惊喜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①第一个“有”字表示事物的存在;②第二个“有”字表示估量、比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语句②:修改为:“在暑热天食用冰饮的现象已十分常见”或“就有在暑热天食用冰饮的现象”。语句④;修改为:“夏日冷饮的种类更加丰富”。(每指出并修改正确一处,给2分)
21.A【解析】文中第3段的括号与A项都表示注释内容(解释说明),B项表示订正的文字,C项表示引语出处,D项表示补充说明的内容。
22.示例一:
“刨坑”。①意思是挖出一个坑;②“挖”这一动作需要使用工具向其表面用力;③因此,其中的“刨”应读“páo”。
示例二:
“刨光”。①意思是使物体表面变得平整光滑;②这需要使用工具对其进行打磨;③因此,其中的“刨”应读“bào”。
(字义、字音阐释正确给2分;理由简明,思路清晰给2分;语言流畅给1分。字数不合要求,超一字扣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
漫画的主体为一个大大的心形,里面有太阳和花朵,心形的外面是文字:你心中的空间越大,生长的花朵就会越繁茂。
写这篇作文的关键是理解"你心中的空间越大,生长的花朵就会越繁茂”这句话的内涵。
“心中的空间越大”,意味着要拓宽心灵空间。如何拓宽心灵空间?方法很多,比如开阔胸襟、提升修养、宽容大度等,也可以用理想信念、知识、或其他正能量情怀等充实心中的空间。“生长的花朵”,意味着人生的价值或成果。“花朵越繁茂”意味着价值更高、成果更大。“空间越大,花朵就会越繁茂”,说明人的心胸、才华和人的成果、价值成正比。所以,我们要不断地通过学习知识,提升自我能力,以便收获更大的成果,创造更大的价值。
写作时学生可以按照以下思路来思考和写作:
1.心中的空间与成长的关系:心中的空间越大,生长的花朵就会越繁茂。这表明个人内心的宽广和豁达对于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考生可以从个人品质、学习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论述心中空间的重要性。
2.心灵空间的培养:如何让心中的空间更大 这需要考生探讨培养心灵空间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学会包容和理解,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不断提升自我,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3.心灵空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考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和身边的事例,阐述心灵空间如何影响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和抉择。例如:在面对困难时,宽广的心灵空间有助于保持乐观态度。从而战胜困难;在人际关系中,包容和理解的心态有助于化解矛盾,建立和谐关系等。
4.心灵空间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个人心灵空间的大小与社会进步息息相关。考生可以从国家民族层面,论述心灵空间对于社会和谐、国家荣的重要性。例如:在国家领导人层面,宽广的心灵空间有助于作出明智决策,推动国家发展;在民众层面,培养心灵空间有助于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
在写作中,学生可以适当引用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以丰富文章的内涵。同时,注意行文结构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立意:
1.提升自我修养,扩大心灵空间。
2.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3.心空间,“星”空间。
例文:
用良好的心态培养心灵空间
心灵空间的培养,宛如耕耘一片沃土,需要我们精心照料,使其日益丰饶,开出繁茂的花朵。在这片无形的田地上,我们播种包容与理解,浇灌乐观与积极,施肥于自我提升,耕耘人际关系的和谐,终将收获一个广阔无垠的心灵世界。
学会包容和理解,是心灵空间培养的首要之道。人生百态,世事无常,我们需要以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不同的声音和观点。正如大海之所以浩渺,是因为它容纳了百川;天空之所以辽阔,是因为它包容了万物。同样,我们的心灵也需要学会包容,才能不断拓展其边界。理解是包容的基石,只有真正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包容。这样,我们的心灵空间才会因为理解和包容而变得更加宽广。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是心灵空间培养的必备品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困境转化为成长的契机。正如阳光总能驱散阴霾,乐观的心态也能驱散心中的困惑和迷茫。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时,我们的心灵空间就会因为阳光和活力而变得更加明亮。
不断提升自我,是心灵空间培养的重要途径。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只有不断进步,我们才能不断超越自己,拓展心灵的边界。无论是读书学习,还是实践锻炼,都是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当我们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时候,我们的心灵空间就会因为知识的滋养而变得更加丰富。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灵空间培养的重要保障。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无法脱离他人而独立存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为我们提供情感支持和精神寄托,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和抚慰。因此,我们需要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这样,我们的心灵空间就会因为人际关系的和谐而变得更加温暖。
总之,心灵空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耐心。只要我们学会包容和理解,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不断提升自我,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就能拥有一个广阔无垠的心灵世界,浇灌出繁茂的花朵,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高考押题卷一
(原卷版)
适用地区:新高考省市。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青年是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群体,青年的思想动态也直接映射出社会的前沿思潮。
从改革之初的迷茫,到满怀对高物质生活、高社会地位的向往和奋力拼搏的精神,再到对职场的厌倦、对竞争的排斥,到今天寻找化解时代困境的途径,追求世俗眼光之外的人生价值,这一过程展示出青年正走向创新与变革,也从单纯的抱怨走向了对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融入了国家发展大局。从表面上看,这是青年在面对激烈社会变迁时的应对策略;更深层次地分析,这些变化展现了中国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
青年集体情绪的形成与其面临的社会挑战有直接联系。虽然在一些时期内,青年的集体情绪中出现了“躺平”“佛系”等逃避心理,还出现了精神内耗的加重、“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等不良现象。但纵观整个发展历程,青年对时代的挑战并没有采取消极颓废的行为实践。其实,“佛系”与“躺平”更多是一种自我嘲讽和心理安慰,通过口头的摆烂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精神内耗”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青年在应对社会压力、寻求自我实现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突破困境限制的坚韧品质。当今的青年正在尝试平衡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既希望实现物质生活的提升,也很看重个人实现、事业和理想。
“集体情绪”是社会情绪的一种形式,是指同一世代的社会群体经历了相同的历史事件、社会结构、政策引导后,形成共同的、持续的、有价值导向的社会心理反应,尤其是对个人发展、目标追求、人生价值的情绪表达。它与群体情绪的不同之处在于:群体情绪是具有同质性或存在于同一时空环境下的群体,针对某一突发事件或历史事件,在瞬时间爆发出的群体心理冲动,在一个时间段内可能会因不同事件形成多个群体情绪;集体情绪则是一个世代群体的整体心理动态,能够维持较长时间,对孤立社会事件的敏感性更弱。
(摘编自陆士桢、蔡康鑫《改革开放以来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与政策因应——从寻求物质满足到精神满足的平衡》)
材料二:
“精神内耗”不能简单地跟抑郁、焦虑画等号,但可以说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精神内耗”状态没有及时觉察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就很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许多学者都以“疾风暴雨期”来比喻青春期,步入青春期之后,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高涨,其内在世界也开始丰富起来,容易产生自我冲突和矛盾心理。许多青少年对周围的一切事情都非常敏感,对师长的言论有自己的判断,对各类社会现象有自己的思考。但这也带来了新问题:他们的一些想法未必符合实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来自现实的打击会让部分青少年看清自己想法的幼稚性,但也有可能让他们更执着于自己的想法,结果在一次次与现实的碰撞中,灰头土脸地败下阵来,从而陷入自我怀疑,步入精神内耗的循环。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与超越》中写道:“内耗体质的人,无法分清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一个人如果分不清这些,就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把别人的期待当成自己的期待,把别人的情感当成自己的情感。而自我发展的标志,是能够分清你、我需求间的差别,通过这种区分建立边界感,这就是课题分离。如果一些孩子过度看重同伴的想法,为了满足同伴意愿而不断猜测、一味迎合,就会让自己“小心翼翼”,敏感多疑。学会课题分离能帮助人们将认知资源分配在最应关注的问题上,集聚心理能量克服当下面临的压力和困境。
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即自我渴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目标的过于理想化,使得部分青少年想得太多而行动太少,脑海中的两个“小人”不断斗争,陷入内耗。处于教育内卷的时代,青少年不但承担着沉重的学习压力,还肩负着父母的高期待,但因为自身兴趣、能力的不匹配,他们或许始终无法满足家长的预期,不少孩子会因此被“无用感”包围。旁人可以用100%的专注力完成一件事,而他们先内耗了50%,行动力自然随之降低,而后在恶性循环中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疲惫。
反刍思维是一种慢性习惯,可以经由后天培养。积极的反刍思维分为两种情况:遇到开心的事时,享受快乐;面临烦心的事时,积极应对。一些青少年往往由种种原因诱发消极的反刍思维,在脑海中循环“播放”消极、负面的想法,一遍遍地回想,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懊悔。比如:奋进努力后考试失败的经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被父母忽视、不认可等。消极反刍思维会无限放大个体的焦虑、失败,让它们沉湎于过去的痛苦,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挑战。因此我们要对消极的反刍思维进行引导,使其转向积极的反刍思维。
精神内耗者要学习使用观察者心态处理内心的自我冲突,知道自己面对的问题很多都是被允许和接纳的。教育者也要提供相应支持,及时倾听青少年心声,帮助学生调整状态,引导其快速走出寒冷冬季,迎接春日暖阳。
(摘编自马地那·那司尔吾拉、杨东《“精神内耗”背后的心理动因是什么——以青少年群体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迷茫到今天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这一过程是社会时代变迁的产物,也体现了中国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
B.从宏观来看,“躺平”“佛系”的集体情绪不是消极摆烂,更多是一种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的自我嘲讽。
C.青少年因其敏感和固执的特性,在现实中败下阵来,就容易陷入精神内耗,如若不采取应对方法,就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D.消极的反刍思维虽然会制造焦虑和放大挫败感,但经过引导和疏解,其有可能转化为积极的反刍思维。
2.根据材料,下列不属于“集体情绪”表现的一项是(3分)
A.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离不开、回不去、又卷不进的矛盾困境之下,青年人选择了所谓的“躺平”与“佛系”。
B.《2024年时代楷模发布厅》在央视CCTV1播出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感动和鼓舞了无数人。
C.在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广大青年响应号召,弘扬长征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D.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一次次重大突破,青年们普遍感受到自豪与振奋,为国家的科技实力感到骄傲,还有不少青年立志投身航天事业。
3.如果你的同学总是困于“精神内耗”,纠结过去的遗憾,担心未来。下列最适合用来劝勉他的诗句是(3分)
A.“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B.“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C.“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拟行路难》)
D.“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4.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青少年群体精神内耗的原因。(4分)
某中学高一新生学生刘同学常常会陷入拖延一自责一拖延的怪圈,对生活和学习都提不起兴趣;明明什么都没做,就感到很累;做完某件事后,又会反思自责,觉得自己很差劲,辜负了父母的期待,感到很自责。请结合材料给张某的精神内耗指出破解之道。(6分)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9题。
云中记节选
阿来
地震前,县里正规划把云中村开发成一个旅游点。大学毕业考上县里公务员的仁钦回村里来说,县旅游局还挂着一张打造云中旅游点的规划图。他说,上山的机耕道要全面加宽,铺上柏油。入村的磐石旁那棵松树要命名为迎客松。旁边要建游客接待中心。里头卖茶和咖啡。田间小路要加宽,要硬化,要方便游客到果园里去采摘,去体验。仁钦说到这里,马上就有人反对。我们进村的路绕那么大个圈,就是为了不占用土地,为了多种一些庄稼。仁饮可以解释,但他懒得解释。他说:那还只是个规划,项目真要上马,县里会派人来讲。我不讲了。
回到家里,妈妈要他对乡亲们耐烦一点。
仁钦说:刚说到要修路,他们就反对。现在的村民,什么都反对,怎么对他们耐烦?阿巴说:乡亲们就是心疼田地嘛。仁钦说:他们不高兴,我还烦着呢。妈妈说:你都是干部了,你有什么好烦的?
仁钦说:我回来看妈妈和舅舅,倒先让他们搞烦了。好了,我不烦了,妈妈给我做最爱吃的!
妈妈就和面,妈妈就从木桶里捞酸菜,切牛肉丁,仁饮自己去地里摘来刚泛红的辣椒,做成一锅酸酸辣辣的汤,把擀好的面片下到汤里。一碗下肚,就把仁钦吃得满头大汗。
仁钦在大学学的文秘专业,他想给领导当秘书。这样进步才快。可工作了几个月,县领导还连话都没对他说过一句。每次有县长副县长在的场合,人们前呼后拥,他都站在十米开外。没有随领导开过会,没有随领导下过乡,更没替领导写过讲话。他主动跟办公室主任表示过愿意做些事情。主任说,不着急嘛,先熟悉熟悉情况,多学习学习,来日方长嘛。
地震了,仁钦的进步比天天给县长写讲话的人还快。
地震中走了的妹妹,还不知道仁钦已经是瓦约多的乡长了。
今天,阿巴要专门去看妹妹。
他沿着云中村这个半山小平地临着峡谷的边缘行走。
当年去磨坊的人要走这条路,去沟里砍柴和采药的人要走这条路,把牛羊赶到沟对面草坡上放牧也要走这条路。这条路一多半被柳树、桦树遮住了阳光。潮润的路面上总是布满了脚印。人的,牛羊的。有时候,还会有大型走兽的。现在,这条路上什么脚印也没有。草从两边往路中央蔓延。草不慌不忙。草先让柳树的叶子,桦树的叶子落满路面,去年的压着前年的,今年的压着去年的。草等这些层层叠叠的落叶腐烂,让被云中村人躁了上千年的坚硬路面变得松软,然后,才把根伸过去,才把种子落在上面。最多再过两年,草就能把这条路完全掩没了。阿巴踩着那些落叶往前走。两匹马跟在后面。铃声叮当,在树影四合的路上回响。
花楸树出现了。花楸长着羽状的叶子。春天开白色的花,秋天结白色的果。传说花楸枝头繁密的浆果是熊酿制果酒的好材料。熊攀到树上,用这些浆果把胃塞得满满当当。熊的胃就是浆果发酵的酒缸。熊吃饱了浆果,就一动不动呆在树上,睡在树杈中间。等肚子里的浆果发酵,变成酒。等酒劲冲上头,它们就快乐地拍打胸脯,摇晃树枝。最后,从树上掉下来,在树下昏睡,呕吐。那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故事。阿巴没有见过。但他相信这样的故事。再后来的年青人,到了仁钦他们这一辈,都不爱听这样的故事了,说这是胡说八道。
就在这时,阿巴看到了那道裂缝。地震发生那年,就出现在村后山上,使得泉水干涸。现在,这条巨蛇还在缓慢蠕动身体。在这里,它转身向下。巨蛇在划出界限。
云中村重生的希望三年多前就已破灭。为此,他爬到山上的祭坛前,仰望着雪山,责问过山神阿吾塔毗,怎么忍心把云中村从他怀抱中推开。雪山却一动不动,阿吾塔毗没有说话。
现在的阿巴只感到安慰。根据巨蛇划出的界限。云中村消失的时候,曾经推动云中村水磨的溪水不会消失,压在巨石下的水磨房也不会消失,妹妹可以永远留在山上,就在曾经的云中村旁。
阿巴扶着巨石,走到磨房门口的方向。岩石已经被太阳晒热了,有些烫手。他心头一热,轻轻地叫了一声:妹妹,我看你来了。
没有声音。只有溪水在几十米外飞珠溅玉,奔腾喧哗。
他把额头抵在岩石上,泪水流出眼眶,滑下脸腮。手摸着的岩石热乎乎的,额头抵着的岩石也热乎乎的。阿巴说:妹妹,这是你吗?这是你吗?
其实他知道,这只是太阳把岩石晒热了。阿巴平静一下自己。
草地有些潮湿。他铺一块毡垫,坐下。然后把裕裤打开。他在原来磨房开门的方向,摆上了苹果和罐头。他说:这是仁钦给妈妈的。
他又摆上茶叶、盐和楷粑。他说:这是我带给你的。
他说:我想喝一口酒,你也用一点吧。他把碗里的酒浇在石头上,把剩下的留给自己。他把从仁钦那里拿来的照片靠在岩石上。镜框里的妹妹,就是云中村妇女普通的样子,是瓦约乡妇女普通的样子。她刚用梳子蔽着清水梳理过头发。梳好后,还抹了头油。不是商店里卖的头油,带着隐约的香气。她抹的是用动物油脂自制的头油。散发着动物身上的某种气味。在云中村人的鼻子闻来,这是好闻的气味。但这种气味到了移民村就不行了。现在云中村下去的女人用头油时,都到超市去买。她们都不用这种头油了,免得自己身上散发出跟别人不同的味道。
阿巴对着照片说了那么多话,他说了云中村会消失,说了云中村人全体移民到远处去的情况。他说:只有三家人没去。你知道的,觉珠丹巴家,和咱们的仁钦一样,两个娃娃争气,好好念书,地震还没有来,两口子就到城里去了。还有裁缝家,还有祥巴家。还有率嘎家,一家人都死了,就留下那个爱跳舞的央金姑娘,断了一条腿,可怜的姑娘。我们其余人,都到移民村去了。我也去了。都有三个多年头了。
(有删改)
注:本文写于5·12汶川地震后。阿巴是云中村的祭师,也是仁钦的舅舅。妹妹是仁钦的母亲。“告诉”,是瓦约乡的古老习俗:两个人在路上遇见,要是昨天才见过面,就互相把昨天以来的事情告诉一遍。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震前云中村曾被作为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地震后整个云中村都消失了,这种变化令人唏嘘。
B. 地震发生后的数年内,云中村村民几乎全迁,说明政府灾后措施完备,暗含作者对政府的感恩。
C. 有几家人最终没去移民村,原因不是他们眷恋云中村,而是他们要么早就迁居城里,要么死了。
D. 阿巴愿意相信花楸树浆果和熊的故事,表明了他对神秘的向往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7.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借仁钦之口详细介绍了云中村的旅游开发规划,是为了展现云中村优美风景及为阿巴去看妹妹做铺垫。
B. 反复出现“这条路”,表明这曾是云中村的主干道;地震后,作者用拟人手法,借草的蔓延聊表物是人非之感。
C. 写溪水的喧哗和前文写雪山的静默一样,都是借自然无情、无言来反衬人们的悲伤,以乐景衬哀情,令人叹息。
D. 移民村的女人不再使用动物油脂制作的头油,因为她们已融入现代生活,更爱卫生了,阿巴非常欣赏这种变化。
8. 文章后半部分依照阿巴去看望妹妹的路径叙写,写了“临着峡谷的边缘”“花楸树出现了”“阿巴看到了那道裂缝”,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9. 文中写仁钦本是郁郁不得志的小公务员,因地震受到提拔重用,有人认为仁钦这是“趁人之危”,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评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赵襄子之时①,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故小臣③、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岂特骥远哉?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桀用干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 知度》)
材料二: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夫智不足以见贤,无可奈何矣;若智而见之,而强不能决,犹豫不用,而大者死亡,小者乱倾,此甚可悲哀也。以宋殇公不知孔父之贤乎?安知孔父④死己必死,趋而救之?趋而救之者,是知其贤也。以鲁庄公不知季子⑤之贤乎?安知疾将死,召季子而授之国政?授之国政者,是知其贤也。此二君知能见贤,而皆不能用,故宋殇公以杀死,鲁庄公以贼嗣。使宋殇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子,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节选自《说苑 尊贤》)
【注】①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大夫,战国时期赵国的奠基人。②计,全年的账簿。③小臣,商、西周初期朝廷官员,亦称“少臣”,此处指商相伊尹。④孔父,春秋时宋国大臣,孔子六世祖孔父嘉。⑤季子,春秋时鲁国政治家,鲁庄公之弟。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言于襄子A曰B中牟有士C曰D胆胥己E请F见之G襄子见H而以为中大夫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绝,指横渡、穿越,与《琵琶行》中“冰泉冷涩弦凝绝”的“绝”意思不同。
B. 俗主,文中与“舜、禹”等明君相对,指没有什么德行和才能的平庸君主。
C. 之,与《师说》一文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之”用法相同。
D. 殇,“殇”谥号,谥有“美谥、平谥、恶谥”之分,“殇”属于“恶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君主的弊病常常在于委任了臣下官职却不放手让他做事,又与不了解的人议论他,因此臣下难以发挥他的才能。
B. 材料二认为,君主有发现贤臣的智慧,如果犹豫不决,不能及时任用,就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这是特别令人悲哀的事情。
C. 两则材料都在讨论用人的问题,但材料一强调用人不疑,对人才要信任;材料二则强调识得人才之后,任用人才一定要及时。
D.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形象生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尊重和任用贤才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
使宋殇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子,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赵襄子对胆胥己没有进行实际考察就直接任用,有哪些合理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①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②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③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①峡中:此指夔州巫山县(今属重庆)。②衡阳:地名,今属湖南。③青枫江:指浏水,是长沙与湘江汇合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同时为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劝慰鼓励之意。
B.“此别”“谪居”四字,点出题中的“送”和“贬”,轻灵自然,不着痕迹。
C.诗歌虚实结合,实写自然之景,虚写内心之情,表达了对两位友人的情感。
D.诗人劝慰友人说这次分别只是暂时的,将来定有重归之日,引发读者遐想。
16.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请结合全诗分析作答。(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某公司年会上,公司领导对员工发表讲话时,借用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一定礼贤下士,求得天下英才。
(2)小刚同学在历史课上与老师交流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时,想到了《六国论》中“________”和《过秦论》中的“________”两句话,老师听了连连点头。
(3)中秋佳节来临之际,语文老师想借此与同学们一起回顾描写“月”的诗句,同学们踊跃发言,分享了很多包含“月”这一意象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昆明菌子极多。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比方。有一种菌子,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①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②这东西这么好吃?!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
文学作品中问号与感叹号的叠加使用,能更充分地反映作者的情感态度。文中两处画横线的部分就是如此,请加以体会分析。(4分)
文中加点的两个“有”,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盛夏吃冰,自古有之。①早在宋朝时期,②就有在暑热天食用冰饮的现象已十分常见。③现今,夏日冷饮的数量更加丰富,④如冰糕、雪糕、刨冰等。其中,刨冰的“刨”字有“páo”和“bào”两个读音,它在“刨冰”中为什么读“bào”?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刨”读“páo”,是指“使用镐、锄头向下向里用力”;读“bào”,指“刨子或刨床”“用刨子或刨床刮平木料或钢材等”。
《天工开物·锤锻》说“刨”是“磨砺嵌钢寸铁,露刃秒忽,斜出木口之面,所以平木”。从中可知,在“刨”这一动作完成后,被刨的物品表面不平整的部分会被“刨”出。仔细观察刨冰机刨过的冰块,可以发现,其底面多是平整的,刨冰机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刨床,因此刨冰其实就是冰块在刨床上通过“刨”(冰与刀摩擦形成冰花)这一动作而得到的。由此可见,“刨”读“páo”时的意思与“刨冰”并无明显的关联,因此,“刨冰”的“刨”应读“bào”。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下列句子中的括号和文中第三段的括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巨著《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修纂,十年后完成。
B. 她展开纸条,只见上面用稚嫩的字体写着:尊敬的阿夷(姨),您好!
C. 他说得好:“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题画》)
D. 南方古猿的脑量(450~650毫升)高于一般化石猿类和现代类人猿。
22.振华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多音字的认读,请你借鉴文中的讲解方法,以“刨坑”或“刨光”为例,拟出讲解要点。要求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