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24)一年级科学下册1.4《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24)一年级科学下册1.4《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4-13 10:4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对应课标学习内容“1.1 物质具有一定的特征与功能”中的第一点“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形状”这一概念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上学期的数学课程中进行了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球体、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等简单的物体形状。所以在本课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不是指认物体的具体形状,而是建立物体形状与物体滚动情况和摆放稳定性之间的联系,从而认识到“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学情分析】
学生能够辨认一些规则物体的简单形状,以具象思维为主,依赖实物操作理解抽象概念,需通过“做中学”建立形状与功能的关联。认为“能叠放=成功”,忽视“稳定性”标准(如球体短暂叠放后倒塌)。因此他们对具体形状如何影响物体滚动情况和摆放稳定性的认识仍是模糊初浅的。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物体的形状对其滚动性能和摆放稳定性有影响。
科学思维目标
在观察、简单实验、收纳等活动中,比较出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滚动性能和摆放
稳定性方面的异同。
探究实践目标
通过滚动、叠放和收纳活动,认识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
态度责任目标
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滚动和叠放活动,认识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滚动情况和摆放稳定性。
难点:通过收纳活动,能将物体形状的特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板贴;演示用的斜坡和材料;闪光角+闪光点小旗;展示区布置(分好每组的区域)。
学生:
活动1 记录单(每人一张)、斜面、小球、木块、木桩、直尺、胶带 活动1、2 材料共用
活动2 收纳筐、小球4 个、木块4 块、木桩2 个、直尺3 把、胶带4 个
活动3 小球4 个、纸板4 块、长方体2 条、粘土1 包、螺母2 个、底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聚焦(预设3 分钟)
【教师】小朋友们,这学期开始我们的课间休息有15 分钟呢,老师想要带大家去斜坡上玩“滚滚”游戏,请看我带来了这些材料,有:篮球、小木块、木桩、直尺、胶带。
【教师】你会选哪个来玩“滚滚”游戏呢?为什么?
【学生】请一个学生来说一说,引出容易滚动。
【教师】原来你选它的原因是容易滚动,那些不容易滚动的物体好像就不太适合玩滚滚游戏。
【板贴】容易滚动、不容易滚动
设计意图:
游戏化情境激趣:以当下热门的15 分钟课间游戏为切入点,贴近学生生活经验,降低科学概念理解门槛。
问题驱动聚焦主题:通过选择材料的矛盾点(滚动能力差异),自然引出对物体形状的观察需求,避免知识灌输。
初步概念建构:通过学生自主表达,形成“形状影响滚动能力”的感性认知,为后续实验铺垫。
二、实验探索(预设34 分钟)
活动一:滚滚游戏
【教师】其实除了篮球还有别的物体也能玩滚滚游戏。
看,楼老师把斜坡请到了教室里,让我们来测一测到底哪些物体适合玩滚滚游戏。
怎么测呢?请看视频。
记录单每人一张,边测试边记录哦。时间4 分钟,材料在1、2 号同学桌子下,计时开始。
【学生实验】教师下去指导,拍两张典型的记录单。
【教师】楼老师看了大家的记录单,发现两张特别有意思的,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他们都认为容易滚动的有:篮球
【板贴】篮球图片
【教师】他们都认为不容易滚动的有:小木块、直尺
【板贴】小木块和直尺的图片
【教师】木桩和胶带的测试结果居然不一样,这怎么回事?
【学生】学生起来说一说。(摆放方式不同)
请学生上台演示(木桩+胶带),一边演示一边板贴实物(胶带和木桩的不同摆放方式)
【教师】楼老师拍了不同摆法的细节图,请你找一找容易滚动和不容易滚动的奥秘在哪里?同桌之间说一说,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学生起来说一说理由。
【板贴】圆圆的、平平的
【教师】为什么篮球只有容易滚动一种结果?
【学生】每个面都是圆圆的
【教师】为什么小木块只有不容易滚动一种结果?
【学生】每个面都是平平的
设计意图:
实践验证猜想:通过动手操作验证导入环节的猜测,强化“观察—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逻辑。
培养证据意识:记录单要求明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用数据支撑结论,渗透科学实证精神。
发展批判性思维:对比矛盾结果(木桩、胶带),引导学生思考“变量控制”(如摆放方式),突破“形状唯一性”的思维定式。
活动二:叠放物体
【教师】课间休息结束,我们要把这些物体放回器材室。
4
同种物体叠放到框里,什么叫同种物体?小木块归小木块叠高高……
叠放结束,举手示意,楼老师来拍照记录。
叠放时间4 分钟,材料在桌子下,计时开始。
希沃同屏各组叠放结果,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组的叠放成功的有。
【学生】一个组来说一说只有球没成功,再来一个组说一说球成功的。
演示下,说明球看似成功叠放,其实不稳定。
【教师】这些物体容易叠放的原因是……
【学生】平平的,叠的高,稳定
【板贴】稳定
【教师】没有叠放成功的有:球
球不容易叠放的原因是……
【学生】圆圆的,叠不高,不稳定
【板贴】不稳定
设计意图:
具身体验促进概念内化: 通过“叠放收纳”的动手任务,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形状物体的稳定性差异,将抽象的“形状影响结构”转化为可观察、可操作的现象(如球体滚落、立方体稳固)。
观察与归纳能力培养:对比不同小组的叠放结果(如“小木块叠高”与“球体散落”),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与叠放效果的关联,训练从现象中提取共性的能力(如“平平的物体易叠放”)。
隐性渗透科学态度:接纳“失败”价值:球体叠放失败非任务终点,而是探究起点,传递“科学探索需直面问题”的积极态度,为后续“收纳设计”活动埋下伏笔。
活动三:收纳球类
【教师】圆圆的球容易滚动,怎样才能稳定收纳?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请1-2 位小朋友说一说方法。
【教师】楼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材料,你们挑选合适的用。小组一起将小球收纳在这块板上,最终结果放到展示区。
时间6 分钟,材料在1 号同学的抽屉里,计时开始。
【学生】学生实验,教师指导,最终拍一下展示区的作品,同屏。
【教师】哪个小组来分享下你们组的方法?
【学生】2-3 个小组分享(不同的收纳方法)
【教师】大家用不同方法稳定收纳了小球,加上一个闪光点。
现实中又是怎么收纳篮球的呢?我们来看一下,这一种方法,刚刚有没有小组用到……现实中球类的收纳,也是把形状从圆圆的变成平平的(配合示意图)。
哇,你们太棒了吧。你们的设计在现实中都有了实际产品。
设计意图:
工程思维进阶训练:明确需求“稳定收纳球体”,将科学知识(形状特性)转化为技术目标(防滚动设计)。
真实问题迁移创新:对比现实中的篮球架收纳工具,让学生发现“科学原理普适性”,破除“课堂知识脱离生活”的刻板印象。
创新自信培养:学生作品与真实产品“不谋而合”,传递“儿童创意亦可解决现实问题”的价值观,激发创新内驱力。
三、总结迁移(预设3 分钟)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不同的活动,充分认识了物体的形状。
【板贴】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师】将圆圆的变成平平的,就能实现叠放和更好的收纳
【板贴】叠放、收纳
【教师】生活中的鸡蛋、草莓、粉笔、饮料、工具有各种形状,人们为了收纳他们,设计了不同的外包装。请你回家后,做做小老师,用今天我们认识物体形状的方法,和爸爸妈妈解释下为什么。
展示那天,会有以下几个点的修改:
课前导入,斜坡图片会适合“科创小学”(与实际上课学校匹配)~
将空心的圆纸筒换成实心的木桩,从实心木桩到空心的胶带,帮助学校更好理解平面~(实心木桩的平面学生能直观理解,以此为支架,学生更容易理解胶带的平面)
第三个活动结束后,现实中篮球收纳的图片展示。在图片里会增加物体接触面的辅助线,帮助小朋友理解平平的面~
三个活动结束后,增加一个小结:今天我们的叠放和收纳,都是使圆圆的接触面,变成平平的,从不稳定变得稳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