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2025小升初六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句 子
■考点一 句式转换
1. 句子的类型
句子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根据说话人语气的不同,可以将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
专题四 句 子
2. 句式转换
句式转换就是根据表达和理解的需要,把某一个句式变换成另外一个句式,而句子表达的意思不变,这样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常见的句式转换有以下几种:
(1)陈述句与感叹句。
陈述句(。 )+表示强烈感情的“多么”“真”等+感叹词“啊”“呀”等→感叹句(! )
专题四 句 子
(2)陈述句与反问句。
陈述句(。 )+“难道”(或“怎么”)+否定词(或删去否定词)+疑问词“吗”(或“呢”)→反问句(? )
(3)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
肯定句+双重否定词(“没有……不”“无不”“非……不可”“不得不”等)→双重否定句
专题四 句 子
(4)直述句与转述句。
直述句→转述句:①标点变化:冒号→逗号,删去引号;②人称变化:第一人称“我”→第三人称“他”或“她”。
(5)“把”字句与“被”字句。
A 把 B 怎么样→B 被 A 怎么样。
专题四 句 子
典例 下列句式转换有误的一项是( )
A. 没有一个人照顾她。
改为感叹句: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
B.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改为陈述句:世界上还有很多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C. 为了不滑下来,他用两只手紧紧地抓住雄鹅的羽毛。
专题四 句 子
改为双重否定句:为了不滑下来,他不得不用两只手紧紧地抓住雄鹅的羽毛。
D. 父亲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说:“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
改为转述句:父亲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说,这是他的两个孩子。
专题四 句 子
解析 B项是反问句。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是:(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将问号改为句号。(4)最好加上一些表示强调的词语。所以如果将这句话改为陈述句,正确答案应该是: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答案 B
专题四 句 子
■考点二 扩句与缩句
1. 扩句
找出句子的主干词→在主干词前面加上合适的修饰词。
扩句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留句子原来的基本意思。
(2)加上的修饰词要准确,必须与“主干”搭配恰当。
专题四 句 子
2. 缩句
缩去修饰性的词语(时间、地点、数量、方向、环境等)→“名词+动词+名词”或“名词+动词”。
缩句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留句子的主干。
(2)要缩成最简的句子,要去掉附加成分。
(3)句中的否定词“不、无、没有”等,缩句时要保留。
专题四 句 子
(4)一般来说,遇到以下这些内容时,需要删掉:
①“的”前面的修饰限制的词语(包括“的”字)要删去。
例:美丽的蝴蝶飞走了。 应缩为:蝴蝶飞走了。
②“地”前面的修饰限制的词语(包括“地”字)要删去。
例:妹妹开心地跳舞。 应缩为:妹妹跳舞。
③“得”后面的修饰限制的词语(包括“得”字)要删去。
例:海力布着急得没办法。 应缩为:海力布着急。
专题四 句 子
典例 对下面这句话的缩写,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魏格纳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个有趣的现象。
A. 魏格纳认真地研究这个现象。
B. 魏格纳研究有趣的现象。
C. 魏格纳认真研究有趣现象。
D. 魏格纳研究现象。
专题四 句 子
解析 缩句应注意以下几点:一,不改变原句的意思;二,不改变原句的结构;三,缩写后仍然是句子。 结合原题,“开始”“认真地”“这个”“有趣的”起修饰作用,删去即可。
答案 D
专题四 句 子
■考点三 修改病句
1. 常见的病句类型
(1)成分残缺。 用词造句时,如果不符合省略的条件,缺少应有的成分,导致句子结构不完整,表达意思不明确,这就叫成分残缺。 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都可能有残缺的情况。 如: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完了这本书。(“读完了这本书”这个动作缺少主语“谁”)
专题四 句 子
(2)搭配不当。 句子中前后某些词语在意义上彼此不能搭配,或者不符合语言习惯。 如:小红穿上棉衣和帽子走出了家门。(“穿上”和“帽子”搭配不当,应把“和”改为“戴上”)
(3)用词不当。 包括词性错误、指代不明、褒贬不一、生造词语等。 如:小玲办事很武断,从不犹犹豫豫的。(褒贬不一,应把“武断”改为“果断”)黄继光不但壮烈牺牲了,而且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关联词语运用不当,应把“不但……而且……”改为“虽然……但是……”)
专题四 句 子
(4)重复啰唆。 句子的意思表达得不简洁,多个词语表达同一层意思。 如:老师慈母般的关怀,我一辈子终生难忘。(“一辈子”和“终生”意思重复,应去掉其中一个)
(5)词序颠倒。 给词语安排顺序,一定要符合语法规范,不能随意颠倒。 如:同学们在这次考试中普遍的成绩提高了。(“普遍”是用来说明“提高”的,应放在“提高”的前面)
(6)前后矛盾。 有的句子前后表达的意思相互矛盾,造成了语意不明。 如:不知谁喊了声,把雪地上的麻雀吓得几乎全都飞走了。(“几乎”和“全”前后矛盾,应去掉其中一个)
专题四 句 子
(7)概念不清。 有些句子概念使用错误,或者表达的意思不符合事理,因此也造成病句。如: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只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8)归类不当。 指句子里把不是同一类的事物混杂在一起,造成归类不恰当的一种语病。如:我爱吃苹果、香蕉、丝瓜等水果。(“丝瓜”不属于“水果”,应删去“丝瓜”,或在“水果”后面加上“和蔬菜”)
修改病句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多读几遍,查清病因再改;尽量减少修改的地方;要保持原意不变。
专题四 句 子
2. 常见的修改符号
专题四 句 子
符号 作用 例子
删除
增补
替换
2. 常见的修改符号
专题四 句 子
符号 作用 例子
对调
移动
典例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顺利完成了制作班级网页的工作。
B. 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C. 小篆在秦朝统一六国后得到推行,成为我国最早的统一的文字。
D. 唐朝时,大量姓氏改为“李”姓,这可能为后来“李”姓人口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专题四 句 子
解析 D项,“人口”可以和“增长”形成搭配,但无法与“提高”搭配在一起,因此本句中的“提高”应改为“增长”。
答案 D
专题四 句 子
■考点四 歧义句
同一个句子会让人产生不同的理解,这样的句子就是歧义句。
产生歧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由于停顿、重音不同或是否读轻声,有时也包括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而造成歧义。 如“我看见他笑了”,可以理解为“我笑了”,也可以理解为“他笑了”。
专题四 句 子
(2)由于词语的多义性造成的歧义。 如“他走了半小时”,可以理解为“离开半小时”,也可以理解为“行走了半小时”。
(3)由语法造成的歧义。 如“进口机器”,一种理解是偏正短语,表名词;另一种理解是动宾短语,表动作。
(4)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充分而造成的歧义。如“饭吃完了”,可以理解为“没饭了”,也可以理解为“吃完饭了”。
专题四 句 子
(4)重复啰唆。 句子的意思表达得不简洁,多个词语表达同一层意思。 如:老师慈母般的关怀,我一辈子终生难忘。(“一辈子”和“终生”意思重复,应去掉其中一个)
(5)词序颠倒。 给词语安排顺序,一定要符合语法规范,不能随意颠倒。 如:同学们在这次考试中普遍的成绩提高了。(“普遍”是用来说明“提高”的,应放在“提高”的前面)
(6)前后矛盾。 有的句子前后表达的意思相互矛盾,造成了语意不明。 如:不知谁喊了声,把雪地上的麻雀吓得几乎全都飞走了。(“几乎”和“全”前后矛盾,应去掉其中一个)
专题四 句 子
(7)概念不清。 有些句子概念使用错误,或者表达的意思不符合事理,因此也造成病句。如: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只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8)归类不当。 指句子里把不是同一类的事物混杂在一起,造成归类不恰当的一种语病。如:我爱吃苹果、香蕉、丝瓜等水果。(“丝瓜”不属于“水果”,应删去“丝瓜”,或在“水果”后面加上“和蔬菜”)
修改病句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多读几遍,查清病因再改;尽量减少修改的地方;要保持原意不变。
专题四 句 子
典例 下列句子中没有歧义的一项是( )
A. 这个人连校长都不认识。
B. 两个学校的学生参加了联欢会。
C. 陈亮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
D. 校门口一边站着一个同学。
专题四 句 子
解析 A 项表意不明,有歧义,这个句子可以理解为“这个人不认识校长”,也可以理解为“校长不认识这个人”。 B 项表意不明,有歧义,这个句子可以理解为“学生参加了联欢会,来自两个学校”,也可以理解为“学校的学生参加了联欢会,但只有两个”。 D 项表意不明,有歧义,这个句子可以理解为“校门口的两边每边站着一个同学”,也可以理解为“校门口只有一边站着一个同学”。
答案 C
专题四 句 子
■考点五 句子连贯
“连贯”指语言表达要注意语句之间的顺序,注意前后照应、衔接和呼应,做到话题统一,衔接和呼应自然,句序合理。 做好这类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一致性”指句群表意时要做到对象、句式、语气、修辞、意境一致。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表意的连贯性。 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对象一致:一个句群在表达完整的意思时,陈述对象即句子的主语是一致的,把握了这一点,就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专题四 句 子
(2)句式一致(音节和谐):要选择与上下文相协调的句式,整齐的句式和统一的结构可以增强语势,加强语言的连贯性。
(3)语气风格一致:句子表意时指代内容与关联词的衔接和呼应要一致,肯定语气、否定语气、假设语气、委婉语气、激烈语气、书面语与口头语等要一致。
(4)修辞、语境一致:要充分考虑到句群的修辞或语境,在情感基调、感彩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做到协调一致。
专题四 句 子
2.“连贯性”指句子间上下贯通一气,内容相互照应。 衔接时或以空间为序(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等),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的前后为序,或以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因到果、由浅入深、由主到次、由感性到理性等)。
专题四 句 子
典例 将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段的横线处,正确的顺序是 ( )
不是所有的笑容都表达喜悦,__________;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___________;不是所有的顺从都表达尊敬___________;不是所有的顺利都表达成功,___________。
①就像不是所有的反对都表达憎恶
②就像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悲痛
③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达否定
④就像不是所有的挫折都表达不幸
A. ③②①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③①④ D. ④③①②
专题四 句 子
解析 通读整段文字,各个句子之间是并列关系,各个分句中的两个句子也是并列关系。“不是所有的笑容都表达喜悦”下句应该是“就像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悲痛”,“笑容”和“眼泪”相对,“喜悦”和“悲痛”相对;“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下句应该是“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达否定”,“喝彩”和“沉默”相对,“赞颂”和“否定”相对;“不是所有的顺从都表达尊敬”下句应该是“就像不是所有的反对都表达憎恶”,“顺从”和“反对”相对,“尊敬”和“憎恶”相对;“不是所有的顺利都表达成功”下句应该是“就像不是所有的挫折都表达不幸”,“顺利”和“挫折”相对,“成功”和“不幸”相对。
答案 C
专题四 句 子
■考点六 句子排序
1. 句子之间常见的排列顺序有以下几种:
(1)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3)按空间位置转移的顺序排列;(4)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5)按先分述后总述的顺序排列。
专题四 句 子
2. 句子排序的步骤:(1)仔细阅读每句话或每组句子,理解全段的主要内容;(2)综合每一句的意思,认真领会这些话说的是什么内容;(3)弄清全段的内容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4)按确定的顺序依次排列句子;(5)按排列好的顺序仔细阅读两遍,看排得是否正确,如发现有的句子位置排得不合理,再进行调整,直到这段话排得通顺、连贯为止。
专题四 句 子
典例 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环境保护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 ②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③同学们还可以对家乡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出自己的建议。 ④大家可以去做些了解和记录,再到班上来议一议。 ⑤我们居住的小区、村庄环境状况如何?
A. ⑤③④①② B. ⑤④②③①
C. ②①⑤④③ D. ②③④⑤①
专题四 句 子
解析 在排列句子时,首先应通读,从整体上感知一下语段的内容,大致了解了主要内容之后,从中找到关键性的词句,根据这些标志性的词句,来确定哪个句子应该排在最前面,哪个句子应该排在最后面。 具体到本题中的语段,通读后我们发现,应首先说“只有一个地球”,再说“要保护环境”,然后说“小区、村庄环境如何”,接着让大家“了解和记录”,最后让同学们“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建议”,梳理了关键性思路,即可得出结论。
答案 C
专题四 句 子
■考点七 造句
专题四 句 子
造句就是把词语按照一定规则组织成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句子。 造句是运用词语和句式的一种创造性很强的综合练习。
常见的造句形式有:
1. 用词造句。 如,用“心平气和”一词造句: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心平气和地接受它,无疑是智者的姿态。
2. 用关联词造句。 如,尽管我收罗了这么多东西,还是缺少许多,比如墨水、铲子、铁锨。 用加点的词写句子:尽管我的父辈所处的年代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还是很乐观。
专题四 句 子
3. 用词语的不同意思分别造句。 如,“妈妈做的菜很有滋味。 ”这里的“滋 味”表示味道,请用它的另一个意思“比喻某种感受”造句:看到妈妈的鬓角又添了几缕白发,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真不是滋味。
专题四 句 子
4. 照例句仿写。
(1)用加点词仿写。 如,爱是什么?是全心的投入,是忘我的倾注,是纯真的洗礼,是勇敢的付出。 用加点词仿写一个句子:爱是什么? 是无私的奉献,是默默的关爱,是耐心的教导,是不求回报的付出。
(2)根据例句的特点仿写。 如:人生需要梦想的呼唤。 你懒惰时,它呼唤你勤奋;你昏睡时,它呼唤你清醒;你高傲时,它呼唤你谦恭。
典例 照样子仿写句子。
书是明灯,能照亮道路;书是阳光,能温暖心灵;书是 ________,能 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求用“书是……,能……”的句式仿写句子。 注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书像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例如:书是朋友,能彼此交流。 书是雨露,能滋润心田。 书是粮食,能充实头脑。
答案 例:朋友 彼此交流
专题四 句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