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八年级上册整本书复习试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 分)
1.字词书写与注音(6 分)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还没等观众从眼花 liáo( )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 地插进碧波之中。(《“飞天” 凌空》)
(2)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 chì( )热的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美丽的颜色》)
(3)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一着惊海天》)
(4)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回忆我的母亲》)
2.词语运用(4 分)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在演讲时目空一切,侃侃而谈,赢得了台下听众的阵阵掌声。
B. 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处心积虑,青丝变白发。
C. 小王同学在学校辩论会上引经据典、断章取义,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D. 鲁迅先生的很多杂文都是短小精悍,内容深刻,极富感染力和战斗力。
3.文学常识(4 分)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消息二则》的作者是毛泽东,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其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
B.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文章记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表达了他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C. 《三峡》的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其所撰《水经》,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
D.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信的一部分,全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多用骈句,韵律和谐。
4.名句默写(10 分)
(1)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2)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5)《三峡》中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句子是: , 。
(6)《答谢中书书》中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是: , 。
(7)《黄鹤楼》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5.病句辨析与修改(3 分)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B. 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些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
C.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 “网红书店” 凭借高颜值成为众多年轻人的 “打卡圣地”。
D. 为了防止疫情不再反弹,上级要求各学校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6.综合性学习(3 分)
八年级上册教材中有 “我们的互联网时代” 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个简要的活动方案,写出主要步骤。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一)阅读《三峡》,完成 7 - 10 题。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略无阙处 阙:____________________
(2)沿溯阻绝 溯: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乘奔御风 奔:____________________
(4)属引凄异 属: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文章结尾引用渔者歌谣有什么作用?(4 分)
4.请概括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4 分)
(二)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 11 - 12 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一句,“入户” 二字将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诗人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做伴,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惊喜的心情。
B.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与张怀民志趣相投,友情深厚,“亦” 和 “相与” 二词就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
C.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 “积水空明” 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 “藻、荇交横” 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动静结合,创造出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
D. 文章结尾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 二字,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上却饱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 “闲人” 的理解。(4 分)
三、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完成 13 - 16 题。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②“万岁!” 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③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也无怪他们疑惑。”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 分)
2.“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的原因是什么?(4 分)
3.“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这里的 “意见变化” 指什么?请结合全文,说说促使作者 “意见变化” 的原因有哪些。(4 分)
4.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 分)
(二)阅读《背影》选段,完成 17 - 20 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4 分)
2.选段中两次写到 “我” 流泪,分别表达了 “我” 怎样的情感?(4 分)
3.文中对父亲的外貌描写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有什么作用?(4 分)
4.选段中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一句,你如何理解父亲 “心里很轻松似的” 这种状态?(2 分)
四、名著阅读(10 分)
(一)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5 分)
他的身体是魁梧奇伟的,像老虎一样强悍。他虽然已是五十岁以上的人,还是非常健旺。他从来不会觉得疲乏。据说在长征中,他曾经携带许多伤兵。在未入红军以前,他的生活就和兵士一样简单。除了马,他什么都不放在心上。他真喜欢马。有一次,他得到一匹非常心爱、非常美丽的马。那匹马给敌人掳去。他追击敌人,终于把那匹马夺回!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2 分)
(2)文中的 “他” 指谁?请结合原著内容,简要概括他的性格特点。(3 分)
(二)《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它揭开了昆虫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请结合原著内容,举例说说你所了解的昆虫的生活习性。(5 分)
五、写作(50 分)
请以 “那一刻,我长大了”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不少于 600 字。
参考答案
一、1.(1)缭 (2)炽 (3)xián (4)chuò
2.D
3.A、D
4.答案:(1)山山唯落晖 (2)大漠孤烟直 (3)浅草才能没马蹄 (4)老骥伏枥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C
6.示例:
活动主题:探索互联网的利与弊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活动步骤:
① 确定分组,每组 5 - 6 人。
② 各小组通过网络搜索、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互联网在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的利与弊的资料。
③ 小组内整理资料,制作成 PPT 或手抄报。
④ 开展班级交流活动,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共同讨论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
⑤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二、(一)
1.(1)同 “缺”,空隙、缺口 (2)逆流而上 (3)飞奔的马 (4)连接
2.(1)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3.引用渔者歌谣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三峡渔民生活的艰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文学色彩。
4.夏季:水势浩大,水流湍急;春冬:清幽秀丽,趣味良多;秋季:林寒涧肃,凄凉哀婉。
(二)1.C
2.“闲人” 既指作者和张怀民具有闲情雅致,能欣赏到别人忽视的美景;又包含了作者被贬谪后的落寞、自嘲与感慨,虽有才华却无所事事,只能借欣赏月色来排遣内心的郁闷,体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三、(一)1.这句话运用反语,表达了作者对日本 “爱国青年” 歧视中国人的强烈愤慨,以及对弱国国民遭受屈辱的痛心与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深深的民族自尊心。
2.因为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作者看到中国人围观枪毙中国人时麻木不仁的表现,以及日本学生对这种场景的欢呼,让他意识到国民的愚昧和民族的危机,所以这欢呼声特别刺耳,刺痛了他的心。
3.“意见变化” 指作者决定弃医从文。原因一是作者在日本受到歧视,意识到弱国国民的艰难处境;二是看到中国人围观枪毙中国人时的麻木不仁,深感救治国民精神的迫切性,认为医学只能拯救人的身体,而文学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唤醒民众的觉悟。
4.选段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的欢呼与作者的 “刺耳” 感受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对国民麻木的痛心,使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加强烈,也引发读者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二)1.选段主要写了父亲在火车站为 “我” 买橘子,艰难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我” 看到父亲的背影后深受感动,流下眼泪。
2.第一次流泪,是看到父亲为 “我” 买橘子时艰难的背影,“我” 被父亲的爱深深感动,这泪中饱含着对父亲的感激;第二次流泪,是父亲离开时,“我” 望着他的背影逐渐消失,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不舍与牵挂。
3.这些外貌描写,一方面真实地描绘出父亲当时的穿着打扮,体现出家境的惨淡,父亲为家庭奔波的辛苦;另一方面,通过朴素的穿着,更能凸显父亲对 “我” 真挚的爱,他将最好的都给了 “我”,自己却如此简朴,这种爱深沉而无私。
4.父亲 “心里很轻松似的”,并非真的轻松,而是他为儿子做了力所能及的事,觉得尽到了父亲的责任,内心感到欣慰。他不想让儿子担心,故作轻松,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四、(一)(1)《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 斯诺
(2)“他” 指贺龙。他性格豪爽,口才出众,英勇善战,对马有着特殊的喜爱,关心士兵,生活简朴,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二)例如蝉,它在地下 “潜伏” 四年,才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蝉的幼虫生活在土中,吸食植物根部的汁液;成虫则吸食树汁,并且会在树上产卵。又如螳螂,它善于利用 “心理战术” 制服敌人,在捕食时,会摆出奇特的姿势,震慑猎物,然后迅速出击。这些都体现了昆虫独特的生活习性。
五、提示: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写作练习围绕多种记叙文主题展开,注重培养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如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成长感悟、塑造人物等。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写作技巧,书写个人成长经历与感悟的能力,与课后练习目标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