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课文简介:
本文是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
给司马光的回信。全文论点是针对司马 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致怨”的指责,辩白变法是正确的。文 章逐条反驳司马光观点,表示出作者坚 持变法,绝不动摇的决心。
教学目标:
1. 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 识。
2. 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点,学习作者针锋相 对进行驳斥的论证技巧。
3. 体会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邓小平是"中国二十一世纪改革
家”,而北宋也造就了一位改革家,那就 是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 川人(今江西临川),唐宋(散文)八大家 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 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 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等。
作家简介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
"王安石是要用新法搞得天下大乱!"
位于南京的王安石故居
文学成就
■王安石的论说文,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
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结构谨严,说理透彻, 语言朴素精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为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 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
王安石的短文,直陈己见,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形成了“瘦硬通神”的
独特风貌,如史论《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百字,然而层次分明,议论周密, 词气凌厉而贯注,势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
文,简洁明快而省力,亦记游,亦说理。
■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
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 鸣 " , 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
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 位置。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 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 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 王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大致可分为抒写情志和阐释佛理两类,"瘦
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其抒情词作,写物咏怀,多选空阔苍茫、淡远纯 朴的形象,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桂枝香●金陵怀古》 一词,豪纵沉郁,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共开豪放 词之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轶事典故
■ 拗相公
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
事。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 悔恨而逝。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
公'。"
三不足
■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却符
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将它归到王安石名下。“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 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 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 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 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清廉朴素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
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 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 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
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樊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 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 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不迩声色
■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
王安石问:"你是谁 "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 罢 , 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 那盘鹿肉丝吃光了。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 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 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结果,人们才发现,王 安 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
干锤百炼
■ 王安石作诗《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
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 "满” 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即“春风又绿江南岸”。
囚首丧面
■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王安石的这
些恶习众所周知。苏洵曾经描述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 首丧面而谈诗书”。
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韩琦任扬州知府,王安石为签判,成了韩琦的幕
僚。王安石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因此当差的时候多来不及洗漱装扮。韩琦以为王 安石夜夜寻欢作乐,就劝他不可荒废读书。王安石也不辩解,只是说韩公不能知我,
后来韩琦才发现王安石非常有才华。
· "答”,解释为"答复";
· " 司 马 " , 司马是复姓,指司马光;
· “谏议”,官名,司马光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
· "书",书信。
3、写作背景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有“布衣宰相”之美誉
的范纯仁(范仲淹之子)上书批评王安石“培克财利”,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 世人认为王安石变法“天下必受其祸”。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一-《 与 (王)介甫书》批评王安石变法“使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批评 王安石排斥异己,党同伐异。他还列举实施新法“侵官”、 “生事 ”、 “征利”、
“拒谏”、 “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司马光认为王安石 “不达政体,专用私见,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 其实伤国"。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
【补充文常】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 通史《资治通鉴》。拜相后尽废王安石新法。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配享宋哲 宗庙廷,画像入昭勋阁国家功勋图;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宋哲宗赐碑名为"忠清粹德"。死后,哲宗将他葬於高陵。灵柩送往夏县时,京城的人 们罢市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去参加祭奠,街巷中的哭泣声超过了车水马龙 的声音。等到安葬的时候,哭的人非常真诚,仿佛是在哭自己的亲人。岭南封州的父 老们,也都纷纷祭奠司马光,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他的像来祭祀他,吃饭前一定要先
祭祀他。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二、预习检测
1、字音
游处 (chǔ ) 强聒(guo) 重 (chóng) 念
难 (nàn) 壬 (ren) 人 胥 (xū) 怨 怨谤(bàng)
2、成语积累
兴利除弊: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无所事事: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
三、初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
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 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 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 自辨。重念蒙君 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 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某:古人在书信上用“某”来代替自己
的 名 。
见恕:谅解我。 “见”用在动词前面 表示对我怎么样。如“慈父见背”“见 谅 ” 。
鄙人王安石敬曰:昨天承蒙您来 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 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政事常常 不一致,所持的政治主张大多不同的 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在您耳边唠叨 不休,最终也必定不被谅解,所以只 是很简略地回复书信,不再逐一替自 己辩护。又想到承蒙您一向看重和厚 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鲁莽草率, 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 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第1段:写信缘由一一为什么写这封信
品读第一段
概括第 一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和目的。
(因为二人之间有分歧,所以 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 辩的,尤其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 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 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 如今您来信用来指教我的,认为我 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 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 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 怨恨和诽谤。
第2段:驳斥谬论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 名实,名实已明,而 天下之理得矣。今君 实所以见教者,以为 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以致天下怨谤
也。//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 命令,在朝堂上公开商议和修订法 令制度,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 执行,这不算是侵犯官权;施行先 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 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 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批驳错 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 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 那本来预先知道会这样的。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
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 为wéi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 除弊,不为wéi生事;为wèi天下 理财,不为wéi征利;辟邪说,难 壬nàn ren人,不为wéi拒谏。至 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品读第二段
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 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二段层次提纲
1、提供推理前提(原则) (论证的立足点)
2、摆出对方观点
3、逐一驳前四种说法
4、指出无须驳"致怨谤"
针锋相对无所畏惧
可按此思路背诵
批驳谬论
本段分析:如何驳论
· 开头先确立反驳的原则: “儒者所争,
尤在于名实”,名实之争;然后抓住对方 的论点(以致天下怨谤也),树起反驳的标 靶;再逐一反驳司马光加给自己的罪名, 要言不烦,理直气壮,反驳有力。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 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 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 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 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
之,则众何为wèi而不
汹汹然 //
指出当时的社会状况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不是一天
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念国家大事、附 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 好事,皇上想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 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 的)力量来帮助皇上来对抗他们, (这样 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 吵大闹呢
第3段:分析原因 为什么要变法 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 怨啊,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反对而已; 盘庚不因为有人抱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 的计划;考虑到适宜就采取行动,认为 正确而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反悔的缘故啊。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 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而施 恩惠给这些老百姓,那么我承认(自己 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 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
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盘庚之迁,胥xu怨者民也,非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wèi 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 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 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 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 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 至!
作用: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
思考:引用“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
品读第三段
概括第三段的主要内容:
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 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 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 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 不 满 。
3.作者引用“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 的意图是什么
作者引用“盘庚迁都”的历史典故意 在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
第三段层次提纲
1、指出士大夫的现状
2、举“盘庚西迁”的史实论证
3、以退为进反驳
可按此思路背诵
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态度坚决措辞委婉
析原因
· 第4段:书信常规结尾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 无由:没有缘由。
· 不任:不胜。
· 区区:拳拳,专诚、恳挚的意思。
翻 译 :
没有缘由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课堂总结
文章结构
第一段:说明写此信的原因。
(具道所以:说明推行新法的缘由)
第二段: 从“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出发,反驳司马光对变法 的指责。
(如何反驳:既据实反驳又据理反驳)
第三段: 指责反对派无所作为的思想,表明坚持改革的决心。
二、问题探究
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结合课文分析其反驳的方法有哪些
明确:(1)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2)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 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 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
(3)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 也 ,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思 考 :
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本文中哪些地方体 现了他非凡的政治胆略
· (1)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 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非凡的胆略。
· (2)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 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 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一种直言不讳的勇气。
· (3)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 (4)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使用“何为而不汹汹 然 ”之类的强烈反诘语气。
课堂
总结
文章结构
第一段:说明写此信的原因。
(具道所以:说明推行新法的缘由)
第二段:从“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出发,反驳司马光对变法 的指责。
(如何反驳:既据实反驳又据理反驳)
第三段:指责反对派无所作为的思想,表明坚持改革的决心。
论证过程(书信体驳论文)
1. 中心论点:
反驳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2. 论据:
理论论据:名实相符的原则
效果:使反驳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原则基础之上。 事实论据:①新法的实际情况;②盘庚迁都。
3. 论证方法: ①提出“名实相符”的原则。
既据实又据理反驳 ②说明反对派指责的罪名和实际不相符。
实际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
名实不符
儒家的观点要名实相符, 论题的观点就被驳倒了。
名 义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 以致天下怨谤
· 以授之于有司
· 以兴利除弊
· 以膏泽斯民
·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介词,因为】
【表结果关系,因而,因此】
【表顺承关系】
【来,用来】
【来】
【介词,把】
【连词,来】
文言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以
· 不为侵官 【算作,是】
· 未能助上大有为 【名词,作为】
· 为天下理财 【介词,替,给】
·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
·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介词,因为】
· 守前所为而已 【动词,做】
为 wei 作介词。替,给;表目的;表原因;对,向
wéi
①作动词。做;当作;变成;是;治理,处理
② 作介词。被,表示被动。
③作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如:何以伐为
为
而议事每不合 【名词,事情】
如 日 今 日 当 一 切 不 事 事 【动词,做,从事】
·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那么 】
· 某则以谓
·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事 则
一词多义
【 却 】
【 那 】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故今具道所以
·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 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 度义而后动
【缘故,原因】
【 所 以 】
【名词,制度,法度】
【名词,计划,主张】 【动词,考虑,揣度】
故 度
一 词多义
· 通 假 字 :
· 1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 自辨【通“辩”,辩解】
·2 .于反复不宜卤莽 【 通 “ 鲁 ” , 鲁莽 】
·3 . 故今具道所以
【通
“俱”,详尽或全面】
古今异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义
· 【古义:私下,谦词;今义:偷窃】
·2 . 虽欲强聒
· 【古义:即使,表假设;今义:表转折,虽然】
·3 .不复一一自辨
· 【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4.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 【古义:小,谦辞,情意诚挚;今义:今常用作数量极少】
·5.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 【古义:只是;今义:特别,特殊】
·6.于反复不宜卤莽
· 【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
·7.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 【古义:又想到;今义:想念,思念】
古今异
义
· 1 . 以膏泽斯民
· 【名作动,施加恩惠】
·2 .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 【形容词作动词,谄媚,讨好】
·3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 【名作动,做,从事,办理】
·4 . 以兴利除弊
· 【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业;有害的事情】
词类活用
1.判断句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以授之于有司,不为
侵官;(加点的“为”译为“是”表判断)胥怨者,民也(……者,……也
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
(2)受命于人主(“于人主”作状语后置)
4.宾语前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应为"为何")
5.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
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
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
冀君实或见恕也。
译文:又想到承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鲁莽草率,
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
矣 。
译文: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 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
· 3、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译文:所持的治国方法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 4、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译文:批驳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 5、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译文:至于那么多的怨恨诽谤,那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
会这样的。
6、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
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译文: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
公开商议和修订法令制度,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 吏去执行,这不算是侵犯官权。
1.下列各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A.某启:昨日蒙教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B.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C.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邹忌修八尺有余
D.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 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 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 “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够为 善”这一一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 的不满 。
D.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
司马光见面的歉意。
3.下列各句不属于王安石变法的一项是:A
A、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辟邪说,难壬人
D、为天下理财
A.第一段是向对方解说上次回信简短而这次又“具道所以”的原因。
B. 第二段是取守势,针对司马光来信的指责进行辩驳。先高屋建瓴地 确立了一条双方均应遵循的议事原则:名实相符。
C.第三段转守为攻,批评当时保守势力的流弊,表明自己将大有作为。
D.第四段以自谦结尾, 不失赠答之礼。
4.对本文的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