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2《六国论》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2《六国论》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4 10:2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东周战国时期六国为什么被灭
汉代贾谊说因为“仁义不施”!
唐代杜牧说因为“不爱其民”!
北宋苏洵提出了一个新的角度。
他认为六国败亡的关键是“弊在赂秦”!
他为什么这么说 他说的有道理吗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六国论
宋 · 苏洵
六 国:除秦国以外的六个国家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 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 一般有两种,即 政论文和史论文。 政论文主要用于发表作 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史论文主要通 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 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倒装句, 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 六国失败的原因。
题解
1.
2.

3.
战 国


都 江 堰
○ 蜀
成 都
0-



邯郸

天 梁
开 封
新 郑





百 江















重 庆号
1 1 0 2 2 0 千


江 陵 西 北
长平
高 平 西 北




东 北


的 心

南 阳
洛 阳 东O 郑

0
n 长
临 演 搏
弓 5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
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
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
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
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 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 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 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了解作者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
"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
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
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后人因其子苏轼、
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 ,将他
三人合称"三苏" ,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著有《嘉祐集》 ,本文选自《嘉祐集 ·权书》。 《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 的第8篇。
了解作者

>北宋建国后的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
大小六十余战,负多胜少。
>苏洵生活的年代,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 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 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 立“澶渊之盟”。
>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 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 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
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 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写作背景
字词正音
· 六国互丧( sàng) 率 ( shuài)赂秦也
· 暴 ( pù ) 霜露 思厥( jué) 先祖父
· 泊 (jì) 牧以谗诛 如弃草芥( jiè)
· 与( yǔ) 嬴而不助五国胜负之数(shù)
· 食之不得下咽(yàn) 革灭殆 (dài) 尽
· 燕 ( yān) 赵之君
■ 文本研读
第一段
六 国破 灭, 非兵 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 秦 。
判断句。
破灭:灭亡 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兵:武器 赂 :(割地)贿赂
利:锋利
弊:弊端
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 不好,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而 :连词,表因果关系。
亏 :亏损。
道 :道理,原因。
译 :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 这是灭亡的原因。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不定代词, 有人。
互丧: 彼此相继灭亡。 互 ,由此及彼。 率 :全都, 一概。
耶 :吗 。
译: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
赂秦国吗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完:形容词作动词, 保全。
译文: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 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 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 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曰:不赂者以赂 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以 :因为。 丧 :灭亡。
盖 :承接上文,表示原因。
判断句。
“ 也”表示判断。
文本解析
本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是从哪两个方
面加以论述的 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总领全文。作者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在结构上具有引领下文、统摄 全篇的作用。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分论点一
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论点二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中心论点
①赂秦而力亏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总
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故曰:弊 在赂秦也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 文本研读
第二段
译文:秦国凭借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 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 城 池 。
以 :凭借 。
攻 :攻战。
取 :取得。
则 :就 。
获 :获得。
邑 :小城镇。
城 :大城池。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 得,与战胜而得 者 ,其实百倍;
较 :比较。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字结构)
而:连词,表因果关系。
其实:它实际数量。“其”代秦之所得。
译文: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 的土地比较,它的实际数量多到百倍。
译文: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
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它的实际数量也多到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
本来就不在于战争了。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
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 固 不在战矣。
所亡:所丢失的土地。
所:所……的+名词
其实:它实际数量。 “其”代诸侯之所亡
则:那么
欲:想要。
患:担心的。
固 :本来。
思:回想。
厥:相当于“其”他们的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祖父:祖辈和父辈。
暴霜露:曝(于)霜露, 译为,冒着霜露。
译文:回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 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来 把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以:相当于“而”,才
视:看待。
举:拿。
以:把
芥:小草。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然 后得 一 夕安 寝。起视
四 境 ,而 秦兵又至矣。
割:割让。
然后:这样以后。
安:安稳。
寝:休息,睡觉。
而:可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译文: 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 ,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 (第二天) 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弥、愈:更加。
厌:通“餍”,满足。 判:确定,断定。 奉:献,送。
译文: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残
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 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 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
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由上文引出下文结果,以致,以至于
颠 覆:灭亡。 以: 用 。
固:本来。 事:侍奉。
宜:应当,应该。 得:得当,适宜
译文:以至于灭亡的结局,道理本来应当这 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 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对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
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
文本解析
第2段内容印证了第一 自然段中哪句话 用了哪些论 证方法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文本解析
本段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体现在什么地方
数量上
对比论证
程度上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 引用论证
战胜而得
战败而亡
创业之艰
地有限
奉繁
薪不尽
受贿所得
贿赂所亡
割地之易
欲无厌
侵急
火不灭
对比
文本解析
本段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体现在什么地方
数量上
对比论证
程度上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 引用论证
战胜而得
战败而亡
创业之艰
地有限
奉繁
薪不尽
受贿所得
贿赂所亡
割地之易
欲无厌
侵急
火不灭
对比
■ 文本研读
第三段
齐人未尝赂秦, 终继五 国迁 灭,何哉 与 嬴而不
助五国也。
终:最后。 继:随着、跟随
迁灭:灭亡。 迁:改变。
……也:判断句 与:亲附、亲近。
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 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齐国 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 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既: 已 经 。 始:开始,起初。
免: 幸 免 。 义:坚持正义。名词作
动词 。
译: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 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 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 而不贿赂秦国。
2025-4-11 30
译: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 就是用武力对抗的结果。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 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了
祸 患 。 31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
丹以 荆 卿为计 ,始 速祸焉。
效 :效果,结果。
为:作为
速:招致。
斯:这。
以:用
始:才。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 者再,李牧连却之。
于:跟、与。 再 :两次。
而:连词,表并列关系。
却:使… .. …退却,译为击退,使动用法。
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句, “赵尝于秦五战”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 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 续击退了它。
2025-4-11 32
泊....诛:被动句。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 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 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
2025-4-11 33
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 也。
谗 :小人的坏话。
而:却,连词,表
转折关系。
泊 :等到。
以:因为。
为:成为。
向 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
不行,良将犹在 ,
向使: 以前假如。 犹 :还 。
附 :亲附,依附。
译:当初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
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 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还 活着 ,
2025-4-11 34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
有 可 以不 赂 而 胜 之 之 势 。
夫 :句首发语词。 而 :却 。
势 :势力,力量。 犹 :还 。
于 :比 。 可以: 可以凭借。
译: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 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苟 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 事,是
又在六国下矣。
译 :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 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苟 :如果。
以 :凭借。
从 :追 随 。
故事: 旧例。
是 :这 。
借古 讽今
(六国破亡) (在六国下)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王朝
要以古为鉴,不要对契丹和西 夏屈辱求和。
文本解析
第5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并 列)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第四段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第五段
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不赂
者 以
赂者

(第三段)
分总
(递进)
弊在赂秦
赂秦 力亏
文章结构
(第二段)
讽今
过渡
引古
总分
第 一 段
本文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对
比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充分论 证了六国破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 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 对辽、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苏洵 《六国论》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 人,论断斩钉截铁,巧妙地使用了 多种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 有表现力。
明晰主旨
评论的内容
引述史料,带有夸张,评论国家灭亡的
原 因 。
写作的目的
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
对作者所处朝代对帝王进行规劝。
比较阅读
《六国论》《阿房宫赋》
相同点
《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
《阿房宫赋》是文赋。
《六国论》讽喻对契丹、西夏不当的供奉; 《阿房宫赋》讽喻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阿房宫赋》是在大量叙述史实的基础 上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六国论》 直接提出观点,用史实作论据论证论点。
比较阅读
《六国论》《阿房宫赋》
不同点
文章立意
结构
文体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