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新课导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读名言 谈体会
生为尊严,生为自由
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我们来看看孟子会如何选择。
新课导入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教育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作者简介
“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 恻隐之心 )、羞耻心( 羞恶之心 )、
恭敬心( 恭敬之心 )、是非心( 是非之心 )。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作者简介
①故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干)
②所恶(Wù,动词,厌恶)
③箪(dān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④羹(gēng 汤)
⑤蹴(cù 用脚踢)
⑥为宫室之美(wèi,介词,为了)
⑦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yú 通“欤”,语气词 )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sàng)耳。
读准字音节奏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读准字音节奏
鱼,我所欲 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所想要的
也
同时得到
表并列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于生者,故不 为 苟得 也;
超过
表比较
所以
做
苟且偷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 辟也。
讨厌,憎恨
死亡也是我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有超过死亡的事情,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祸患
同“避” ,躲避
如使 人 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 可 以 得生者 何不用 也?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
假如,假使
取独
没有
那么
可以
用来
保全生命的手段
表反问
使 人 之 所恶 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假如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方法,什么不可以做呢?
假如,假使
取独
没有
由 是 则生 而 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采用这种方法就可以生存,可是有人却不用它;采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可是有人却不用它。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因此,他们所喜欢的有超过生命的,所讨厌的有超过死亡的。
采用,根据,凭借
这种方法
表转折
因此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 勿 丧 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不仅
这种心
代“是心”
不
丧失
罢了
一箪食,一豆 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可以活下去,不吃就要饿死。
不
它
呼尔 而 与 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 不屑 也。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踩踏过给他,即使乞丐也轻视不肯接受。
吆喝
给
他
的
不
踩踏
轻视不肯接受
表修饰
万钟 则不 辩 礼义而受之,万钟 于 我 何加 焉!
(可是有的人)对于优厚的奉禄,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优厚的奉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同“辨”,辨别
优厚的俸禄
有什么益处
对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 我 与?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为了
的
侍奉
同“德”,感激,感恩
同“欤”,语气词
乡 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 为 之;
先前为了“礼义”, 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同“向”,先前,从前
为了
接受
先前为了“礼义”, 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先前为了“礼义”, 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却接受了。
是 亦不可以 已 乎?此 之 谓 失其 本心。
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这种做法
停止
人的羞恶之心
取独
叫做
1、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同
同
同
同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所识穷乏者得我
(4)乡为身死而不受
辟
避
辩
得
乡
躲避
辨
辨别
德
感恩、感激
向
先前、从前
同
与
欤
语气词
翻译各句
(1)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2)(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3)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4)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2、古今异义词
例句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一箪食,一豆羹
(3)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
今义
代词,这种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形似高脚盘。
益处
表判断,与否相对
豆类植物
增多
(4)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能够用来
能够
古代的一种量器
计时器具
翻译:
(1)不只是贤人有这种心
(2)一碗饭,一碗汤
(3)这样的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4)那么凡是能够用来保全生命的,什么(方法)不可以用的呢?
3、一词多义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二者不可得兼 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今为宫室之美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呼尔而与之
呼尔而与之
名词,生命
动词,保全生命
得到,拥有
同“德”感激
比
对于
表转折,却
表修饰,不译
动词,做
介词,为了
代词,他
助词,的
代词,这件事
同“欤”,语气词
动词,给
4、重点实词
(1)生,亦我所欲也
(2)故不为苟得也
(3)所恶有甚于死者
(4)故患有所不辟也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7)贤者能勿丧耳
(8)蹴尔而与之
(9)乞人不屑也
(10)妻妾之奉
(11)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12)是亦不可以已乎
想要,喜爱
所以
讨厌、憎恨
祸患、灾难
假如、假使;
超过、胜过
采用这种方法
丧失
踩踏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侍奉
穷困
停止
(1)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
(2)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3)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
(5)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7)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5、重点虚词
用法\意义
句子翻译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2)蹴尔而与之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修饰
连词,表顺承;就
因为这样(按照这种方法)就可以生存却不采用
踩踏后给别人吃
(6)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5)乡为身死而不受
表示并列,不译
表示转折
表示顺承,就
就放弃鱼而取熊掌。
助词
行道之人弗受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代词
呼尔而与之
人皆有之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之
的
不译
他
指羞恶之心
指不辨礼义而接受万钟这件事
介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动词: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故不为苟得也
为
为了
为了
做,接受
做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
“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6、特殊句式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呢?
中心论点:舍生取义。(原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价值低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更加生动形象,简明自然。
细读探究
开头讲到鱼和熊掌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引出中心论点。
用鱼和熊掌的选择,比喻论证生与义的选择,得出“舍生取义”的观点,使论证通俗易懂,同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是如何逐层论证中心论点的呢?结合课后习题一仔细思考。
细读探究
反面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提出论点:舍鱼取熊掌——舍生取义
细读探究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勿失其本心
对比论证
正面: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反面:不辨礼义而受万钟
义重于生
生重于义
不失本心
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于死者——不辟
正面
精读揣摩
1.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能做到舍生取义?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所欲”指“义”,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3.“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所恶”指“不义”,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4.“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
孟子认为人有四种本心,本文侧重讲“羞恶之心”(廉耻之心、向善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
精读揣摩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性本善
6.“贤者能勿丧耳”,在《富贵不能淫》中孟子有几句话是论证“贤者”不失其“本心”的,这几句话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已”。
精读揣摩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一种什么行为?
“见利忘义”的行为。
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不辩礼义地接受万钟的结果如何?
失其“本心”。
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请依据原文回答。
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是心”“本心”都是指羞恶之心。
精读揣摩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本文论证结构
首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次,通过生与死 正反对比 论证,得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结论。
接着,以 乞人不食嗟来之食 为例,从正面论证观点。最后,以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为例,从反面强调了不舍生取义就是丧失本心,再一次论证了观点。
1.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课堂练习
2.《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 。
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3.含“义”的成语:
义不容辞、义愤填膺、义无反顾、义正辞严
观点:舍生取义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填空:
1、本文出自 ,孟子, 时期鲁国人,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四书”: 、 、 、 。
《孟子.告子上》
战国
儒家
《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
课堂练习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但我)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保全生命的,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
但我所讨厌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德的人
能够不丧失罢了。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踩踏着给他,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的感激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吗?这叫做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课堂总结
文章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1、逻辑严密,层层深入,通俗易懂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写作特色
2、善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说理透辟。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3、大量使用排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富有文采和气势。
孟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请列举出历史上“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
文天祥: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领兵抗元,兵败被俘。文天祥面对元统治者的软硬兼施、恩威并用,毫不动摇,誓死不降。文天祥曾写《过零丁洋》以明志:
拓 展 延 伸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舍生取义
孟子周游列国,却并非求官,而在于行“道”,所以有《孟子将朝王章》,对于齐王的非礼之召给予回击,表现出傲岸的个性。孟子虽然不视金钱如粪土,却也不追财逐利,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千古多少文人虽然在封建专制的重压下却都能保住气节,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舍生取义
谭嗣同,他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有人说他愚昧,而事实上,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
舍生取义
西汉,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舍生取义
战国,屈原,看着楚国的大好河山一点点的被吞啮,看着那一群奸佞小人为了一己荣华谄媚楚王,至国家于不顾。此情何堪?他决不愿同流合污,最后在绝望之中毅然决然的投入汨罗江。我理解此时的屈原,他是带着对楚国的无限眷恋,带着对楚国人民无限的爱离开了这个他曾热恋过的世界。他知道与其卑躬屈膝的活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是的,屈原的躯体是随着滔滔的江水流逝了,可他的浩然正气却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