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6课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劫难(jí) 绚丽(xuàn) 束缚(shù) 分崩离析(bēng)
B.指摘(zhāi) 拙劣(zhuō) 奠定(diàn) 暴风骤雨(jù)
C.襁褓(qiǎng) 肤浅(fū) 目睹(dǔ) 相辅相成(fǔ)
D.萦绕(yín) 枷锁(jiā) 挚爱(zhì) 行将就木(xí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崩溃 纯碎 担惊受怕 朝气蓬勃
B.恐惧 擅长 切实可行 奥林匹克
C.崭新 凋榭 一事无成 针锋相对
D.羞愧 鲁莽 含包欲放 享誉世界
3.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声中,王林同学首当其冲,率先跑到终点,为我班赢得了荣誉。
B.在科幻迷看来,作者能否在小说中自圆其说,是影响小说成败的因素之一,而这,比天马行空的想象更难。
C.他虽已行将就木,但还是心心念念着祖国的建设事业。
D.世界和平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任何企图使世界分崩离析的想法都是错误的。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以简约之美呈现了“中国式浪漫”__①__开场时,孩子们手持雪花灯,点亮地上的“冬”字会徽,符合元宵节“闹花灯”的传统习俗;传统的中国结图案依然亮眼,每一根丝带都可以独立成结,而许多根不同的丝带也可以共同编织,即“美美与共”__②__“缅怀时刻”的环节同样令人感动,365位演员怀抱“发光柳枝”演绎着中国人传承千年的“惜别怀远”“折柳寄情”。总之,冬奥会闭幕式中传统节日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赢得了各方点赞。
4.根据语境,①②处所用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①—— ②, B.①。 ②;
C.①—— ②; D.①。 ②,
5.根据语境,画线句子作为总结句表达欠妥,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下来。
6.一位同学阅读材料后拟写了一副对联,他不能确定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__①__丝带红红火火__②__美美与共
下联:__③__柳枝切切依依__④__和合共生
A.闪闪 编织 条条 演绎
B.条条 演绎 闪闪 编织
C.条条 编织 闪闪 演绎
D.闪闪 演绎 条条 编织
7.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春节晚会现场,李明很激动地说:“我很高兴为大家朗诵一首小诗,请大家认真聆听。”
B.同学发来短信,邀请你到他家吃饭,你回复:“感谢你的邀请,我一定按时光临寒舍。”
C.小刘到书店买到了梦寐以求的书,临走时,店老板说:“谢谢惠顾,欢迎下次光临。”
D.假如你穿越到三国时代,见到了诸葛亮,你说:“今日得见先生,足下三生在幸矣!”
8.下列对本文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作者顾拜旦是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B.本文是顾拜旦在1919年4月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大会上发表的演讲。
C.作者认为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是勇气。
D.本文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奥林匹克精神使人养成平和自信的品德,包括并超越了一般体育运动,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属于大众的。
9.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其作用。
(1)有什么名义能将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呢?
(2)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10、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举办后,班上举行了介绍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个主题。
请你仿照示例,再设计两项介绍活动。
下图中的冰墩墩是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雪容融是北京冬残奥会的吉祥物,你更喜欢哪个吉祥物形象?说说其设计的巧妙之处。
(4)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举办后,有人想拟写对联赞美本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他已经想好了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上联:盛世中华,冬奥会龙吟虎啸;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之前我曾提及1914年6月所举办的周年庆典。当时我们认为,我们庆祝的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完美实现。然而今天,我的印象反而是我正目睹它再次含苞欲放。一项运动,倘若只有有限一部分人被包含在内,在当今时代又怎能称得上完美呢 在当时,有这么多人可能确实是足够的,但今天则不然。它必须要面向大众。的确如此,有什么名义能将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呢 有什么样的贵族特权能令一个青年人身上的形体美、肌肉力量、锻炼的毅力以及获胜的意志非得同他的家谱或钱包挂钩呢 上述种种毫无法律依据的矛盾,存活在萌生它们的这个社会秩序里。在野蛮的军国主义协助下的极权姿态,给了它们致命一击。从道义上讲,这反而是可以自圆其说的。
面对一个需要用基本原则来整顿的全新世界,某些过去一直被视为乌托邦的原则,如今却变得切实可行。人类必须吸收古文明遗留下来的全部精华,用以构筑未来,其中就包括奥林匹克精神。当然,仅靠奥林匹克精神,并不足以保障社会层面的和平以及更公平、公正地分配人类生产劳动,分配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消费必需品,甚至不足以向青少年提供与他们的能力相当而与其家庭出身无关的才智培训机会。但是,奥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今天我们要为它奠定基础。
11.“当时我们认为,我们庆祝的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完美实现”,“当时”能否删掉 为什么
12.文中说“在当时,有这么多人可能确实是足够的,但今天则不然”,这说明顾拜旦提倡什么精神
13.作者认为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应该是什么
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坚定是生命的黄金
韩 青
①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随声附和,走着别人的路,重复着别人的生活,一言以蔽之,他们缺少独立思考、独立精神和独立人格,缺少人之为人的那份坚定。没有坚定,人就会随便更改方向,而一个随便更改方向的人,随时可能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甚至不归路。
②坚定,需要独立思考和独立精神;坚定,是我们心灵的长城。有了坚定,我们就不怕外来的一切干扰。《五灯会元》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法常和尚是大师马祖道一的徒弟,学成后就长住大梅山,并在那里传法。马祖道一听说后,就叫自己的一位学僧前去问法常:“你在马祖那里学习,都悟到了些什么啊?”他回答道:“‘即心是佛’,所以,我就来这里讲解佛法了。”学僧说:“可是,最近大师讲‘非心非佛’。”他听了,微微一笑,说:“这老汉还在迷惑扰乱人。他说他的,我讲我的就是了。”学僧回去一一报告给大师,大师听了,拊掌大声称赞说:“大梅山的梅子熟了啊。”正是坚定,使法常赢得了声誉,否则,他可能会成为一个没有主见的人。
③坚定,要依据事实,要在对事实正确理解、科学分析、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容斋随笔》中提到这样一件事,当年,隋文帝进攻陈朝,大军已经来到江边,而陈朝的都官尚书孔范对陈后主说:“长江是天然屏障,自古以来分隔南北方,今天敌军难道能够飞渡吗?”陈后主以为他说得正确,也就没有严加防范,结果兵败亡国,孔范也流落到偏远地方。孔范的错误,就在于脱离事实,自以为是,盲目坚定。可见,对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要随意判断,轻易下结论。盲目的坚定,只能害人害己。
④坚定,需要独立的人格,在该坚定的事情上,必须坚定。当年,林肯竞选总统时,几个朋友从某个会场给他发来电报,告诉他当总统还差两票,但只要他在当选总统后能给他们两个人在国会中谋个位置,那么票数即可额满。他回答道:“这不是交易,我绝不许可。”如果没有这样的坚定,他也不会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总统,他的名字也不会在美国历史上熠熠生辉。
⑤如果在该坚定的事上,不能做到坚定,那么这样的人就变得不再完整。也许有人会说,管他完整不完整,只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就行了。这种利益至上的人,十有八九是一些名利之徒,在他们的世界里,根本没有什么真理,如果有,那也是关乎利益的东西。说实话,这样随意改变自己做人的原则、底线的人,他们早已游离在真、善、美的世界之外,甚至已经游离在人的意义之外,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的人,自然没有什么境界了。
⑥著名作家张炜说:“写作是一种心灵之业,要始终听从内心的指引,更是追求真理的一种方式。”坚定也是这样,源于心灵,听从心灵,更是对真理和世间美好的捍卫。有了这样的坚定,不管是怎样的私心杂念还是五彩缤纷的诱惑,都不能改变它,因为有它当关,万夫莫开。
⑦由此可见,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有了它,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美好,更高贵,也更有价值和意义。
(选文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梅山的梅子熟了啊。”这句话含意丰富,表面上是说梅子成熟了,实际上是说法常已经悟道并有了独立的见解。
B.第③段引用孔范的事例,论证了要多做有把握的事情,对没有把握的事情要正确理解、科学分析和综合评估的观点。
C.第④段举出林肯竞选总统的事例,旨在阐明在应该坚定的事情上,一定要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保持独立的人格。
D.利益至上的人大多是名利之徒,为了利益,可以随意改变做人的原则,是游离在真善美之外的没有境界的人。
16.下列与文中“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这个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战国时期的屈原,能够在浑浊的世道中不随波逐流,“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其人格和行为的真实写照。
B.《我最好的老师》中的怀特森老师曾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C.文天祥被俘后,抵制各种诱惑,在《正气歌》中写下“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的句子,以表明心志。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坚持刻苦研习,正如他自己所说:“吾务斯道,废寝忘餐。”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17、文章第⑦段,作者为什么说“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请结合全文回答。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匠人与大师
① 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 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 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奖。
④ 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而成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 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 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作者:梁衡)
18、统观全文,匠人与大师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9、第⑤段中,划线句“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该怎样理解?
20、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楼观竹
肖复兴
一辈子没有看过这么多品种的竹!
以前到成都,也曾来过望江楼,似乎没注意到这里有这么多品种的竹。那时,走马观花,只注意薛涛井、崇丽阁、吟诗楼等游人烂熟的去处。其实,还是那些竹,那时悄悄站在这些风光万年且穿凿附会的景点身旁身后,它们不说话,甚至连悄悄提醒我一下都不曾有过。然而人和自然本有天然的感应,如同人与人一样,息息相关或心心相印。
望江楼实在应该叫竹园更贴切。这里拥有一百多种不同品种的竹,可谓洋洋大观,令人叹为观止。只有到望江楼来,才可以看到竹的丰富、竹的多姿、竹的力量、竹的气韵。任何国画、哪怕是郑板桥价值连城的名画中的竹,也相形见绌。或许可以这样说,艺术可以将其他植物升华而使其更为美妙绝伦乃至魅力永恒,比如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睡莲、八大山人的柴藤、白石老人的牵牛花。而竹,总没有任何一种艺术抵得上真实竹的气度与张力。在我看来,几层竹叶,几竿细竹,可以做袖珍画幅,却难描竹的精魂。竹,是群体的而不是个体的。一根竹,可以做拐杖或晒衣竹竿,却已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竹子。
望江楼的竹是精心挑选出来的三军仪仗队,潇洒不凡。进得门来,道两旁交相掩映成一道竹荫,阳光淌下来都变成绿色的,宛如行走在一条浓绿如黛的河上,那是观音竹。步入园后,一排排茅杆上布满绿色的细纹,左右对称,亭亭玉立,风轻轻地摇,叶飒飒地响,宛如手持绿弦弹奏着莺歌燕语的乐队,那是琴绿竹。
罗汉般肥硕叶的,是矮竹。剑锋般笔挺叶的,是箸竹。细细椰树般苗条的,是筇竹。粗粗钟馗般模样的,是蛮竹。透明宝石绿的,偏偏起了个粗犷的名,叫罗汉竹。一丛丛麻一样乱成一团的,偏偏起了个秀气的名,叫红舌唐竹。一叶竹,并非名符其实,不过是竹竿细长如长颈的脖子,蛇吐信子般吐出一片又一片细长的叶子。佛肚竹,倒是恰如其分,竹节短粗隆起,颇似鼓起一个个笑弥勒的肚皮。花头吊绿竹,绿色竹竿上布满绿色的纹络,本色的心本色的美。勒竹,绿叶在风吹来时一边倾倒簇拥着,热情如同黄山的迎客松。水竹,像水做的女人,披散着长发如瀑的竹叶。天明竹,像天上的云朵,飘飘逸逸、洒洒脱脱,将竹叶任意挥洒如同云卷。
人面竹,已经远不像人面了,隆出一面的竹节倒像是脖颈上鼓出的肿瘤。这怪不得它,据说满四川只有在江安那一座山那一面坡那一丛竹中长的竹,因为山坡接受阳光养分的差异,方才一面长得慢而另一面长得快,快的便长成人面。而只要将它移植出那片竹林那面坡那座山那个江安城,人面便变异成肿瘤。它的志气让人佩服,它的苦恋执著,让人觉得强于人——风车般易于随风运转的人心,守不住那一面坡那一座山的寂寞与清凉。
没能见到方竹。据说它竹竿通直,呈正方形,竹鞭地下横走,竹叶针状纷披,终年青翠欲滴,且不易虫蛀。真是一身好品性,虽不如其它竹那样易于编织成竹编用品或玩具,却以有棱有角,性格突兀而令人服膺。在周围尽是圆节竹林面前,像是凛凛的汉子而一扫脂粉温柔。或许人世间看得见的物质,与看不见的欲望,一起急于膨胀,精神早已萎顿成一个干话梅的核;人的骨气、人的品性、人的道德、人的性格,早已磨钝成圆圆的鹅卵石。为了鼻尖下一点蝇头小利,为了帽翘上一点官衔轻重,为了衣袋里一点钞票薄厚,即可如蛇-样屈膝,即可如草一样躬腰,即可如狗一样汪汪叫着扑向抛来的一根骨头……还指望去寻找、去观看方竹吗?
最不明白的为什么叫甜竹、叫苦竹,莫非真的甜、真的苦不成?朋友告诉我苦竹甜竹并不是它们的学名。人竹共生,相依为命,竹为人,人为竹。偶然之间人用甜竹提酒,酒甜且香,便唤它叫甜竹;人用苦竹蒸饭,饭苦且涩,便唤它叫苦竹。我摘了一片苦竹叶,放进嘴里一嚼,果然味清苦:又摘了一片甜竹的叶,果然味微甘。我得佩服竹世界的浩瀚,应有尽有。我想它们在遥远的过去,或许并没有如此甘苦之分,而是漫长时光的作用,才产生今日的变异。因此,我有理由相信,今日的甜竹一定也可以变为苦竹;同样,苦竹也一定可以变为甜竹;只是它们都需要时光这种东西的磨洗和考验罢了。它们当中有耐得住性子的,便可以修成正果。
人竹共生,人竹之间确实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否则人不会把自己的情感好恶如此紧密地加之于竹。人的物质乃至精神生活,苦与甜,或者甜与苦的变异,一样是严峻而真实存在的。不经过苦的历程和咀嚼,甜只是一种虚幻的谎言;而一旦品尝到甜的滋味,就要有准备有力量也有责任去承受苦的降临。当然,有时候,甜与苦是交织互补的,不可分割的。
古人咏竹“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郑板桥诗亦云“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确,人寓竹名,竹赋人情,人世间的感情不仅寄托在竹身上,也融合在竹千枝万枝的生命里。听,满园竹风正绵绵细语。
(有删改)
2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郑板桥的画没有将竹的气度、张力与精魂等完全展示出来,在其他艺术面前也相形见绌。
B.只要耐得住性子,经过时光的磨洗和考验,甜竹可变为苦竹,苦竹也一定可以变为甜竹。
C.人面竹只适合在四川江安生长,因山坡接受阳光养分的差异使其整个长成人面而得名。
D.文章由竹的品种和特性联想到人的品行、道德、性格等,体现了人与竹之间的相似性。
2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善用比喻,如将江面模糊的竹比作“三军仪仗队”,写出了竹姿态不一、飘忽不定的特点。
B.文章欲扬先抑,先以竹历来引起“我”的注意,到引出“我”对竹的细致观察,情感起伏变化,凸显了主题。
C.文章以竹的“还魂和去魅”、苦甜苦竹的“相反相成”引发对儒佛力量观、强化了作者对人性善化的认知。
D.本文语言优美典雅,叠词的运用增添了形象性和韵律美,富有表现力;长短句交错使用,富有变化。
23. 文章用“一辈子没有看过这么多品种的竹!”开篇,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24、作者从“潇园竹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
1、C 2.B 3.A 4.B 5.冬奥会闭幕式中的“中国式浪漫”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赢得了各方点赞。6.C 7.C 8.C 9.(1)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流露出顾拜旦的强烈不满,强调了“奥林匹克运动需要大众参与”。(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奥林匹克运动复兴的美好前景比作万里无云的湛蓝天空,将奥林匹克运动的成就、收获比作“金黄麦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号召力。
10、(1)示例:激情冬奥。(2)示例:全景速递
(3)示例一:我更喜欢冰墩墩。它的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有创造非凡、探索未来的意味;另外,冰象征纯洁、坚强,体现冬奥会的特点;墩墩寓意敦厚、健康、可爱,象征冬奥会运动员强壮的身体、坚韧的意志;表达出我国对全世界朋友的热情欢迎。 示例二:我更喜欢雪容融。它的整体形象是灯笼,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图案融入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凸显出吉祥物的可爱,也表达出我国对全世界朋友的热情欢迎。
(4)各路英豪 五环旗水起风生
11.不能。因为前面有一句话“之前我曾提及1914年 6月所举办的周年庆典”,说明说的是五年前的事,实际上由于战争的原因,并没有将理想变成现实,所以说是“当时”“认为”。
12.从前后文看,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人的运动,应该是大众性的运动。这也是今天全世界人民都关注奥运的原因。
13.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14.顾拜旦倡导近代奥林匹克精神。
15、B 16、D
17、①把“坚定”比作“黄金”,强调坚定的重要性。②有了坚定,我们就不怕外来的一切干扰。③有了坚定,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④没有坚定,人可能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甚至是不归路。
18.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
19.两句话比较精辟的阐述了匠人和大师的关系,匠人是基础,大师是在匠人的基础上产生的。
20.首先提出“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的观点;然后展开分析,具体阐明匠人和大师的区别;最后又举出牛顿、爱因斯坦、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等人的事例具体论证,有力的佐证前面提出的论点。
21、D
22、B
23.①奠定情感基调。开篇作者发出惊叹,既突出望江楼的竹品类丰富,又为全文观竹、探竹奠定情感基调。②引出下文,激发阅读兴趣。为后文进一步描写不同品类的竹做铺垫,激发读者对望江楼竹的探究兴趣。
24、①由人面竹的“志气”与“执著”联想到人心易变,指出人应该耐得住寂寞。②由方竹的“方正”与“棱角”,联想到人性在名利面前的变异,指出人应该坚守骨气与道德底线。③由甜竹、苦竹能互相转化,暗喻人生甘苦并存,人不仅要能品尝甜的滋味,也要能承受苦的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