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一节课时3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课件+练习含答案(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一节课时3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课件+练习含答案(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4-13 21:19:24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2
2门世2有
3厚
课堂建构
硫元素价态
利用
氧化
只有氧化性
←+6
H2S04
S03
Na2S04
还原
+4
H2SO3
S02
Na2S03
反应
既有氧化性
理解
又有还原性
0
不同
价态
只有还原性-2
H2S
Na2S
物质

单质或氧化物

间的
物质类别
转化
利用物质类别理解同种价态物质问的转化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
课时3 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一)基础巩固
1.如图是硫在自然界的循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大气中的硫可能以酸雨的形式进入土壤
B.煤和石油中的硫燃烧生成三氧化硫进入大气
C.化石燃料中的硫来自形成化石燃料的生物体
D.煤和石油燃烧产生的颗粒物可能是雾霾的成因之一
答案:B
2.(2023·广东佛山)碳酸盐约占海水盐分的0.34%,一种利用海水脱硫的新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SO2排入大气易引起酸雨
B.海水吸收二氧化硫时可能有CO2逸出
C.处理后的海水pH增大
D.利用海水脱硫的工艺简单,投资及运行费用低
解析:SO2排入大气易引起硫酸型酸雨,原理为SO2+H2OH2SO3、2H2SO3+O22H2SO4,故A项正确;由于SO2溶于水后形成的H2SO3的酸性强于H2CO3,海水中含有碳酸盐,故海水中吸收二氧化硫时可能有CO2逸出,故B项正确;天然海水中由于含有碳酸盐而呈碱性,处理后的海水中碳酸盐的量减少转化成了硫酸盐,硫酸盐呈中性,故处理后海水的pH减小,故C项错误;利用海水脱硫的原理是天然海水的碱度中和烟气中的酸性气体SO2,将大气中的SO2转化为硫酸盐直接送入大海,该工艺简单,投资及运行费用低,故D项正确。
答案:C
3.(2024·广东湛江阶段练习)用NaOH溶液清洗试管壁上的硫,发生反应S+NaOHNa2SO3+Na2S+H2O(未配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生成的Na2SO3和Na2S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B.也可以用CS2清洗试管壁上的硫
C.该反应中S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D.氧化产物是Na2SO3
解析:根据得失电子守恒配平化学方程式为3S+6NaOHNa2SO3+2Na2S+3H2O,由此可知生成的Na2SO3和Na2S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A项错误;S易溶于CS2,所以也可以用CS2清洗试管壁上的硫,B项正确;硫元素的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故S在反应中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C项正确;Na2SO3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硫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升高为+4价,所以Na2SO3是氧化产物,D项正确。
答案:A
4.(2023·广东广州)硫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如图所示(G、H均为正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F的浓溶液与B之间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D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体现了D的漂白性
C.存在D→C→F→D的循环转化关系
D.利用稀盐酸和BaCl2溶液可以鉴别G中的阴离子
解析:根据价—类二维图可知,B为H2S,A为硫单质,C为SO3,D为SO2,E为H2SO3,F为H2SO4,G为硫酸盐,H为亚硫酸盐。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H2S具有还原性,两者会发生归中反应,故A项正确;SO2与酸性KMn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该反应中体现SO2的还原性,故B项错误;二氧化硫催化氧化生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硫酸,浓硫酸能与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即存在SO2→SO3→H2SO4→SO2的循环转化关系,故C项正确;先加入稀盐酸,若无现象,则排除S、C、Ag+等离子,后加入BaCl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存在S,故D项正确。
答案:B
5.(2022·广东广州)某小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实现几种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任务Ⅰ.从以下试剂中选择合适的试剂实现S(+6)→S(+4)的转化。
试剂:①浓硫酸 ②稀硫酸 ③酸性KMnO4溶液
④Na2SO3溶液 ⑤Cu ⑥品红溶液
(1)写出实现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      
(2)设计实验,证明实现了该转化(写出操作和现象):   。
任务Ⅱ.实现硫元素在0、+2、+4价之间的转化。
查阅资料:+2价硫元素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自身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SO2Na2SO3溶液Na2S2O3X
(3)①中加入的物质是      ,该转化利用的是SO2      的性质。
(4)写出③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解析: (1)由题意知,实现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CuSO4+SO2↑+2H2O。
(2)要证明实现了该转化,只需要证明产生了SO2,结合SO2的漂白性,可将反应后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若溶液褪色,说明实现了该转化。
(3)SO2转化为Na2SO3的过程中硫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完成该转化体现SO2酸性氧化物的性质,S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SO3和H2O。
(4)根据题干信息,+2价硫元素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自身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即发生歧化反应,+2价的硫元素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结合步骤②中Na2SO3与X反应生成Na2S2O3分析,可得X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应低于+2价,则X为硫单质,③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S2S↓+SO2↑+H2O。
答案: (1)Cu+2H2SO4(浓)CuSO4+SO2↑+2H2O
(2)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溶液褪色
(3)NaOH溶液 酸性氧化物
(4)2H++S2S↓+SO2↑+H2O
6.物质的类别和核心元素的化合价是研究物质性质的两个重要角度。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Y的化学式为    ,检验Y所用的试剂是    。
(2)W的浓溶液与铜单质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欲制备Na2S2O3,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合理的是    (填字母)。
A.Na2S+S       B.Na2SO3+S
C.Na2SO3+Na2SO4 D.SO2+Na2SO4
(4)将X与SO2混合,可生成淡黄色固体。该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答案: (1)SO2 品红溶液
(2)Cu+2H2SO4(浓)CuSO4+2H2O+SO2↑
(3)B
(4)1∶2
(二)拓展提高
7.葡萄酒中常加入亚硫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为检测某葡萄酒样品中亚硫酸盐的含量(通常以酒样中SO2的量计),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已知还原性:S>I->Cl-)。
酒样气体溶液数据处理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若试剂A选择氯水,则试剂B可选择NaOH标准液
B.通入N2和煮沸的目的是将产生的气体从溶液中全部赶出
C.葡萄酒中加亚硫酸盐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氧化,利用了亚硫酸盐的还原性
D.若试剂A选择碱液,调节吸收后溶液为中性,则试剂B可选择I2标
准液
解析: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可以被氯水氧化为硫酸,但是氯水也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所以此时不能选择NaOH标准液,A项错误;根据分析知道,通氮气和煮沸的目的是将生成的二氧化硫从溶液中全部赶出,B项正确;S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S,葡萄酒中加亚硫酸盐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葡萄酒被氧化,利用了亚硫酸盐的还原性,C项正确;若试剂A选择碱液,可以与二氧化硫反应得到亚硫酸盐或亚硫酸氢盐,该盐可以被碘单质氧化为硫酸盐,故试剂B可选择I2标准液,D项正确。
答案:A
8.某固态单质A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某些产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化合物B在常温常压下为气体,B和C的相对
分子质量之比为4∶5,化合物D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1)写出A在加热条件下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写出E与A的氢化物反应生成A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一个由D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   。
解析:由转化关系可知,A为S ,B为SO2,C为SO3,SO2、SO3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64∶80=4∶5,恰好与题意相符,则D为H2SO4,它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与题意也相符,SO2与水反应生成的E为H2SO3。(1)A为S,可与氢气反应生成硫化氢。(2)H2SO3与H2S反应生成S。(3)在加热条件下,浓硫酸可与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浓硫酸可与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
答案: (1)H2+SH2S
(2)H2SO3+2H2S3S↓+3H2O
(3)C+2H2SO4(浓)CO2↑+2SO2↑+2H2O[或Cu+2H2SO4(浓)CuSO4+SO2↑+2H2O,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9.(2024·广东江门高一期中)实验室研究不同价态元素的转化,对于物质的制备和应用至关重要。实验室可以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S(+6价)→S(+4价)。
(1)装置C的作用是  。
(2)装置B用于检验装置A的气体产物,盛放的试剂为    (填字母),装置B中的现象是  。
装置D盛放的试剂为    (填字母),写出该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a.BaCl2溶液
b.KI淀粉溶液
c.FeSO4溶液
d.NaOH溶液
e.品红溶液
(3)实验结束后,发现装置A中溶液几乎为无色,且试管中有较多的白色固体,该现象体现了浓硫酸的    性。
(4)实验结束后,若要证明装置A中白色固体为无水CuSO4,需要采取的操作是   。
解析: (1)装置C的作用是防倒吸(或作安全瓶)。(2)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装置B用于检验二氧化硫,盛放的试剂为品红溶液,现象为溶液褪色,装置D中可选用NaOH溶液来吸收尾气,防止污染空气,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2OH-S+H2O。(3)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而装置A中溶液几乎无色,且有较多白色固体,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4)若要证明装置A中白色固体为无水CuSO4,因为溶液中存在浓硫酸,所以需要采取的操作是将冷却后的装置A中物质缓缓加入适量水中并搅拌,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答案: (1)防倒吸(或作安全瓶)
(2)e 溶液褪色 d SO2+2OH-S+H2O
(3)吸水
(4)将冷却后的装置A中物质缓缓加入适量水中并搅拌,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三)挑战创新
10.(2023·广东广州,改编)我国早期科技丛书《物理小识·金石类》记载:“青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茂”“青矾强热,得赤色固体,气凝即得矾油”。“青矾”是指FeSO4·7H2O,“青矾厂气”是指SO2和SO3,“矾油”是指H2SO4。某实验小组模拟古法制硫酸并进行SO2性质探究的装置如图所示。
已知:SO2熔点-75.5 ℃,沸点-10 ℃;SO3熔点16.8 ℃,沸点44.8 ℃。
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制取硫酸。
实验开始前打开活塞K1、K2,关闭活塞K3,通入一段时间N2后,关闭活塞K1、K2,打开活塞K3,用酒精喷灯高温加热绿矾。
(1)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B装置的作用是   。
(3)该装置存在的不足之处为          。
Ⅱ.探究SO2的性质。
在C装置中先后使用同体积的蒸馏水(①已预先煮沸,②未预先煮沸),控制食用油油层厚度一致、通入SO2流速一致。两次实验分别得到如下pH-t图:
(4)C装置中覆盖食用油的目的是   。
(5)pH-t图中,②的曲线出现骤降,这是因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对比分析上述两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
是  。
解析: (1)装置A中FeSO4·7H2O高温分解生成Fe2O3、SO2、SO3和H2O。 (2)B装置中冰水共存物可使SO3和水蒸气冷凝,生成硫酸并分离出SO2。(3)该装置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没有尾气吸收装置,污染空气。(4)C装置用于验证SO2与BaCl2溶液不反应,若有氧气存在,则会生成白色沉淀,C装置中覆盖食用油的目的是隔绝空气。(5)图①曲线的变化说明SO2不与BaCl2溶液反应,溶于水的SO2部分与水反应生成H2SO3;图②曲线的变化说明溶液中的O2将SO2氧化为SO3,SO3与水反应生成强酸H2SO4,两实验的变量是氧气。
答案:Ⅰ.(1)2FeSO4·7H2OFe2O3+SO2↑+SO3↑+14H2O
(2)冷凝SO3和水蒸气制硫酸并分离出SO2
(3)没有尾气吸收装置,污染空气
Ⅱ.(4)隔绝空气,避免空气中氧气干扰后续探究实验
(5)2SO2+O2+2H2O2H2S氧气可将二氧化硫氧化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