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情景卷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情景卷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4 06:4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情景卷
学校: 班级: 姓名: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有一种符号,带着历史的印记,承载着中华智慧,我们亲切地称她为“文化魔方”。这,就是中国汉字。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字王国,体会汉字之美吧!
【第一站 体会汉字中的趣味】
1.【智慧猜字谜】猜字谜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我们可以根据谜面的提示,运用各种方法推断出谜底。下列字谜中与“一块土,两人站,中间隔条线,两人看不见”的猜谜方法一致的是( )。(3分)
A.生日聚会(谜底:星) B.挥手离去(谜底:军)
C.点心(谜底:口) D.七十二小时(谜底:晶)
2.【巧用歇后语】把下列歇后语补充完整,并选择恰当的歇后语填空(填序号)。(7分)
①四月的冰河—— ②外甥打灯笼——
③梁山泊的军师—— ④隔着门缝吹喇叭——
(1)爸爸每次参加游泳比赛都能得第一,早已是( )。这次参加冬泳比赛,爸爸又获得了第一名。 当我和妈妈问他结果时,他说:“( )。”
(2)经过老师的点拨,我这脑子算是( )。
3.【认识形声字】根据形声字的特点猜字义,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笥”的意思可能与竹编的器具有关 B.“戭”的意思可能与表演的道具有关
C.“禊”的意思可能与祭祀有关 D.“旌”的意思可能与旗帜有关
4.【趣味对对联】对联讲究句式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对或相反。请把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2分)
上联:千江有水千江月 下联:万里 云 天
5.【辨析同音字】“足下万里,移步换景,huán宇纷呈万花筒。”小文想不起来这句话中的“huán”字怎么写,便查了字典,根据字义,他应该选( )。(3分)
A.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的发结 B.鹮:鸟名
C.鐶:绳套 D.寰:广大的地域
【第二站 品味汉字中的魅力】
1.汉字字体的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个阶段,下列对“家”的字体演变过程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④①③② B.④③①② C.①④③② D.③④①②
2.中国的汉字,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关于字体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B.金文是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主要在商周时期使用
C.小篆字形结构稳定,线条方正,粗细不一
D.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通行于两汉
3.下列图片反映了汉字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艺术形式的名称。(4分)
( )( ) ( ) ( )
4.书法作品可以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多种字体的风格和汉字的魅力。下列三幅图是以《千字文》为内容的书法作品,对字体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楷书 草书行草 B.草书 楷书 行草 C.草书 行草 楷书 D.行草 楷书 草书
【第三站 撰写端午研究报告】
请将下面的研究报告补充完整。(7分)
关于 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端午节是不是中国特有的节日 带着这些问题,我对端午节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 。
2. 。
3.其他方法。
三、资料整理
类别 内容
来源 传说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
风俗 挂艾草、 、 等。
现状 2009年,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其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过端午的活动。
四、研究
1.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2.多种端午风俗流传至今。
3.端午文化影响了世界的很多国家和地区。
【第四站 感知汉字里的中国】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分)
【材料一】懂“国”之义
“国”字的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囗(wéi)”,模拟城池;右边为“戈”,戈为兵器。“国”的初文是“或”,这个字也是“域”的古字。秦代小篆外面加了个“囗(wéi)”,表示疆土地域的范围。
【材料二】明“爱国”之理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字整理组广泛收集异体字的资料,发现“国”字竟有40多种写法。1956年6月1日,中央颁行的简化字中,将“國”简化为“国”。参加汉字改革的专家认为,我国的玉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玉”是珍宝,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所以,从“玉”的“国”字的意思是:让人们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自己的国家,为创造一个如玉一样美好的国家而奋斗。这就是从“囗(wéi)”从“玉”的“国”字的深刻含义。
【材料三】赏“爱国”歌曲
国家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
1.由材料一可知“国”的本义是 。(2分)
2.由材料二可知简化字“国”的含义是 。(2分)
3.结合三则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秦代小篆中“国”的字形,较之金文,外面加了个“口”
B.“国”字的简化,体现了中国玉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国”作为珍宝和美好事物象征的深刻含义
C.歌曲《国家》中“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强调的是个人在家庭中的责任和贡献
4.歌曲《国家》曾经人人传唱,读了这首歌的歌词,你对“国”和“家”有了怎样的理解和认识 (3分)
(二)课外阅读。(17分)
笔尖上的中国
①点、横、竖、撇、捺,一笔一画,这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方块字。一个个方块字,就像一块块青砖绿瓦,构筑了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
②一个个方块字是多么神奇,把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天地万物囊括其间:一个“水”字,撇捺之间流淌着水的灵动与韵律;一个“山”字,(A) ;苍翠欲滴遮天蔽日,那是“森”字;(B) ,那是“众”字……千百年的风俗礼仪、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一个个汉字之间。
③方块字滋养了一群淳朴多情的女子和后生,培养了中华儿女诗性的智慧。几十个汉字组在一起,便是意蕴丰沛的诗歌;几千个、几万个汉字组在一起,便是荡气回肠的故事。这些富有魅力的文字,静立着青瓦白墙,奔跑着羊肥马壮,炫耀着雍容华贵,心痛着骨肉分离……在这字与字、词与词之间,传递出的已不是一种简单的信息,而是人类种种美妙的情感。
④方块字证明了文明古国瑰丽雄健的生命力,描绘着中华文化举世无双的身姿。当古埃及文明在波斯帝国的铁蹄下呻吟的时候,当古巴比伦文明在风沙交加的侵蚀下消失的时候,当古印度文明在异族文化的蚕食下迷路的时候,只有中华文明傲然挺立。不管历史如何发展变化,汉字公正、永恒地记录下了历史的每一步足迹,记录着美丽中国涅槃的历史。
⑤然而,今天,当我们侧耳倾听汉字的脉搏,不免会心痛叹息:许多人习惯了在键盘上“拼写”,体会不到笔尖在纸面划过时的优雅和洒脱,赏玩不到挥毫泼墨的点画与章法,“提笔忘字”成为文字发展现阶段的困扰……我们发现,汉字和我们的生活似乎渐渐有些脱节。
⑥汉字,一旦远离了我们的笔尖,失去有温度有力度的书写过程,只剩下单调的敲击和僵硬的结果,人们不知道笔顺,不知道汉字的横平竖直、一撇一捺的美妙,更不能体会汉字中蕴藏的奥妙,那么,我们的文化危机也将要浮出水面,汉字赖以生存的根基就到了濒临被毁掉的边缘。这就意味着我们赖以生存、传承的精神家园将会土崩瓦解,那将是多么可怕的未来!
⑦中华民族之所以五千年来长盛不衰,源于我们的文化基因——汉字。传承中华文化,需要汉字这一载体。 因此,我们呼吁文化的回归,让那些从我们笔尖流淌出来的文字,如同生命跳动的脉搏,在神州大地上生生不息!(有删减)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③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句式整齐,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美,表达了作者对汉字由衷的赞美
B.第⑤自然段紧承上文,通过“然而”笔锋一转,用“侧耳倾听汉字的脉搏”形象地开启了下文内容
C.文末呼吁了文化的回归,提醒我们拿起笔体会从笔尖流淌出来的文字中蕴藏的奥妙
D.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用倒叙的方式叙写了汉字深厚的文化内涵
2.文中画“﹏”的句子意蕴丰富,富有表现力,请你进行赏析,并作批注。(3分)
批注:
3.根据第②自然段的内容,在A、B两处横线上补写出句式相同的句子,使语意前后连贯。(4分)
4.第④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你具体赏析,体悟汉字的魅力。(3分)
5.文章第⑤自然段提出了我们现在面临的“提笔忘字”的现象,请你发出倡议。(80字左右)(4分) 【第五站 分享我的汉字故事】
中国的汉字真有趣,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我们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它们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相信你在学习汉字时,与汉字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请写下来。(35分)
要求:(1)题目自拟,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突出自己与汉字之间的故事;(2)注意书写工整,语句通顺,不少于400字。
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情景卷答案
第一站:1. A
2.①开动(冻)了 ②照旧(舅)
③无(吴)用 ④名(鸣)声在外
(1)④ ② (2)①
3. B 4.无 万里 5. D
第二站:1. A 2. C
3.印章 剪纸 扇面 匾额 4. A
第三站:
端午节 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书籍和报刊 询问身边的人
示例:吃粽子 赛龙舟 结论
第四站:(一)1.手执兵器,保卫城池
2.让人们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自己的国家,为创造一个如玉一样美好的国家而奋斗
3. C
4.示例:家和国密不可分,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国家富强,家庭才能幸福。
(二)1. D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方块字比作青砖绿瓦,形象地表明了汉字是构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3.示例:(A)横竖之间耸立着山的巍峨和险峻 (B)携手并肩同心同德
4.将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与中华文明进行对比,突出以汉字为基石的中华文明顽强的生命力。
5.示例:
亲爱的同学们:
汉字承载着我们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是我们中华文明传承的见证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渐渐减少了对汉字的书写,“提笔忘字”的现象经常出现。在此我发出倡议,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多多提起笔,写好汉字,让中华文明传承下去。
第五站: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