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 冲刺预测卷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 题区域均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一 :
“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 “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 历史事实。在原始时代,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氏族、部落;在阶级社会,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既 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在此阶段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 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 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 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 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 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珠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方面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闷、山海的阻碍等因素, 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例如,随着地理上的隔绝,同一种语 言会分化为各种各样的方言,会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生活网络和不同的“市民社会”,人们的思想 感情也会疏远、隔膜起来。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会对生活在不 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科学、艺术、宗教等产生 直接影响。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 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 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偶然与必 然的统一。
其四,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 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
时,也发辰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喜闻乐见”的民族气派,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 【2025高考冲刺预测卷 · 语文 第 1 页 ( 共 8 页 )
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亦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 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 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 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最后,民族斗争是民族差异的强化剂。古往今来,民族之间的矛盾、对立、冲突史不绝于书。 许多征服者民族推行强制同化的政策,而被征服的民族则千方百计为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而斗 争。在这种同化与反同化的斗争中,许多细枝末节的差异也会获得不寻常的意义。例如在清朝 末年,剪掉辨子就意味着公开表示与清朝统治决裂。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仅是人类以民族为单 位长期生活的自然产物,而且在民族斗争中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应当指出,虽然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能事事归因于经济,但归根结底是人类生产力达到一定 发展程度的结果。文化上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都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上才得以发挥作用。 因此,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不是超历史的存在,不是纯自然的存在。因而,文化上的民族差 异也是历史的、可变的、相对的。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 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 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
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 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 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 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 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 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 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 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 呢 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 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子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 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辨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 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 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 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 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 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 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加以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 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 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 封闭。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2025高考冲刺预测卷 · 语文 第 2 页 ( 共 8 页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既然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那么在此阶段的人类文 化也一定是民族的、具体的。
B. 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而不同的民族心理反过来又催 生出不同的文化成果。
C. 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虽然也有问题,但因其宽 容合理而应该受到尊重。
D. 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体和客体,从客体文化中 发现新义或反观自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早在古代,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等,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 对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了直接影响。
B. 种族、地域、文化传统等是文化创造的基础,并有限制作用,所以文化创造必然事事都能到诸 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找到原因。
C. 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反帝斗争使先进的中国人普遍意识到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性,可见文化 上的民族差异在民族斗争中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D.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文化差异造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 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与普遍性。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 ·膝文公上》)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
C. 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 · 吐谷浑传》)
D.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小雅》)
4.对文化差异的论述,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请简要说明。(4分)
5.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有所不同,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现象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 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 重新论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民 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带来启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水弄堂
彭程
① 一个人很早就喜欢上一个事物,到了迷恋的地步,但因为机缘所限,其后多少年中,与欣赏 对象只有短暂空散的接触,很不过瘾。终于有一天,目标集中出现,充塞了他的视野,从四面八方 簇拥裹抉了他。他也得以凝神静虑,全身心地欣赏品味,目接神交。这种情形下,他会有什么 反应
②我此刻便是如此。眼前便是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我长久以来念兹在兹的对象。
③无锡老城区的南门外,脚下是一座名为清名桥的、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拱形石桥。古运河就 【2025高考冲刺预测卷 · 语文 第3页(共8页)
从桥下流淌而过,大理石的银白色桥栏杆,被岁月风雨侵蚀,有一些残破斑驳,手抚上去,粗糙而 凉央的感觉哞间传递到掌心。
④斜倚栏杆,缓缓地转动脖颈,目光收放之间,古运河的魅力展露无遗。从此处到南门这段 一点三公里的河道,被命名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古运河最精华的部分。2014年,中国大运 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段河道就是申报项目之一。这里集寺、塔、河、街、窑、宅、坊、 弄、馆等众多古代人文景观于一体,有“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的美誉。
⑤这副精致工整的对句,并没有丝毫夸张。古运河的魅力,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两岸青 石垒砌的河岸,夹出一道宽约十几米的水流,缓缓地流淌,分明是一条水上的巷弄。临水的房子 多是两层,个别三层, 一色白墙黛瓦。房子连同蓝天白云的倒影被水波荡漾,便有了明与暗、真与 幻的对比,有了层次和韵律。水边的条石栏杆上,疏朗错落地摆放着盆花绿植,增添了不少生机。 栏杆内侧,隔着窄窄的小道,便是古旧的房子,屋脊上层层叠叠的瓦片,踏淡的颜色分明是被岁月 烟云熏染而成的。屋檐下往往有一株藤萝,或是几竿竹子,藤蔓枝叶将窗子半遮半掩,清幽而雅 致。目光沿着河道向前递送,远处又是一座拱形石桥,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面上的倒影,恰好组成 了一个完美的圆形。隔段时间就会有一艘游船驶过,古色古香的式样,正和此处悠悠的古意相 谐适。
⑥一派平和静谥的氛围,笼平着古运河和两旁的老屋。想起了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诗句:“古 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过往的数百年中,眼前大略都是这样的风景。 只是时光仿佛逝水,物事犹在,而人事全非。每一所房子旁侧,都有一个水埠头,约七八级石阶, 一直通到水里。往昔这里十分热闹,妇女们淘米、洗菜时的说笑声,洗衣服时棒槌击打衣物的声 音,以及旁边小船划过时的桨声,都曾经在水面上和深巷间激起回声。而现在,看到的却只有空 旷和落寞。
⑦端详桥下的流水,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在我的想象中,早已多少次走近它的身旁。但像 今天这样长时间地行走于它的襟怀之间,这样零距离地观赏它的每一个局部每一处细节,却是第 一次。仿佛一个不惯饮酒的人,平常只是小酌几口,忽然猛饮下数杯,于是一种酸酸然便油然升 起,充溢于胸间脑际。
⑧江南古运河的魅力,总也离不开河边巷弄的映衬。与这一段河道平行,两边各有一条街 巷,分别是南下塘和南长街。南下塘是无锡历史最悠久的巷子,房屋多建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 初,处处都显示着岁月的沧桑。小巷逼仄,靠着运河的一侧,各种小店铺鳞次栉比地排列着,间隔 不远就会有一家餐馆,弥漫着咖啡的香味,食物煎炒煮蒸的味道,间或有轻柔的音乐,透露出生活 的祥和安逸。继续前行, 一阵评弹的声音飘来耳畔,是从右边一所房子里传出的,门帽上方木质 标牌上刻着策体字“书码头”,不由得停下脚步聆听。吴侬软语,舒缓柔婉,似泉水流淌,但骤然间 又变得高亢急促,仿佛裂帛之声。尽管听不懂唱词,却依然是十分惬意的听觉享受。
⑨不妨说,古运河成就了江南名城无锡。如果说无锡仿佛一位秀丽的江南女子,古运河则是 挂在脖颈上的闪光的项链,映衬得女主人风姿绰约,魅力无穷。
①岁月像运河水一样不竭地流淌。进入上个世纪时,运载砖瓦的木船桨声,变成了小火轮的 机器声。无锡作为这一带的经济中心城市,民族工商业得到飞速发展,涌现出许多经济实力雄 厚、目光远大的实业家。这样看来,这一道穿城而过、流淌了千百年的古运河,分明也是一条纽 带,连接着从农耕到工商的社会流变,见证了生活的变迁、历史的发展。
① 永不停歇的是时光的足音。到了今天, 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对文化的需 求就会变得强烈和迫切。它的前景如何,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与其所拥有的文化蕴涵密切相 关。这一点,在无锡这一座江南名城,得到了鲜明生动的印证。这座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们, 国绕古运河的修复和保护,实施了一系列堪称大手笔的行动,努力展现了它悠久深厚的历史人文
【2025高考冲刺预测卷 · 语文 第4页(共8页)
内涵,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美,并使这种美能够赓续不断,仿佛古老的运河水 一样永远流淌。这 种根植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生机勃勃,就像 一株枝干盘绕虬曲的 老藤,仍然绽放出无数鲜艳的花朵。
一艘画舫从远处悠然驶来,船舷无声地划过,水面泛着黑沉沉的光亮。船上坐满了游客, 他们专注地欣赏着水上岸边的景致,间或有一阵惬意的笑语。船舱前面位置,背向船头面朝游 客,坐着一位身着葱绿色旗袍的年轻女子,怀抱琵琶,轻拢琴弦,先后弹唱了《太湖美》和《蝶恋 花》,嗓音宛转国润,缠绵摇曳,随着船上明暗变幻的光影,渐渐渗入蔼蔼的夜色中 … …
K 华灯初上,江南水弄堂, 一场华丽的演出刚刚开始。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 一 项是(3分)
A. 作者因为机缘所限,与古运河只有短暂零散的接触,所以在面对古运河时才能凝神静虑,目 接神交,对古运河十分迷恋。
B. 中国大运河能够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被命名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 一 点三 公里的河道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C. “猛饮下数杯”照应开头“短暂零散的接触”,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终于得以零距离细致观赏大 运河的陶醉和心满意足。
D. 文本以大量篇幅写运河无锡段的沿河美景、人们的休闲娱乐和有文化底蕴工程的开发,意在 表明运河的漕运功能逐渐退化。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一 项是(3分)
A. 开头从一般人的普迫感受入题,借助人称的变换,引出自己看到大运河时的强烈体验,疑问 句的使用给读者以代人感。
B. 南下塘“书码头”的评弹,曲调时而柔婉,时而高亢,内容曲折高深,给人带来听觉的享受,从 侧面表现了古运河的魅力。
C. 第化段用细腻的笔触和极具表现力的词语,描写游船表演这一 富有文化特色的活动场景,充 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
D. “江南水弄堂”极形象地表现出了运河无锡段的风貌特点,以之为题,很好地表明了文章的写 作内容,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8 .文中说“古运河的魅力,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请简要分析第⑤段是运用哪些艺术手法表 现古运河魅力的。(4分)
9.作者的情感在历史和现实的交织中不断变化,请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法能杀不孝者,而不 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 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 之所致也 。
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成熙①,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英位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 【2025高考冲刺预测卷 ·语文 第5页(共8页)
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义理。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 小 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者举贤 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取材于《淮南子 · 泰族训》)
材料二:
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也。若夫 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
耳,岂顾不用哉 然而曰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 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汤武置天下于仁义 礼乐,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 恶之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 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取材于《汉书 · 贾谊传》)
[注]①熙:光明、兴盛。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 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然 而A 曰礼云者B 贵绝恶C 于 未 萌D 而 起 教E 于 微 眇F 使民日迁善G 远 罪 而H 不
自知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文中指文采,与现在所说“话里有文章”的“文章”词义不相同。
B. 踵,脚后跟;还踵,转身。文中“死不还踵”的意思是“至死不回头”。
C. 顾,反而、却,与《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顾”词义相同。
D. 道,同“导”,引导,与(《离骚》)“来吾道夫先路”的“道”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都能回家孝顺父母,出外敬爱师长,其原因在于他重视礼义 教化。
B. 君主应该修治礼义,任用贤能,这样就可以做到虽然设置了法令和刑罚,但百姓也不会去 触犯。
C. 庆赏可以用来奖励善行,刑罚可以用来惩治罪恶,先王在治国时既会使用庆赏也会使用 刑罚。
D. 商汤、周武王及秦始皇的治国方略不同,百姓哀乐就不同,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福的 东西。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
(2)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14.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礼义的作用,请结合材料概括其相同点。(3分)
【2025高考冲刺预测卷 · 语文 第6页(共8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李处士①幽居 温庭筠
水玉簪头白角巾,瑶琴寂历拂轻尘。
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春。
隔竹见笼疑有鹤,卷帘看画静无人。
南山自是忘年友,谷口徒称郑子真②。
[注]①李处士:即李羽,与温庭筠情谊颇深。②郑子真:《汉书》中记载,“其后谷口有郑子真 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诗开篇用纯名词构成一个镜头,使句子节奏鲜明、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继而又写李处士 抚琴的场景,体现了李处士的文人意趣。
B. 颔联运用比喻与色彩描写描绘了一幅清幽雅致的处士幽居图,烘托了静谧恬淡的氛围;体 现了李处士出居的情趣,衬托了李处士高洁的品格。
C. 尾联写作者与李处士的忘年之交如同南山坚定不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颂与共同坚守古代 贤士的高洁品格的决心。
D.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六句跳跃式的选取李处士幽居处的几个点,描绘了幽居之处 的雅致,最后两句落到情感上,卒章显志。
16.《毛诗序》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请结合诗句简 要分析本诗的“志”与“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以声摹声,构思奇特,并使用通感手法将箜篌的乐声描摹得立体可 感的两句是“ "。
(2)《赤壁赋》中,苏轼以“ ”表明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以 “ ”强调外物和个体生命也可以长久存在。
(3)“杏花”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白红”,又如
“ ”等。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兵马俑 ① ,威严肃立;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出土的一大一小青铜牺尊萌态可掬;颜真 卿书丹的《罗婉顺墓志》笔法道劲、② ;唐代公主李堡的凤冠经科学复原后尽显精美华丽 …… 不久前,陕西考古博物馆对外试行开放。精彩纷呈的“明星”文物,不仅对考古爱好者是一场文化 盛宴,普通观众也可以领略其中蕴涵的知识、智慧和艺术的魅力。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 水,必有其源。历史和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常设展 览以900多年前的《考古图》为开篇,勾勒出中国考古学科的演变脉络。以1921年河南省渑池县 仰韶遗址发掘为起点,中国现代考古学走过了百余年发展的风雨历程,几代考古人 ③,不懈 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 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借助互联网和新的科
技手段,考古和文物走进更多人的视野,经由考古发掘整理出的历史文物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 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丰富了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 意。(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出自清代张澍的《姓氏寻源 ·序》,请简要分析文中引用这句话的表达效 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来就来的寒潮,让那些正在盘点一年减肥大计的人们找回了一点自尊。只是,“囤肉”真的 能抗寒吗 人体的脂肪组织 ① ,两者区别在于棕色脂肪组织中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当机 体进食或遇寒冷刺激时能大量产热,快速供能,有利于抗寒。除此之外,脂肪组织还具有缓冲和 隔热功能。较厚的皮下脂肪能把热量包裹在体内,可以阻止体热散失,有助于保暖。而且,脂肪 还是储存能量的最主要物质,也是供能系数最高的营养素。这样看来,御寒抗冻, ② _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虽说棕色脂肪自带“发热器”,但这跟“胖人抗冻”没关系。因为我们常说的 超重和肥胖,囤的几乎都是不产热的白色脂肪。而且棕色脂肪的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 少,新生儿一般比较多,而成人体内很少。另外,白色脂肪细胞中含线粒体极少,而肌肉细胞中_ ③ ,可以说,肌肉是人体产生热量的主要器官。 脂肪就像是裹在身上的衣服和被子,能够挡风和阻止体热散失,但不能让身体产生热量。而 肌肉就像体内一个自带充电功能的暖宝宝或电热毯,能持续产生热量,为身体供能。看来,秋天 贴的膘、冬天园的肉,“终究还是错付了”!化被动为主动,论抗寒的正确打开方式,那当然是:增 肌!增肌!增肌! 2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云青青兮”像要下雨,“水澹澹兮”生出烟雾,眼前的景象使李白大为震惊。 B.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 C. 随着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新词语不断涌现,像“高铁”“刷屏”“供给侧”等。 D. 他真像他的父亲啊!那么有骨气,绝不作孬种,永远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6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干在实处,永立潮头。
②言必求实,行胜于言。
③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2025高考冲刺预测卷 ·语文 第7页(共8页) 【2025高考冲刺预测卷 ·语文 第8页(共8页)
参考答案
1.C “但因其宽容合理而应该受到尊重”错误,张冠李戴。由原文“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
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 而应受到尊重”可知,“应受到尊重”指的是“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的“一切文化”.)
2.B(" 所以文化创造必然事事都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找到原因”错误。由原文“一定范围内自 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 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 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偶然与必然的统一"可知,既然文化的创造有一定的自由度和偶然 性,就不能事事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去找原因。)
3.A (材料一第一段的观点是否定“有古今无中外论”,认为文化有民族差异。 A. 强调万物各有差别,最适合作 为论据证明第一段观点;B.强调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C 强调要团结一致;D. 强调要学习借鉴。故选A.)
4.①材料一侧重论述文化有民族差异及这种差异的成因。材料先分析了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的根本错误, 阐述世界文化有民族差异,再进一步阐释文化方面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②材料二侧重论述对待文化差异 的态度及文化误读。材料先分析了历史上对待文化差异的不同态度,再强调现阶段保留文化差异的意义,指 出“世界文化一体化”的严重危害,并进一步阐释了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误读现象。(每点2分,意对即可)
5.①这种不同体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即中国忠孝两全观念与美国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不同。②这种差 异是文化误读的产物。美国人按照自身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来解读《木兰辞》,其原有“视域”影响其认知和解 释。③对这种差异应当宽容尊重。《木兰辞》为美国人提供创作蓝本,《花木兰》又为我们提供“他者”视角,帮 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中美文化交流互鉴,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④这种差异应引起我们的进一步思考。 “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 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 ”等是我们必须正视和思索 的问题。(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6.CA. “作者因为机缘所限,与古运河只有短暂零散的接触,所以……”错误,因果关系不恰当,结合原文“一个 人很早就喜欢上一个事物,到了迷恋的地步",在有机会可以近距离欣赏时,“他也得以凝神静虑,全身心地欣 赏品味,目接神交”可知,是因为喜爱迷恋才能静下心来欣赏美景。B. “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错误,根据原文 “从此处到南门这段一点三公里的河道,被命名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古运河最精华的部分”“2014年,中 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段河道就是申报项目之一”可知,河道是最精华的部分,没说起决 定性作用。 D “意在表明运河的漕运功能逐渐退化”错误,“文章以大量篇幅写运河无锡段的沿河美景、人们 的休闲娱乐和有文化底蕴工程的开发”既写了运河的历史,展现了运河的文化底蕴,也写了运河悠久深厚的 历史文化内活在现代赓续不断,让历史古城生机勃勃,散发新的魅力。故选C.)
7.BC “从侧面表现了古运河的魅力”错误,根据原文“江南古运河的魅力,总也离不开河边巷弄的映衬”可知,写 南下塘“书码头”的评弹,意在表明它衬托了古运河,让古运河更具有魅力。)
8.①善用修辞。运用比喻,将古运河比作水上的巷弄;②富有层次。俯仰结合,远近结合。从不同的空间角度 表现古运河的魅力;③工于绘色。多色彩描写青石、白墙黛瓦、蓝天白云等景物;④长于绘景。动静结合,点 面结合。写动态的水流和岸边的静物,写拱形石桥等富有江南特色的景物和水流、古旧的房子等整体性的画 面。(每点1分,意对即可)
9.①作者欣赏大运河的景色,感受桥栏杆的粗糙凉爽,既有看到现实景致的激动,又有对历史沧桑的深沉怀恋;
②作者置身现实平静的生活,联想历史的繁华热闹,体现了物是人非的无奈和落寞;③大运河为无锡发展作 出了贡献,见证了无锡由农耕时代到工商时代的变迁,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④无锡植根传统文化,富有内
涵,在新时代生机勃勃,体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0.BDF (句意:然而人们一再称赞的礼,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将罪恶断绝于未形成之前,从细微之处推行教化,使 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而自己却还没有觉察到。“曰……云者”为固定句式,其后B 处断开;“贵绝 恶于未萌"和“起教于微眇"都是状语后置句,分别在DF 处断开。)
11.C( “词义相同”错误。反而、却;只是、不过。句意:怎么却说先王不使用庆赏和刑罚呢 /成名只是想养着这
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
12.A( “敬爱师长”错误。“悌”指“敬爱兄长”.)
13. (1)现在使愚蠢的(人)教导聪明的(人),使不贤的(人)统治贤德的(人),即使施用严酷的刑罚,百姓也不会 跟从。(“知”“不肖”“临”各1分,句意1分)
(2)君主为什么不援引商朝、周朝、秦朝盛衰兴亡的事实给他看呢 (“胡”“引”“观”各1分,句意1分)
14.①对百姓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②都认为礼义作用胜过法令的作用。③礼义教化可以使国家上下齐心。 (每点1分,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 一:
百姓没有廉耻之心,是不能够治理的;不去修治礼义,廉耻观念是不能够建立起来的。百姓不知道礼义,法 令也不能使他们进入正道。法律能够杀死不讲孝道之人,但是不能使人们达到孔子、曾子的高尚品行;法律能 够处罚盗窃的人,但是不能使人像伯夷那样廉洁。孔子弟子七十,受教的学生三千人,都能做到回家孝顺父母, 出外敬爱兄长,古辞具有文采,行为可以作表率,这是教育所达到的结果。信奉墨子学说的一百八十人,都可以 使他们扑向烈火,脚路利刃,至死不回头,这是教化而养成的。
古时候法规设立而百姓不会触犯,设置刑律而不去使用,除了必须用刑可的人都不进行处可;百官们都能 干好自己分内的事,众多事业都兴盛起来,这是修治礼义而任用贤人所达到的效果。英俊豪杰,各自凭着他们 大小才能而处于自己的位置,各得所宜,这样可以从根本流向末节,用重的来制服轻的,君主倡导而百姓应和, 国君行动而臣下跟随,四海之内,心都归往一处,背离贪婪之心,而归向大道。这对于教化百姓,就像疾风摇动 草木,没有不被吹倒的。
现在使愚蠢的教导聪明的,使不贤的统治贤德的,即使施用严酷的刑可,百姓也不会跟从。小的不能制服 大的,懦弱的不能命令强大的。因此圣明的君主,举用贤才而建立功劳,不贤明的国君,举用与自己兴趣相同的 人。因此观察他们举用人才的情况,而治乱便可以看到了;考察他们的党羽,而贤能与不贤就能够论说清楚了。
材料二:
礼的作用在于将某一行为制止在它发生之前,法律则是对已发生的行为进行惩可,所以法律的作用明显, 而礼的作用却难以觉察。用庆赏来奖励善行,用刑罚来惩治罪恶,先王推行这样的政治,坚定不移;实施这样的
政令,像四季一样准确无误;根据这一公正的原则,政治才能像地载天覆一样无偏无私,怎么却说先王不使用庆 赏和刑罚呢 然而人们一再称赞的礼,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将罪恶断绝于未形成之前,从细微之处推行教化,使 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而自己却还没有觉察到。
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温顺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有的用道德和教化 进行引导,有的用法令进行惩罚。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开导的,随着道德和教化的深入人心,民风就会和乐;用法 令进行惩罚的,法今使用到极点,民风就会令人悲哀。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福的东西。商汤王、周武王把天 下安置在仁、义、礼、乐之上,因而四方蛮夷都受到思惠,王位留传子孙数十代。秦始皇把国家安置于法令、刑罚 之上,德和思没有一样,因而怨恨充斥天下、百姓惜恶他如同对待仇敌一样,几乎祸及自身,子孙被灭绝。这不
是非常明显的效应吗!有人说:“要判断某人说的话是否正确, 一定要观察他所说的事实,那样,说话的人就不 敢胡言乱语了。”现在,假如有人说,治理国家,礼义的作用不如法令,教化的成效不如刑可,君主为什么不援引 商朝、周朝、秦朝盛衰兴亡的事实给他看呢
15.CC “如同南山坚定不移”错误,"南山"比喻长寿,借南山喻李处士可长寿之意。)
16.志:幽居之处的事物、景物流露出作者与李处士对淡泊宁静的精神追求。(2分)情:通过描写与使用典故表 达了对幽居之处景物和李处士高尚品格、文人情趣的赞美;对李处士长寿的祝愿与知音之许。(4分)(意对 即可)
17 . (1)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2)则天地曾不能以 一 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 柳 风 )
18.①栩栩如生②气势磅码③竿路蓝缕(①本处形容兵马俑非常地逼真,威严肃立,像活的一样,可用“栩栩 如生”。相相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②本处形容颜真卿书法,与“笔法道劲”照应, 指书法很有气势,可用“气势磅礴”。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盛大。③本处是说几代考古人历经风风雨雨, 不懈努力,取得考古上的成就,可用“竿路蓝缕”。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
19.精彩纷呈的“明星”文物,不仅对考古爱好者来说是一场文化盛宴,也可以让普通观众领略其中蕴涵的知识、 智慧和艺术的魅力。(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对考古爱好者”成分残缺。“对”缺少相搭配的词 语,可加“来说”;第二处,结构混乱,整句话的主语是“精彩纷呈的‘明星'文物”,不能偷换主语,“普通观众 也"不能作主语,应改为“也可以让普通观众 …… ".)(改对一处2分)
20.①采用比喻论证(或比兴手法),形象生动地阐明历史和文明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②语句具有对称性、 用词采用了文言形式,使得语言优美典雅,增强时评文章的文学色彩,增强了可读性。(每点2分,意对
即 可 )
21.B( “脂肪就像是裹在身上的衣服和被子”中的“像”为比喻词。 A.“像要下雨”中“像”表推测。B. “也很像我 们的党八股”中的“像”是比喻词,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C.“像……等”中的“像”表列举。D.“他 真像他的父亲啊”中的“像”表示比较后得出共同点。故选B.)
22.①分为棕色脂肪组织和白色脂肪组织②非脂肪莫属了③线粒体含量丰富(每处2分,符合语境即可)
23.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题目中的三则材料,简洁凝练的语言中蕴含着朴素的道理,将“目 标”“行动”“担当”“奉献”融为一体,蕴含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推动着我们去思考,希望青年人在家国情怀 的熏陶下,有着广阔的胸怀和坚定的自信,目标一旦确定,行动是最好的注脚,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中体现中 国青年的担当和气度。“干在实处,永立潮头”,“目标”与“行动”是我们写作时感受与思考的起点,也是入手 写作最直接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延伸,“言必求实,行胜于言”体现实干和担当的精 神,“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体现奉献精神。材料只是一个引子,建立有机关联,可拓展更多的思考 空间。
材料中的“实”主要指的是实干的“实”,实干指的是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干,务实不务虚、谦虚 不骄做、诚实不作假,只有这样的“实干”才能让我们永立潮头;说的再好,不如实实在在的行动,盯紧目标, 努力实干,才能看得见胜利的曙光;实干不一定只是为了自己,目光放远一点,胸怀宽广一些,当下的行动和 实干不一定马上见成效,但几代人的努力一定会建立卓越的功勋,正如塞罕坝,如果没有前几代人的实干, 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写作时把握住关键词“实干”“行动”“成功”“奉献”等词语,可以通过组合的形式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并找 到层次之间的递进式关联,从而组织成文。中间用分论点形式标示层次,让文章层次明晰。也可以针对其 中的一两个材料,寻找自己感悟最深的角度来写。最后应结合青年身份,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并落实到 具体行动上。
【参考立意】
1.脚踏实地,奋勇向前。
2.言必求实,以行证言。
3.行胜于言,质胜于华。
4.勇于担当,甘于奉献。
5.实干兴邦,功成有我。
6.目标引领行动,实干成就事业。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亦荚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预测卷
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
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语文
最后,民族斗争是民族差异的强化剂,古往今来,民族之间的矛盾、对主、冲突史不绝于书。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许多征服者民族推行强制同化的政策,而被征服的民族则千方百计为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而斗
争。在这种同化与反同化的斗争中,许多细枝木节的差异也会获得不寻常的意义,例如在清朝
注意事项:
末年,剪掉辦子就意味着公开表示与济朝统治决裂,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仅是人类以民族为单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位长期生活的自然产物,而且在民族斗争中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2.作答时,将答聚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城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
应当指出,虽然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能事事归因于经济,但归报结底是人类生产力达到一定
题区城均无效。
发展程度的结采。文化上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都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上才得以发挥作用。
3.考试结束后,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因此,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不是超历史的存在,不是纯自然的存在。因而,文化上的民族差
并也是历史的、可变的、相对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差异性是给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材料一: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
“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
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
“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
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细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
历史事实。在原始时代,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氏族、部落;在阶级社会,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既
际上是裤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
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在此阶段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
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幸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雏习惯的,受过现代文
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
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
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
发展将格入图境。
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见照
文化,所丽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
的一种方式。它货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
本原则,也违背了一数能通过持珠而存在的辩证法,
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珠,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
文化方西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西的、复杂的。
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完客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遮认同的东西
首先,地理的隔地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战的过同、山海的阻碍等因素,
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各个民族各自数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迎免。例如,随着地理上的隔绝,同一种语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音迪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财子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
言会分化为各种各祥的方言,会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生活网络和不阿的“市民社会”,人们的思想
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辩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珠
高情也会疏远、隔膜起来,
的魅力,中目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珠性。所萌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
共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极添。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会对生活在不
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洞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
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科学、艺术、宗牧等产生
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和互吸取、份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
直接影响。
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百生角度来观系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其三,一定范国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
由于文化的差并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
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
文化传统、思雏方式、自已所热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城”决定了他将对另一
的发辉。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偶然与必
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加以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进
然的统一。
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斯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
共四,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问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
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哭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侵化和
来的,但文化发辰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
封闭。
时,也发度了不同的审美施味。“喜闻乐见”的民族气派,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
(摘编自乐聳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2025高考冲刺预测卷·语文第1页(共8页)
【2025高考冲刺预测卷·语文
1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