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课件(2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课件(2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3 20:1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02
03
01
科技文化成就
从“两弹一星”到
漫步太空
杂交水稻和青蒿素
文化事业的发展
从“两弹一星”
到漫步太空
PART 1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一)两弹一星:
1、含义:
“两弹一星”
两弹
一星
核弹
导弹
人造地球卫星
原子弹:核裂变
氢弹:核聚变
带有弹头和动力
装置的高速飞行器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一)两弹一星:
2、成就:
1964年10月16日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
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1967年6月17日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第五个能独立发射
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没有足够射程的导弹,原子弹无法发挥作用。从现在看,五年内中国不会拥有运载核武器的工具。
各国原子弹与氢弹成功研制的相隔时间 法国 美国 苏联 英国 中国
8年零 6个月 7年零 3个月 6年零 3个月 4年零 7个月 2年零
8个月
材料一: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和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一)两弹一星:
3、原因:
1、抵制帝国主义国家武力威胁,打破西方大国核垄断,保卫我国国家安全;
结合材料,想一想,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2、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
材料一:1959-1961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成为影响全局的揪心问题,人民口粮严重短缺。……到1960年,灾情更加严重。全国受灾面积达到9亿多亩,占全国16亿亩耕地面积一半以上。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一)两弹一星:
4、问题:
环境艰苦
材料二:由于中苏关系恶化,1960年苏联撕毁了与我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将重要图纸资料全部带走,并停止提供原来订购的配套设备,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设备落后
经济困难
专家撤走
“我们看着做到半截,即将完成的导弹,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但这个事情也刺激、教育了我们:搞‘两弹一星’,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你不是把图纸资料等都拿走了吗?好,我们自己想办法搞。中国人,你是压不倒的!”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一)两弹一星:
4、问题: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一)两弹一星:
5、代表人物:
“导弹之父”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一星”的成功原因:
(1)党和国家领导下;
(2)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
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
【美联社新德里10月16日电】在亚洲,核力量——不论多么粗糙——是一种国际地位的象征,是科学技术和军事力量的象征,它既是动人的,也是吓人的。……随着星期五的消息报道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共产党中国龙在世界这部分地区数亿人的心目中长得更高大了。
【合众国际社东京10月17日电】共产党中国星期五爆炸了它的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核大国,成为亚洲的第一个原子大国。
【合众国际社东京10月17日电】俄国背弃了关于提供技术和物质援助的保证,只是促使中国人自己加倍努力,并且增强了他们的决心。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一)两弹一星:
6、意义:
1、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从社论中看“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作用
2、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实力
3、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一)两弹一星:
7、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二)漫步太空(载人航天):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开启飞行之旅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杨利伟首入太空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8年,神舟七号,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2021年,神州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首次走入自己的空间站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二)漫步太空(载人航天):
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
特别能奋斗
载人航天精神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PART 2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一)杂交水稻:
1959-1961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成为影响全局的揪心问题,人民口粮严重短缺。全国受灾面积达到9亿多亩,占全国16亿亩耕地面积一半以上。饥饿、逃荒、浮肿病、人口的非正常死亡等状况出现并呈增加趋势,都因为粮食的极度匮乏。
如何解决中国人的粮食问题呢?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邓小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袁隆平
培养出籼型杂交水稻
国家政策
科学技术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一)杂交水稻:
1、时间:
2、培育者:
3、影响:
4、奖项和荣誉:
20世纪70年代
袁隆平
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比常规水稻增产20%左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散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一)杂交水稻:
1、时间:
2、培育者:
3、影响:
4、奖项和荣誉:
20世纪70年代
袁隆平
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比常规水稻增产20%左右
(1)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
人口大国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2)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赞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二)青蒿素:
1、时间:
2、发现者:
3、意义:
4、荣誉:
20世纪70年代
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团队
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三)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进入新时代,我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大研发收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数据显示,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我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0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2021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73万亿元,超过全社会研发投入2.79万亿元,是10年前的5.8倍。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5年的6.2%,提高到2020年的10.56%。
文化事业的发展
PART 3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
艺术问题:“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百家争鸣”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文化事业的成就:
总体风格: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
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
总体风格: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与国际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文化事业的成就:
获奖理由:“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
获奖演讲:“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
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莫言: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文化事业繁荣与文化自信增强:
进入新时代,我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中共十九大强调,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中共二十大进一步要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提出至今,已充分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成为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