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短诗五首》课件(共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短诗五首》课件(共6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4 14:3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诗人将自己满腔的感情,对世界的哲理思考,化作一串串精致的文字,凝聚成一首首精美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短诗五首》,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智慧吧!
3 短诗五首
月夜/沈尹默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
断章/卞之琳 风雨吟/卢荻 统一/聂鲁达
学习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体会诗歌描写的意象和蕴含的哲思。
3.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月 夜
沈尹默
走近作者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必备知识
《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虽然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仍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广大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1918年元月,沈尹默在《新青年》四卷一号上发表了三首诗(《鸽子》《人力车夫》《月夜》),发出了新一代知识青年的心声。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朗读指导
初读课文
月 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刺骨的霜风呼呼地迎面吹来,明亮的月光洒向大地。月光下,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请赏析“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分别写动态的“霜风”和静态的“月光”。“霜风”本来常给人冷寂之感,诗中却用“呼呼的”修饰,让人感到一种生机;“月光”本来也常给人清冷之感,诗中却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景色增添了一抹亮色。
3.结合背景,说说“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的深刻意蕴?
“顶高的树”反衬了“我”身形的渺小;“并排立着”写“我”与树并立的状态;“没有靠着”强调“我”不攀不附,表现了“我”的独立自主。简单两句,一个在严寒中卓然独立的“我”的形象跃然纸上,展现了“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独立、自由的意识。
诗歌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表达了诗人在冷冽的环境中不惧朔风、不畏寒霜、不愿倚仗高树,追求自由独立的情怀。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语言简洁含蓄,内涵深刻丰富
本诗的语言简洁、含蓄。四句诗只是简单地描绘画面,没有抒情与说教的内容,却鲜明地塑造了“我”在寒风中卓然独立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深刻丰富的内涵:以“我”的形象,表达了当时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霜风吹月光照
烘托
凄冷的环境
“我”高树
并立而不靠着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月夜
自我意识的觉醒,对独立自主的渴望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其诗歌注重意境的创设和语言的锤炼,讲究节奏和音乐性,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因《雨巷》一诗传诵一时,他被称为“雨巷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舒望草》《舒望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1942年,年仅31岁的萧红病逝于极度混乱的香港。好友的去世,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戴望舒因为宣传抗战被日本宪兵逮捕,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早已纷纷离开香港返回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1944年11月,诗人来到萧红墓前凭吊,作了这首悼亡诗。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朗读指导
初读课文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品析“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这一句写诗人专程来萧红墓前凭吊,六小时的行程喻示一种“长度”(时间与空间上的),在这种“长度”里,包含着一种“重”,即寂寞给人带来的内心的沉郁和对生与死的沉重思考。“走”“六小时”“长途”从方式、时间、空间上突出两人友情之深挚。“寂寞”写出诗人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的心境——无比孤寂、悲凉。
2.“到你头边放一束山茶花”一句,不说“墓畔”,而说“头边”,有什么表达效果?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表明诗人希望萧红仍然活着,幻想她是暂时安睡,蕴含着诗人对萧红早逝的痛惜。
3.诗人在萧红墓前放红山茶有什么寓意?
(1)“红山茶”暗含“萧红”之名。
(2)茶花历来被赋予高洁、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红山茶”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赞美和激赏。
(3)红色的山茶,隐喻和赞扬逝者生命之灿烂。
(4)红山茶映照了诗人心情的庄严和沉重。
4.“我等待着,长夜漫漫”,“我”在等待什么?
“长夜漫漫”有何深刻意蕴?
“我等待”的是民族解放斗争取得胜利,体现了一种深沉的爱国情感。“长夜漫漫”,喻指黑暗的社会现实,也包含人生长路漫漫之意。
5.结尾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包含着诗人对萧红怎样的感情?
①伤悼萧红的不幸早逝;
②惋惜萧红因早逝而不能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不能创造更多更出色的作品;
③羡慕萧红已从现实中解脱,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
6.请简要分析《萧红墓畔口占》中的对比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表明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长度”,又包含着一种“重”,这与“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动作的短促与轻逸形成了对比。
“我”与“你”也构成了对比:“我”“生”,“你”“死”;“我”“动”,“你”“静”;“我”“寂寞”,“你”如红山茶般热烈;“我”“等待”,“你”“卧听”;“我”痛苦地面临“长夜漫漫”,你悠闲地“卧听着海涛闲话”;“我”还要继续艰难地行走,“你”永远安详地长眠地下。
本诗写诗人长途跋涉来到萧红墓前祭奠亡友的所行所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沉的哀思,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以及险境中的坚守等复杂情感。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语言平实,言简义丰
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的语言,没有过多铺陈,没有华丽辞藻。叙述十分简洁,简单描述诗人去萧红墓前凭吊的事,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发出来。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我”
“你”——卧听海涛闲话
走长途
六小时、寂寞
放山茶
意味深长
等待着
长夜漫漫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萧红墓畔口占
断 章
卞之琳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现当代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诗作既讲究章节的整齐、文字的洗练,又注重感觉的新鲜、想象的奇特,富于象征意味。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朗读指导
初读课文
断 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诗人以“断章”为题的目的是什么?
诗人在诗中熔铸了浓厚的哲学思辨意识。诗人以“断章”为题,看似一般,实则是妙语双关。其一,表明是从一首完整的长诗中抽出来的片断;其二,蕴含了思辨的哲理道理。
2.诗歌的四句诗,组合成了四幅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幅画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因“看风景”的动作产生联系
前两个画面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因“装饰” 产生联系
后两个画面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3.《断章》用四幅画面阐释了什么哲理 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说
《断章》只有四行,两组意象,描绘了四幅画面,形象地表达了“相对”的概念,阐释了“宇宙万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的哲理。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看风景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眼中的风景,他“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的“梦”。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万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
《断章》通过几组意象营构了丰富的诗境、诗趣、诗思,表达了诗人与主客体相对关系的思考。体现出一个哲理:宇宙万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构思新颖,结构巧妙
诗歌阐释了“宇宙万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的哲理。但诗人没有直接陈述,而是精心描绘了四幅息息相关的画面,以鲜明美好的生活图景间接阐释。
在构思上,诗句运用了类似“顶真”的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句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并把两组意象融为一体,十分巧妙。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断 章
桥上:你→看风景
明月→你的窗子
你→别人的梦
楼上:看风景的人→你
装饰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万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
风雨吟
卢 荻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他的诗以含蓄凝练的语言表现现代生活,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主要作品有诗集
《桑野》《驰驱集》等
必备知识
走近作者
1941年12月,正是中华民族遭受最深重苦难的时候。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中国风雨如晦,生灵涂炭,诗人芦荻深切感受到了时代的风雨,也感受到了全国人民心中积聚着的愤怒的力量,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写下了《风雨吟》这首诗。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初读课文
朗读指导
风雨吟
芦 荻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1.第1节诗描述了什么内容?请简要赏析。
开篇紧扣题目,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暗示这是风云变化的历史时期。“卷”“奔”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狂风席卷一切、暴雨铺天盖地的动态画面,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2.请简要赏析“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这一节写静景,继续表现风雨。连用两个比喻,将“郊原”比作海,将“房舍”比作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极富画面感,形象地写出了郊原和房舍在风雨中的状态,表现了房舍的渺小和飘摇不定,突出了风雨之大、情势之恶劣,暗示作者心中的恐惧、不安。
3.如何理解诗中的“风雨”?
诗中的“风雨”是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既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又指社会上的风雨(社会的灾难)、人生的风雨(人生面临的坎坷与困难)。结合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我们也可以将“风雨”理解为中华大地上的腥风血雨。
这首诗描绘了狂风席卷一切、暴雨铺天盖地的画面,展现了诗人愿做年轻舵手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1.气势恢宏,比喻形象
第1节紧扣题目,描绘了风雨交加的大地,气势恢宏。
第2节,“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将郊原比作大海,将房舍比作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风雨中郊原和房舍的状态。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2.委婉含蓄,含义丰富
“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意指当时中华大地上的腥风血雨;“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则可以理解为“我”虽因年轻经验不足而忧思满怀,却也因年轻而有着在风雨中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勇气。这些都相当含蓄而深刻。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风卷、雨奔
使命感责任心
环境
“我”——年轻舵手的心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风雨吟
统 一
聂鲁达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外交家。善写政治抒情诗和情诗。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
必备知识
走近作者
统 一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初读课文
朗读指导
1.诗歌开篇说“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有和作用?
诗人在开篇陈述自己不同寻常的见解,耐人寻味,引人思考,同时也引出下面的感悟。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2.如何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在诗人看来,花、叶不论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就是生命的传递。
因此“繁多”是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3.试分析“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这一回答的内涵。
紧扣题目,强调万物的统一性,表明世界具有统一性与和谐美,充满哲理意味。
本诗借叶、花、果,指出所有的叶、所有的花、所有的果都是同一片叶、同一朵花、同一个果,看似各有各的个性,却不失共性,是“统一”的,表明了世界具有统一性与和谐美。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主旨鲜明,脉络清晰
全诗紧扣题目“统一”,表明了世界具有统一性与和谐美,主旨鲜明。前三行,诗人写自己不同寻常的见解,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然后以一个“因为”引领后三行,对前面自己的见解进行阐释,脉络清晰。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繁多是个谎言
所有的叶
一片叶
所有的花
一朵花
一切果实无差异
花是同一朵
树是同一棵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统一



和谐美
积累拓展
连 环
余光中
你站在桥头看落日,
落日却回顾,
回顾着远楼,
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
明月却俯望,
俯望着远窗,
有人在窗口正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