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讲解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语文 模拟押题卷讲解课件(湖北等地适用)
2025年中考语文(新考向)4月模拟卷04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小雨和小雯发现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紧密勾连,可以互相学习借鉴,于是设计了一些小活动,请你来参加。
1.(2分)右图是小雨展示的“本”字的早期写法。“本”是指事字,请观察图片,推断它的造字逻辑: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木”的下面部分加一条横线,标明树根的位置所在
2.(2分)下面是小雯整理的关于“本”字的资料卡片,请你在(1)(2)处分别补充一个含“本”字的词语。
“本”的本义 “本”的引申义 含“本”字的词语
草木的根部 量词 一本
作副词,表示原先、先前 (1)____________________
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来(或原本)
以人为本(或舍本逐末)
3.(2分)小雨和小雯在“跟着对联学写作”活动中认识到了对仗之美,整理出下列短语,请你将其组合成上下联填入横线处。
梅兰竹菊 琴棋书画 可养性 自陶情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梅兰竹菊可养性
琴棋书画自陶情
4.(8分)小雨在“跟着古人学写作”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陈子昂幽州台上直抒胸臆,“念天地之悠悠,①__________________”;杜甫长安城中移情于物,“国破山河在,②________________”。李白用典以自勉,“③__________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张岱白描以赏景,“④________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苏东坡借中秋景抒旷达情,“⑤______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辛稼轩借三国事讽南宋廷,“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⑥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情景交融,“⑦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李商隐夜雨寄北,虚实相生,“⑧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独怆然而涕下
城春草木深
闲来垂钓碧溪上
雾凇沆砀
人有悲欢离合
生子当如孙仲谋
鸡声茅店月
何当共剪西窗烛
5.(3分)右边漫画以“网”连接蜘蛛和网民,精心设计两者对话,委婉批评了网络成瘾现象,体现了漫画幽默与讽刺的特点。请仔细观察漫画,体会作者用意,将对话补充完整。(不超过12字)
蜘蛛:有了网,我有吃有喝。
网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有了网,我不吃不喝。
6.(3分)小雨梳理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列举了其中三类,请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1)容易读错的字 A.埋(mái)怨 B.哗(huā)众取宠
(2)容易写错的词 A.宽囿 B.附拥风雅
(3)容易说错的话 A.我的贵姓是欧阳。 B.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人手不够。
(1)A.埋(mán);B.哗(huá)。
(2)A.囿(宥);B.拥(庸)。
(3)A.谦敬失当,删去“贵”;B.语义重复,改为“目前的问题是人手不够(或当务之急是人手不够)”。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菩萨蛮
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7.(2分)批注一:词中说“问我去何之”,“我”最有可能去怎样的地方?请根据词意概括作答。
环境宁静优美、生活自由惬意的地方。
8.(2分)批注二:同是溪边渔者,本词中的“渔翁”与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的垂钓者分别是怎样的人?请简要作答。
本词中的“渔翁”是悠闲自得的人,李白诗中的垂钓者是有政治追求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A)。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B)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②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③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④,(C)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⑤习弥佳,流连信宿⑥,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有删改)
【注释】①迳:同“经”,经过。②践跻:登临。③崿:山崖。④蔚蔚(yù yù):茂盛。⑤弥:更加,越发。⑥信宿:两夜。
9.(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熟悉
茂盛
本来
告诫
10.(2分)请将“而”“乃”“也”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 ) B.( ) C.( )
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既自欣得此奇观 山水有灵 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12.(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等到我登临这地方,一到这里就感到非常高兴,这才相信亲耳听到比不上亲眼所见啊。
也
而
乃
/
/
13.(4分)明代文学家张岱说“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他认为郦道元最擅长描写山水景物。请结合【甲】【乙】两文,简析郦道元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处。
示例一:能够在结构上以情绪(情感)为总纲,进行整体构思,这种写法有着超越前人的独特性。比如【甲】文按夏、春冬和秋的顺序,突出强调了三峡水流湍急和秋季悲凉氛围;【乙】文则按照“欣然”的情绪总领,写出了三峡山水之美。
示例二:句式上以四言为主,多用对偶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郦道元写景语言优美,读起来既具有音韵之美,又具有语言之美,加上景物之美,读郦道元的山水游记,给人多重美的享受。
示例三:语言简洁凝练,用词精准,对景物描摹形象生动、特征鲜明。比如【甲】文中“隐天蔽日”中的“蔽”、“夏水襄陵”的“襄”、“飞漱其间”的“漱”、“林寒涧肃”的“肃”和【乙】文中“猿鸣至清”的“清”、“仰瞩俯映”中的“仰”“俯”等词语,不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还具有生动性。(言之有理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西陵峡。《宜都记》上说:“从黄牛滩向东进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水曲折蜿蜒,两岸高山重重叠叠,除非是正午或半夜,否则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绝壁有的高达千丈,石头的颜色五彩斑斓,形状和姿态大多像一些东西。林木高大茂密,几乎覆盖了整个冬春季节。猿猴的叫声非常清越,山谷里回响着它们的叫声,声音清脆悠扬,久久不绝。人们所说的三峡,这是其中的一段。
山松说:我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湍急,无论是书面记载还是口头传说,都互相告诫要小心谨慎,以防不测,却从未听说有人称赞过这里的山水之美。等到我登临这地方,一到这里就感到非常高兴,这才相信亲耳听到比不上亲眼所见啊。那些层叠的山崖,秀丽挺拔的山峰,奇特的结构和形状,实在是难以用言语来描述。林木茂密,郁郁葱葱,都处在云霞的缭绕之中。抬头仰望,低头俯瞰,愈熟悉这风光愈感到美好,流连两夜,不知不觉忘记返回,我所看到的这一切,都是前所未有的。我已高兴地欣赏到了这样美丽的山水奇观,如果山水有灵,也应该会惊讶于我这个千百年来的知己吧。”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不疾不徐
叶春雷
①不疾不徐是一种美好的人生态度。说它美好,是因为怀着这种人生态度的人,能将人生的节奏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是非常厉害的。
②苏轼在黄州的时候,有一次外出遇雨,同伴们都狼狈不堪,只有苏东坡不疾不徐,在雨中走出了自己的节奏。他把这种节奏谱成了一首词,就是那首著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③这首词打动了无数的读者,因为它让我们想起了孔子的话:“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谓“不疾不徐”,正因为内心“坦荡荡”呀!没有这份“坦荡荡”,那就不是“不疾不徐”,而是“慌手慌脚”,甚至“慌不择路”。苏东坡的游伴们,在猝然遇雨的那一刻,大约就是这个张皇失措的鬼样子吧。
④我想起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中记载的一个细节,非常动人。他说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常常跑警报,在跑的过程中,他常常看见他们的校长梅贻琦先生,手执一根手杖,不疾不徐,在那里悠然地前行,好像天上根本没有日本飞机,好像日本飞机扔下的炸弹和他没有半点关系。
⑤所以说,“不疾不徐”体现出了一种做人的定力,这不是靠简单模仿就能做到的。梅贻琦先生有这种定力,所以体现在他的仪表上,就有这种“不疾不徐”的悠然风度。苏联曾拍摄过一部二战诗篇《莫斯科保卫战》,里面塑造了朱可夫这一伟大的将军形象。有个镜头我至今难忘,朱可夫正在办公,忽然警卫报告,德国的小股伞兵突然空降在这一领域,朱可夫听完汇报根本没有在意,只是对警卫说,给我拿一支冲锋枪来,说完又埋头工作。
⑥伟人之所以伟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种“不疾不徐”的镇定自若上。自古以来,我们都非常看重这种“不疾不徐”的风度,认为是一种人格成熟的标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人的自在和从容,是可以无往而不胜的。
⑦事实上,“不疾不徐”不仅是一种做人的风度,也是一种做事的态度。庄子就曾经讲过一个“轮扁斫轮”的故事,讲到一个叫“扁”的工匠叙述自己制作车轮的经验: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⑨工匠想说的是这种制作车轮的分寸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他无法将这种分寸感传递给自己的儿子,因此他如今年老了还不能退休,他的儿子也不能接他的班。从工匠的角度看问题,自然证明这种做事的分寸感极难掌握,但是换一个角度,一旦掌握了这种分寸感,世上任何疑难事情,甚至很多比制作车轮要难得多的事情,也可以轻松解决。
⑩“不疾不徐”是做人做事非常高明的一种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虽然难,但是不畏难,正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论语·雍也》有言:“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疾风骤雨,还是电闪雷鸣,让我们保持“不疾不徐”的悠然心态,走出属于每个人自己的人生节奏。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4.(2分)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不疾不徐是一种美好的人生态度”。
B.文章先点明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全文。
C.文章语言典雅,引用了许多古诗文,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D.自古以来,我们都非常看重“不疾不徐”的风度,因为这是伟人才具有的品格。
【解析】D.结合第⑥段“自古以来,我们都非常看重这种‘不疾不徐’的风度,认为是一种人格成熟的标志”分析,选项没有因果关系。
D
15.(3分)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第⑧段中“恰到好处”的含义。
“恰到好处”指在做事的时候能掌握好一个度,掌握好分寸。
16.(2分)读完本文后,当你在生活中遇到突如其来的麻烦时,你会如何应对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
示例:当我在生活中遇到突如其来的麻烦时,我会以一种“不疾不徐”的悠然心态去面对,先保持冷静,然后分析如何解决问题,最后按照计划去施行。在这个过程中,我决不会产生畏难的心理,因为只有从容面对困难,才能顺利解决问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遇见野牦牛
余显斌
①去阿里的路上,已经是黄昏了,一不小心,车子冲出路外,他也被摔了出来,晕倒在无边的雪地里。醒来的时候,面前是一大一小两只纯黑色的野生牦牛,正甩着长毛,津津有味地吃着他背包中的糍粑。
②在藏地,野生牦牛跟家牦牛可不一样,性格火暴,动辄伤人,有时被惹恼了,甚至会喷着粗气,朝汽车冲过去。
③他担心两只野牦牛袭击自己。
④他顺着雪地悄悄爬着,像蜥蜴一样朝后退去,一寸一寸,退到一块大石后,悄悄伸出脑袋观察着。两只野牦牛吃了一会儿糍粑,甩甩尾巴,叫了两声,抬起头望着远处的雪山,眼睛净蓝,没有一丝杂质,也没有一丝凶光。其中一只望着他,似乎没有打算冲过来,仅仅走动了几步,在地上留下几个脚窝。
⑤他的心渐渐地平静下来。
⑥雪山的夜幕逐渐降临,虽然仍然一片白亮,可是温度变低了。
⑦他悄悄去到车旁,不知什么零件坏了,车子就是发动不了。他想,一夜过去,他一定会成为一具冰冻的尸体,或者成为雪中的冰雕,永远醒不过来。
⑧天是蓝的,就在头顶,蓝得透明,蓝得看不见底。
⑨远处,在蓝光和白光的交错中,两只野牦牛黑色的剪影,显得格外显眼,连弯弯的犄角都能清楚看见。这一定是走散的牦牛吧,此时两只牦牛紧紧地挨着。他在雪域高原已经行走了一段时间,算得上半个高原人了,知道它们这样是为了取暖,为了御寒。
⑩他心里突然一动,自己为什么不去取暖呢?
他怕牦牛顶他,伤害他。
可是,不去会冻死的。
时间,在慢慢地流逝着,天空蓝得静谧,星星格外晶莹,寒气如狼一般,咬啮着他的神经,冲毁他最后的坚持。他终于忍不住了,心说,伤害就伤害吧,总比冻死好。他咬咬牙,慢慢靠近两只野牦牛。那只大的抬起头看看他,在天光的映衬下,牦牛的眼睛净净的,也静静的,没有一点儿要发怒的样子。小牦牛已经睡着,发出轻微的鼾声。
他放心了,轻轻贴近牦牛的身子。
热气慢慢弥漫到身上。
两只牦牛的鼾声响起。
天空依旧蓝得一尘不染,好像亘古如此。他一颗彷徨无助的心慢慢安静下来。
天慢慢亮了,他熬过来了,等来了救援的人。当听说他和野牦牛一起过夜,相互取暖,并支撑了一夜时,大家都睁大了眼睛,如听见奇闻一般,不断地发出惊叹声。两只野牦牛此时已经走向雪山的那边,太阳出来了,照在无边的雪地上。一片红白交杂。在雪山的山脊上,不是两只,竟然是一群野牦牛。那两只走散的野牦牛,显然已经找到了它们的同伴,回到了族群。
他很高兴,对着牦牛群挥舞着胳膊,大声喊着:“牦牛,你好。”他的声音在雪山上远远地传开,传向遥远的天边:“你好,你好,你好……”
车子被修理好,他开动车子,走远。透过车窗回望远处,牦牛群的影子映衬在雪峰、天光之间,如雕塑一般。他想,他还会回来的,还会回到这片土地的。到时,还能和那两只野牦牛相逢吗?
那一刻,他流泪了。
(选自《2023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17.(3分)梳理文中的“他”遇到野牦牛之后的心理变化过程,将下面的示意图补充完整。
担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兴
18.(3分)小说画横线句子三次提到天空“蓝”,对此你怎么理解?
第一次提到天空的“蓝”,引出下文野牦牛黑色的剪影,为后文“取暖”作铺垫;第二次提到“蓝得静谧”,反衬人物内心的挣扎;第三次写“蓝得一尘不染”“亘古如此”,烘托人物内心的平静,照应前文。
平静
犹豫
放心
19.(3分)小说尾声“到时,还能和那两只野牦牛相逢吗?”你认为能否相逢?请合理想象并表述。
示例:我认为能相逢。那只小牦牛已经长大了,望向他的那一刻,它们就认出了他。吃了一会儿他准备好的糍粑,它们甩甩尾巴,叫了两声,抬起头望着远处的雪山,眼睛净蓝,没有一丝杂质,也没有一丝凶光。
20.(3分)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人类始终面对着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的问题。请结合下面阅读链接和文章内容,说说你有哪些感受和启示。
【阅读链接】
野牦牛,哺乳动物,外形像家牦牛而大,角长,呈圆锥形,四肢粗短,毛长而密,多为黑色。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4 000米以上的高山上,性凶猛,耐寒,善于登高,常成群活动。是一种珍稀动物。
(摘自《现代汉语词典》)
示例:人类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在不断扩张自己活动空间的同时,侵占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人类对野生动物,可能会产生误解,它们凶猛的习性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而不是攻击。人与动物应该平等共处,和谐共生。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
海底秘境:诺第留斯号的科探之旅
随着诺第留斯号潜水艇的深入,我们逐渐远离了海面的喧嚣,被带入了一个神秘莫测的海底世界。周围的光线逐渐变得暗淡,仿佛是被深海的黑暗逐渐吞噬。唯有诺第留斯号上发出的微弱灯光,在黑暗中闪烁着,成为我们唯一的指引。
突然,一道巨大的黑影从前方掠过,速度快得令人咋舌。它的身躯庞大无比,几乎遮挡了所有的光线,使得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而朦胧。我紧张地握住扶手,心跳加速,生怕遭遇什么未知的危险。
尼摩船长站在舷窗前,冷静地观察着前方。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与果敢,仿佛早已习惯了与这些深海巨兽打交道。他淡淡地说道:“那是一只巨大的海怪,我们必须小心应对。”
随着潜水艇的缓缓靠近,海怪的模样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它有着庞大的身躯,仿佛是一座移动的小山。身上覆盖着坚硬的鳞片,闪烁着幽幽的光芒。一双巨大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烁着幽冷的光芒,仿佛能够洞察一切。
“准备攻击!”尼摩船长下令道。潜水艇迅速调整航向和深度,向海怪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一时间,海底世界充满了激烈的战斗声响。炮弹在海怪身上炸开,激起一片片水花,然而海怪似乎并不畏惧,继续向我们逼近。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我们终于成功击退了海怪。然而,这场战斗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海底世界的神秘与危险。在这片深邃的海域中,还有着许多未知的生物和危险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挑战。
战斗结束后,我们静静地漂浮在海水中,感受着周围的宁静与和平。诺第留斯号的灯光在黑暗中闪烁,为这片神秘的海底世界增添了一抹温暖的光彩。我知道,这只是我们探索之旅的一小部分,前方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着我们去揭开。
(选自《海底两万里》,有删改)
昆虫秘境:老象虫的科研探秘
在我对昆虫世界的探索中,老象虫无疑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存在。这种昆虫以其独特的外形和习性吸引了我的注意。
老象虫,顾名思义,它的外形与象有些许相似,尤其是那庞大的身躯和坚硬的外壳。其身体呈长椭圆形,外壳坚硬而光滑,呈现出一种深褐色,宛如经过岁月沉淀的古老宝石。头部长有一对长长的触角。它们时常摆动着,仿佛在探寻着周围的世界,寻找着生命的奥秘。
在观察老象虫的过程中,我发现它们的生活习性同样令人称奇。它们通常会选择在树木的枝干上筑巢,用它们坚硬的外壳保护着内部的卵和幼虫。这种筑巢的方式不仅安全稳固,而且能够有效地抵御外界的侵害,确保后代的繁衍。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老象虫的生理结构和习性,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
我小心翼翼地解剖了一只老象虫,仔细观察其内部结构。我发现它们的身体内部有着复杂的器官系统,包括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这些器官相互协作,使得老象虫能够正常地生长、繁殖,并在大自然的舞台上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除了生理结构,老象虫的行为习性也同样吸引了我的注意。它们有着独特的求偶方式,通过释放特定的化学信号来吸引异性。在繁殖季节,雄性老象虫会振动翅膀,发出特定的声音,以吸引雌性的注意。这种声音在寂静的夜晚中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是大自然的交响乐。
通过对老象虫的研究,我不仅了解了它的生理结构和习性,还对昆虫世界的奥秘有了更深的认识。每一种昆虫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策略,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选自《昆虫记》,有删改)
下面表格展示了语文组研读《海底两万里》与《昆虫记》的部分成果,请你相互参照,完成下面小题。
21.(2分)理准备流程
小湖发现,主人公们在进行科学探索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请你仿照示例,结合《海底两万里》前文情节,按他们的准备步骤进行排序。
海底秘境:诺第留斯号的科探之旅 昆虫秘境:老象虫的科研探秘
①维护与检查诺第留斯号潜水艇动力、照明以及导航设备 ②收集海底地图与文献资料,研究地形,规划路线 ③储备各种食物、水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正确顺序:____________ ①选择花园、田野、森林等观察地点
②准备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③学习昆虫分类、习性以及生态等相关知识
正确顺序:③①②
②①③
22.(2分)绘自然秘境
小北指出,两文都对自然世界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请你以尼摩船长的“海底秘境”为例,描绘法布尔笔下的“昆虫秘境”。
海底秘境:诺第留斯号的科探之旅 昆虫秘境:老象虫的科研探秘
一个充满神秘与危险的海底世界,通过对黑暗深邃的海域的探险,尽显海洋深处的奇异生物、壮丽景色以及未知危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个充满神奇与魅力的昆虫世界,通过对老象虫的观察与研究,尽显昆虫生理结构与行为习性的丰富、奇特与奥秘。
海底秘境:诺第留斯号的科探之旅 昆虫秘境:老象虫的科研探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位细致入微、专注热情的昆虫科研者。他通过深入观察和解剖实验,不断探索老象虫的生理结构和生活习性,展现出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
示例:一位勇敢无畏、冷静果敢的深海探险家。面对深海巨兽,他敢于向海怪发起猛烈的攻击,成功击退海怪,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和应对能力。
23.(2分)评人物形象
小北认为,两篇选文都展现了主人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求知精神。请以法布尔为例,协助小北分析尼摩船长的科学探索精神。
海底两万里 昆虫记
通过描述尼摩船长驾驶诺第留斯号潜艇探险深海的过程,表达对自然的无畏探索与敬畏之心,展现了人类与海洋生物的和谐共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通过对老象虫等昆虫的细致观察、实验研究和生动描绘,揭示了昆虫世界的奥秘,表达了对自然生命的赞美、尊重与保护。
24.(2分)探主题意蕴
老师指出,两文都体现出对人与自然的思考,但小北不理解,请你以《海底两万里》为例,说说《昆虫记》是如何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
任务一: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作业软件异军突起。请你围绕“我们该不该使用作业软件”写一则发言稿。(80字左右)
示例:我认为,作业软件运用得当,会成为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但如果一遇到问题就使用作业软件,久而久之,我们就会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我们要以能真正帮助学习为前提去使用作业软件。
任务二:“网络”或许引发了你的联想或想象,请写一首小诗展现互联网世界的样子。(不少于4行;如超过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示例:一根细长网线/连接边塞内外/故土和异乡/指示灯一亮/速度攀升/版图扩张/小小的心灵便插上翅膀翱翔/鼠标点击/人文地理顷刻在你眸前绽放
任务一:关于网络,你有哪些有趣的、令人回味的故事?请以“我和网络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近日,某校团委组织了一场以“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紧密了还是疏远了”为主题的辩论赛。下面是正方、反方的观点:
正方观点: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紧密了,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方便人们传达心意,也方便人们结交更多朋友。
反方观点: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疏远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面对面,而你却在玩手机。
你怎么看待现代科技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关系?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支持正方或反方的观点。
任务三:请发挥联想和想象,以“虚拟世界,一个神秘而美妙的地方……”为开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025年中考语文(新考向)4月模拟卷04
【湖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小雨和小雯发现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紧密勾连,可以互相学习借鉴,于是设计了一些小活动,请你来参加。
1.(2分)右图是小雨展示的“本”字的早期写法。“本”是指事字,请观察图片,推断它的造字逻辑: 在“木”的下面部分加一条横线,标明树根的位置所在 。
2.(2分)下面是小雯整理的关于“本”字的资料卡片,请你在(1)(2)处分别补充一个含“本”字的词语。
“本”的本义 “本”的引申义 含“本”字的词语
草木的根部 量词 一本
作副词,表示原先、先前 (1) 本来(或原本)
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 (2) 以人为本(或舍本逐末)
3.(2分)小雨和小雯在“跟着对联学写作”活动中认识到了对仗之美,整理出下列短语,请你将其组合成上下联填入横线处。
梅兰竹菊 琴棋书画 可养性 自陶情
上联: 梅兰竹菊可养性
下联: 琴棋书画自陶情
4.(8分)小雨在“跟着古人学写作”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陈子昂幽州台上直抒胸臆,“念天地之悠悠,① 独怆然而涕下 ”;杜甫长安城中移情于物,“国破山河在,② 城春草木深 ”。李白用典以自勉,“③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张岱白描以赏景,“④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苏东坡借中秋景抒旷达情,“⑤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辛稼轩借三国事讽南宋廷,“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⑥ 生子当如孙仲谋 ”。温庭筠商山早行,情景交融,“⑦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李商隐夜雨寄北,虚实相生,“⑧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5.(3分)右边漫画以“网”连接蜘蛛和网民,精心设计两者对话,委婉批评了网络成瘾现象,体现了漫画幽默与讽刺的特点。请仔细观察漫画,体会作者用意,将对话补充完整。(不超过12字)
蜘蛛:有了网,我有吃有喝。
网民: (示例)有了网,我不吃不喝。
6.(3分)小雨梳理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列举了其中三类,请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1)容易读错的字 A.埋(mái)怨 B.哗(huā)众取宠
(2)容易写错的词 A.宽囿 B.附拥风雅
(3)容易说错的话 A.我的贵姓是欧阳。 B.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人手不够。
(1)A.埋(mán);B.哗(huá)。
(2)A.囿(宥);B.拥(庸)。
(3)A.谦敬失当,删去“贵”;B.语义重复,改为“目前的问题是人手不够(或当务之急是人手不够)”。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菩萨蛮
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7.(2分)批注一:词中说“问我去何之”,“我”最有可能去怎样的地方?请根据词意概括作答。
环境宁静优美、生活自由惬意的地方。
8.(2分)批注二:同是溪边渔者,本词中的“渔翁”与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的垂钓者分别是怎样的人?请简要作答。
本词中的“渔翁”是悠闲自得的人,李白诗中的垂钓者是有政治追求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A)。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B)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②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③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④,(C)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⑤习弥佳,流连信宿⑥,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有删改)
【注释】①迳:同“经”,经过。②践跻:登临。③崿:山崖。④蔚蔚(yù yù):茂盛。⑤弥:更加,越发。⑥信宿:两夜。
9.(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弥习弥佳 查阅词典(①学习。②熟悉。③习惯。) 熟悉
(2)离离蔚蔚 联系古诗(离离原上草) 茂盛
(3)固难以辞叙 课内迁移(固不知子矣) 本来
(4)悉以临惧相戒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告诫
10.(2分)请将“而”“乃”“也”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 也 ) B.( 而 ) C.( 乃 )
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12.(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等到我登临这地方,一到这里就感到非常高兴,这才相信亲耳听到比不上亲眼所见啊。
13.(4分)明代文学家张岱说“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他认为郦道元最擅长描写山水景物。请结合【甲】【乙】两文,简析郦道元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处。
示例一:能够在结构上以情绪(情感)为总纲,进行整体构思,这种写法有着超越前人的独特性。比如【甲】文按夏、春冬和秋的顺序,突出强调了三峡水流湍急和秋季悲凉氛围;【乙】文则按照“欣然”的情绪总领,写出了三峡山水之美。
示例二:句式上以四言为主,多用对偶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郦道元写景语言优美,读起来既具有音韵之美,又具有语言之美,加上景物之美,读郦道元的山水游记,给人多重美的享受。
示例三:语言简洁凝练,用词精准,对景物描摹形象生动、特征鲜明。比如【甲】文中“隐天蔽日”中的“蔽”、“夏水襄陵”的“襄”、“飞漱其间”的“漱”、“林寒涧肃”的“肃”和【乙】文中“猿鸣至清”的“清”、“仰瞩俯映”中的“仰”“俯”等词语,不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还具有生动性。(言之有理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西陵峡。《宜都记》上说:“从黄牛滩向东进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水曲折蜿蜒,两岸高山重重叠叠,除非是正午或半夜,否则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绝壁有的高达千丈,石头的颜色五彩斑斓,形状和姿态大多像一些东西。林木高大茂密,几乎覆盖了整个冬春季节。猿猴的叫声非常清越,山谷里回响着它们的叫声,声音清脆悠扬,久久不绝。人们所说的三峡,这是其中的一段。
山松说:我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湍急,无论是书面记载还是口头传说,都互相告诫要小心谨慎,以防不测,却从未听说有人称赞过这里的山水之美。等到我登临这地方,一到这里就感到非常高兴,这才相信亲耳听到比不上亲眼所见啊。那些层叠的山崖,秀丽挺拔的山峰,奇特的结构和形状,实在是难以用言语来描述。林木茂密,郁郁葱葱,都处在云霞的缭绕之中。抬头仰望,低头俯瞰,愈熟悉这风光愈感到美好,流连两夜,不知不觉忘记返回,我所看到的这一切,都是前所未有的。我已高兴地欣赏到了这样美丽的山水奇观,如果山水有灵,也应该会惊讶于我这个千百年来的知己吧。”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不疾不徐
叶春雷
①不疾不徐是一种美好的人生态度。说它美好,是因为怀着这种人生态度的人,能将人生的节奏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是非常厉害的。
②苏轼在黄州的时候,有一次外出遇雨,同伴们都狼狈不堪,只有苏东坡不疾不徐,在雨中走出了自己的节奏。他把这种节奏谱成了一首词,就是那首著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③这首词打动了无数的读者,因为它让我们想起了孔子的话:“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谓“不疾不徐”,正因为内心“坦荡荡”呀!没有这份“坦荡荡”,那就不是“不疾不徐”,而是“慌手慌脚”,甚至“慌不择路”。苏东坡的游伴们,在猝然遇雨的那一刻,大约就是这个张皇失措的鬼样子吧。
④我想起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中记载的一个细节,非常动人。他说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常常跑警报,在跑的过程中,他常常看见他们的校长梅贻琦先生,手执一根手杖,不疾不徐,在那里悠然地前行,好像天上根本没有日本飞机,好像日本飞机扔下的炸弹和他没有半点关系。
⑤所以说,“不疾不徐”体现出了一种做人的定力,这不是靠简单模仿就能做到的。梅贻琦先生有这种定力,所以体现在他的仪表上,就有这种“不疾不徐”的悠然风度。苏联曾拍摄过一部二战诗篇《莫斯科保卫战》,里面塑造了朱可夫这一伟大的将军形象。有个镜头我至今难忘,朱可夫正在办公,忽然警卫报告,德国的小股伞兵突然空降在这一领域,朱可夫听完汇报根本没有在意,只是对警卫说,给我拿一支冲锋枪来,说完又埋头工作。
⑥伟人之所以伟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种“不疾不徐”的镇定自若上。自古以来,我们都非常看重这种“不疾不徐”的风度,认为是一种人格成熟的标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人的自在和从容,是可以无往而不胜的。
⑦事实上,“不疾不徐”不仅是一种做人的风度,也是一种做事的态度。庄子就曾经讲过一个“轮扁斫轮”的故事,讲到一个叫“扁”的工匠叙述自己制作车轮的经验: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⑧所谓“不疾不徐”,就是“恰到好处”,就是“刚刚好”。做事能掌握好这个度,掌握好这个分寸,一切麻烦都会迎刃而解。在这个意义上,“不疾不徐”,就是孔子所谓“过犹不及”。
⑨工匠想说的是这种制作车轮的分寸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他无法将这种分寸感传递给自己的儿子,因此他如今年老了还不能退休,他的儿子也不能接他的班。从工匠的角度看问题,自然证明这种做事的分寸感极难掌握,但是换一个角度,一旦掌握了这种分寸感,世上任何疑难事情,甚至很多比制作车轮要难得多的事情,也可以轻松解决。
⑩“不疾不徐”是做人做事非常高明的一种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虽然难,但是不畏难,正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论语·雍也》有言:“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疾风骤雨,还是电闪雷鸣,让我们保持“不疾不徐”的悠然心态,走出属于每个人自己的人生节奏。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4.(2分)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不疾不徐是一种美好的人生态度”。
B.文章先点明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全文。
C.文章语言典雅,引用了许多古诗文,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D.自古以来,我们都非常看重“不疾不徐”的风度,因为这是伟人才具有的品格。
【解析】D.结合第⑥段“自古以来,我们都非常看重这种‘不疾不徐’的风度,认为是一种人格成熟的标志”分析,选项没有因果关系。
15.(3分)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第⑧段中“恰到好处”的含义。
“恰到好处”指在做事的时候能掌握好一个度,掌握好分寸。
16.(2分)读完本文后,当你在生活中遇到突如其来的麻烦时,你会如何应对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
示例:当我在生活中遇到突如其来的麻烦时,我会以一种“不疾不徐”的悠然心态去面对,先保持冷静,然后分析如何解决问题,最后按照计划去施行。在这个过程中,我决不会产生畏难的心理,因为只有从容面对困难,才能顺利解决问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遇见野牦牛
余显斌
①去阿里的路上,已经是黄昏了,一不小心,车子冲出路外,他也被摔了出来,晕倒在无边的雪地里。醒来的时候,面前是一大一小两只纯黑色的野生牦牛,正甩着长毛,津津有味地吃着他背包中的糍粑。
②在藏地,野生牦牛跟家牦牛可不一样,性格火暴,动辄伤人,有时被惹恼了,甚至会喷着粗气,朝汽车冲过去。
③他担心两只野牦牛袭击自己。
④他顺着雪地悄悄爬着,像蜥蜴一样朝后退去,一寸一寸,退到一块大石后,悄悄伸出脑袋观察着。两只野牦牛吃了一会儿糍粑,甩甩尾巴,叫了两声,抬起头望着远处的雪山,眼睛净蓝,没有一丝杂质,也没有一丝凶光。其中一只望着他,似乎没有打算冲过来,仅仅走动了几步,在地上留下几个脚窝。
⑤他的心渐渐地平静下来。
⑥雪山的夜幕逐渐降临,虽然仍然一片白亮,可是温度变低了。
⑦他悄悄去到车旁,不知什么零件坏了,车子就是发动不了。他想,一夜过去,他一定会成为一具冰冻的尸体,或者成为雪中的冰雕,永远醒不过来。
⑧天是蓝的,就在头顶,蓝得透明,蓝得看不见底。
⑨远处,在蓝光和白光的交错中,两只野牦牛黑色的剪影,显得格外显眼,连弯弯的犄角都能清楚看见。这一定是走散的牦牛吧,此时两只牦牛紧紧地挨着。他在雪域高原已经行走了一段时间,算得上半个高原人了,知道它们这样是为了取暖,为了御寒。
⑩他心里突然一动,自己为什么不去取暖呢?
他怕牦牛顶他,伤害他。
可是,不去会冻死的。
时间,在慢慢地流逝着,天空蓝得静谧,星星格外晶莹,寒气如狼一般,咬啮着他的神经,冲毁他最后的坚持。他终于忍不住了,心说,伤害就伤害吧,总比冻死好。他咬咬牙,慢慢靠近两只野牦牛。那只大的抬起头看看他,在天光的映衬下,牦牛的眼睛净净的,也静静的,没有一点儿要发怒的样子。小牦牛已经睡着,发出轻微的鼾声。
他放心了,轻轻贴近牦牛的身子。
热气慢慢弥漫到身上。
两只牦牛的鼾声响起。
天空依旧蓝得一尘不染,好像亘古如此。他一颗彷徨无助的心慢慢安静下来。
天慢慢亮了,他熬过来了,等来了救援的人。当听说他和野牦牛一起过夜,相互取暖,并支撑了一夜时,大家都睁大了眼睛,如听见奇闻一般,不断地发出惊叹声。两只野牦牛此时已经走向雪山的那边,太阳出来了,照在无边的雪地上。一片红白交杂。在雪山的山脊上,不是两只,竟然是一群野牦牛。那两只走散的野牦牛,显然已经找到了它们的同伴,回到了族群。
他很高兴,对着牦牛群挥舞着胳膊,大声喊着:“牦牛,你好。”他的声音在雪山上远远地传开,传向遥远的天边:“你好,你好,你好……”
车子被修理好,他开动车子,走远。透过车窗回望远处,牦牛群的影子映衬在雪峰、天光之间,如雕塑一般。他想,他还会回来的,还会回到这片土地的。到时,还能和那两只野牦牛相逢吗?
那一刻,他流泪了。
(选自《2023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17.(3分)梳理文中的“他”遇到野牦牛之后的心理变化过程,将下面的示意图补充完整。
担心→ 平静 → 犹豫 → 放心 →高兴
18.(3分)小说画横线句子三次提到天空“蓝”,对此你怎么理解?
第一次提到天空的“蓝”,引出下文野牦牛黑色的剪影,为后文“取暖”作铺垫;第二次提到“蓝得静谧”,反衬人物内心的挣扎;第三次写“蓝得一尘不染”“亘古如此”,烘托人物内心的平静,照应前文。
19.(3分)小说尾声“到时,还能和那两只野牦牛相逢吗?”你认为能否相逢?请合理想象并表述。
示例:我认为能相逢。那只小牦牛已经长大了,望向他的那一刻,它们就认出了他。吃了一会儿他准备好的糍粑,它们甩甩尾巴,叫了两声,抬起头望着远处的雪山,眼睛净蓝,没有一丝杂质,也没有一丝凶光。
20.(3分)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人类始终面对着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的问题。请结合下面阅读链接和文章内容,说说你有哪些感受和启示。
【阅读链接】
野牦牛,哺乳动物,外形像家牦牛而大,角长,呈圆锥形,四肢粗短,毛长而密,多为黑色。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4 000米以上的高山上,性凶猛,耐寒,善于登高,常成群活动。是一种珍稀动物。
(摘自《现代汉语词典》)
示例:人类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在不断扩张自己活动空间的同时,侵占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人类对野生动物,可能会产生误解,它们凶猛的习性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而不是攻击。人与动物应该平等共处,和谐共生。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
海底秘境:诺第留斯号的科探之旅
随着诺第留斯号潜水艇的深入,我们逐渐远离了海面的喧嚣,被带入了一个神秘莫测的海底世界。周围的光线逐渐变得暗淡,仿佛是被深海的黑暗逐渐吞噬。唯有诺第留斯号上发出的微弱灯光,在黑暗中闪烁着,成为我们唯一的指引。
突然,一道巨大的黑影从前方掠过,速度快得令人咋舌。它的身躯庞大无比,几乎遮挡了所有的光线,使得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而朦胧。我紧张地握住扶手,心跳加速,生怕遭遇什么未知的危险。
尼摩船长站在舷窗前,冷静地观察着前方。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与果敢,仿佛早已习惯了与这些深海巨兽打交道。他淡淡地说道:“那是一只巨大的海怪,我们必须小心应对。”
随着潜水艇的缓缓靠近,海怪的模样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它有着庞大的身躯,仿佛是一座移动的小山。身上覆盖着坚硬的鳞片,闪烁着幽幽的光芒。一双巨大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烁着幽冷的光芒,仿佛能够洞察一切。
“准备攻击!”尼摩船长下令道。潜水艇迅速调整航向和深度,向海怪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一时间,海底世界充满了激烈的战斗声响。炮弹在海怪身上炸开,激起一片片水花,然而海怪似乎并不畏惧,继续向我们逼近。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我们终于成功击退了海怪。然而,这场战斗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海底世界的神秘与危险。在这片深邃的海域中,还有着许多未知的生物和危险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挑战。
战斗结束后,我们静静地漂浮在海水中,感受着周围的宁静与和平。诺第留斯号的灯光在黑暗中闪烁,为这片神秘的海底世界增添了一抹温暖的光彩。我知道,这只是我们探索之旅的一小部分,前方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着我们去揭开。
(选自《海底两万里》,有删改)
昆虫秘境:老象虫的科研探秘
在我对昆虫世界的探索中,老象虫无疑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存在。这种昆虫以其独特的外形和习性吸引了我的注意。
老象虫,顾名思义,它的外形与象有些许相似,尤其是那庞大的身躯和坚硬的外壳。其身体呈长椭圆形,外壳坚硬而光滑,呈现出一种深褐色,宛如经过岁月沉淀的古老宝石。头部长有一对长长的触角。它们时常摆动着,仿佛在探寻着周围的世界,寻找着生命的奥秘。
在观察老象虫的过程中,我发现它们的生活习性同样令人称奇。它们通常会选择在树木的枝干上筑巢,用它们坚硬的外壳保护着内部的卵和幼虫。这种筑巢的方式不仅安全稳固,而且能够有效地抵御外界的侵害,确保后代的繁衍。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老象虫的生理结构和习性,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
我小心翼翼地解剖了一只老象虫,仔细观察其内部结构。我发现它们的身体内部有着复杂的器官系统,包括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这些器官相互协作,使得老象虫能够正常地生长、繁殖,并在大自然的舞台上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除了生理结构,老象虫的行为习性也同样吸引了我的注意。它们有着独特的求偶方式,通过释放特定的化学信号来吸引异性。在繁殖季节,雄性老象虫会振动翅膀,发出特定的声音,以吸引雌性的注意。这种声音在寂静的夜晚中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是大自然的交响乐。
通过对老象虫的研究,我不仅了解了它的生理结构和习性,还对昆虫世界的奥秘有了更深的认识。每一种昆虫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策略,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选自《昆虫记》,有删改)
下面表格展示了语文组研读《海底两万里》与《昆虫记》的部分成果,请你相互参照,完成下面小题。
21.(2分)理准备流程
小湖发现,主人公们在进行科学探索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请你仿照示例,结合《海底两万里》前文情节,按他们的准备步骤进行排序。
海底秘境:诺第留斯号的科探之旅 昆虫秘境:老象虫的科研探秘
①维护与检查诺第留斯号潜水艇动力、照明以及导航设备 ②收集海底地图与文献资料,研究地形,规划路线 ③储备各种食物、水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正确顺序: ②①③ ①选择花园、田野、森林等观察地点 ②准备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③学习昆虫分类、习性以及生态等相关知识 正确顺序:③①②
22.(2分)绘自然秘境
小北指出,两文都对自然世界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请你以尼摩船长的“海底秘境”为例,描绘法布尔笔下的“昆虫秘境”。
海底秘境:诺第留斯号的科探之旅 昆虫秘境:老象虫的科研探秘
一个充满神秘与危险的海底世界,通过对黑暗深邃的海域的探险,尽显海洋深处的奇异生物、壮丽景色以及未知危险。 示例:一个充满神奇与魅力的昆虫世界,通过对老象虫的观察与研究,尽显昆虫生理结构与行为习性的丰富、奇特与奥秘。
23.(2分)评人物形象
小北认为,两篇选文都展现了主人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求知精神。请以法布尔为例,协助小北分析尼摩船长的科学探索精神。
海底秘境:诺第留斯号的科探之旅 昆虫秘境:老象虫的科研探秘
示例:一位勇敢无畏、冷静果敢的深海探险家。面对深海巨兽,他敢于向海怪发起猛烈的攻击,成功击退海怪,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和应对能力。 一位细致入微、专注热情的昆虫科研者。他通过深入观察和解剖实验,不断探索老象虫的生理结构和生活习性,展现出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
24.(2分)探主题意蕴
老师指出,两文都体现出对人与自然的思考,但小北不理解,请你以《海底两万里》为例,说说《昆虫记》是如何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
海底两万里 昆虫记
通过描述尼摩船长驾驶诺第留斯号潜艇探险深海的过程,表达对自然的无畏探索与敬畏之心,展现了人类与海洋生物的和谐共处。 示例:通过对老象虫等昆虫的细致观察、实验研究和生动描绘,揭示了昆虫世界的奥秘,表达了对自然生命的赞美、尊重与保护。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5分)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班级准备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主题活动,从下列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作业软件异军突起。请你围绕“我们该不该使用作业软件”写一则发言稿。(80字左右)
示例:我认为,作业软件运用得当,会成为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但如果一遇到问题就使用作业软件,久而久之,我们就会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我们要以能真正帮助学习为前提去使用作业软件。
任务二:“网络”或许引发了你的联想或想象,请写一首小诗展现互联网世界的样子。(不少于4行;如超过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示例:一根细长网线/连接边塞内外/故土和异乡/指示灯一亮/速度攀升/版图扩张/小小的心灵便插上翅膀翱翔/鼠标点击/人文地理顷刻在你眸前绽放
26.(50分)从下列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关于网络,你有哪些有趣的、令人回味的故事?请以“我和网络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近日,某校团委组织了一场以“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紧密了还是疏远了”为主题的辩论赛。下面是正方、反方的观点:
正方观点: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紧密了,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方便人们传达心意,也方便人们结交更多朋友。
反方观点: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疏远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面对面,而你却在玩手机。
你怎么看待现代科技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关系?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支持正方或反方的观点。
任务三:请发挥联想和想象,以“虚拟世界,一个神秘而美妙的地方……”为开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025年中考语文(新考向)4月模拟卷04
【湖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小雨和小雯发现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紧密勾连,可以互相学习借鉴,于是设计了一些小活动,请你来参加。
1.(2分)右图是小雨展示的“本”字的早期写法。“本”是指事字,请观察图片,推断它的造字逻辑: 在“木”的下面部分加一条横线,标明树根的位置所在 。
2.(2分)下面是小雯整理的关于“本”字的资料卡片,请你在(1)(2)处分别补充一个含“本”字的词语。
“本”的本义 “本”的引申义 含“本”字的词语
草木的根部 量词 一本
作副词,表示原先、先前 (1) 本来(或原本)
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 (2) 以人为本(或舍本逐末)
3.(2分)小雨和小雯在“跟着对联学写作”活动中认识到了对仗之美,整理出下列短语,请你将其组合成上下联填入横线处。
梅兰竹菊 琴棋书画 可养性 自陶情
上联: 梅兰竹菊可养性
下联: 琴棋书画自陶情
4.(8分)小雨在“跟着古人学写作”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陈子昂幽州台上直抒胸臆,“念天地之悠悠,① 独怆然而涕下 ”;杜甫长安城中移情于物,“国破山河在,② 城春草木深 ”。李白用典以自勉,“③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张岱白描以赏景,“④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苏东坡借中秋景抒旷达情,“⑤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辛稼轩借三国事讽南宋廷,“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⑥ 生子当如孙仲谋 ”。温庭筠商山早行,情景交融,“⑦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李商隐夜雨寄北,虚实相生,“⑧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5.(3分)右边漫画以“网”连接蜘蛛和网民,精心设计两者对话,委婉批评了网络成瘾现象,体现了漫画幽默与讽刺的特点。请仔细观察漫画,体会作者用意,将对话补充完整。(不超过12字)
蜘蛛:有了网,我有吃有喝。
网民: (示例)有了网,我不吃不喝。
6.(3分)小雨梳理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列举了其中三类,请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1)容易读错的字 A.埋(mái)怨 B.哗(huā)众取宠
(2)容易写错的词 A.宽囿 B.附拥风雅
(3)容易说错的话 A.我的贵姓是欧阳。 B.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人手不够。
(1)A.埋(mán);B.哗(huá)。
(2)A.囿(宥);B.拥(庸)。
(3)A.谦敬失当,删去“贵”;B.语义重复,改为“目前的问题是人手不够(或当务之急是人手不够)”。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菩萨蛮
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7.(2分)批注一:词中说“问我去何之”,“我”最有可能去怎样的地方?请根据词意概括作答。
环境宁静优美、生活自由惬意的地方。
8.(2分)批注二:同是溪边渔者,本词中的“渔翁”与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的垂钓者分别是怎样的人?请简要作答。
本词中的“渔翁”是悠闲自得的人,李白诗中的垂钓者是有政治追求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A)。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B)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②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③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④,(C)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⑤习弥佳,流连信宿⑥,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有删改)
【注释】①迳:同“经”,经过。②践跻:登临。③崿:山崖。④蔚蔚(yù yù):茂盛。⑤弥:更加,越发。⑥信宿:两夜。
9.(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弥习弥佳 查阅词典(①学习。②熟悉。③习惯。) 熟悉
(2)离离蔚蔚 联系古诗(离离原上草) 茂盛
(3)固难以辞叙 课内迁移(固不知子矣) 本来
(4)悉以临惧相戒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告诫
10.(2分)请将“而”“乃”“也”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 也 ) B.( 而 ) C.( 乃 )
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12.(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等到我登临这地方,一到这里就感到非常高兴,这才相信亲耳听到比不上亲眼所见啊。
13.(4分)明代文学家张岱说“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他认为郦道元最擅长描写山水景物。请结合【甲】【乙】两文,简析郦道元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处。
示例一:能够在结构上以情绪(情感)为总纲,进行整体构思,这种写法有着超越前人的独特性。比如【甲】文按夏、春冬和秋的顺序,突出强调了三峡水流湍急和秋季悲凉氛围;【乙】文则按照“欣然”的情绪总领,写出了三峡山水之美。
示例二:句式上以四言为主,多用对偶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郦道元写景语言优美,读起来既具有音韵之美,又具有语言之美,加上景物之美,读郦道元的山水游记,给人多重美的享受。
示例三:语言简洁凝练,用词精准,对景物描摹形象生动、特征鲜明。比如【甲】文中“隐天蔽日”中的“蔽”、“夏水襄陵”的“襄”、“飞漱其间”的“漱”、“林寒涧肃”的“肃”和【乙】文中“猿鸣至清”的“清”、“仰瞩俯映”中的“仰”“俯”等词语,不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还具有生动性。(言之有理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西陵峡。《宜都记》上说:“从黄牛滩向东进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水曲折蜿蜒,两岸高山重重叠叠,除非是正午或半夜,否则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绝壁有的高达千丈,石头的颜色五彩斑斓,形状和姿态大多像一些东西。林木高大茂密,几乎覆盖了整个冬春季节。猿猴的叫声非常清越,山谷里回响着它们的叫声,声音清脆悠扬,久久不绝。人们所说的三峡,这是其中的一段。
山松说:我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湍急,无论是书面记载还是口头传说,都互相告诫要小心谨慎,以防不测,却从未听说有人称赞过这里的山水之美。等到我登临这地方,一到这里就感到非常高兴,这才相信亲耳听到比不上亲眼所见啊。那些层叠的山崖,秀丽挺拔的山峰,奇特的结构和形状,实在是难以用言语来描述。林木茂密,郁郁葱葱,都处在云霞的缭绕之中。抬头仰望,低头俯瞰,愈熟悉这风光愈感到美好,流连两夜,不知不觉忘记返回,我所看到的这一切,都是前所未有的。我已高兴地欣赏到了这样美丽的山水奇观,如果山水有灵,也应该会惊讶于我这个千百年来的知己吧。”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不疾不徐
叶春雷
①不疾不徐是一种美好的人生态度。说它美好,是因为怀着这种人生态度的人,能将人生的节奏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是非常厉害的。
②苏轼在黄州的时候,有一次外出遇雨,同伴们都狼狈不堪,只有苏东坡不疾不徐,在雨中走出了自己的节奏。他把这种节奏谱成了一首词,就是那首著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③这首词打动了无数的读者,因为它让我们想起了孔子的话:“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谓“不疾不徐”,正因为内心“坦荡荡”呀!没有这份“坦荡荡”,那就不是“不疾不徐”,而是“慌手慌脚”,甚至“慌不择路”。苏东坡的游伴们,在猝然遇雨的那一刻,大约就是这个张皇失措的鬼样子吧。
④我想起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中记载的一个细节,非常动人。他说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常常跑警报,在跑的过程中,他常常看见他们的校长梅贻琦先生,手执一根手杖,不疾不徐,在那里悠然地前行,好像天上根本没有日本飞机,好像日本飞机扔下的炸弹和他没有半点关系。
⑤所以说,“不疾不徐”体现出了一种做人的定力,这不是靠简单模仿就能做到的。梅贻琦先生有这种定力,所以体现在他的仪表上,就有这种“不疾不徐”的悠然风度。苏联曾拍摄过一部二战诗篇《莫斯科保卫战》,里面塑造了朱可夫这一伟大的将军形象。有个镜头我至今难忘,朱可夫正在办公,忽然警卫报告,德国的小股伞兵突然空降在这一领域,朱可夫听完汇报根本没有在意,只是对警卫说,给我拿一支冲锋枪来,说完又埋头工作。
⑥伟人之所以伟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种“不疾不徐”的镇定自若上。自古以来,我们都非常看重这种“不疾不徐”的风度,认为是一种人格成熟的标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人的自在和从容,是可以无往而不胜的。
⑦事实上,“不疾不徐”不仅是一种做人的风度,也是一种做事的态度。庄子就曾经讲过一个“轮扁斫轮”的故事,讲到一个叫“扁”的工匠叙述自己制作车轮的经验: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⑧所谓“不疾不徐”,就是“恰到好处”,就是“刚刚好”。做事能掌握好这个度,掌握好这个分寸,一切麻烦都会迎刃而解。在这个意义上,“不疾不徐”,就是孔子所谓“过犹不及”。
⑨工匠想说的是这种制作车轮的分寸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他无法将这种分寸感传递给自己的儿子,因此他如今年老了还不能退休,他的儿子也不能接他的班。从工匠的角度看问题,自然证明这种做事的分寸感极难掌握,但是换一个角度,一旦掌握了这种分寸感,世上任何疑难事情,甚至很多比制作车轮要难得多的事情,也可以轻松解决。
⑩“不疾不徐”是做人做事非常高明的一种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虽然难,但是不畏难,正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论语·雍也》有言:“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疾风骤雨,还是电闪雷鸣,让我们保持“不疾不徐”的悠然心态,走出属于每个人自己的人生节奏。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4.(2分)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不疾不徐是一种美好的人生态度”。
B.文章先点明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全文。
C.文章语言典雅,引用了许多古诗文,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D.自古以来,我们都非常看重“不疾不徐”的风度,因为这是伟人才具有的品格。
【解析】D.结合第⑥段“自古以来,我们都非常看重这种‘不疾不徐’的风度,认为是一种人格成熟的标志”分析,选项没有因果关系。
15.(3分)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第⑧段中“恰到好处”的含义。
“恰到好处”指在做事的时候能掌握好一个度,掌握好分寸。
16.(2分)读完本文后,当你在生活中遇到突如其来的麻烦时,你会如何应对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
示例:当我在生活中遇到突如其来的麻烦时,我会以一种“不疾不徐”的悠然心态去面对,先保持冷静,然后分析如何解决问题,最后按照计划去施行。在这个过程中,我决不会产生畏难的心理,因为只有从容面对困难,才能顺利解决问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遇见野牦牛
余显斌
①去阿里的路上,已经是黄昏了,一不小心,车子冲出路外,他也被摔了出来,晕倒在无边的雪地里。醒来的时候,面前是一大一小两只纯黑色的野生牦牛,正甩着长毛,津津有味地吃着他背包中的糍粑。
②在藏地,野生牦牛跟家牦牛可不一样,性格火暴,动辄伤人,有时被惹恼了,甚至会喷着粗气,朝汽车冲过去。
③他担心两只野牦牛袭击自己。
④他顺着雪地悄悄爬着,像蜥蜴一样朝后退去,一寸一寸,退到一块大石后,悄悄伸出脑袋观察着。两只野牦牛吃了一会儿糍粑,甩甩尾巴,叫了两声,抬起头望着远处的雪山,眼睛净蓝,没有一丝杂质,也没有一丝凶光。其中一只望着他,似乎没有打算冲过来,仅仅走动了几步,在地上留下几个脚窝。
⑤他的心渐渐地平静下来。
⑥雪山的夜幕逐渐降临,虽然仍然一片白亮,可是温度变低了。
⑦他悄悄去到车旁,不知什么零件坏了,车子就是发动不了。他想,一夜过去,他一定会成为一具冰冻的尸体,或者成为雪中的冰雕,永远醒不过来。
⑧天是蓝的,就在头顶,蓝得透明,蓝得看不见底。
⑨远处,在蓝光和白光的交错中,两只野牦牛黑色的剪影,显得格外显眼,连弯弯的犄角都能清楚看见。这一定是走散的牦牛吧,此时两只牦牛紧紧地挨着。他在雪域高原已经行走了一段时间,算得上半个高原人了,知道它们这样是为了取暖,为了御寒。
⑩他心里突然一动,自己为什么不去取暖呢?
他怕牦牛顶他,伤害他。
可是,不去会冻死的。
时间,在慢慢地流逝着,天空蓝得静谧,星星格外晶莹,寒气如狼一般,咬啮着他的神经,冲毁他最后的坚持。他终于忍不住了,心说,伤害就伤害吧,总比冻死好。他咬咬牙,慢慢靠近两只野牦牛。那只大的抬起头看看他,在天光的映衬下,牦牛的眼睛净净的,也静静的,没有一点儿要发怒的样子。小牦牛已经睡着,发出轻微的鼾声。
他放心了,轻轻贴近牦牛的身子。
热气慢慢弥漫到身上。
两只牦牛的鼾声响起。
天空依旧蓝得一尘不染,好像亘古如此。他一颗彷徨无助的心慢慢安静下来。
天慢慢亮了,他熬过来了,等来了救援的人。当听说他和野牦牛一起过夜,相互取暖,并支撑了一夜时,大家都睁大了眼睛,如听见奇闻一般,不断地发出惊叹声。两只野牦牛此时已经走向雪山的那边,太阳出来了,照在无边的雪地上。一片红白交杂。在雪山的山脊上,不是两只,竟然是一群野牦牛。那两只走散的野牦牛,显然已经找到了它们的同伴,回到了族群。
他很高兴,对着牦牛群挥舞着胳膊,大声喊着:“牦牛,你好。”他的声音在雪山上远远地传开,传向遥远的天边:“你好,你好,你好……”
车子被修理好,他开动车子,走远。透过车窗回望远处,牦牛群的影子映衬在雪峰、天光之间,如雕塑一般。他想,他还会回来的,还会回到这片土地的。到时,还能和那两只野牦牛相逢吗?
那一刻,他流泪了。
(选自《2023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17.(3分)梳理文中的“他”遇到野牦牛之后的心理变化过程,将下面的示意图补充完整。
担心→ 平静 → 犹豫 → 放心 →高兴
18.(3分)小说画横线句子三次提到天空“蓝”,对此你怎么理解?
第一次提到天空的“蓝”,引出下文野牦牛黑色的剪影,为后文“取暖”作铺垫;第二次提到“蓝得静谧”,反衬人物内心的挣扎;第三次写“蓝得一尘不染”“亘古如此”,烘托人物内心的平静,照应前文。
19.(3分)小说尾声“到时,还能和那两只野牦牛相逢吗?”你认为能否相逢?请合理想象并表述。
示例:我认为能相逢。那只小牦牛已经长大了,望向他的那一刻,它们就认出了他。吃了一会儿他准备好的糍粑,它们甩甩尾巴,叫了两声,抬起头望着远处的雪山,眼睛净蓝,没有一丝杂质,也没有一丝凶光。
20.(3分)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人类始终面对着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的问题。请结合下面阅读链接和文章内容,说说你有哪些感受和启示。
【阅读链接】
野牦牛,哺乳动物,外形像家牦牛而大,角长,呈圆锥形,四肢粗短,毛长而密,多为黑色。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4 000米以上的高山上,性凶猛,耐寒,善于登高,常成群活动。是一种珍稀动物。
(摘自《现代汉语词典》)
示例:人类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在不断扩张自己活动空间的同时,侵占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人类对野生动物,可能会产生误解,它们凶猛的习性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而不是攻击。人与动物应该平等共处,和谐共生。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
海底秘境:诺第留斯号的科探之旅
随着诺第留斯号潜水艇的深入,我们逐渐远离了海面的喧嚣,被带入了一个神秘莫测的海底世界。周围的光线逐渐变得暗淡,仿佛是被深海的黑暗逐渐吞噬。唯有诺第留斯号上发出的微弱灯光,在黑暗中闪烁着,成为我们唯一的指引。
突然,一道巨大的黑影从前方掠过,速度快得令人咋舌。它的身躯庞大无比,几乎遮挡了所有的光线,使得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而朦胧。我紧张地握住扶手,心跳加速,生怕遭遇什么未知的危险。
尼摩船长站在舷窗前,冷静地观察着前方。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与果敢,仿佛早已习惯了与这些深海巨兽打交道。他淡淡地说道:“那是一只巨大的海怪,我们必须小心应对。”
随着潜水艇的缓缓靠近,海怪的模样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它有着庞大的身躯,仿佛是一座移动的小山。身上覆盖着坚硬的鳞片,闪烁着幽幽的光芒。一双巨大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烁着幽冷的光芒,仿佛能够洞察一切。
“准备攻击!”尼摩船长下令道。潜水艇迅速调整航向和深度,向海怪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一时间,海底世界充满了激烈的战斗声响。炮弹在海怪身上炸开,激起一片片水花,然而海怪似乎并不畏惧,继续向我们逼近。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我们终于成功击退了海怪。然而,这场战斗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海底世界的神秘与危险。在这片深邃的海域中,还有着许多未知的生物和危险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挑战。
战斗结束后,我们静静地漂浮在海水中,感受着周围的宁静与和平。诺第留斯号的灯光在黑暗中闪烁,为这片神秘的海底世界增添了一抹温暖的光彩。我知道,这只是我们探索之旅的一小部分,前方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着我们去揭开。
(选自《海底两万里》,有删改)
昆虫秘境:老象虫的科研探秘
在我对昆虫世界的探索中,老象虫无疑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存在。这种昆虫以其独特的外形和习性吸引了我的注意。
老象虫,顾名思义,它的外形与象有些许相似,尤其是那庞大的身躯和坚硬的外壳。其身体呈长椭圆形,外壳坚硬而光滑,呈现出一种深褐色,宛如经过岁月沉淀的古老宝石。头部长有一对长长的触角。它们时常摆动着,仿佛在探寻着周围的世界,寻找着生命的奥秘。
在观察老象虫的过程中,我发现它们的生活习性同样令人称奇。它们通常会选择在树木的枝干上筑巢,用它们坚硬的外壳保护着内部的卵和幼虫。这种筑巢的方式不仅安全稳固,而且能够有效地抵御外界的侵害,确保后代的繁衍。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老象虫的生理结构和习性,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
我小心翼翼地解剖了一只老象虫,仔细观察其内部结构。我发现它们的身体内部有着复杂的器官系统,包括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这些器官相互协作,使得老象虫能够正常地生长、繁殖,并在大自然的舞台上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除了生理结构,老象虫的行为习性也同样吸引了我的注意。它们有着独特的求偶方式,通过释放特定的化学信号来吸引异性。在繁殖季节,雄性老象虫会振动翅膀,发出特定的声音,以吸引雌性的注意。这种声音在寂静的夜晚中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是大自然的交响乐。
通过对老象虫的研究,我不仅了解了它的生理结构和习性,还对昆虫世界的奥秘有了更深的认识。每一种昆虫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策略,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选自《昆虫记》,有删改)
下面表格展示了语文组研读《海底两万里》与《昆虫记》的部分成果,请你相互参照,完成下面小题。
21.(2分)理准备流程
小湖发现,主人公们在进行科学探索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请你仿照示例,结合《海底两万里》前文情节,按他们的准备步骤进行排序。
海底秘境:诺第留斯号的科探之旅 昆虫秘境:老象虫的科研探秘
①维护与检查诺第留斯号潜水艇动力、照明以及导航设备 ②收集海底地图与文献资料,研究地形,规划路线 ③储备各种食物、水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正确顺序: ②①③ ①选择花园、田野、森林等观察地点 ②准备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③学习昆虫分类、习性以及生态等相关知识 正确顺序:③①②
22.(2分)绘自然秘境
小北指出,两文都对自然世界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请你以尼摩船长的“海底秘境”为例,描绘法布尔笔下的“昆虫秘境”。
海底秘境:诺第留斯号的科探之旅 昆虫秘境:老象虫的科研探秘
一个充满神秘与危险的海底世界,通过对黑暗深邃的海域的探险,尽显海洋深处的奇异生物、壮丽景色以及未知危险。 示例:一个充满神奇与魅力的昆虫世界,通过对老象虫的观察与研究,尽显昆虫生理结构与行为习性的丰富、奇特与奥秘。
23.(2分)评人物形象
小北认为,两篇选文都展现了主人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求知精神。请以法布尔为例,协助小北分析尼摩船长的科学探索精神。
海底秘境:诺第留斯号的科探之旅 昆虫秘境:老象虫的科研探秘
示例:一位勇敢无畏、冷静果敢的深海探险家。面对深海巨兽,他敢于向海怪发起猛烈的攻击,成功击退海怪,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和应对能力。 一位细致入微、专注热情的昆虫科研者。他通过深入观察和解剖实验,不断探索老象虫的生理结构和生活习性,展现出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
24.(2分)探主题意蕴
老师指出,两文都体现出对人与自然的思考,但小北不理解,请你以《海底两万里》为例,说说《昆虫记》是如何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
海底两万里 昆虫记
通过描述尼摩船长驾驶诺第留斯号潜艇探险深海的过程,表达对自然的无畏探索与敬畏之心,展现了人类与海洋生物的和谐共处。 示例:通过对老象虫等昆虫的细致观察、实验研究和生动描绘,揭示了昆虫世界的奥秘,表达了对自然生命的赞美、尊重与保护。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5分)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班级准备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主题活动,从下列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作业软件异军突起。请你围绕“我们该不该使用作业软件”写一则发言稿。(80字左右)
示例:我认为,作业软件运用得当,会成为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但如果一遇到问题就使用作业软件,久而久之,我们就会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我们要以能真正帮助学习为前提去使用作业软件。
任务二:“网络”或许引发了你的联想或想象,请写一首小诗展现互联网世界的样子。(不少于4行;如超过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示例:一根细长网线/连接边塞内外/故土和异乡/指示灯一亮/速度攀升/版图扩张/小小的心灵便插上翅膀翱翔/鼠标点击/人文地理顷刻在你眸前绽放
26.(50分)从下列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关于网络,你有哪些有趣的、令人回味的故事?请以“我和网络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近日,某校团委组织了一场以“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紧密了还是疏远了”为主题的辩论赛。下面是正方、反方的观点:
正方观点: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紧密了,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方便人们传达心意,也方便人们结交更多朋友。
反方观点: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疏远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面对面,而你却在玩手机。
你怎么看待现代科技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关系?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支持正方或反方的观点。
任务三:请发挥联想和想象,以“虚拟世界,一个神秘而美妙的地方……”为开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