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3 21:5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尚不多见。到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已在城市普遍出现。这一现象( )
A. 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B. 反映了社会矛盾日益缓和
C. 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D. 促进了现实主义文艺产生
2.《世界遗产公约》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下各国签订的重要文件。下列属于公约内容的有
①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②各缔约国必要时可利用国际援助和合作③对世界遗产的申报和认定做出严格的规定④将一部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遗产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如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到的材料。由此判断,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人类自然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B. 中外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C.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D. 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4.1905年,张謇和时任湖广总督并会同管理学务大臣张之洞,提出“图书馆、博物院以为学校之后盾”,将历代内府珍藏和国人储藏陈列其中。同年张謇建立南通博物馆;1935年成立的中国博物馆协会表示,“博物馆者,静的方面可以为文化之保管人,社会教育之良导师;动的方面并可以为国家边陲,筹长治久安之策”。材料反映了
A. 博物馆成为社会教育的主要载体    B. 博物馆发展史承载救亡图存的重任
C. 博物馆激发国人民族主义的觉醒    D. 博物馆保存了大量的历代珍藏文物
5.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务部公布《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暂行条例》《关于评选烈属军属、革命残废军人、复员军人模范及拥军优属模范的指示》等政策法规。同时,各地博物馆积极征集革命文物,如北京大学博物馆多方搜集革命史料充实李大钊烈士纪念室的陈列,汉口烈士博物馆征集董存瑞等烈士的遗物与事迹并展陈。这些举措()
①弘扬了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  ②涵育了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
③发挥了博物馆的国民教育职能 ④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鲜明特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下表所列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或更新发布的主文件。它们共同体现的核心理念是()
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78年《世界遗产名录》收录了首批12处世界遗产
1998年《“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
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19年《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已收录33个国家的53项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36项和自然遗产17项)
A. 完善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B. 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C. 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 有效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
7.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要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到1956年底,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扫盲协会或筹备组织,扫除文盲人数累计2000余万人,这一运动的开展
A. 顺应了革新生产关系的需要 B. 满足了工业化建设的人才需求
C. 意在丰富民众业余文化生活 D. 推动了新中国政府职能的完善
8.文艺复兴前期的博物馆,常被权力阶级作为“珍宝柜”以满足其收藏需要,其后渐被动地成了权力阶级“控制自然”“说服”民众的工具。法国大革命后,博物馆从专制权力的象征变成一种教育公民,从而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工具。这一历程表明(  )
A. 博物馆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支持 B. 博物馆的职能范围不断扩大
C. 博物馆是公众教育的最佳场所 D. 博物馆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9.2021年,北京琉璃河遗址(西周燕国都城所在地)考古工作对遗迹形制有了新发现;成规模的夯土建筑基址4处,大型水井7处,最大水井的井圹夯土宽度超过30米,深逾10米,大型水井的附近存在高等级建筑的可能性很高;另有新出土的成组的铜车马器、镂空有銎铜戈等表现出多元的文化因素。这些发现可用以佐证(  )
A. 西周燕都城市功能分区发展成熟 B. 地域文化要素助推中华文化整合
C. 西周冶铜和钻井技术已相当普及 D. 西周燕都的组织模式和治理能力
10.20世纪80年代,是博物馆事业兴旺发达的年代。世界博物馆的发展速度相当快,主要表现在:数量的增加、内容的丰富、规模的扩大、分布的广泛、水平的提高等多个方面。这些现象的出现(  )
A. 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B. 与当时社会发展相适应
C. 与吸取二战经验教训相关 D. 说明教育得到普遍重视
11.20世纪初,德国大学进行了教学改革,课程上强调科学、技术、商业、现代外国语和管理学等;增设科学实验室;教学方法上注意采用讲座和报告、讨论和练习、调查和实验等。这折射出当时德国()
A. 近代科学研究成就显著 B. 科技创新水平领先于世界
C. 大学教育体制逐渐完善 D. 工业革命对社会影响深远
12.在清末至民国的数十年间,数万人到日本留学,其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物。其中我们熟识的有黄兴、宋教仁、邹容、陈天华、秋瑾、陶成章、林觉民、胡汉民、陈其美、廖仲恺、鲁迅、陈独秀等。据此可知,此时的留学教育
A. 有利于社会转型 B. 揭示出民族危机严重
C. 增强了科技实力 D. 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13.20世纪20年代末,河南省于开封成立了河南民族博物馆。该博物馆面向全国各省广泛征集反映所在地人群的生活状况、生产情况、婚丧习俗等类文物,尤其重视苗、瑶等边疆少数民族物品的搜罗,以供内地民众了解边地人群。据此可知,该博物馆的设立(  )
A. 拓展了国民教育空间 B. 提供了自然科学知识
C. 促进了边疆地区发展 D. 弘扬了民族平等原则
14.20世纪前半叶,中国有这么一种现象:乡村小学毕业生不再回到村落,县城中学毕业生不再回到乡镇,省会专科以上学生不再回到县城,大学生不再回到原籍的省份,学成归国的学生更是群聚在四五个大都市。这与科举时代的中国社会大不相同。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列强文化侵略的历史必然 B. 近代化中的乡村教育落后
C. 近代教育变革的弊端凸显 D. 近代城市与乡村社会断裂
15.如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到的材料。由此判断,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文化传承载体的多样性 B. 建筑艺术的传承与交流
C. 人类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D. 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16.从晚清到民国,北京大学指称对象先后包括京师同文馆、汇文书院、京师大学堂、私立燕京大学和国立北京大学五所驻京高等教育机构,其中既有国立最高学府,也有私立教会学校。这反映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  )
A. 开始于维新变法期间 B.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C.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 具有半殖民地的性质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颜元(1635—1704)是中国古代比较重视体育的教育家。他猛烈批判程朱理学束缚下的传统教育,认为理学是“主静”的教育,损害人体健康,使活泼的红面少年变成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在博学多闻、掌握治国理财真实本领的同时,还要有健壮的身体。他认为“射、御”教育是对学生形体的锻炼,将其作为必修课。颜元深挖体育教育的价值,提出体育教育可以“健人筋骨,和人血气,调人情性,长人神智”。难能可贵的是,颜元把强身与强国联系起来,指出“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但他的体育教育思想在当时影响有限。
—摘编自何叙《颜元的体育教育思想》等
材料二 面对社会败坏,卢梭希望朝人类原初时期,以自然状态为标准开展体育教育活动。为此他选择设定乡村作为儿童成长环境,因为自然环境更接近自然状态。他将“身体—感官教育”作为儿童教育重点,强调教育者必须注重儿童身体锻炼,主张遵循儿童自然天赋和自然意志训练官能。站在社会意义视角,卢梭认为体育教育要磨炼人的意志品格,以此抵制过剩体力带来的妄动,抵御欲念的无限发展,最大程度上保持人类在“生理”与“道德”上的孤独,成为身心健全的人。这对于西方近代体育、体育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摘编自吴永金、陆小聪《扭曲的身体与自然的体育—卢梭体育教育观的整体面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颜元体育教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社会影响呈现显著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三星堆遗址发现于1929年,位于四川省境内,距今有3000—5000年历史,是古蜀文化的重要遗址,也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以前人们都认为中国的古文明主要起源于黄河流域,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标志着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在三星堆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许多形态各异的青铜器,还有大量的青铜人像、人面像、兽面像等。这些青铜器和人物像风格独特,例如,黄金权杖和黄金面具等,在我们已知的商代和以前的中华文明中从没有发现过,却常见于埃及和西亚的出土文物中,如汉谟拉比法典石碑,刻画了太阳神沙马什授予汉谟拉比权杖的形象。除此之外,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也有人认为与两河流域发现的生命神树雕像有亲缘关系。正是因为这些出土文物形态如此奇特,并且与西亚、埃及等地似乎有着很多联系,围绕“三星堆文明起源之谜”,学术界产生了诸多争论,主要代表观点有以下三种:一是,三星堆文明是华夏文明的亚文明,是中原文明的重要分支;二是,三星堆文明来源于埃及和两河流域;三是,三星堆文明是受多元文明影响生成的文明。
2022年6月,三星堆考古发掘最新成果揭秘,共出土文物近13000件。在这次出土的文物里面,有些种类在中原地区也曾经出现过,例如,玉璧、玉璋、玉戈,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发现,而神树、顶尊跪坐人像与大量龙形象器物则表明三星堆遗址的使用者在自身认同、礼仪宗教以及对于天地自然的认识与国内其他地区人群相近,无疑确切表明三星堆遗址所属的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员。
——摘编自杨晓邬《揭秘三星堆“上新”背后的故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星堆文明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学术界对“三星堆文明起源之谜”的争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考古发掘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
19.[图书馆的变迁]
材料一
殷商时代,王室就有了保存典籍的地方,可看作是图书馆的萌芽。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便在阿房宫建立了藏书机构,并设“柱下史”负责管理。汉初,高祖刘邦令萧何接管阿房宫的藏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国家藏书机构——石渠阁。此后,从三国到隋唐五代,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古代图书馆进入了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家藏书有了进一步发展,官员与富商的私人藏书也开始发展起来。宋代书院藏书兴起,其中最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河南“应天书院”和“嵩山书院”均有大量藏书。从宋代到清代,是我国古代图书馆的繁荣时期。
——摘编自张爱萍《简述我国图书馆的发展历史》
材料二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创立维新运动的总机关——强学会,其最初着手的两件事就是办报纸和图书馆。强学会还设有“书藏”,所陈列的图书,主要用来“启迪民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注重图书报刊的宣传作用,创办各种形式的图书馆和阅览室,使一些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和图书流通密切相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大量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图书,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图书,探讨和研究科学技术的图书,以及其他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图书被收藏。1920年7月,毛泽东等人在湖南创办了一个公开发行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书刊的文化书社。1922年前后,天津出现工人图书馆。
——摘编自赵玉光等《中国图书馆的历史变迁》
材料三
“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社会已经成为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时代召唤”,这是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对当下图书馆社会价值的基本判断。2019年,国家图书馆与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发起全民阅读倡议,在全国3000多家图书馆组织开展“读好书·爱中华”等主题阅读活动,吸引线上线下数千万读者参与;此外,国图还与新媒体传播平台合作,打造“全民读书季”等热点阅读话题,引领各级图书馆以优质阅读资源和服务,嵌入公众日常学习空间,占领互联网思想文化宣传阵地。
——摘编自安仁《图书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图书馆相比,近代图书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图书馆的特征。
1.【答案】A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A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D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D
12.【答案】A
13.【答案】A
14.【答案】D
15.【答案】C
16.【答案】B
17.【答案】(1)体育教育思想内涵丰富;表达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多角度发掘体育教育价值;重视全面发展;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任意四点即可)
(2)中国:程朱理学影响根深蒂固;八股取士、官府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封建统治的强化;新经济因素力量弱小。(任意三点即可)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人文精神的广泛传播);新教育思想契合时代发展需要;新经济和新阶级力量的壮大。
(3)体育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坚持立德树人;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任意三点即可)
18.【答案】(1)特点: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地域特色鲜明。
影响:丰富了人们对我国西南地区古文明的认识;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见证;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2)由于立场、史料等差异,对于同一个历史事实,学术界往往会给出不同的解释或评价;历史结论包含有若干主观性的认识;古老文明的诞生与发展远远超出人们的认知和想象。
(3)作用:拓展史料形态与来源;填补文字记录空白;提供历史事实考辩与实物依据;丰富史学研究手段、方法与思维。
19.【答案】(1)不同之处:功能上更加多元;服务对象日益下移(日益平民化);政治宣传属性突出;西方藏书占比较高。原因:西学东渐的深入;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运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思想解放运动发展和社会文教事业的进步;有识之士的推动
(2)特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紧密相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推动和服务全民阅读的功能(以人为本);与科技发展紧密结合;具备社会教育和政治职能;开放性与共享性并存。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