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泉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阳泉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3 21:52:33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试卷
语文
(满分 120 分,时间 150 分钟)
一、读·书(共 13 分)
1. 亲爱的同学们,一纸一墨涌动笔底波澜,一字一言诉说心中誓愿。在学校举办的“爱我中华”书法比赛
中,以下两幅优秀作品成功入选。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并将其内容用简.体.楷.书.正确、规范地书写在
田字格内。
我选择( )该作品的字体是( )
2. 学完古诗文后,同学们展开了讨论,请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小妍:古诗文中沉淀着语言的艺术,蕴藏着真挚的感情,需要我们细细咀嚼体味,并及时整理归纳。
浩宇:我发现古诗文中常用巧妙的修辞。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______,______”以形象的
比喻勾勒出登城远望的苍茫夜色;民歌《木兰诗》中“______,______”妙用互文,描摹出木兰卸甲还家
后的女儿情态;韩愈的《晚春》中“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以拟人化手法低唱着对春天的恋歌。
晓丹:意象的使用也随处可见。《木兰诗》中“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______”,
黄河滚滚,有木兰辞别双亲的恋恋难舍;《竹里馆》中“______,______”,竹林深深,有王维隐居生活
的美好情趣;《春夜洛城闻笛》中“______,______”,折柳依依,有李白独在异乡的伤感衷肠。
二、读·思(共 39 分)
(一)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本学期班级开展了“天下家国”语文综合性学习
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诵读革命诗篇】
3. 囚歌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你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
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起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在班级爱国诗篇诵读会上,小妍同学向大家分享了这首诗歌,下列选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人将“人”与“狗”、“门”与“洞”作对比,鲜明地阐述了革命者的气节。
B. 诗中“但也深知道——”一句的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C. 加点字“为”“高”“但”的词性分别是介词、形容词、连词。
D. 诗歌结尾处应以激昂的语气读出共产主义战士在生死考验时的无畏与坚强。
【活动二:阅读爱国故事】
4. 以下是同学们在阅读《说和做》和《谁是最可爱的人》课文时摘录的细节描写片段,请你仿照示例,在
空缺处写下自己的阅读批注。
细节描写 阅读批注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示例:闻一多先生“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
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
乱”等细节描写表现了他刻苦和专注的治学精神,这源
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
于他忧国忧时的爱国情怀。
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
呀,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 我的批注:
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 _______
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
人烧死。
【活动三:品悟文学经典】
5. 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现实是密不可分的,请你结合书中祥.子.的.命.运.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谈谈对书评内容
的理解。
小说惊心动魄地写出了,恶魔般的社会环境怎样残酷地、一点一点地剥掉
祥子的农民美德,将他的性格扭曲变形,直到把“树”一样执拗的祥子连根拔
起,抛到城市流氓无产者的行列中。
——赵园
【活动四:书写心灵感悟】
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
【颁奖词】前辈布下的奇子,蛰伏深空的巨龙。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成的,他独辟蹊径,一
往无前。拨开科学的雾,荡去岁月的尘,我们看到一位科学家黄金般的心。
1958年,年仅 30岁的俞鸿儒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激波管组长,当时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电力短缺,
无法效仿国外风洞的发展路线。俞鸿儒选择了更加省钱但危险程度非常高的氢氧燃烧驱动方式,这种方式
极易发生爆炸,然而,他并没有被这个挑战吓倒,在一次次的试错和复盘后,俞鸿儒带领团队终于为我国
风洞研究“炸”出了一条新路。1969年,我国第一座大型高超声速风洞 JF-8激波风洞建成。
俞鸿儒常说:“国家的科学事业需要我们来当垫脚石。”20世纪 80年代,为了开展高超声速飞行试验,
发达国家纷纷筹建大型自由活塞驱动高焓激波风洞,俞鸿儒却颠覆性地提出用爆轰驱动的方式来产生高焓
实验气流。这个想法遭到了一致反对,但俞鸿儒并没有放弃,继续心无旁骛地搞研究。1998年,他终于领
导建成了国际上第一座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 JF-10。
6. 在班级“我心中的光辉人物”活动评选中,有同学分享了科学家俞鸿儒的相关资料,并将其与邓稼先的
光辉成就拟写了一则对联,请你将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扎根戈壁苦钻研无愧两弹元勋
下联:______闯新路______
7. 生在春风里,长在国旗下,我们应该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请你结合文中科学家俞鸿儒的经历谈
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 100字)
(二)
在班级举办的古诗文交流会上,语文课代表准备了以下阅读材料。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
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卖油翁(节选)
欧阳修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
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
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晓其意·走进文本】
8. 课前,晓轩同学结合注释疏通了文意:“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油从钱孔进入,但钱孔不湿。
9. 文言文中称谓语非常丰富。“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卿”是指______,“孤”是指______。“尔
安敢轻吾射!”中“尔”是指______。
【悟其理·汲取智慧】
10. 品悟古诗文,可以增长我们人生的智慧。请你完成以下古诗文资料卡。
成语 蕴含道理 原文出处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
______ 启示:______
学》)
______ 启示:______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卖油翁》)
11. 这两篇文章文笔简洁,却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请你选择自
己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仿照示例,结合课文内容试作分析。
文中人物:孙权 吕蒙 鲁肃 陈尧咨 卖油翁
示例: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权。作为君主,他极力劝说吕蒙就学,“不可不学”的语言描写可见他
严厉中又不乏对部下的关切;语重心长地现身说法“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可见他平易、坦诚。
陈际泰传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
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
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③,遂毕身不忘。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
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④,无若际泰者。
——节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③踞高阜而哦:站在
高高的土山吟诵。④经生举业之富: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
12. 下列与“取而疾走”中“疾”的字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讳疾忌医 B. 痛心疾首 C. 不徐不疾
13. 阅读古人的求学故事,常常给成长中的我们以激励与启发。《孙权劝学》中吕蒙接受孙权的建议,孜孜
以学,最终______(用原文句子回答),取得了显著进步;陈际泰家境贫苦仍勤学不辍,最终______(用
原文句子回答),他们的求学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
三、读·写(共 68 分)
14. 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红色宣传画以其特有的政治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成为时代的缩影,串联起几代人的共
同记忆。社区举办了“红色记忆”宣传画作品展,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为其写一段讲解词。
写作提示:①结合宣传画的内容和寓意;②100字左右。
15.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①阳光透过树叶,洒落在草地上,我摘下头上的草帽,下意识地摇动起来,驱赶的是蚊子,带来的是
一阵凉爽。
②已是休工的时间了,火辣辣的太阳下,还有三五个头戴草帽的同事在田间除草,玉米黄灿灿,水稻
黄灿灿,远山近水丰收在望。
③微风吹过,是大自然在过滤往事。草帽在手中轻轻晃动,仿佛带着太阳的光芒把心情照耀。常年在
机关生活,很难直接与太阳和田野对话。这次进村子、进农户,深入农村一线、深入基层群众中,和他们
同吃、同住、同劳动,让久违田间劳作的我,确实感觉有点儿累了。而手中的草帽,让我想起了父亲。
④父亲是路桥总工程师,常年戴着草帽。路要修到哪里,桥也就跟着修到哪里;父亲和草帽走到哪里,
我们的家自然也就搬到哪里。母亲常说:“草帽就是我们的家。”真的,我细心地观察过,每搬到一个新
的地方,屋里的家具全是破旧的,但草帽准会是新的。在父亲看来,换上一顶新的草帽,预示着一个新的
开始。我还意识到,只要草帽由金黄变成黑黄,那么,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该搬家了。
⑤太阳造就汗水和智慧,草帽见证信念和意志。真正的阳光,也正属于草帽。
⑥一次,母亲病重躺在家里床上。我盼望着父亲早一点儿回来,给母亲煎药。可父亲刚回到家就接到
一个电话,不由分说,他拿起草帽又要朝工地赶去,大桥工地建设更需要他。我用异样的眼光望着父亲拿
起草帽。父亲愧疚地摸着我的头鼓励说:“男子汉要学会顶起一片天。”
⑦又一次,父亲要到省城开劳模表彰大会。他希望我在“五一”假期读读他的一本日记《坚持和执着》。
路桥,是他的才华文章。他爱事业就像爱生命,宿命的爱,完整的爱,不会随意被烈日暴晒,被风雨打湿。
也就在父亲把一顶旧草帽挂在墙头的一刻,我忽然意识到父亲的头发已经花白了。
⑧两年后的一天,一辆我所熟悉的吉普车来接我和母亲,从陈驾驶凝重的目光中看得出,是父亲出事
了。果然,他告诉我们,父亲为了救一个触电的工人,自己身受重伤,昏迷不醒,现在正在医院抢救。顿
时,母亲有点支撑不住。“男子汉要顶起一片天。”我想起了父亲的教导,扶着母亲低声细语:“爸爸是
好样的。”到了医院,我们看见一个工人模样的人,拿着一顶草帽跪在地上请求医生救活他的恩人。认识
我们后,他拉着我和母亲的手哭诉说,他触电后,是父亲用这顶草帽,把他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自己却……
⑨父亲终于苏醒了,是在我守候他睡着时苏醒的。晨曦,露出了淡淡的微笑。父亲伸过手,拿起我手
中的草帽看了看,然后,轻轻地扣在我的头上。我忽然觉得自己完全长大了。后来,我获得硕士学位,成
了工程师,成了公务员。我更加理解了,有太阳才有白天,才有路,才有草帽顶起的一片天。
⑩“上工了……”声音从不远处传来。我收藏好记忆,戴上草帽,拿起锄头,又走进了一片丰收的玉
米地。我忽然感觉到,这顶太阳下的草帽,不正是中国知识分子本质的一部分吗?
汗水泼洒岗位,平凡亦有光亮。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市电视台为展现各界劳动者风采,准备拍摄“寻
找身边最美工作者”的微视频,请你参与到微视频拍摄活动中来。
(1)本次微视频拍摄想以.“.我.”.为.叙.述.视.角.讲述有关父亲的故事,假如你是导演组的工作人员,请根据文
章内容,补全拍摄镜头。
镜头 镜头内容
镜头一 阳光火辣除草忙,草帽轻摇忆父亲
镜头二 草帽新旧染斑驳,随父搬家路何方
镜头三 ______
镜头四 日记字字诉衷肠,白发根根惹情伤
镜头五 ______
镜头六 丰收在望心向阳,薪火相传岁月长
(2)为了更好地展现父亲作为普通劳动者的精神风采,请你从以上镜头中选择一个作为特写镜头进行拍摄,
并谈谈选择这一镜头的理由。
(3)在拍摄过程中,导演组想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加入适当的人物采访,以增加视频收视率。请你在以下内
容中任选一处,以文中“我”的口吻写一段内心独白。
①我用异样的眼光望着父亲拿起草帽。父亲愧疚地摸着我的头鼓励说:“男子汉要学会顶起一片天。”
②父亲伸过手,拿起我手中的草帽看了看,然后,轻轻地扣在我的头上。我忽然觉得自己完全长大了。
(4)在短视频拍摄完成后的报送环节中,导演组准备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一个作为视频的标题,你认为哪一
个更合适,说说理由。
备选题目:《记忆中的父亲》《阳光下的草帽》《父亲和他的草帽》
16. 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课内外学习的迁移运用。请完成小题。
【字字关情——课文中的景物描写】
①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
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
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 lán yǔ( ),
原野上 guài dàn( )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节选自《土地的誓言》
【阅读批注】:这段铺陈了许多富于东北生活气息的景物,如电影特写镜头一样,运用______的修辞,表
达了作者对故乡强烈的______之情。
②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 )
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
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节选自《老山界》
【阅读批注】:这段从______两种感官角度生动、细腻地描写了红军战士们在翻越老山界时半夜醒来所见
的夜景,集中展现了战士们______的精神。
(1)请在括号内填写出正确的词语或给加点词语注音。
(2)语文课上,同学们摘录了课文中景物描写的片段,并交流了自己的课堂阅读笔记,请你将以上两处阅
读批注补充完整。
【句句深思——课文中的结尾段落】
①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
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节选自《阿长与〈山海经〉》
②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
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
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
个不幸者的愧怍。
——节选自《老王》
③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
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节选自《台阶》
(3)经典散文凝结着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而结尾往往是理解文章的关键。语文复习课上,
有同学将第三单元课文的结尾段落进行了专题探究,请你任.选.其.一.,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和.主.题.思.想.,谈谈
自己对该处结尾的理解。(100字左右)
17. 春意融融,我们抖落料峭的寒意,舒展飞扬的思绪。春日的美好是一路旖旎的山光水色,是一次亲
友出游踏青的欢畅经历,是一场自我成长的惊喜蜕变……在春天,我们有的是时间,去捕捉美好,去感悟
生命的律动。愿你不负春光,自在徐行,每一天都行走在自己的热爱里。
请你铺开自己的生活画卷,以《不负春光且徐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①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语文答案
1.【答案】 ①. 甲 ②. 楷书 ③. 百年风华 岁月如歌(或乙 隶书 千秋做卷 山河为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鉴赏及临摹。
观察书法作品甲,字体方正平直,规矩工整,为楷书。观察书法作品乙,字体“蚕头燕尾”,方劲古拙,
为隶书。选择任意一幅书法作品用简体汉字工整抄写即可,注意繁简字对应:風——风,華——华,歲——
岁,為——为。
2.【答案】 ①. 回乐烽前沙似雪 ②. 受降城外月如霜 ③. 当窗理云鬓 ④. 对镜帖花黄 ⑤.
杨花榆荚无才思 ⑥.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⑦. 独坐幽篁里 ⑧. 弹琴复长啸 ⑨. 此夜曲中闻
折柳 ⑩. 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
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烽、鬓、帖、榆荚、
啾、幽篁、琴、柳”等字词容易写错。
3.【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加点字“为”在诗中为动词;
故选 C。
4. 【答案】示例:“摔”“扑”“抱”等动作描写展现了战士们与敌人搏斗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这源
于他们保家卫国的赤子之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由批注示例可知,赏析人物形象时要结合选文中的细节描写,格式为:
XXX+细节描写+等细节描写表现了 XXX……的精神,这源于……
示例:勇士们“摔”“扑”“抱”等动作描写,表现出战士们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
源于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满腔热爱。
5. 【答案】示例:书中的祥子善良淳朴,他梦想着能有一辆自己的车,为此他拼命拉活,省吃省喝,希望
通过自己的勤劳努力获得自由和独立,却遭受孙侦探的敲诈、车行老板的盘剥、剥削阶级的压迫,最终走
向麻木和堕落。这是祥子个人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的悲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探究能力。结合“恶魔般的社会环境怎样残酷地、一点一点地剥掉祥子的农民美德,将
他的性格扭曲变形”可知,文字是在探讨祥子堕落的社会原因。结合原著内容分析即可。
示例:祥子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但刚拉半年,车就在兵
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祥子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
克己地拉车攒钱。表现了祥子虽有不满和失落,更多的是不屈和抗争。还没有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
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泡影。当祥子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
婚姻为代价的。好景不长,因虎妞死于难产,他不得不卖掉人力车去料理丧事。至此,他的人生理想彻底
破灭了。再加上他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连遭生活的打击,祥子开
始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不再像从前一样以拉车为自豪,他厌恶
拉车,厌恶劳作。被生活捉弄的祥子开始游戏生活, 吃喝嫖赌。为了喝酒,祥子到处骗钱,堕落为“城市
垃圾”。最后,靠给人干红白喜事做杂工维持生计。祥子由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
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底层劳动者沦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
义的末路鬼”。
6. ①. 示例:投身科研 ②. 堪称时代楷模
7. 示例: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一往无前的探索精神。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质疑和挑战,坚持自我、积极探
索才能开辟新路径。俞鸿儒选择氢氧燃烧驱动方式,在一次次的试错和复盘后,带领团队为我国风洞研究
“炸”出了一条新路。他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更为国家的科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讲究“仄起平收”,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三、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为平声(一、二声); 其次,上下联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且结构相称、内容相关。
上联“扎根戈壁”为四字动宾短语;“苦钻研”为三字动宾短语;“无愧两弹元勋”为动词+偏正短语。可
据此拟写下联。
示例:潜心钻研闯新路堪称时代英雄。
【7题详解】
本题考查主观表达。注意结合俞鸿儒的经历,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如何做。
示例:在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电力紧缺,无法效仿国外发展路线的背景下,俞鸿儒不惧艰险,冒着生命危
险,毅然选择更加省钱但危险程度非常高的氢氧燃烧驱动方式,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试错中寻找方法,
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最终为我国风洞研究“炸”出了一条新路,成功建成了国际上第一座爆轰驱动高焓激
波风洞 JF-10。俞鸿儒的经历启示我们:作为中学生,我们要不惧前行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奋勇向前、披荆
斩棘,用坚定的信念去迎接每一个挑战。
8. ①.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 ②. 了解历史罢了。 ③. 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里。
9. ①. 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②. 古代王侯的自称 ③. 你,第二人称代词
10. ①. 成语:刮目相待 ②. 启示: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 ③. 成语:熟能生巧
④. 启示:学习时要勤于练习,才能游刃有余
11. 示例: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卖油翁。“睨之”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的不以为然,面对
陈尧咨的愤怒和质问,他只是简单地回应“无他,但手熟尔”,可见其沉着镇静。同时以行证言,
“取”“覆”“沥”等动作描写展现了他的从容自信。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前两空,注意重点字词:
但:只;涉猎:粗略阅读;见:了解;往事:历史;耳:罢了。因此“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翻译为:只
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第三空,注意重点字词:
徐:慢慢地;以:用;酌:舀。因此“徐以杓酌油沥之”意为: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里。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意为: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卿”指
古代君对臣的爱称;“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尔安敢轻吾射!”意为: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尔:你,第二人称代词。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理解。
前两空,结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知,成语为:刮目相待。刮目相待:
意为改变老眼光,用新眼光看人。这一成语启示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只看事物当前。
后两空,结合“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可知,成语为:熟能生巧。熟能生巧:对工作、技能等
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妙的办法。这一成语启示我们: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反复训练、勤加练习就一定能熟练
掌握某种技巧。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主观表达。从孙权、吕蒙、鲁肃、陈尧咨、卖油翁中任选其一,结合其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
表现其形象,阐述印象深刻的原因。
示例 1: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吕蒙。作为武将,他从最开始的“以军中多务”到“乃始就学”,面对孙权的
劝说,毅然决定用心读书学习,可见其虚心向学,善于听取意见。“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
事之晚乎!”这一回答,可见吕蒙学有所成后的自豪得意。
示例 2: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鲁肃。作为好友,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一话语,流露出对
好友吕蒙进步惊人的感叹,“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这一动作,更表现出鲁肃对吕蒙的钦佩和赞赏。
示例 3: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陈尧咨。作为官员,陈尧咨“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这一语言,表现
出其傲慢无礼、目中无人的性格;“康肃笑而遣之”中的“笑”这一细节,体现出陈尧咨面对卖油老翁时
内心的尴尬。
示例 4: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卖油翁。作为一个普通的卖油老者,“无他,但手熟尔”,一句轻描淡写,勾
勒出卖油老翁淡然处世的平和态度;“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这一细节,生动刻画出卖
油翁酌油技术的精湛。
【点睛】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
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
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
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
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乙】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
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
(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
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
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地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12. C 13. ①. 非复吴下阿蒙 ②. 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③. 勤学善思对一个人的成长
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取而疾走”意为:拿着就快速地跑了。疾:快。
A.讳疾忌医:是隐瞒疾病,不愿医治。疾:病;
B.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了极点。疾:痛;
C.不徐不疾:不快不慢,从容自然。疾:快;
故选 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一空,结合《孙权劝学》“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
蒙’”可知,吕蒙接受孙权的建议,孜孜以学,最终“非复吴下阿蒙”。
二空,结合“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等内容可
知,陈际泰家境贫苦仍勤学不辍,最终“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即应试诗文的数量,没有比得上
陈际泰的。
三空,吕蒙接受孙权的建议开始学习,最终学有所成;选文“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
人窃诵”“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等内容可知,陈际泰家境贫苦仍勤学不辍,最
终取得非凡成就。二人的经历启示我们:只有静下心去学习,善于思考,才能在学业上取得成就。
【点睛】参考译文: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
偷地诵读。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
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 ,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十岁,在舅家药览中见《诗经》,
拿着就快速地跑了。
父亲看见了很生气,督促他到田地里去,陈际泰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高的土山上吟咏《诗
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返回临川,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陈际泰写诗作文,
非常勤敏,一天可以写二三十首诗,先后写的诗达到了万首。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没有比得上陈际泰
的。
14.【答案】示例:大家现在看到的宣传画①的主体是两名精神焕发的学生,他们分别手拿一本书,坚定地
目视前方,胸前鲜艳的红领巾迎风飘扬。他们身后的旗帜上是醒目的五角星和正在燃烧的火炬。下方是有
力的宣传语:“努力学习准备参加新中国的建设”。这副宣传画号召广大青少年勤学进取,报效国家,展
现了建国初期人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作答此题,需仔细观察宣传画构图元素,按一定顺序描述画面内容,可结合
配文阐述宣传画所表达的内涵,从三幅图中选择最喜欢的一幅,结合宣传画的内容和寓意进行解说,注意
字数限制。
示例:大家好,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宣传画②,画面主体部分是面露欣喜之情的四个孩子为毛主席献花的情
景,孩子们手捧献花,满怀崇敬之情望着毛主席,毛主席面露慈祥,俯身对孩子们低语,背景是天安门城
楼。宣传画正上方注有“少年儿童队向毛主席献花”。这幅宣传画意在号召广大青少年及儿童要一心向党,
拥护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而努力学习。
15. 【答案】(1) ①. 镜头三:母病父忙无暇顾,殷切鼓励自担当 ②. 镜头五:惊闻不测心内忧,
守候不离父身旁
(2)示例:我选择镜头三作为特写镜头进行拍摄。母亲病重在床,年少的“我”独自照顾母亲,父亲“刚”
回家就“又”要赶去工地,一边是需要照顾的家人,一边是工作需要,父亲虽对家人满怀愧疚,但不由分
说舍小家为大家,这集中展现了他以工作为重、极端负责、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
(3)示例:我选择①,母亲病重躺在床上,我多么想父亲留在家里,可他还是离开我们去了工地,我有些
埋怨父亲对家里的不管不顾,却也明白父亲对我的期望,他希望我快些成长起来,成为一个像他一样有担
当的人。
(4)示例:我选择的题目是《阳光下的草帽》
理由:“阳光下的草帽”是全文的行文线索,串联起“我”对父亲的回忆,使全文叙事清晰分明;同时,
以“阳光下的草帽”为题,又与文章开头、结尾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此外,“阳光下的草帽”集中
体现了父亲对工作极端负责、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高尚作风,寄托了“我”对父亲的理解和钦佩,使人
物形象更为鲜明,感人至深。
【解析】
【小问 1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梳理。
结合镜头二“草帽新旧染斑驳,随父搬家路何方”,可知对应文章第④段。结合镜头四“日记字字诉衷肠,
白发根根惹情伤”可知,对应文章第⑦段。结合镜头六“丰收在望心向阳,薪火相传岁月长”可知对应第
⑩段,因此可推测镜头三对应文章第⑤段,镜头四对应第⑧⑨段。
结合第⑤段“母亲病重躺在家里床上……可父亲刚回到家就接到一个电话,不由分说,他拿起草帽又要朝
工地赶去……父亲愧疚地摸着我的头鼓励说:‘男子汉要学会顶起一片天。’”可概括为:母病父忙无暇
顾,殷切鼓励自担当;
结合第⑧段“他告诉我们,父亲为了救一个触电的工人,自己身受重伤,昏迷不醒,现在正在医院抢救”,
第⑨段“父亲终于苏醒了,是在我守候他睡着时苏醒的。”可概括为:惊闻不测心内忧,守候不离父身旁。
【小问 2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结合题干“为了更好地展现父亲作为普通劳动者的精神风采”可知,所选段落内容应
当能够展现出父亲作为劳动者的精神,并在答题中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示例一:我选择镜头五作为特写镜头进行拍摄。父亲为了救触电的工人,自己身受重伤,可见父亲舍己为
人的精神品质。示例二:我选择镜头四作为特写镜头进行拍摄,父亲让我阅读他的日记,在他的日记中我
看到了路桥是父亲的才华文章,他爱事业就像爱生命,不会随意改变和退缩。可见父亲对事业的热爱。
【小问 3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内心独白。 解答此题需注意,要使用第一人称“我”, 符台文章意思即可。
示例:我选择②,父亲为了救别人而受伤,虽然令我担心,却也让我敬佩。看着躺在病床上的父亲,我渐
渐地理解了他,也从他的身上懂得了一个男子汉应当有责任和担当,要顶起家里的天,也要顶起祖国的天,
那一刻,我长大了。
【小问 4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哪个标题更好,可从标题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分析回答。
示例一:我选择的题目是《记忆中的父亲》。结合地③段“而手中的草帽,让我想起了父亲。”可知,文章
由眼前丰收的场景引起了我对父亲相关事件的回忆,结合地⑩段“我收藏好记忆,戴上草帽,拿起锄头,
又走进了一片丰收的玉米地”可知,结尾从回忆中回到现实;因此《记忆中的父亲》不仅交代了文章的写
作对象,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标题清晰明了,言语中流露出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示例二:我选择的题目是《父亲和他的草帽》。结合文章第①段“而手中的草帽,让我想起了父亲。”,结
尾第⑩段“我收藏好记忆,戴上草帽,拿起锄头,又走进了一片丰收的玉米地。”可知文章的开头因草帽
想起父亲,结尾又以草帽收尾,此标题与文章的收尾相呼应;结合第④段“我细心地观察过,每搬到一个
新的地方,屋里的家具全是破旧的,但草帽准会是新的。在父亲看来,换上一顶新的草帽,预示着一个新
的开始。”第⑥段“我用异样的眼光望着父亲拿起草帽。”,第⑦段“也就在父亲把一顶旧草帽挂在墙头
的一刻,我忽然意识到父亲的头发已经花白了。”,第⑧段“是父亲用这顶草帽,把他从死神手中抢了回
来”,第⑨段“拿起我手中的草帽看了看,然后,轻轻地扣在我的头上。”可知,“父亲的草帽”作为线
索贯穿了全文,使得文章的结构清晰;且“父亲的草帽”中展现了父亲舍己为人、热爱事业、极端负责等
精神品质,暗含了对父亲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16. 【答案】(1)谰语 怪诞
chù lì (2)①排比 眷恋②视觉和听觉 乐观主义
(3)示例:我选择①;我的理解:《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虽然饶舌多事,举止粗俗,有很多繁文
缛节,但她善良朴实,关心疼爱“我”,给我买来了最爱的《山海经》。结尾处补写了长妈妈的悲苦身世,
强调了她的地位低下。最后直接抒情,表达了“我”对她的内疚、同情和深切的思念。
【解析】
【小问 1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lán yǔ(谰语):指的是妄语,没有根据的话。
guài dàn(怪诞):离奇荒诞;古怪。
矗立(chù lì):高耸地立着。
【小问 2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由第①段“我看见……我想起……我想起……”可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
热情,文章中作者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由第②段“天上闪烁的星星……”“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从视觉角度描写,“冻醒了的同
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
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从听觉角
度进行描写,细腻地描写了红军战士们在翻越老山界时半夜醒来所见的夜景,集中展现了战士们的乐观主
义精神。据此填空即可。
【小问 3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只要从所给课文的结尾中任选一个,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和主题思想,来谈自己对该处结尾的理解即可。
第①句《阿长与〈山海经〉》中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地母就是地神。
中国历来有天神至尊,地神多福的说法。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阿长埋在地下,鲁迅祈祷地神赐福于她,
让她的魂灵得以永安。从对长妈妈的厌烦、埋怨、畏惧到对她的爱戴、敬爱、祝福,在作者的人生历程中,
长妈妈曾起过那样重要的作用,但他竟不知道她的姓名和经历,这是多么叫人内疚的事啊!他所能做的,
只是祈祷仁厚的地母,安息阿长的灵魂。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内疚、同情和深切的思念之情。
第②句《老王》的结尾句“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是一个有着社会
良知的高级知识分子,老王的死,促使她“一再追忆”老王生前留下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自己
对他的“谢意”,可杨绛得到的却是“心上不安”。这样的“不安”,不停地拷问着她的灵魂,使她顿然
了悟:自己既往与老王之间的点点滴滴,是那样的不公平;自己对老王“钱”的回报与老王对自己“心”
的付出相比较,是那样的微不足道。这于她而言无疑是一种揪心的痛。所以她内心感到“愧怍”。这句话
的意思是:一个社会总会有幸运者与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
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之所以“愧怍”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是幸运者,对
老王的关心还不够。
第③句《台阶》的结尾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可以从父亲对家的付出以及其个人优秀品质的凸显和
农村生活条件的限制等方面分析作答。父亲努力了大半辈子,想让自己家被别人看得起,台阶建好了,父
亲的身体却垮了,体现了父亲为这个家付出之多。这样结尾,表达了作者对父亲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精神
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农村落后状况的同情,引发读者联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