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为什么要证明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5.2为什么要证明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05-27 13:0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五章第二节:5.2为什么要证明 课型
第( )周 第(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想等活动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成立;2.知道证明的意义及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掌握发现规律、获取一般结论的方法;教学难点: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引入:过去我们利用观察、实验、归纳和类比等方法发现了不少数学命题,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与同学交流二、展示交流1.分小组在小组内交流学案完成情况,解决能解决的问题,提出疑惑。2.由学生代表展示预习成果,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三、精讲点拨 1.探究一:自学课本第157--158页(1),并完成以下内容:结论: 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探究二: 自学课本第158页(2),并完成以下内容:结论: 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正确。探究三: 自学课本第158页(3),并完成以下内容:结论:只对 研究后就归纳出的结论,也不一定正确。练一练:小亮从2>,3>,4>,……归纳出“任何一个正整数都大于它的倒数”,小亮的结论正确吗 探究四:自学课本第158页(4),并说明结论正确或不正确的理由: 探究五: 自读课本第158页(5),并说明结论正确或不正确的理由: 2:归纳总结1.综上所述,由观察、实验、归纳和类比得到的命题都仅仅是一种 ,不能保证它是真命题,要确定命题的正确性,还需要进一步有根据地 ,经过 加以证实,才能承认它是真命题。四.探究拓展:1.符号“f” 表示一种运算,它对一些数运算的结果如下:(1)f(1)=0, f(2)= 1, f(3)= 2, f(4)= 3, ……f()= 2, f()=3, f()= 4, f()= 5, ……利用以上规律计算:f()-f(2008)= ______.2. 观察下列各式:×2, ×3, ×4, ……(1)猜想的结果; (2)利用因式分解的方法验证上述结论.五、系统总结: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1、知识方面:2、思想与方法: 六、达标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