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素养测评卷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1.太阳是一颗巨大的 (选填:“恒星”或“行星”),但从地球上看,它和月球差不多大。课堂上我们通过
实验,我们知道这是因为太阳离我们比较 (选填:“远”或“近”)。
2.人们用望远镜观察海面上远去的帆船,会看到 先消失, 后消失,证明“地球是球形”这一观点。(选填 “船身”或“船帆”)
3.太阳和月球看上去差不多大。但是,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比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要 得多。
4.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变化规律是 。
5.人们常用一句话来形容地球的陆地和海洋: 陆地, 海洋。(选填“三分”或“七分”)
6.月球是地球的 ,月球的地形地貌主要包括两种, 和 。
7.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是农历上半月 ,下半月由圆到缺。
8.产生影子的三个条件是 、 、 。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9.太阳表面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是( )。
A.黑洞 B.耀斑 C.太阳黑子
10.北半球的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的变化规律是( )。
A.东→北→西 B.西→南→东 C.西→北→东
11.树的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是( )。
A.长→短→长 B.长→长→短 C.短→长→长
12.物体影子的变化与光源的位置有关,影子总是在物体的哪一面 ( )。
A.向光的一面 B.背光的一面 C.无法判断
13.下面物体用影子的原理发明的是( )。
A.照相机 B.无影灯 C.手机
14.八月十五中秋赏月,我们下一次再想看到此月相的时间是( )。
A.一周后 B.一个月后 C.一年后
15.月球是( )的卫星。
A.地球 B.太阳 C.金星
16.观察帆船船模在球面和平面上的移动,我们会发现________。
A.在球面上会先看到帆顶B.在平面上会先看到船身 C.两者观察到的是相同的
17.地球的表面大部分都是( )。
A.陆地 B.海洋 C.山地
18.太阳能给我们带来光和热,它是一颗( )。
A.行星 B.卫星 C.恒星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9.月球和地球的形状不同,月球是球体,太阳是圆形。( )
20.同一时刻,阳光下杨树和凤仙花的影子大小和方向是相同的。( )
21.日晷是我国古人利用物体影子变化规律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 ( )
22.在玩手影游戏时,手离光源越近,呈现的影子越大。( )
23.利用手电筒和木圆柱模拟影子变化的实验中,木圆柱模拟的是光源。( )
24.诗句“月有阴晴圆缺”说明月相变化是由天气变化造成的。( )
25.只要是晴天,一个月中,我们每天晚上8点都能看见月亮。( )
26.月球上黑色的部分是月海,里面有大量的海水。( )
27.航海家哥伦布第一个用实践证明了脚下的地球是球形的。( )
28.科学家探索太空时,认为有水就有生命存在的可能。( )
四、连线题(10分)
29.将下列月相图形和对应的日期连接起来。
农历初二 农历初七 农历十五 农历二十七 农历二十二
五、排序题(7分)
30.请你根据日常生活中对月相变化的观察,再结合所学知识,将下面一个月内出现的不同月相的图片按照正确顺序排列起来。
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④ 。
六、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31.太阳和月球有相同也有不同?请你任意列举出三点。
32.地球上的多数地区有缺水现象,请你写出节约用水的好方法。至少写2种。
七、综合题
33.小可和牛牛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日晷,用来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为了研究,他们应该把简易日晷摆在( )观察最合适。
A.大树下 B.教室里 C.操场上
(2)影子产生需要三个条件,该实验中,太阳相当于影子产生条件中的( ),日晷相当于( )。(填“光源”“遮挡物”或“屏”)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下午5点,太阳在( )边,影子在( )边。(填“东”或“西”)
(4)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是( )。
A.长→短→长 B.长→长→短 C.短→短→长
(5)如图,用手电筒和木圆柱模拟太阳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改变手电筒的照射角度,木圆柱的影子( )。
A.方向相同 B.长短不同 C.形状相同
34.我国民间有一种利用影子表演的皮影戏。表演时,用光照射皮(或纸板)做成的人或物,影子投射到白色幕布上,配上声音,就能呈现出戏剧效果。(每空2分,共6分)
(1)表演皮影戏时,人物剪影是( ),白色幕布是( )。
A.光源;遮挡物 B.遮挡物;屏幕 C.遮挡物;光源
(2)在《西游记》皮影戏中,孙悟空有一个神秘武器——金箍棒,它能变长变短,变大变小。当手电筒在
位置时,圆柱体金箍棒的影子最长。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答案第2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1页
1. 恒星 模拟 远
2. 船身 船帆
3.远
4. 相反 长→短→长
5. 三分 七分
6. 卫星 环形山 月海
7.由缺变圆
8. 光源 遮挡物 屏
9.C
10.C
11.A
12.B
13.B
14.B
15.A
16.A
17.B
18.C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④①⑤②⑥③⑦
31.
32.洗手及时关闭水龙头;换用节水型水龙头;洗澡盆浴改为淋浴;淘米水用来浇花;洗脸水用来冲厕所;衣服集中洗。
33.(1)C(2)光源 遮挡物(3)西 东(4)A(5)B
34.(1)B(2)1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素养测评卷
一、填空题
1.太阳是一颗巨大的( )(选填:“恒星”或“行星”),但从地球上看,它和月球差不多大。课堂上我们通过( )实验,我们知道这是因为太阳离我们比较( )(选填:“远”或“近”)。
【答案】 恒星 模拟 远
【详解】恒星是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体,太阳是一颗恒星,能够发光、发热,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月球的半径是1738公里,距离地球384400千米;太阳的半径是696300公里,距离地球约1.5亿千米,太阳比月球大400倍,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是月亮和地球距离的400倍。所以站在地球上,我们看到的太阳和月亮是差不多大的。
2.人们用望远镜观察海面上远去的帆船,会看到( )先消失,( )后消失,证明“地球是球形”这一观点。(选填 “船身”或“船帆”)
【答案】 船身 船帆
【详解】由于地球是球形的,当帆船远离观察者时,船身会先被地平线遮挡而消失,船帆则会在船身消失后才逐渐消失。这种现象证明了地球表面是弯曲的,从而支持了“地球是球形”这一观点。
3.太阳和月球看上去差不多大。但是,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比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要 得多。
【答案】远
【详解】太阳和月球的大小,看上去差不多。但是,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比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要远得多。月球的半径是1738公里,距离地球384400千米;太阳的半径是696300公里,距离地球约1.5亿千米。太阳比月球大400倍,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是月亮和地球距离的400倍。
4.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变化规律是 。
【答案】 相反 长→短→长
【详解】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位置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规律是上午影子由长逐渐变短;下午影子由短逐渐变长。方向由西逐渐转向东。
5.人们常用一句话来形容地球的陆地和海洋:( )陆地,( )海洋。(选填“三分”或“七分”)
【答案】 三分 七分
【详解】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太空看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6.月球是地球的 ,月球的地形地貌主要包括两种, 和 。
【答案】 卫星 环形山 月海
【详解】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月球围绕地球转,相对于所环绕的行星,它是质量最大的卫星。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另外还有月海等。
7.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是农历上半月( ),下半月由圆到缺。
【答案】由缺变圆
【详解】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通常是农历一个月循环一次。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边;下半月再由圆到缺,亮面在左边。
8.产生影子的三个条件是 、 、 。
【答案】 光源 遮挡物 屏
【详解】光传播时,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一部分光就会被挡住,物体的背光面就有一个暗区,这就是影子。产生影子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和屏。
二、选择题
9.太阳表面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是( )。
A.黑洞 B.耀斑 C.太阳黑子
【答案】C
【详解】黑洞并不是太阳表面的现象,而是宇宙中的一种极端天体。耀斑是太阳表面局部区域突然增亮的现象,是太阳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太阳黑子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出现的暗黑色斑点,它们的温度比周围低1500摄氏度左右,故选C。
10.北半球的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的变化规律是( )。
A.东→北→西 B.西→南→东 C.西→北→东
【答案】C
【详解】一天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早上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升起,影子在西;随着中午的到来太阳逐渐到了南方,影子朝向北方;到了下午太阳西下,影子朝向东。太阳一天的方向变化是东→南→西,所以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变化的规律是:西→北→东。
11.树的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是( )。
A.长→短→长 B.长→长→短 C.短→长→长
【答案】A
【详解】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早上到中午由长变短;中午到傍晚由短变长影子长,正午时候影子最短,所以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12.物体影子的变化与光源的位置有关,影子总是在物体的哪一面 ( )。
A.向光的一面 B.背光的一面 C.无法判断
【答案】B
【详解】影子是由于物体挡住光线而形成的,因此影子总是在物体背向光源的一面,即背光的一面。
13.下面物体用影子的原理发明的是( )。
A.照相机 B.无影灯 C.手机
【答案】B
【详解】外科手术室里使用的无影灯,可以避免手术时出现手及医疗器械产生的黑影。这种无影灯是利用影子的原理,由许多发光面较大的光源组成。大面积的光源从不同角度把光照射到手术台上,保证手术时有足够的亮度,而没有明显的本影来妨碍医生的工作。
14.八月十五中秋赏月,我们下一次再想看到此月相的时间是( )。
A.一周后 B.一个月后 C.一年后
【答案】B
【详解】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所以八月十五中秋赏月,我们下一次再想看到此月相的时间是农历的一个月后。
15.月球是( )的卫星。
A.地球 B.太阳 C.金星
【答案】A
【详解】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我们看到的月光就是反射的太阳光。故选A。
16.观察帆船船模在球面和平面上的移动,我们会发现________。
A.在球面上会先看到帆顶 B.在平面上会先看到船身 C.两者观察到的是相同的
【答案】A
【详解】人类对地球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历程,从古到今,没有间断。在大海上,总是先看见高高的船帆,再看见船身能证明地球是球体,月食时,人们观察到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总是圆形的,观察帆船船模在球面和平面上的移动,我们会发现在球面上会先看到帆顶。
17.地球的表面大部分都是( )。
A.陆地 B.海洋 C.山地
【答案】B
【详解】地球表面的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陆地占29%;故人们常用“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所以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
18.太阳能给我们带来光和热,它是一颗( )。
A.行星 B.卫星 C.恒星
【答案】C
【详解】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太阳是一颗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太阳能自己发光,给地球带来光和热,是一颗恒星。地球围绕太阳转,是一颗行星,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它的天然卫星是月球。
三、判断题
19.月球和地球的形状不同,月球是球体,太阳是圆形。( )
【答案】×
【详解】太阳的特点是:会发光发热,是一个球体;月球的特点是:是一个球体,表面有环形山,自身不会发光;地球的特点是:有充足的空气,是一个球体,自身不会发光,表面有海洋和陆地,生活着形态多样的动植物,太阳是恒星、月球的卫星、地球的行星,题目观点错误。
20.同一时刻,阳光下杨树和凤仙花的影子大小和方向是相同的。( )
【答案】×
【详解】阳光下任何不完全透明的物体都有影子,影子都在背着太阳的一面。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直立的物体的影子方向都是相同的。 同一时刻,阳光下大树和凤仙花的影子方向相同,大小不同。
21.日晷是我国古人利用物体影子变化规律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 ( )
【答案】√
【详解】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日晷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其原理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晷针与晷面垂直。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22.在玩手影游戏时,手离光源越近,呈现的影子越大。( )
【答案】√
【详解】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如图所示,在做手影游戏时,手与光源靠的越近,影子越大。
23.利用手电筒和木圆柱模拟影子变化的实验中,木圆柱模拟的是光源。( )
【答案】×
【详解】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和遮挡物的变化会导致影子的变化。利用手电筒和木圆柱模拟影子变化的实验中,木圆柱模拟的是遮挡物,手电筒是光源。
24.诗句“月有阴晴圆缺”说明月相变化是由天气变化造成的。( )
【答案】×
【详解】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月相,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诗句“月有阴晴圆缺”说明月相变化是由月球公转引起的。
25.只要是晴天,一个月中,我们每天晚上8点都能看见月亮。( )
【答案】×
【详解】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每逢农历初一,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背对着地球,我们就看不到月亮,称为“新月”或“朔”。
26.月球上黑色的部分是月海,里面有大量的海水。( )
【答案】×
【详解】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月亮的正面有明、暗两个区域,明亮的部分是山区和高地,暗灰的部分则是月海。月海并非月球上面的海洋,而是月面上的广阔平原。
27.航海家哥伦布第一个用实践证明了脚下的地球是球形的。( )
【答案】√
【详解】16世纪至17世纪,航海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3年后又回到了出发地,通过了人类第一次的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28.科学家探索太空时,认为有水就有生命存在的可能。( )
【答案】√
【详解】科学家认为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水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溶剂,能够支持生命的基本代谢活动。因此,发现水的存在通常被认为是寻找生命迹象的重要线索。题目说法正确。
四、连线题
29.将下列月相图形和对应的日期连接起来。
农历初二 农历初七 农历十五 农历二十七 农历二十二
【答案】
【详解】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规律:上半月变化规律,由亏到圆,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增大,直至满月,亮面在月球的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亮面面积逐渐减小,直至朔月,亮面在月球的左侧。
五、排序题
30.请你根据日常生活中对月相变化的观察,再结合所学知识,将下面一个月内出现的不同月相的图片按照正确顺序排列起来。
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④ 。
【答案】④①⑤②⑥③⑦
【详解】月相的变化依次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上半月月相的亮面朝右,缺面朝西,下半月月相的亮面朝左,缺面朝右,月相由缺到圆,再由圆到缺。由此判断,下面一个月内出现的不同月相的图片按照先后顺序排列顺序依次是:④-①-⑤-②-⑥-③-⑦。
六、简答题
31.太阳和月球有相同也有不同?请你任意列举出三点。
【答案】
【详解】太阳和月球的相同点:都是球体,都会自转和公转,都会东升西落。太阳:是恒星,自身发光发热,很巨大,表面有太阳黑子,白天出现。月球:是卫星,夜晚出现,自身不发光不发热,反射太阳光,比太阳和地球小,表面坑坑洼洼,有环形山等。
32.地球上的多数地区有缺水现象,请你写出节约用水的好方法。至少写2种。
【答案】洗手及时关闭水龙头;换用节水型水龙头;洗澡盆浴改为淋浴;淘米水用来浇花;洗脸水用来冲厕所;衣服集中洗。
【分析】水不是取之不尽的,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很有限的,所以要节约用水,保护水源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详解】如果没有水,食物链会断,微生物、鱼会死亡、捕鱼的鸟会死亡、猎食鸟的动物会死亡、依次相关动物灭绝,最后人类灭绝。要加强用水管理,调整用水结构,改进用水方式,科学、合理、有计划、有重点的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如随手关水龙头,水龙头上安装“节水栓”、洗衣、洗菜、洗澡水再次利用,矿泉水要喝完等。
七、综合题
33.小可和牛牛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日晷,用来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为了研究,他们应该把简易日晷摆在( )观察最合适。
A.大树下 B.教室里 C.操场上
(2)影子产生需要三个条件,该实验中,太阳相当于影子产生条件中的( ),日晷相当于( )。(填“光源”“遮挡物”或“屏”)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下午5点,太阳在( )边,影子在( )边。(填“东”或“西”)
(4)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是( )。
A.长→短→长 B.长→长→短 C.短→短→长
(5)如图,用手电筒和木圆柱模拟太阳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改变手电筒的照射角度,木圆柱的影子( )。
A.方向相同 B.长短不同 C.形状相同
【答案】(1)C
(2) 光源 遮挡物
(3) 西 东
(4)A
(5)B
【分析】一天中影子方向和长度与太阳的方向和位置有关。同一物体,决定其影子长短的是太阳的高度,决定影子方向的是太阳的位置。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长短和方向都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详解】(1)日晷是利用一天中阳光下午影子的方向计时的一种装置,为了研究,他们应该把简易日晷摆在操场上,平坦开阔,没有遮挡,观量最合适。
(2)影子产生需要光源、遮挡物和光屏三个条件,该实验中,太阳相当于影子产生条件中的光源,日晷相当于遮挡物,纸板相当于屏。
(3)光源与影子的方向是相反的,分别位于物体的两侧。下午5点,太阳在西边,影子在东边。
(4)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同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早上到中午由长变短;中午到傍晚由短变长,正午时候影子最短,所以一天中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5)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照射角度有关,在屏与物体不变时,光源与屏的角度越大,影子越短;光源与屏的角度越小,影子越长。所以用手电筒和木圆柱模拟太阳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改变手电筒的照射角度,木圆柱的影子长短不同,但是方向相同,形状差异较小。
34.我国民间有一种利用影子表演的皮影戏。表演时,用光照射皮(或纸板)做成的人或物,影子投射到白色幕布上,配上声音,就能呈现出戏剧效果。
(1)表演皮影戏时,人物剪影是( ),白色幕布是( )。
A.光源;遮挡物 B.遮挡物;屏幕 C.遮挡物;光源
(2)在《西游记》皮影戏中,孙悟空有一个神秘武器——金箍棒,它能变长变短,变大变小。当手电筒在 位置时,圆柱体金箍棒的影子最长。
【答案】(1)B
(2)1
【分析】光源发出光,光照射到屏上,遮挡物挡住了一部分的光,这时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是暗的,就形成了影子。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并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详解】(1)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表演皮影戏时,人物剪影是遮挡物,白色幕布是屏幕。
(2)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照射角度有关,在屏与物体不变时,光源与屏的角度越大,影子越短;光源与屏的角度越小,影子越长。所以当手电筒在1位置时,光源与屏的角度最大,圆柱体金箍棒的影子最长。
试卷第8页,共9页
试卷第1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