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4 10:5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古希腊雕刻艺术曾受到古埃及雕刻艺术的影响。但古希腊雕刻艺术更关注人,注重通过构图、动作等方面来塑造人体美,而古埃及雕刻以神性掩盖人性,具有风格稳定、等级分明的特点。这表明( )
A. 两国政治环境相似 B. 古希腊雕刻艺术水平更高
C. 两国地理环境相同 D. 文明在交流中保持多元性
2.考古学家指出:“从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形成时期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样漫长的时期内,没有一件实物或一篇记录足以证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确实存在着相互影响与接触。”这表明古代美洲地区的文明
A. 相互联系,不断交往 B. 各自独立,相对隔绝
C. 战争不断,冲突激烈 D. 多元发展,相互交融
3.(一位考古学家说)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承认,在从形成期(约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该考古学家旨在表明()
A. 西班牙人的入侵打破了美洲的文明隔绝状态
B. 美洲内部的诸文明之间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
C. 美洲印第安人创造了一种独立发展的文明模式
D. 美洲文明与西方文明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4.下面的叙述与图中的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A. ①处诞生了佛教
B. ②处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C. ③处为统治者修建外形形似汉字“金”字的陵墓
D. ④处诞生了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等杰出的历史人物
5.古代印第安诸文明与亚非欧诸文明在地理环境上有明显差异:阿兹特克文明位于墨西哥中央高原;玛雅文明所在地既有许多山地,又有小型平原,更有大片石灰岩地貌;印加文明处于安第斯山脉和秘鲁高原;等等。由此可知,古代美洲文明( )
A. 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性 B. 长期落后于亚非文明
C. 土地的利用效率较高 D. 公权力组织能力强大
6.有学者认为,非洲和美洲古代文明虽然独立发展,但它们都经历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统治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制度的建立等过程。这意在()
A. 强调文明发展的独立性 B. 表达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C. 突出区域文明同源特征 D. 说明文明发展具有规律性
7.两河流域古文明沿两河由南往北单线溯流而上,阶梯性发展;埃及古文明沿尼罗河由南往北顺流而下,也是阶梯性发展;爱琴海古文明也是由其南端的海中岛国,即克里特文明,越海向北发展为伯罗奔尼撒岛上的迈锡尼文明,再往北影响了以雅典城邦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由此可知,这些古文明
A. 扩展方向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B. 发展模式受社会性质的制约
C. 具备了农业文明扩展的条件 D. 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
8.人类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这些文明的共同特点是()
A. 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 B. 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C. 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帝国 D. 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体制
9.铁拉登特罗国家考古公园是哥伦比亚著名的考古胜地之一。该公园分布着古典主义、自然主义、表现主义以及抽象主义雕塑群和6至10世纪的古墓葬群,地下墓穴里饰有这一时期家庭室内装饰用的几何图形图案。1995年该考古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铁拉登特罗国家考古公园()
A. 反映美洲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B. 反映美洲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残酷性
C. 体现美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双重性 D. 体现哥伦比亚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性
10.下列各项与表格中的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文明 实行制度 文明成就
① 君主专制 楔形文字
② 法老制度 太阳历
③ 种姓制度 《摩诃婆罗多》
④ 城邦制度 神话、喜剧、悲剧
A. ①古埃及文明②古巴比伦文明③古印度文明④古希腊文明
B. ①古埃及文明②古巴比伦文明③古希腊文明④古印度文明
C. ①古巴比伦文明②古埃及文明③古印度文明④古希腊文明
D. ①古巴比伦文明②古埃及文明③古希腊文明④古印度文明
11.如果说希腊人是古典文化的原创者,他们在史诗、戏剧、哲学、艺术、体育等领域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的话,那么,罗马人则是希腊文化的忠实继承者,他们在政治、军事、法律、建筑等领域的贡献堪与他们的老师即“希腊人”相媲美。如果说希腊人是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话,那么,罗马人就是军事家、政治家、法学家和工程师。材料观点的主旨是(  )
A. 罗马文化不如希腊文化具有开创性和独特性
B. 西方古典文化起源于希腊但发扬光大于罗马
C. 罗马文化是希腊文化的忠实继承者缺少创新
D. 古罗马法律制度奠定了西方法制文明的基础
12.一位西方历史学家如此描述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的关系:“(罗马)广场上的建筑显现出希腊风格,但它们更加雄伟高大……罗马人用法律和秩序取代了希腊化时代的混乱。”古罗马诗人贺拉西说:“希腊被擒为俘虏;被俘的希腊,又反过来俘虏了野蛮的征服者。”据此可知()
A. 文化交融推动了社会不断进步 B. 罗马文化由希腊文化发展而来
C. 希腊城邦后来反过来征服罗马 D. 罗马法有利于罗马帝国的统治
13.下面两幅国徽图案可以反映出( )
A. 两个国家的宗教信仰几乎完全相同
B. 两国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继承与被继承的关系
C. 俄罗斯的发展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D. 俄罗斯比拜占庭帝国更加重视骑兵的建设
14.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相符的是()
材料 结论
A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雕塑和古代埃及公元前3千纪后期的雕塑在发式、表情和站立姿势方面存在明显相似之处 此时的希腊雕塑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埃及雕塑
B 吴哥窟中很多浮雕的题材以《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 东南亚文化受到西亚文化的影响
C 阿拉伯各部落经常派人到麦加附近举行诗歌比赛,获胜的诗歌会书写在布上,悬挂在墙壁上,名为“悬诗” 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 阿兹特克人发明了“浮动园地”,淤泥十分肥沃,耕种者甚至每年可以从中获得7次收成 当地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形成
A. A B. B C. C D. D
15.古巴比伦天文学是西方天文学的渊源,其中的太阳运动理论、行星运动理论以及天球坐标、月球运动等内容的踪迹均出现在隋唐的历法中。阿拉伯文学巨著《天方夜谭》以阿拔斯王朝的繁华作为背景,故事多次提及中国,一些故事把中国作为主人公活动的中心舞台。据此可知
A.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 不同区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与互动
C. 中国古代科技水平曾长期领先世界 D. 世界各地逐渐开始连成了一个整体
16.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 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 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 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 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字与语言
材料一在苏美尔人的遗物中,文字是最惊人的发现。在很古老的年代,苏美尔人的文字似乎就已非常成熟。这些文字不单已够宗教、商业之用,而且还作成诗文,表达极其复杂的感情及思想……苏美尔人留于泥板上的文字,以其笔画若楔,故称楔形文字。在出土的泥简中,其所记载的内容,种类极其浩繁,有官文书、私文书、宗教记录、文学作品、法庭判决和流水账簿。
——【美】威尔 杜兰特《世界文明史 东方的遗产》
材料二公元 5世纪前后,阿拉伯语文学语言形成。7世纪后,阿拉伯人从波斯语、阿拉马语中吸收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词汇和政治术语,从希伯来人和叙利亚人那里吸收了宗教术语,从希腊人那里吸收了政治、科学、哲学术语。阿拉伯帝国治下的民众为了担任公职,为了宗教信仰而学习阿拉伯语,促使阿拉伯语传播到阿拉伯帝国治下的亚、非、欧地区,阿拉伯语也因此而成了一种世界性语言。在欧洲中古世纪,它是保存希腊文化和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媒介语,西欧的语言中至今仍有许多阿拉伯语词汇,除拉丁语字母外,阿拉伯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套字母。
——摘编自王玉芝《人类文明第一次大融合的结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材料三美洲地区主要语言分布图
——摘自邓辉《世界文化地理》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早期楔形文字的主要用途,结合所学分析出土泥简的历史价值。
(2) 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语成为世界性语言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3) 根据材料三,分析美洲地区语言分布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治理想国在中西方历史上都结有璀璨的硕果。为挽救日益没落的雅典城邦制度,西方代表人物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治理国家需要靠知识,理想国应是人们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阶层只有分工不同,没有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压迫。当然,柏拉图的“理想国”难免具有宗教神学的色彩,并充斥着对未来的向往,而较少能从历史中找到依据。而几乎同一时期的中国,同样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为了追寻理想社会,儒家杂揉各家学说构筑出了“大同思想”,主张政治事务应由有德才的人来担任,而统治者也应当以道德教化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礼记·礼运》中对“大同”世界的描述还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其中不乏形象的描绘、意象的铺陈和情绪的渲染,以向往远古“至治之世”的形式出现,描述了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平等、自由、太平的社会生活。
——摘编自宋进飞、崔艺桓《理想国与大同社会——中西方古代政治理想的比较》
材料二
近代以来,日本宪政所取得的富国强兵成就,让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中国政治精英以建立君主立宪制作为维新变法的主要目标。由于缺乏建立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这场改良运动以失败告终。和平的方式不能建立民主,便转向革命的方式。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暴力方式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但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其失败的必然性。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实践表明,中国尝试过走西方民主道路,但是走不通。
——摘编自陈海燕《中国为何不能实行西方的民主制度》
材料三
当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拖入全面危机、资本主义文明受到普遍质疑和挑战时,人们并没有立即放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而转向社会主义。直到西方列强在巴黎和会上进行丑陋表演时,才使陶醉于资本主义文明的中国人猛然惊醒:西方不再是以前向往的现代化典范,已经成为欺凌和掠夺中国及东方民族的强盗。
——摘编自李春梅《五四运动:中国近代谋求民族复兴的历史新起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古代先哲政治理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有识之士政治理想的变化,并说明促使其不断变化的社会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不再陶醉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深远影响。
19.自古以来,人们在不断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被罗马视为蛮族的日耳曼人,共有20多个分支,其中最著名的有哥特人、法兰克人、勃艮第人、狂达尔人、伦巴德人等等。“日耳曼人最早居住在波罗的海西岸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公元4世纪以前,日耳曼人即开始以各种方式向罗马境内渗透。公元375年的匈奴西征,则迫使日耳曼人大批涌入罗马帝国境内,从而掀起了移民狂潮,并最终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持续几个世纪之久的日耳曼人大迁徙有其鲜明的特征,并对西欧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淑清《日耳曼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
材料二 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在欧洲“发现新大陆”后的100年间,印第安人数量减少了90%-95%,最先被殖民的加勒比海一些岛屿上的印第安人甚至难觅踪影……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间……上千万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劳动力。在此期间,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白人数量大大增加……到19世纪70年代,仅加利福尼亚的华工就有十几万。加勒比群岛、秘鲁、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三 从历史的长焦距考察,人口与发展相辅相成,而从空间维度上分析,人口和发展则有“发达”与“欠发达”之分。在世界人口变迁史上存在着人口转变和人口“兴衰”替代规律,而人口这些变化规律叉与大国实力兴衰紧密相连,世界体系“中心”与“边缘”关系背后无不存在着人口变迁的影子。(如图)
——摘编自李建新《人口变迁、人口替代与大国实力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日耳曼人大批涌入罗马帝国境内对中古西欧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试举两例印第安人在医学方面的成就,并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说明移民的到来对美洲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一位学者对人口变迁与国家兴衰之间关系的认识,结合世界近现代史,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正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A
6.【答案】D
7.【答案】A
8.【答案】B
9.【答案】A
10.【答案】C
11.【答案】B
12.【答案】A
13.【答案】C
14.【答案】A
15.【答案】B
16.【答案】C
17.【答案】【小题1】用途:宗教、商业、文学,公私文书、法庭记录。
价值: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政治、经济、宗教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
【小题2】原因:吸收其他文明成果;政府的推广和疆域的扩大;宗教信仰因素。
作用:继承和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小题3】特点:北美洲以英语为主,拉丁美洲以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为主,部分地区保留美洲印第安语系。
原因:英、法在北美的殖民扩张;拉丁美洲沦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
18.【答案】(1) 异:①西方主张以智理国,重视知识的作用;中国主张以德治国,重视道德教化。②西方具有宗教色彩;中国具有浪漫主义色彩。③西方多向往未来,缺乏历史渊源;中国向往远古,讲求追本溯源。
同:①都萌发于乱世,以挽救日益衰落的旧制度为目的;②都反对剥削、压迫,向往公平而和谐的理想社会;③都重视教育的作用;④都具有一定的空想性。
(2) 变化:先由向往君主立宪政体转向推崇民主共和政体,再由迷信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转向学习和探索社会主义。
社会因素:①近代民族危机日益加剧;②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力量日渐壮大;③先进中国人对近代民主政治的曲折探索;④先进中国人对西方民主制度认识的不断深化;⑤世界大国(日本、欧美、苏俄)的崛起及一战的影响。
(3)深远影响:①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②推动国人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新探索;③有利于现代中国建立并笃行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19.【答案】(1)影响: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在西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继承融合古希腊罗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形成以基督教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地域文化。
(2)成就: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影响: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吸收了各地移民的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中华文化也在美洲传播。
(3)【示例1】
观点:人口发展与国家兴衰相辅相成。
一方面,人口发展影响国家实力兴衰。由图可知,19世纪之前,英国的人口优势明显,如人口增长快、有活力、有生机年轻型人口占比较大等,这给英国提供了充足的优越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庞大的国内市场,为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工业革命以后,英国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被称为“世界工厂”。另一方面,国家兴衰会影响人口发展。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使得美国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统一,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交替进行,美国的工业产值迅速超越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占据世界首位,这些都推动了美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并在20世纪达到顶峰。综上所述,人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国家实力也将反过来影响人口变化,我国应该努力优化人口结构,促进国家实力的增强,使人口和国家发展相互促进。
【示例2】
观点:人口变迁影响国家实力兴衰。
一方面,人口数量发展及结构优化促进国家兴盛。18-19世纪是西欧大国角逐的世纪,更是英法“两雄”竞争的世纪。大国实力竞争的背后也是人口的较量。到19世纪英国的人口优势明显,如人口增长快、年轻人口有活力、有生机等,这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进行提供了充足劳动力,最终使得英国超过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成为欧洲的“领头羊”。
另一方面,人口数量下降及老龄化制约国家发展。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傲视群雄,日本制造、日本文化被人们津津乐道。然而此后数十年中,日本的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每年的新生人口数量严重不足,同时,日本的人口结构也进入了加速老化期,老年人口占比逐年增长,这些都使日本丧失了与欧美竞争的人口优势,其整体经济实力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综上所述,人口的数量变化和结构变迁将极大地影响国家实力的兴衰,我们要保持人口规模的稳定和人口结构的合理,以保障我国始终生机勃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