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3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14 08:1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的动画《永不停歇的地球》演示,说出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科学实验表演秀环节,小组设计实验,演示、感受、记录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并初步理解四季更替、五带划分、昼夜长短变化的自然现象产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地理实践力。 3.通过“互动竞猜·生活共‘转’”环节,分享、思考、互动生活案例,理解地球公转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观念,培养人地协调观。 4.通过火星改造计划,了解地球和火星的行星运动和行星环境差异,设计火星环境改造方案,培养科学探索精神、保护地球家园意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认识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理解地球公转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理解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的产生原因。 2.在理解地球公转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的过程中,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观念,培养人地协调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开场白:同学们你们好,我是来自杭州银湖实验中学的地理老师蔡伊,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探索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地球的运动》公转部分。 教师导入:上节课留给大家一个思考: 地球如果停止自转,我们还会经历昼夜交替吗?还能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吗? 答案就在今天活动中。 上节课,我们一起设计完成了一场以“永不停歇的地球——自转”为主题的科普活动,但这场科普活动还未结束,今天我们来继续设计活动下半场——公转篇。参照省科技馆的活动日历和上节课同学们的设计,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和哪些形式为大家科普地球公转的知识呢? 学生反馈1:跟地球自转一样,我们可以从这三个角度介绍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况、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以及地球公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反馈2:可以继续采用小课堂讲解、实验秀演示、观看科普视频、参与知识竞答等方式。 教师转承:根据大家的讨论,参照浙江省科技馆的科普活动日历,以及上节课我们的设计经验,初步设计了本次活动日历,希望通过小课堂、科学实验表演秀、互动竞猜三个环节向大家科普地球公转的知识。 【设计意图】 借助浙江省科技馆、科普活动日历,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创造轻松课堂氛围。结合上节课的设计经验也为学生的科普活动设计提供参考支架。活动海报设计增添了情景的真实性、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经验从学生中来,问题从学生中寻,充分做到以生为本。 【新课讲授】 环节一:小课堂《永不停歇的地球》 教师转承:第一个活动老师已经制作完成,接下来,请大家跟随我进入到《永不停歇的地球》小课堂吧。请你观看视频,并思考以下问题: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反馈1:地球在绕着太阳转。 学生反馈2:地球是自西向东转。 教师小结:没错,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根据常识,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所以,回到我们上节课最后的思考,地球如果停止自转还会不会有昼夜交替、东升西落现象呢?答案是依然会,只不过这个周期是一年。设想一下,一年才经历一次昼夜,那可真是度日如年了! 所以,感谢地球永不停歇的一边自转一边公转,为生命的诞生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不过,话说回来,地球如果真的停止自转,那么,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会因为惯性而以极其快的速度继续运动,这对人类将是一场毁灭性灾难,真的不敢想象! 【设计意图】 地球公转是一个难点,目前没有航拍视频的佐证,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利用动画演示的方式让学生简单直观的获得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为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内容打下知识基础。 环节二:科学实验表演秀《回归线的身世之谜》 教师转承: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很多自然现象,那地球绕日公转,又会产生哪些神奇的自然现象呢?请大家利用桌上的材料,同桌合作,设计实验,解释回归线名称的由来。 学生活动:按要求和评价量表设计活动方案。 要求:1.明确活动意图:利用桌上的材料,解释回归线名称的由来。 2.合作完成:同桌讨论、设计实验(可参考教科书26页),时间8分钟。 3.小组展示:小组合作完成现场实验秀。 评价量表: 评价量表满意(10分)基本满意(7分)有待改进(3分)设计科学严谨操作简单明确解说清晰易懂
学生展示1: 实验设计:(1)地球仪沿着轨道边缘转动,地球仪底座不离开桌面,且处于平放状态。 (2)确保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 (3)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 (4)记录地球公转到A、B、C、D四个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地球公转位置ABCD太阳直射点位置
学生过程(大致) 实验场景: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这对兄弟自打出生就一直有个疑惑,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为什么只有他们还有个昵称叫“回归线”,听邻居们说是太阳伯伯给取的。同学们能替他解答吗?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组实验来为他们揭开身世之谜。 操作过程:解释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后,用白板模拟地球的公转轨道面,接着开始模拟地球自西向东公转,特别注意地球的倾斜角度、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先来到位置A,记录太阳直射点(赤道),接着转到位置B、C、D,并做好记录。我们发现,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度之间来回移动,因此这两条纬线也被称为回归线,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教师小结:现在,大家跟着动画在书本24页对应的图中标记出太阳直射点,并将直射点在平面纬线图上做好标记,最后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这就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教师转承: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对我们的家乡杭州和南半球纬度相近的城市悉尼有什么影响呢?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完成实验探究。 实验设计:(1)在实验1的基础上,观察太阳直射点和两座城市的距离,完成表格第一部分。 (2)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感受斜射和直射的光热不同。 (3)思考两座城市接收到的太阳光热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位置赤道23.5°N 赤道23.5°S与杭州(30°N)的纬度差杭州获得的太阳光热与悉尼(34°S)的纬度差悉尼获得的太阳光热
实验过程(大致):我们在实验1的基础上,完成表格1、3两行,接下来请大家根据生活经验推断杭州和悉尼在不同时间接收到的太阳光热变化。(实验拍摄)我们可以用手电筒的光线模拟太阳光的直射与斜射,观察同一束光线散布在不同的面积上,其亮度有何不同。很明显,直射光线在单位面积内更亮,换言之,太阳直射地面时,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那么,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接收到的太阳光热也就越多,两地的气温数据就是最直观的证明,现在我们完成表格的二、四行。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反馈1:老师,我发现悉尼和杭州的实验结果正好相反。 学生反馈2:老师,这样是不是就有气温差异了。 教师小结:你们很善于思考,说的真好!因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我们接收到的太阳光热在一年中有多有少,冷热就有差别,这就是四季的由来。而且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经过观察,以北半球为例,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正好是6月21日前后夏至日,直射南回归线时在12月22日前后冬至日,介于两者之间分别是春分和秋分日。一年就被划分成了4个季节。有句谚语说“日长长不过夏至,夜长长不过冬至。”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探究。 当太阳直射点北移时,请大家观察北半球的昼夜分布情况。 我们发现北半球开始白天变长夜晚变短,直射到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时候,正好是夏至日,我们看北极圈内甚至出现了极昼现象。接着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北半球开始白天变短夜晚变长,移动到赤道时,是春分或秋分日,此时全球昼夜等长。当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至南回归线时,此时,北半球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时候,这一天是冬至日,北极圈内出现了极夜现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到冬天天黑得特别早,并且纬度越高,这种差异越明显。 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接收到的太阳光热不同、照射时间不同,便有了四季和昼夜长短变化。那同一时间,因为纬度的不同,接收到的太阳光热也不一样,我们根据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成五带。有太阳直射现象的地带,终年炎热,称为热带;南北寒带地区阳光斜射得厉害,有时甚至见不到太阳,气候终年寒冷;介于两者之间的就是南北温带,这里四季变化最明显。 教师小结:没想到回归线的背后有这么多有趣的地理知识。现在大家知道地球公转会产生哪些自然现象了吗?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回顾。由于地球始终倾斜着身子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且公转周期为1年,所以太阳直射点一直在南北回归线来回移动,这使得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接收到的太阳光热不同,于是便有了四季更替。接收到的太阳照射时间也不同,便有了昼夜长短变化。哪怕是同一时间,不同纬度接收到的太阳光热也不一样,一般纬度越高,所接收到的太阳光热就越少,所以我们按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全球分为五带。 那有没有同学思考过,如果地球没有倾斜身子公转,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我们观察发现,此时,太阳直射点一直在赤道,纬度越高,接收到的热量就越少,越寒冷。 每个地方每天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都一样,也就没有四季的变化了。除此之外,每天的昼夜也等长。这样的世界,生物的生存空间会变得单一,究竟会出现一个怎样的世界,便留给大家去想象。 【设计意图】 这块内容是教学的难点,而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都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有关,因此通过学生合作,设计操作实验,感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为四季和五带作铺垫。四季的知识目标通过师生互动实验达成,既减少了学习的难度,又让学生主动参与,促进深度思考的发生。最后通过设想“地球没有倾角或倾角很大”公转,鼓励学生向科学家一样思考,完成科学知识的建构。 环节三:互动竞猜:生活共“转” 教师转承:今天,庆幸我们的地球家园以这样独特的姿态永不停歇的运动,才有了这些神奇的自然现象,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接下来,各个小组寻找地球公转在生活中的印记。 学生活动:按要求和评价量表设计活动方案。 要求:1.明确活动意图:寻找地球公转在生活中的印记。 2. 前期准备:结合生活经验,上网查阅、搜集资料。 3.合作完成:小组讨论并选择最合适的资料,设计互动问题,时间8分钟。 4.小组展示:与参观者现场互动。 评价量表: 评价量表满意(10分)基本满意(7分)有待改进(3分)素材生活化互动趣味化
学生展示1: 第一小组:读图,你能看到什么信息?这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 学生反馈:这是二十四节气,好像跟农业有关。 教师转承:图中描绘的是指导农事的二十四节气。《荀子·王制》中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于是,我们的先人就在四季循环更替中寻找到了天地万物的关系,在勤劳地劳作中逐渐找到了物候与耕种之间的关系,他们把这些规律总结出来,把它称为二十四节气。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今天,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展示2: 第二小组:为什么我们的校服、食物会有这样的差异? 学生反馈:因为季节不同。 教师小结:我们国家主要位于北温带,四季分明,所以穿着和饮食差异就很明显。 第三小组: 学生展示3: 第三小组:夏季是车厘子成熟的季节,那为什么我们在春节还可以买到智利的车厘子呢? 学生反馈:因为春节的时候,我们是冬天,智利在南半球是夏天。 教师小结:掌握的真不错,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学生展示4: 第四小组:为什么不同温度带物产不同? 学生反馈:热量不同。 教师小结:因为纬度不同,热量不同,物产也就不同。 学生展示5: 第五小组:今年是祖国母亲75岁生日,不少人趁着国庆假期前往北京旅游。如图,为什么天安门升降旗时间每天都不同? 学生反馈:这个时候太阳直射点在南移,我们国家的白天开始变短,所以日出也开始变晚,日落开始变早。 教师小结:是的,昼夜长短会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设计意图】 本环节赋权学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在生生讨论中刺激深度思考,激活学生在旧经验中寻找新知的增长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索生活的意识。 课堂总结:本次科普活动,通过小课堂,我们了解到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况。在科学实验设计中解释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四季五带、昼夜长短变化这些现象;在互动竞猜中感受到地球公转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项目拓展(单元作业):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对太空的好奇与探索逐渐具像化,近50年来的各项科学数据显示,在太阳系中有一个行星和地球最相似,那就是火星。因此,通过后天的改造,人类希望火星能够变得宜居,成为下一个地球,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课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尝试着思考火星改造计划,下周我们一起来探讨分享。 【设计意图】 本课既是地球运动的第二课时,也是本单元最后一课时,完成该项目拓展活动需要综合运用该单元的知识,所以也是一项单元学习活动设计。在火星改造计划中,以地球运动的知识为基础,以地球在宇宙中的环境为背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力。 板书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