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交通与社会变迁(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交通与社会变迁(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4 11:0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交通与社会变迁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1908年以来,上海许多住在城市边缘住宅区的工人每天都乘电车通勤,往来于住地和城市工商业中心区之间。到1930年代,轮船航运、铁路火车形成全国水陆交通网,但在乡村仍以木船、畜力车等旧式工具为主,出行困难,封闭性强。这说明近代交通变迁()
A. 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B. 推动生活习俗的变迁
C. 殖民色彩非常浓厚 D. 传统与近代交织井存
2.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是当时经济的“生命线”,承担着数百万石的粮食及其它物资的运输重任。近代初期,因英国殖民入侵和太平天国运动,运河一度被封锁中断,直至洋务运动期间才恢复。1911年,津浦铁路(天津到南京浦口)全线通车,此后京杭大运河以及沿线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材料表明()
A. 近代运河已失去存在的必要性 B. 运河兴衰与国家发展紧密相关
C. 中国交通发展受西方侵略影响 D. 铁路是近代最先进的运输方式
3.《湖北建设月刊》记载:“(1928年)武汉市政委员以‘汉口自辟埠以来,工商业务,日见增加,全市面积,因亦扩大 为由,提出创办公共汽车……市政会议并没有立即通过,直到年底,才通过了创办公共汽车的提案。”据此可知
A. 城市面积扩展源于公共交通发展 B. 公共交通事业最早起步于通商口岸
C. 市政部门积极推动居住条件改善 D. 时人对创办公共汽车一事较为谨慎
4.20世纪60年代,北欧出现一种新的运输模式,即船只将装满货物的滚动车辆运到目的港后,车辆再直接开往收货单位,这种模式被形象地称为“滚装运输”。该模式的出现(  )
A. 确立了水上运输的主体地位 B. 完善了立体交通的运输网络
C. 突破了传统运输方式的局限 D. 节约了人们出行的时间成本
5.20世纪以来,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公路、水运、民航、铁路等各种交通运输手段,建立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联运,日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交通建设关注的重点。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 交通联运网络成为不同国家社会发展的必需
B. 利于形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有序竞争的局面
C. 西方国家健全了交通的运行机制
D. 交通运输速度和准确性得以保证
6.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500多处,为维持驿站的运行,特设站户。每站约200户,全国约30万户。站户固定在驿站上,负责供应驿站上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的饮食。该制度的实施()
A. 适应了国家疆域的统治 B. 创新了边疆治理的模式
C. 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弊端 D. 埋下了政治动乱的隐患
7.下表所示为2004—2010年我国高铁事业发展历程。这一发展历程表明,我国
时间 发展
2004年 中国高铁还须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2008年 已经自主研发出时速350公里动车组
2010年 京沪高铁新一代动车组时速达到486.1公里,逐渐形成了卓有成效的中国高铁管理服务体系
A. 侧重提升城市居民出行效率    B. 现代交通体系已经完善
C. 高铁运营里程稳居世界第一    D. 自主创新推动交通发展
8.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不仅加强了粤港澳三地的联系,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繁荣。这表明中国现代交通(  )
A. 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B. 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C. 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D. 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9.山东临清由于地处鲁西,京杭大运河从其腹地穿行而过,吸引了四方货物在此集散,逐渐成为大运河北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史载“临清为南北都会,萃四方货物”。但由于清道光年间漕粮试行海运成功,加之黄河泛滥,临清商业逐渐衰落。据此可知,导致临清商业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新兴产业结构的变迁 B. 海外贸易新格局的形成
C. 传统运河航线的衰落 D. 南方经济实力超过北方
10.1905年,清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在总工程师的人选上,清政府不顾英国、俄国等殖民主义者的阻挠,坚持由詹天佑担此重任,主持修建。这说明(  )
A. 清朝政府国家主权意识有所觉醒 B. 中国铁路修建技术得到实质性提高
C. 列强侵略已遭到清政府全力反对 D. 京张铁路对维护北京安全特别重要
11.下图为1881—1927年中国新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均值图。由此可知,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注:图中只包括全国 18个省份中的262个府
A. 主要沿着铁路线进行投资建设 B. 决定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状况
C. 发展状况与铁路存在内在联系 D. 发展阻碍因素关键在铁路建设
12.1917年南浔(南昌—九江)铁路开通,位于龙开河西岸的九江火车站成为重要的物流集散地,河口附近码头由1座增加到4座,沿江一带形成大片港口商业区,九江城区已经形成了“东自老鹤塘,西至官解,南迄桑树岭,北临扬子江”的新格局。该材料可用于说明(  )
A. 九江水陆交通开始近代化 B. 近代城市化的半殖民地特征
C. 铁路运输价值远大于水运 D. 交通的变迁影响城市化进程
13.2010年,某学者指出,今天美国人的时区是铁路需要保持准确计时的产……虽然很多早期的乘客是为了做生意而乘坐火车,但铁路公司很快就高兴地发现,休闲旅游能带来巨大的新市场,可以说铁路使得休闲大众化并把它变成大生意。该学者意在说明,铁路的发展(  )
A. 催生了现代时间观念 B. 基于商业市场发展的需要
C. 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 D. 是大众旅游潮出现的根源
14.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所过大小集镇,均不寂寞,沿途民户亦繁,口外货车更源源不绝,此路早成一日,公家即早获一日之利益,商旅亦早享一日之便安,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觊觎。”据材料可知,京张铁路的意义有(  )
①是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②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铁路利
③揭开了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序幕
④促进沿线地区商业和交通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15.有学者指出:“在这世界里,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人们不自在地隐居在高大公寓的小房间内沉思或空想;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唱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不断变化的镜头攻击。”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多重改造作用 B. 科技创新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C. 交通拥堵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习惯 D. 人口密度增大改变了城市结构
16.京九线是位于京广线、京沪线之间的南北铁路干线(如图)。1958年,铁道部提出修建从北京到江西九江铁路干线的计划,但因技术原因,导致计划搁浅。80年代,全国政协提案中提出,将京九铁路延长至香港九龙,并力争在香港回归前全线贯通。经过多年修建,到1996年9月京九线全线开通。京九铁路的运营()
①推动了南北运输进一步发展 ②得益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③适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 ④密切了内地与香港地区联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铁路与国家形象】
材料一 1895年至1911年间,西方列强通过采取强行擅筑、假借“合办”、贷款控制等各种手段,直接修建或间接控制了中东、滇越、京汉、京奉、津浦等诸多线路。1905年4月,清政府派詹天佑为京张铁路总工程师兼会办,负责全线工程。由于铁路沿途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当时一些外国人讥诮地认为中国人仅凭自己的技术能力不可能建成此路。留美归国的詹天佑翻山越岭进行勘测设计,并且大胆创新,设计出了“之”字形线路,成功解决了坡度过大的难题。1909年9月24日,京张铁路全线通车。
——摘编自李海滨《近代中国铁路的曲折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在非洲民族独立和解放大潮中,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相继独立,迫切需要实现经济自主。对内陆国家赞比亚而言,修建一条通往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港口的铁路,能保障其扩大铜矿出口,增加收入来源。坦桑尼亚也同样需要这样一条铁路来促进经济发展。坦赞铁路是中国成套援外大型工程之一、铁路标准与国内标准不一样,援建的机车等设施和装备必须重新设计、试制、试用、修改和投产。中国不仅向两国提供了无息贷款,还先后派遣5万多名工程技术人员来到非洲。坦赞铁路为赞比亚等非洲内陆国家提供了新的出海通道,让资源等优势能够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使这些非洲国家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境地,在独立后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摘编自黄庆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京张铁路修筑成功的历史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并分析坦赞铁路修筑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表是近代以来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交通运输发展与崛起情况表。
国家 交通的地位 基本概况
英国 近代交通革命与大不列颠的称雄 当英国获得“世界运输者”绰号的时候,他们也常常骄傲地自称为“世界工厂”。19世纪20年代以来,占世界工业产品一半的英国货中,又是一半内销,一半外销。
德国 运输技术更新与德国的跃进 德国火车头的动力由内燃机代替了蒸汽机。1866年制成发电机后,内燃机车又开始被电气机车取代。火车动力更新,也促进了整个运输业发展。
美国 交通先行战略与美国的致富 空中运输是20世纪新兴的交通事业。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并试用飞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飞机工厂有24家,年产2万余架。1930年,飞机工厂扩大为122个航空公司,航线近25000千米。
日本 运输优惠政策与日本的崛起 明治政权以其“打破旧有陋习”和“向世界求取知识”的行动口号,特别优遇那些水陆交通运输的经营者:凡建筑铁道所需的土地,可以免征其租税,造船所需资金,每年可向政府领取25万元以上的补贴等。
——摘编自郭正忠《交通与文明——关于交通经济建设的历史考察》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交通革命”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9.从“标准轨”到“可变轨”
材料一 由于煤矿马拉煤车的轮距长久以来都是4英尺8英寸(1435mm),史蒂芬孙设计第一条主要用于运货载客的铁路时,采用了这一既有轨距。1846年,英国政府颁布法令,将其规定为英国铁路的标准轨距。欧洲大陆早期的铁路大多数都是靠英国的资金、用英国的技术修建的,因此也采用了英国的标准,只有俄国等个别国家例外。部分出于军事防御原因,俄国的轨距比欧洲其他国家的宽。美国19世纪末按此标准铺设的铁路长度已占到全国铁路总长度的87%,铁路网一体化开始形成。1937年,1435mm轨距被国际铁路协会规定为国际通用的标准轨距,现主要分布在东亚、西亚、北非国家,以及欧洲大多数国家和部分美洲国家。
材料二 尽管中国在国内统一采用标准轨距,但陆上邻国大都采用其他轨距。中国的跨境铁路运输与建设都面临轨距差异造成的障碍,与陆上邻国的轨距差异限制了中国向外发展的地理空间。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未来的交通”分论坛上,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化龙表示,中车将在2020年左右推出一款时速400公里且可变轨距的高铁。届时,北到俄罗斯、南至东南亚,高铁轨距都能实现快速切换。
(1) 阅读材料一,概述“标准轨距”的发展历程;并评价其带来的影响。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说明“可变轨高铁”提出的背景。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B
6.【答案】A
7.【答案】D
8.【答案】D
9.【答案】C
10.【答案】A
11.【答案】C
12.【答案】D
13.【答案】C
14.【答案】C
15.【答案】A
16.【答案】B
17.【答案】【小题1】背景:西方列强控制中国铁路修筑,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重视;詹天佑的努力;中国人的技术能力不足。
【小题2】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到国际舞台上负责任的大国的转变。
历史和现实意义:
历史意义:有利于非洲国家真正实现民族独立。
现实意义: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强了中非友谊;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18.【答案】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近代交通革命与大不列颠的称雄”“运输技术更新与德国的跃进”“运输优惠政策与日本的崛起”等信息,结合所学近代交通变迁的相关史实可得出论题:交通革命助推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
其次,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史实分析阐述,如通过阐述英、德、日等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与国家振兴、国际竞争的关系,说明交通革命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德国经济的腾飞和日本跻身资本主义经济强国之列的关系。如: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而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和火车的发明,推动了水上交通和陆上铁路建设两项交通革命的进行,英国由此获得“世界运输者”的绰号。随着英国对外贸易的扩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德国注重设备和技术更新,交通工具的动力由蒸汽机到内燃机再到发电机,大大促进了德国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德国经济的腾飞,并引发了英德对世界市场的争夺。美国在空中运输方面优势显著,航空工业的发展|以及利用两次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拓展对外输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实行运输优惠政策,利用国家力量推动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特别是造船业的兴旺为它带来海外贸易的蓬勃和金融市场的繁荣,使日本跻身资本主义经济强国之列。
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如许多国家工业化和国家崛起的成功经验,是从发展交通事业入手,交通运输建设事业的发展,推动其经济实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解题过程中注意,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故答案为:
示例:
论题:交通革命助推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
阐述: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而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和火车的发明,推动了水上交通和陆上铁路建设两项交通革命的进行,英国由此获得“世界运输者”的绰号。随着英国对外贸易的扩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德国注重设备和技术更新,交通工具的动力由蒸汽机到内燃机再到发电机,大大促进了德国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德国经济的腾飞,并引发了英德对世界市场的争夺。美国在空中运输方面优势显著,航空工业的发展|以及利用两次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拓展对外输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实行运输优惠政策,利用国家力量推动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特别是造船业的兴旺为它带来海外贸易的蓬勃和金融市场的繁荣,使日本跻身资本主义经济强国之列。
综上所述,许多国家工业化和国家崛起的成功经验,是从发展交通事业入手。交通运输建设事业的发展,推动其经济实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19.【答案】【小题1】历程: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铁路运输的兴起,史蒂芬孙设计的铁路轨距成为英国铁路的标准轨距;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英国轨距也影响了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到了20世纪成为世界标准轨距。
影响:标准轨距有利于推动工业革命的发展;便利了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助于英美等国经济利益的扩张;但也会影响到一些国家的国防安全,因而受到抵制。
【小题2】背景:国际:全球化不断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加强,但仍存在着一些障碍;
国内: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世界的联系、扩大对外开放;我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在铁路建设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