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教材七上地理第四五章综合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新教材七上地理第四五章综合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14 21:52:35

文档简介

2025新教材七上地理第四五章综合练习 班级 姓名
一、判断题
1.天气的特点是长期性和稳定性。 ( )
2.东北风指向东北吹去的风。 ( )
3.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1月。 ( )
4.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小。 ( )
5.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 )
6.在反映气候的常见图表中,气温用曲线图表示,降水用柱状图表示。 ( )
7.海南岛终年如夏,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主要原因是两地的海陆位置不同。 ( )
8.全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干湿两季,这种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 ( )
9.人种划分最重要的指标是眼色和毛发。 ( )
10.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许多问题,人口增长越慢越好。 ( )
11.一般城市绿地面积比乡村大,乡村路网比城市密集。 ( )
12.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 )
13.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英语。 ( )
14.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道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 ( )
二、选择题
高强度紫外线对人的皮肤和眼睛有伤害。2024年4月30日,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发布了5月1日全国重点城市紫外线强度预报,以方便广大居民五一假期出游。据此完成15-18题。
15.预报显示,五一当天紫外线强度为中、弱的重点城市多分布在(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16.影响五一当天全国重点城市紫外线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海拔高度 C.天气状况 D.纬度位置
17.五一当天,人们在北京进行长时间户外活动需要注意( )
A.防潮 B.防晒 C.防雨 D.防雾
18.下列描述天气的是 ( )
A.昆明四季如春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北京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南极洲终年严寒
小明在学习了天气知识后,非常关心天气变化。下面是小明看到的某日中国局部地区天气预报图。读图完成19-21题。
19.该日图中四城市的天气状况是 ( )
A.哈尔滨霾B.北京最高气温12℃ C.武汉阴 D.广州空气质量最差
20.从图中小明无法直接获取四城市的 ( )
A.风向风力 B.气候特点 C.冷热变化 D.阴晴状况
21.该日四城市人们的活动与当地天气状况相适应的是 ( )
A.哈尔滨居民室外晾晒 B.北京工人高空作业
C.武汉学生室外研学 D.广州市民郊外爬山
22.北京市某日天气预报:晴,气温10℃-15℃,其中15℃大概出现在一天中的 (   )
A.日出前后 B.上午10时 C.午后2时 D.日落时分
23.下列符合北半球夏季等温线分布的是 ( )
24.读世界某区域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图中A、B在同一纬度的陆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区域位于北半球,A点海拔高于B点
B.该区域位于南半球,A点海拔高于B点
C.该区域位于北半球,A点海拔低于B点
D.该区域位于南半球,A点海拔低于B点
25.读右图某地等温线分布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甲地气温比周围低,是低温中心
B.乙地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小
C.丙地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大
D.气温分布大致西高东低
下图是北半球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26-27题。
26.北半球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
A.极地地区降水量多
B.内陆地区降水量多于沿海地区
C.赤道附近降水量多
D.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量多
27.亚欧大陆内部降水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B.海拔低,水汽难以凝结
C.气温高,难以形成降水 D.植被少,降水难以存留
28.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该地成为世界“雨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人类活动 C.地形 D.气温
学完了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之后,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结合亚欧大陆的纬度和海陆分布情况,绘制了四幅“亚欧大陆降水的地区分布示意图”,完成29-30题。
29.哪位同学绘制的四幅示意图,能够正确表示亚欧大陆降水地区分布情况 ( )
A.甲同学 B.乙同学 C.丙同学 D.丁同学
30.在示意图中没有反映出来的降水分布规律是 ( )
A.赤道地区降水多,极地地区降水少 B.中纬度地带,大陆内部降水少
C.中纬度地带,沿海地区降水多 D.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已知下列四地都位于北半球。读四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回答31~32题:
31.四地中,属于冬季降雨型的是 ( )
A.新加坡 B.北京
C.伦敦 D.罗马
32.四地中年降水量排列正确的是 ( )
A.新加坡>北京>罗马>伦敦 B.新加坡>罗马>伦敦>北京
C.伦敦>罗马>北京>新加坡 D.伦敦>北京>罗马>新加坡
猴面包树是热带稀树草原中一种非常奇特的常绿乔木,树干粗大,喜温耐旱,干季时落叶以减少水分蒸发,湿季时可大量储水于树千中。读左图甲、乙两地位置与气候资料图、右图猴面包树景观图,完成33-35题。
33.根据猴面包树的生长习性,推断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   )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全年高温少雨 D.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34.右图示意湿季时的猴面包树景观,可能拍摄于 (   )
A.甲地2月 B.乙地2月 C.甲地8月 D.乙地8月
35.造成甲、乙两地气候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 (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读某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36-37题。
36.对该气候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
A.冬冷夏热,全年降水较少 B.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7.该气候条件下能看到的景观是 ( )
A B C D
东港是个港口城市,位于鸭绿江入海口,濒临黄海。图1是东港中心区在1965年时的景观,图2是东港中心区在2000年时的景观。读图,回答38-39题。
38.东港中心区在由图1发展到图2的过程中,变化是 ( )
A.规模变小 B.由乡村发展为城镇
C.道路变少 D.建筑密度变小
39.材料显示,东港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 ) 图1   图2
A.人口稠密 B.土壤肥沃 C.交通便利 D.气候适宜
读东南亚部分区域图(图1)和苏门答腊岛传统民居图
(图2),完成40-42题。
40.苏门答腊岛村镇的分布特点是 ( )
A.全岛均匀分布 B.多分布在沼泽地
C.多分布在西部山区 D.沿海、沿河流分布
41.对苏门答腊岛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 )
A.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B.西部沿海多沼泽
C.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D.植被覆盖率低
42.聚落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其房屋的建筑材料、建筑
结构等无不深深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苏门答腊岛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是为了适应当地 ( )
A.干旱少雨的气候 B.高温多雨的气候
C.寒冷干燥的气候 D.多风沙的环境
位于群山中的皖南古村落,建筑风格和村落形式独具美感,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如图为皖南古村落景观图及当地气候统计图。据此完成43-44题。
43.关于皖南古村落建筑风格与当地气候特征关系的描述,
正确的是 ( )
A.屋顶坡度大,便于雨天排水
B.窗户开口小,防止风沙侵扰
C.封闭式院落,利于存储雨水
D.房屋较高大,利于冬季保暖
44.皖南古村落注重选址布局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主要体现在 ( )
①依山而建,减轻水患 ②面山而居,便于采矿
③傍水结村,取水方便 ④窄巷高墙,节约土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小明同学准备在今年寒假去欧洲西部旅游。为此他提前制定了旅行计划。据此完成45-46题。
45.为了更好地与当地居民交流,小明应加强以下哪种语言的学习 ( )
A.英语 B.汉语 C.阿拉伯语 D.日语
46.小明在做旅行计划,浏览网页时,发现当地人头发呈波状、肤色较浅、鼻梁较高。据此判断当地人主要属于 ( )
A.黑种人 B.黄种人 C.白种人 D.混血种人
碉房是藏族传统民居,其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大多建在背风向阳的山坡地段。近年来,传统碉房数量急剧减少。下图示意我国青海省南部碉房景观。读图,完成47-49题。
47.传统碉房开窗甚少的主要目的是 ( )
A.防风避寒 B.遮挡雨水
C.稳固墙体 D.阻挡沙暴
48.影响图示碉房分布形态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水源 B.气温 C.降水 D.地形
49.为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
A.扩容改造,大量仿建 B.精心修缮,日常维护
C.保留原貌,任其发展 D.全部拆除,原样重建
三、综合题
50.泰安市某中学气象爱好者小组的同学们,为了解等温线的相关知识,在校内外进行了系列实践活动。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气温观测】为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2023年11月3日,地理老师
组织气象爱好者小组利用学校地理园中的观测仪器记录了下列气温数据。
记录时间 8时 14时 20时 2时
气温数值(℃) 10 19 14 9
⑴气温观测仪器一般放置在离地面1.5米处的 箱中,根据上表中的观测数据计算出当天的平均气温是 ℃。后续气象爱好者小组利用气象自动记录仪记录的数据。(2分)
【绘制曲线】2024年春节前夕,气象爱好者小组的同学们赴当地气
象局开展研学活动,搜集到了当地某区域众多不同地点的7月平均
气温数值,仿照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
方法,绘制成该地区7月等温线分布图(下图)。
⑵据图可以判断,该地区7月最高气温在 ℃以上,A处等温线呈
封闭形态,表示这里是 中心。
【学以致用】明确了等温线分布图的“来龙去脉”后,同学们又从网
上搜集了许多地区的等温线分布图,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解读、
分析、验证。
⑶读下图归纳澳大利亚大陆1月气温分布特点。
【知识拓展】据世界气象组织常年对全球气温监测发现,全球气温不断上升。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部分指标见下表。
升高1.5℃ 升高2.0℃
植物消亡比例 8% 16%
北极水久冻土解冻面积 480万km2 660万km2
⑷请从表中任选一个方面说出全球升温1.5℃到2.0℃的影响变化。你认为全球气温升高,将给南极地区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6分)
51.某校学生分小组开展“世界的人口”探究活动。下面图1为世界人口分布图,图2为世界人口垂直分布图。请你结合图文材料,帮他们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图2
⑴读图可知,世界人口的分布很不均衡。  (填“中低”或“中高”)纬度的  (填“内陆”或“沿海”)地带多为人口稠密区。(2分)
⑵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均为人口  (填“稠密”或“稀疏”)地区,影响丁地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4分)
⑶说明图2中人口集中分布的海拔并分析原因。(4分)
⑷综合上述图表,概括其反映的地理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2分)
52.斯里兰卡被誉为“印度洋上的珍珠”。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推进,中国将持续投资包括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平均海拔约1米)等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链接:当地传统民居窗户大,墙体较薄。屋顶成扇形并延伸至露台,雨天可遮雨,晴天挡强光。这种特殊的坡屋顶院落结构被称为“康提式屋顶”。
(1)据图1可知,斯里兰卡位于 半球、 纬度带。
(2)从图文资料可以发现,科伦坡与斯里兰卡最高峰的海拔相差 米。当科伦坡气温达到28℃时,最高峰的气温约 ℃,产生这一气温差异的原因是 。
(3)据图2描述科伦坡的气候特点。并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角度说明斯里兰卡传统民居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2025新教材七上地理第四五章综合练习 班级 姓名
一、判断题
1.天气的特点是长期性和稳定性。 ( F )
2.东北风指向东北吹去的风。 ( F )
3.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1月。 ( F )
4.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小。 ( F )
5.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 T )
6.在反映气候的常见图表中,气温用曲线图表示,降水用柱状图表示。 ( T )
7.海南岛终年如夏,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主要原因是两地的海陆位置不同。 ( F )
8.全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干湿两季,这种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 ( F )
9.人种划分最重要的指标是眼色和毛发。 ( F )
10.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许多问题,人口增长越慢越好。 ( F )
11.一般城市绿地面积比乡村大,乡村路网比城市密集。 ( F )
12.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 T )
13.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英语。 ( F )
14.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道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 ( F )
二、选择题
高强度紫外线对人的皮肤和眼睛有伤害。2024年4月30日,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发布了5月1日全国重点城市紫外线强度预报,以方便广大居民五一假期出游。据此完成15-18题。
15.预报显示,五一当天紫外线强度为中、弱的重点城市多分布在(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16.影响五一当天全国重点城市紫外线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海拔高度 C.天气状况 D.纬度位置
17.五一当天,人们在北京进行长时间户外活动需要注意( )
A.防潮 B.防晒 C.防雨 D.防雾
18.下列描述天气的是 ( )
A.昆明四季如春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北京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南极洲终年严寒
小明在学习了天气知识后,非常关心天气变化。下面是小明看到的某日中国局部地区天气预报图。读图完成19-21题。
19.该日图中四城市的天气状况是 ( )
A.哈尔滨霾B.北京最高气温12℃ C.武汉阴 D.广州空气质量最差
20.从图中小明无法直接获取四城市的 ( )
A.风向风力 B.气候特点 C.冷热变化 D.阴晴状况
21.该日四城市人们的活动与当地天气状况相适应的是 ( )
A.哈尔滨居民室外晾晒 B.北京工人高空作业
C.武汉学生室外研学 D.广州市民郊外爬山
22.北京市某日天气预报:晴,气温10℃-15℃,其中15℃大概出现在一天中的 (   )
A.日出前后 B.上午10时 C.午后2时 D.日落时分
23.下列符合北半球夏季等温线分布的是 ( C )
24.读世界某区域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图中A、B在同一纬度的陆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区域位于北半球,A点海拔高于B点
B.该区域位于南半球,A点海拔高于B点
C.该区域位于北半球,A点海拔低于B点
D.该区域位于南半球,A点海拔低于B点
25.读右图某地等温线分布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甲地气温比周围低,是低温中心
B.乙地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小
C.丙地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大
D.气温分布大致西高东低
下图是北半球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26-27题。
26.北半球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
A.极地地区降水量多
B.内陆地区降水量多于沿海地区
C.赤道附近降水量多
D.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量多
27.亚欧大陆内部降水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B.海拔低,水汽难以凝结
C.气温高,难以形成降水 D.植被少,降水难以存留
28.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该地成为世界“雨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人类活动 C.地形 D.气温
学完了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之后,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结合亚欧大陆的纬度和海陆分布情况,绘制了四幅“亚欧大陆降水的地区分布示意图”,完成29-30题。
29.哪位同学绘制的四幅示意图,能够正确表示亚欧大陆降水地区分布情况 ( )
A.甲同学 B.乙同学 C.丙同学 D.丁同学
30.在示意图中没有反映出来的降水分布规律是 ( )
A.赤道地区降水多,极地地区降水少 B.中纬度地带,大陆内部降水少
C.中纬度地带,沿海地区降水多 D.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已知下列四地都位于北半球。读四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回答31~32题:
31.四地中,属于冬季降雨型的是 ( )
A.新加坡 B.北京
C.伦敦 D.罗马
32.四地中年降水量排列正确的是 ( )
A.新加坡>北京>罗马>伦敦 B.新加坡>罗马>伦敦>北京
C.伦敦>罗马>北京>新加坡 D.伦敦>北京>罗马>新加坡
猴面包树是热带稀树草原中一种非常奇特的常绿乔木,树干粗大,喜温耐旱,干季时落叶以减少水分蒸发,湿季时可大量储水于树千中。读左图甲、乙两地位置与气候资料图、右图猴面包树景观图,完成33-35题。
33.根据猴面包树的生长习性,推断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   )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全年高温少雨 D.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34.右图示意湿季时的猴面包树景观,可能拍摄于 (   )
A.甲地2月 B.乙地2月 C.甲地8月 D.乙地8月
35.造成甲、乙两地气候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 (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读某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36-37题。
36.对该气候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
A.冬冷夏热,全年降水较少 B.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7.该气候条件下能看到的景观是 ( )
A B C D
东港是个港口城市,位于鸭绿江入海口,濒临黄海。图1是东港中心区在1965年时的景观,图2是东港中心区在2000年时的景观。读图,回答38-39题。
38.东港中心区在由图1发展到图2的过程中,变化是 ( )
A.规模变小 B.由乡村发展为城镇
C.道路变少 D.建筑密度变小
39.材料显示,东港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 ) 图1   图2
A.人口稠密 B.土壤肥沃 C.交通便利 D.气候适宜
读东南亚部分区域图(图1)和苏门答腊岛传统民居图
(图2),完成40-42题。
40.苏门答腊岛村镇的分布特点是 ( )
A.全岛均匀分布 B.多分布在沼泽地
C.多分布在西部山区 D.沿海、沿河流分布
41.对苏门答腊岛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 )
A.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B.西部沿海多沼泽
C.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D.植被覆盖率低
42.聚落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其房屋的建筑材料、建筑
结构等无不深深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苏门答腊岛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是为了适应当地 ( )
A.干旱少雨的气候 B.高温多雨的气候
C.寒冷干燥的气候 D.多风沙的环境
位于群山中的皖南古村落,建筑风格和村落形式独具美感,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如图为皖南古村落景观图及当地气候统计图。据此完成43-44题。
43.关于皖南古村落建筑风格与当地气候特征关系的描述,
正确的是 ( )
A.屋顶坡度大,便于雨天排水
B.窗户开口小,防止风沙侵扰
C.封闭式院落,利于存储雨水
D.房屋较高大,利于冬季保暖
44.皖南古村落注重选址布局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主要体现在 ( )
①依山而建,减轻水患 ②面山而居,便于采矿
③傍水结村,取水方便 ④窄巷高墙,节约土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小明同学准备在今年寒假去欧洲西部旅游。为此他提前制定了旅行计划。据此完成45-46题。
45.为了更好地与当地居民交流,小明应加强以下哪种语言的学习 ( )
A.英语 B.汉语 C.阿拉伯语 D.日语
46.小明在做旅行计划,浏览网页时,发现当地人头发呈波状、肤色较浅、鼻梁较高。据此判断当地人主要属于 ( )
A.黑种人 B.黄种人 C.白种人 D.混血种人
碉房是藏族传统民居,其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大多建在背风向阳的山坡地段。近年来,传统碉房数量急剧减少。下图示意我国青海省南部碉房景观。读图,完成47-49题。
47.传统碉房开窗甚少的主要目的是 ( )
A.防风避寒 B.遮挡雨水
C.稳固墙体 D.阻挡沙暴
48.影响图示碉房分布形态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水源 B.气温 C.降水 D.地形
49.为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
A.扩容改造,大量仿建 B.精心修缮,日常维护
C.保留原貌,任其发展 D.全部拆除,原样重建
三、综合题
50.泰安市某中学气象爱好者小组的同学们,为了解等温线的相关知识,在校内外进行了系列实践活动。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气温观测】为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2023年11月3日,地理老师
组织气象爱好者小组利用学校地理园中的观测仪器记录了下列气温数据。
记录时间 8时 14时 20时 2时
气温数值(℃) 10 19 14 9
⑴气温观测仪器一般放置在离地面1.5米处的 百叶 箱中,根据上表中的观测数据计算出当天的平均气温是 13 ℃。后续气象爱好者小组利用气象自动记录仪记录的数据。(2分)
【绘制曲线】2024年春节前夕,气象爱好者小组的同学们赴当地气
象局开展研学活动,搜集到了当地某区域众多不同地点的7月平均
气温数值,仿照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
方法,绘制成该地区7月等温线分布图(下图)。
⑵据图可以判断,该地区7月最高气温在 30 ℃以上,A处等温线呈
封闭形态,表示这里是 低温 中心。
【学以致用】明确了等温线分布图的“来龙去脉”后,同学们又从网
上搜集了许多地区的等温线分布图,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解读、
分析、验证。
⑶读下图归纳澳大利亚大陆1月气温分布特点。
⑶气温从中间向四周降低。(2分)
【知识拓展】据世界气象组织常年对全球气温监测发现,全球气温不断上升。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部分指标见下表。
升高1.5℃ 升高2.0℃
植物消亡比例 8% 16%
北极水久冻土解冻面积 480万km2 660万km2
⑷请从表中任选一个方面说出全球升温1.5℃到2.0℃的影响变化。你认为全球气温升高,将给南极地区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6分)
⑷气温升高,导致植物消亡的比例大幅上升(由8%到16%),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量减少,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加剧全球气候变暖。(3分)南极海上冰川融化越来越快,海平面升高;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冰川和冻土融化,海冰消失,对野生动物带来影响。(3分)
51.某校学生分小组开展“世界的人口”探究活动。下面图1为世界人口分布图,图2为世界人口垂直分布图。请你结合图文材料,帮他们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图2
⑴读图可知,世界人口的分布很不均衡。 中低 (填“中低”或“中高”)纬度的 沿海 (填“内陆”或“沿海”)地带多为人口稠密区。(2分)
⑵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均为人口 稀疏 (填“稠密”或“稀疏”)地区,影响丁地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地势高,气温低,空气稀薄 。(4分)
⑶说明图2中人口集中分布的海拔并分析原因。(4分)
⑶海拔0-200米。原因:地形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适宜人类居住。
⑷综合上述图表,概括其反映的地理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2分)
(4)气温过高或者过低、海拔过高都不适宜人类居住。温带、亚热带、平原比较适合人类居住。
52.斯里兰卡被誉为“印度洋上的珍珠”。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推进,中国将持续投资包括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平均海拔约1米)等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链接:当地传统民居窗户大,墙体较薄。屋顶成扇形并延伸至露台,雨天可遮雨,晴天挡强光。这种特殊的坡屋顶院落结构被称为“康提式屋顶”。
(1)据图1可知,斯里兰卡位于 东 半球(东或西)、 低 纬度(高、中、低)。
(2)从图文资料可以发现,科伦坡与斯里兰卡最高峰的海拔相差 2523 米。当科伦坡气温达到28℃时,最高峰的气温约 12.87 ℃,产生这一气温差异的因素是 地形因素 。
(3)据图2描述科伦坡的气候特点。并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角度说明斯里兰卡传统民居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⑶全年高温,降水一年分为明显的旱、雨两季。斯里兰卡传统民居窗户大、墙体较薄,屋顶成扇形并延伸至露台,可在高温时合理通风,又可在雨季时遮挡雨水。2025 新教材七上地理第四五章综合练习 班级 姓名
一、判断题
1.天气的特点是长期性和稳定性。 ( F )
2.东北风指向东北吹去的风。 ( F )
3.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 1月。 ( F )
4.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小。 ( F )
5.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 T )
6.在反映气候的常见图表中,气温用曲线图表示,降水用柱状图表示。 ( T )
7.海南岛终年如夏,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主要原因是两地的海陆位置不同。 ( F )
8.全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干湿两季,这种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 ( F )
9.人种划分最重要的指标是眼色和毛发。 ( F )
10.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许多问题,人口增长越慢越好。 ( F )
11.一般城市绿地面积比乡村大,乡村路网比城市密集。 ( F )
12.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 T )
13.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英语。 ( F )
14.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道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 ( F )
二、选择题
高强度紫外线对人的皮肤和眼睛有伤害。2024 年 4 月 30 日,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发布了 5
月 1日全国重点城市紫外线强度预报,以方便广大居民五一假期出游。据此完成 15-18 题。
15.预报显示,五一当天紫外线强度为中、弱的重点城市多分布在(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16.影响五一当天全国重点城市紫外线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海拔高度 C.天气状况 D.纬度位置
17.五一当天,人们在北京进行长时间户外活动需要注意( )
A.防潮 B.防晒 C.防雨 D.防雾
18.下列描述天气的是 ( )
A.昆明四季如春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北京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南极洲终年严寒
小明在学习了天气知识后,非常关心天气变化。下面是小明看到的某日中
国局部地区天气预报图。读图完成 19-21 题。
19.该日图中四城市的天气状况是 ( )
A.哈尔滨霾 B.北京最高气温 12℃ C.武汉阴 D.广州空气质量最差
20.从图中小明无法直接获取四城市的 ( )
A.风向风力 B.气候特点 C.冷热变化 D.阴晴状况
21.该日四城市人们的活动与当地天气状况相适应的是 ( )
A.哈尔滨居民室外晾晒 B.北京工人高空作业
C.武汉学生室外研学 D.广州市民郊外爬山
22.北京市某日天气预报:晴,气温 10℃-15℃,其中 15℃大概出现在一天中的
( )
1
A.日出前后 B.上午 10 时 C.午后 2 时 D.日落时分
23.下列符合北半球夏季等温线分布的是 ( C )
24.读世界某区域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图中 A、B 在同一纬度的陆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区域位于北半球,A点海拔高于 B点
B.该区域位于南半球,A点海拔高于 B点
C.该区域位于北半球,A点海拔低于 B点
D.该区域位于南半球,A点海拔低于 B点
25.读右图某地等温线分布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甲地气温比周围低,是低温中心
B.乙地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小
C.丙地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大
D.气温分布大致西高东低
下图是北半球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 26-27 题。
26.北半球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
A.极地地区降水量多
B.内陆地区降水量多于沿海地区
C.赤道附近降水量多
D.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量多
27.亚欧大陆内部降水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B.海拔低,水汽难以凝结
C.气温高,难以形成降水 D.植被少,降水难以存留
28.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该地成为世界“雨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人类活动 C.地形 D.气温
学完了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之后,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结合亚欧大陆的纬度和海陆分布情况,绘制
了四幅“亚欧大陆降水的地区分布示意图”,完成 29-30 题。
29.哪位同学绘制的四幅示意图,能够正确表示亚欧大陆降水地区分布情况 ( )
A.甲同学 B.乙同学 C.丙同学 D.丁同学
30.在示意图中没有反映出来的降水分布规律是 ( )
A.赤道地区降水多,极地地区降水少 B.中纬度地带,大陆内部降水少
C.中纬度地带,沿海地区降水多 D.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已知下列四地都位于北半球。读四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回答 31~32 题:
31.四地中,属于冬季降雨型的是 ( )
A.新加坡 B.北京
2
C.伦敦 D.罗马
32.四地中年降水量排列正确的是 ( )
A.新加坡>北京>罗马>伦敦 B.新加坡>罗马>伦敦>北京
C.伦敦>罗马>北京>新加坡 D.伦敦>北京>罗马>新加坡
猴面包树是热带稀树草原中一种非常奇特的常绿乔木,树干粗大,喜温耐旱,干季时落叶以减少水分
蒸发,湿季时可大量储水于树千中。读左图甲、乙两地位置与气候资料图、右图猴面包树景观图,完成 33-35
题。
33.根据猴面包树的生长习性,推断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 )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全年高温少雨 D.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34.右图示意湿季时的猴面包树景观,可能拍摄于 ( )
A.甲地 2 月 B.乙地 2月 C.甲地 8 月 D.乙地 8 月
35.造成甲、乙两地气候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 (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读某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 36-37 题。
36.对该气候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
A.冬冷夏热,全年降水较少 B.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7.该气候条件下能看到的景观是 ( )
A B C D
东港是个港口城市,位于鸭绿江入海口,濒临黄海。图 1 是东港中心区在 1965 年时的景观,图 2 是东港
中心区在 2000 年时的景观。读图,回答 38-39 题。
38.东港中心区在由图 1 发展到图 2 的过程中,变化是 ( )
A.规模变小 B.由乡村发展为城镇
C.道路变少 D.建筑密度变小
39.材料显示,东港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 ) 图 1 图 2
A.人口稠密 B.土壤肥沃 C.交通便利 D.气候适宜
读东南亚部分区域图(图 1)和苏门答腊岛传统民居图
(图 2),完成 40-42 题。
40.苏门答腊岛村镇的分布特点是 ( )
A.全岛均匀分布 B.多分布在沼泽地
3
C.多分布在西部山区 D.沿海、沿河流分布
41.对苏门答腊岛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 )
A.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B.西部沿海多沼泽
C.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D.植被覆盖率低
42.聚落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其房屋的建筑材料、建筑
结构等无不深深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苏门答腊岛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是为了适应当地 ( )
A.干旱少雨的气候 B.高温多雨的气候
C.寒冷干燥的气候 D.多风沙的环境
位于群山中的皖南古村落,建筑风格和村落形式独具美感,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如图为皖南
古村落景观图及当地气候统计图。据此完成 43-44 题。
43.关于皖南古村落建筑风格与当地气候特征关系的描述,
正确的是 ( )
A.屋顶坡度大,便于雨天排水
B.窗户开口小,防止风沙侵扰
C.封闭式院落,利于存储雨水
D.房屋较高大,利于冬季保暖
44.皖南古村落注重选址布局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主要体现在 ( )
①依山而建,减轻水患 ②面山而居,便于采矿
③傍水结村,取水方便 ④窄巷高墙,节约土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小明同学准备在今年寒假去欧洲西部旅游。为此他提前制定了旅行计划。据此完成 45-46 题。
45.为了更好地与当地居民交流,小明应加强以下哪种语言的学习 ( )
A.英语 B.汉语 C.阿拉伯语 D.日语
46.小明在做旅行计划,浏览网页时,发现当地人头发呈波状、肤色较浅、鼻梁较高。据此判断当地人主
要属于 ( )
A.黑种人 B.黄种人 C.白种人 D.混血种人
碉房是藏族传统民居,其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大多建在背风向阳的山坡地段。近年来,传统
碉房数量急剧减少。下图示意我国青海省南部碉房景观。读图,完成 47-49 题。
47.传统碉房开窗甚少的主要目的是 ( )
A.防风避寒 B.遮挡雨水
C.稳固墙体 D.阻挡沙暴
48.影响图示碉房分布形态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水源 B.气温 C.降水 D.地形
49.为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
A.扩容改造,大量仿建 B.精心修缮,日常维护
C.保留原貌,任其发展 D.全部拆除,原样重建
4
三、综合题
50.泰安市某中学气象爱好者小组的同学们,为了解等温线的相关知识,在校内外进行了系列实践活动。
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气温观测】为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2023 年 11 月 3 日,地理老师
组织气象爱好者小组利用学校地理园中的观测仪器记录了下列气温数据。
记录时间 8时 14 时 20 时 2 时
气温数值(℃) 10 19 14 9
⑴气温观测仪器一般放置在离地面 1.5 米处的 百叶 箱中,根据上表中的观测数据计算出当天的平均气
温是 13 ℃。后续气象爱好者小组利用气象自动记录仪记录的数据。(2分)
【绘制曲线】2024 年春节前夕,气象爱好者小组的同学们赴当地气
象局开展研学活动,搜集到了当地某区域众多不同地点的 7 月平均
气温数值,仿照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
方法,绘制成该地区 7 月等温线分布图(下图)。
⑵据图可以判断,该地区 7 月最高气温在 30 ℃以上,A处等温线呈
封闭形态,表示这里是 低温 中心。
【学以致用】明确了等温线分布图的“来龙去脉”后,同学们又从网
上搜集了许多地区的等温线分布图,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解读、
分析、验证。
⑶读下图归纳澳大利亚大陆 1月气温分布特点。
⑶气温从中间向四周降低。(2分)
【知识拓展】据世界气象组织常年对全球气温监测发现,全球气温不断上升。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
会发布《全球升温 1.5℃特别报告》,部分指标见下表。
升高 1.5℃ 升高 2.0℃
植物消亡比例 8% 16%
北极水久冻土解冻面积 480 万 km2 660 万 km2
⑷请从表中任选一个方面说出全球升温 1.5℃到 2.0℃的影响变化。你认为全球气温升高,将给南极地
区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6 分)
⑷气温升高,导致植物消亡的比例大幅上升(由8%到16%),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量减少,二氧化碳浓度上升,
加剧全球气候变暖。(3分)南极海上冰川融化越来越快,海平面升高;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冰川和冻土
融化,海冰消失,对野生动物带来影响。(3分)
5
51.某校学生分小组开展“世界的人口”探究活动。下面图 1 为世界人口分布图,图 2 为世界人口垂直分布
图。请你结合图文材料,帮他们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图 2
⑴读图可知,世界人口的分布很不均衡。 中低 (填“中低”或“中高”)纬度的 沿海 (填“内陆”或“沿
海”)地带多为人口稠密区。(2 分)
⑵图 1中,甲、乙、丙、丁四地均为人口 稀疏 (填“稠密”或“稀疏”)地区,影响丁地人口分布的主要
自然原因是 地势高,气温低,空气稀薄 。(4 分)
⑶说明图 2中人口集中分布的海拔并分析原因。(4 分)
⑶海拔 0-200 米。原因:地形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适宜人类居住。
⑷综合上述图表,概括其反映的地理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2 分)
(4)气温过高或者过低、海拔过高都不适宜人类居住。温带、亚热带、平原比较适合人类居住。
52.斯里兰卡被誉为“印度洋上的珍珠”。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推进,中国将持续投资包括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平均海拔约 1米)
等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链接:当地传统民居窗户大,墙体较薄。屋顶成扇形并延伸至露台,雨天可遮雨,晴天挡强光。这
种特殊的坡屋顶院落结构被称为“康提式屋顶”。
(1)据图 1可知,斯里兰卡位于 东 半球(东或西)、 低 纬度(高、中、低)。
(2)从图文资料可以发现,科伦坡与斯里兰卡最高峰的海拔相差 2523 米。当科伦坡气温达到 28℃时,最
高峰的气温约 12.87 ℃,产生这一气温差异的因素是 地形因素 。
(3)据图 2描述科伦坡的气候特点。并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角度说明斯里兰卡传统民居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
境的关系。
⑶全年高温,降水一年分为明显的旱、雨两季。斯里兰卡传统民居窗户大、墙体较薄,屋顶成扇形并延伸
至露台,可在高温时合理通风,又可在雨季时遮挡雨水。
62025 新教材七上地理第四五章综合练习 班级 姓名
一、判断题
1.天气的特点是长期性和稳定性。 ( )
2.东北风指向东北吹去的风。 ( )
3.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 1月。 ( )
4.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小。 ( )
5.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 )
6.在反映气候的常见图表中,气温用曲线图表示,降水用柱状图表示。 ( )
7.海南岛终年如夏,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主要原因是两地的海陆位置不同。 ( )
8.全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干湿两季,这种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 ( )
9.人种划分最重要的指标是眼色和毛发。 ( )
10.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许多问题,人口增长越慢越好。 ( )
11.一般城市绿地面积比乡村大,乡村路网比城市密集。 ( )
12.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 )
13.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英语。 ( )
14.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道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 ( )
二、选择题
高强度紫外线对人的皮肤和眼睛有伤害。2024 年 4 月 30 日,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发布了 5
月 1日全国重点城市紫外线强度预报,以方便广大居民五一假期出游。据此完成 15-18 题。
15.预报显示,五一当天紫外线强度为中、弱的重点城市多分布在(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16.影响五一当天全国重点城市紫外线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海拔高度 C.天气状况 D.纬度位置
17.五一当天,人们在北京进行长时间户外活动需要注意( )
A.防潮 B.防晒 C.防雨 D.防雾
18.下列描述天气的是 ( )
A.昆明四季如春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北京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南极洲终年严寒
小明在学习了天气知识后,非常关心天气变化。下面是小明看到的某日中
国局部地区天气预报图。读图完成 19-21 题。
19.该日图中四城市的天气状况是 ( )
A.哈尔滨霾 B.北京最高气温 12℃ C.武汉阴 D.广州空气质量最差
20.从图中小明无法直接获取四城市的 ( )
A.风向风力 B.气候特点 C.冷热变化 D.阴晴状况
21.该日四城市人们的活动与当地天气状况相适应的是 ( )
A.哈尔滨居民室外晾晒 B.北京工人高空作业
C.武汉学生室外研学 D.广州市民郊外爬山
22.北京市某日天气预报:晴,气温 10℃-15℃,其中 15℃大概出现在一天中的
( )
1
A.日出前后 B.上午 10 时 C.午后 2 时 D.日落时分
23.下列符合北半球夏季等温线分布的是 ( )
24.读世界某区域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图中 A、B 在同一纬度的陆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区域位于北半球,A点海拔高于 B点
B.该区域位于南半球,A点海拔高于 B点
C.该区域位于北半球,A点海拔低于 B点
D.该区域位于南半球,A点海拔低于 B点
25.读右图某地等温线分布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甲地气温比周围低,是低温中心
B.乙地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小
C.丙地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大
D.气温分布大致西高东低
下图是北半球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 26-27 题。
26.北半球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
A.极地地区降水量多
B.内陆地区降水量多于沿海地区
C.赤道附近降水量多
D.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量多
27.亚欧大陆内部降水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B.海拔低,水汽难以凝结
C.气温高,难以形成降水 D.植被少,降水难以存留
28.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该地成为世界“雨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人类活动 C.地形 D.气温
学完了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之后,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结合亚欧大陆的纬度和海陆分布情况,绘制
了四幅“亚欧大陆降水的地区分布示意图”,完成 29-30 题。
29.哪位同学绘制的四幅示意图,能够正确表示亚欧大陆降水地区分布情况 ( )
A.甲同学 B.乙同学 C.丙同学 D.丁同学
30.在示意图中没有反映出来的降水分布规律是 ( )
A.赤道地区降水多,极地地区降水少 B.中纬度地带,大陆内部降水少
C.中纬度地带,沿海地区降水多 D.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已知下列四地都位于北半球。读四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回答 31~32 题:
31.四地中,属于冬季降雨型的是 ( )
A.新加坡 B.北京
2
C.伦敦 D.罗马
32.四地中年降水量排列正确的是 ( )
A.新加坡>北京>罗马>伦敦 B.新加坡>罗马>伦敦>北京
C.伦敦>罗马>北京>新加坡 D.伦敦>北京>罗马>新加坡
猴面包树是热带稀树草原中一种非常奇特的常绿乔木,树干粗大,喜温耐旱,干季时落叶以减少水分
蒸发,湿季时可大量储水于树千中。读左图甲、乙两地位置与气候资料图、右图猴面包树景观图,完成 33-35
题。
33.根据猴面包树的生长习性,推断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 )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全年高温少雨 D.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34.右图示意湿季时的猴面包树景观,可能拍摄于 ( )
A.甲地 2 月 B.乙地 2月 C.甲地 8 月 D.乙地 8 月
35.造成甲、乙两地气候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 (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读某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 36-37 题。
36.对该气候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
A.冬冷夏热,全年降水较少 B.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7.该气候条件下能看到的景观是 ( )
A B C D
东港是个港口城市,位于鸭绿江入海口,濒临黄海。图 1 是东港中心区在 1965 年时的景观,图 2 是东港
中心区在 2000 年时的景观。读图,回答 38-39 题。
38.东港中心区在由图 1 发展到图 2 的过程中,变化是 ( )
A.规模变小 B.由乡村发展为城镇
C.道路变少 D.建筑密度变小
39.材料显示,东港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 ) 图 1 图 2
A.人口稠密 B.土壤肥沃 C.交通便利 D.气候适宜
读东南亚部分区域图(图 1)和苏门答腊岛传统民居图
(图 2),完成 40-42 题。
40.苏门答腊岛村镇的分布特点是 ( )
A.全岛均匀分布 B.多分布在沼泽地
3
C.多分布在西部山区 D.沿海、沿河流分布
41.对苏门答腊岛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 )
A.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B.西部沿海多沼泽
C.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D.植被覆盖率低
42.聚落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其房屋的建筑材料、建筑
结构等无不深深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苏门答腊岛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是为了适应当地 ( )
A.干旱少雨的气候 B.高温多雨的气候
C.寒冷干燥的气候 D.多风沙的环境
位于群山中的皖南古村落,建筑风格和村落形式独具美感,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如图为皖南
古村落景观图及当地气候统计图。据此完成 43-44 题。
43.关于皖南古村落建筑风格与当地气候特征关系的描述,
正确的是 ( )
A.屋顶坡度大,便于雨天排水
B.窗户开口小,防止风沙侵扰
C.封闭式院落,利于存储雨水
D.房屋较高大,利于冬季保暖
44.皖南古村落注重选址布局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主要体现在 ( )
①依山而建,减轻水患 ②面山而居,便于采矿
③傍水结村,取水方便 ④窄巷高墙,节约土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小明同学准备在今年寒假去欧洲西部旅游。为此他提前制定了旅行计划。据此完成 45-46 题。
45.为了更好地与当地居民交流,小明应加强以下哪种语言的学习 ( )
A.英语 B.汉语 C.阿拉伯语 D.日语
46.小明在做旅行计划,浏览网页时,发现当地人头发呈波状、肤色较浅、鼻梁较高。据此判断当地人主
要属于 ( )
A.黑种人 B.黄种人 C.白种人 D.混血种人
碉房是藏族传统民居,其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大多建在背风向阳的山坡地段。近年来,传统
碉房数量急剧减少。下图示意我国青海省南部碉房景观。读图,完成 47-49 题。
47.传统碉房开窗甚少的主要目的是 ( )
A.防风避寒 B.遮挡雨水
C.稳固墙体 D.阻挡沙暴
48.影响图示碉房分布形态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水源 B.气温 C.降水 D.地形
49.为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
A.扩容改造,大量仿建 B.精心修缮,日常维护
C.保留原貌,任其发展 D.全部拆除,原样重建
4
三、综合题
50.泰安市某中学气象爱好者小组的同学们,为了解等温线的相关知识,在校内外进行了系列实践活动。
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气温观测】为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2023 年 11 月 3 日,地理老师
组织气象爱好者小组利用学校地理园中的观测仪器记录了下列气温数据。
记录时间 8时 14 时 20 时 2 时
气温数值(℃) 10 19 14 9
⑴气温观测仪器一般放置在离地面 1.5 米处的 箱中,根据上表中的观测数据计算出当天的平均气温
是 ℃。后续气象爱好者小组利用气象自动记录仪记录的数据。(2 分)
【绘制曲线】2024 年春节前夕,气象爱好者小组的同学们赴当地气
象局开展研学活动,搜集到了当地某区域众多不同地点的 7 月平均
气温数值,仿照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
方法,绘制成该地区 7 月等温线分布图(下图)。
⑵据图可以判断,该地区 7 月最高气温在 ℃以上,A处等温线呈
封闭形态,表示这里是 中心。
【学以致用】明确了等温线分布图的“来龙去脉”后,同学们又从网
上搜集了许多地区的等温线分布图,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解读、
分析、验证。
⑶读下图归纳澳大利亚大陆 1月气温分布特点。
【知识拓展】据世界气象组织常年对全球气温监测发现,全球气温不断上升。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
会发布《全球升温 1.5℃特别报告》,部分指标见下表。
升高 1.5℃ 升高 2.0℃
植物消亡比例 8% 16%
北极水久冻土解冻面积 480 万 km2 660 万 km2
⑷请从表中任选一个方面说出全球升温 1.5℃到 2.0℃的影响变化。你认为全球气温升高,将给南极地
区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6 分)
5
51.某校学生分小组开展“世界的人口”探究活动。下面图 1 为世界人口分布图,图 2 为世界人口垂直分布
图。请你结合图文材料,帮他们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图 2
⑴读图可知,世界人口的分布很不均衡。 (填“中低”或“中高”)纬度的 (填“内
陆”或“沿海”)地带多为人口稠密区。(2分)
⑵图 1 中,甲、乙、丙、丁四地均为人口 (填“稠密”或“稀疏”)地区,影响丁地人口分布
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4 分)
⑶说明图 2中人口集中分布的海拔并分析原因。(4 分)
⑷综合上述图表,概括其反映的地理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2 分)
52.斯里兰卡被誉为“印度洋上的珍珠”。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推进,中国将持续投资包括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平均海拔约 1 米)
等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链接:当地传统民居窗户大,墙体较薄。屋顶成扇形并延伸至露台,雨天可遮雨,晴天挡强光。
这种特殊的坡屋顶院落结构被称为“康提式屋顶”。
(1)据图 1 可知,斯里兰卡位于 半球、 纬度带。
(2)从图文资料可以发现,科伦坡与斯里兰卡最高峰的海拔相差 米。当科伦坡气温达到 28℃时,最
高峰的气温约 ℃,产生这一气温差异的原因是 。
(3)据图 2 描述科伦坡的气候特点。并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角度说明斯里兰卡传统民居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
环境的关系。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