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6.2.1消化系统的组成
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
第4单元 人体的结构与生理
北师大2024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消化系统模型、人体消化系统结构挂图、多媒体课件,包含消化系统动画演示、实验操作视频等资料。
实验材料:新鲜馒头、小刀、试管、滴管、唾液、清水、碘液、温度计、恒温水浴锅等。
记录表格、任务单等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 分钟)
展示人们享用美食的图片,提问:“当我们吃下这些食物后,食物去了身体的哪些部位?身体又是怎样将食物变成营养物质吸收的?” 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言。
播放一段消化系统科普动画片段,引出本节课主题 —— 消化系统的组成以及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
(二)知识新授 - 消化系统的组成(10 分钟)
直观展示:利用消化系统模型和结构挂图,向学生介绍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讲解各部分功能:沿着消化道的顺序,依次讲解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的结构和功能。介绍消化腺时,着重讲解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的位置及分泌消化液的作用。通过比喻,如 “胃就像一个搅拌机,对食物进行初步研磨和消化”,帮助学生理解。
(三)知识新授 - 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15 分钟)
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回忆吃馒头时的感受,提问:“慢慢咀嚼馒头,为什么会感觉有甜味?” 引导学生思考食物在口腔内可能发生的变化。
讲解消化过程: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讲解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属于物理性消化,能将食物磨碎并与唾液充分混合;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这属于化学性消化。
实验原理介绍:介绍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实验的原理,淀粉遇碘变蓝,而麦芽糖遇碘不变蓝。如果馒头中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了,滴加碘液后就不会变蓝。
(四)实验探究 -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15 分钟)
分组准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实验材料和记录表格。
实验指导:播放实验操作视频,强调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如取唾液的方法、控制水浴温度为 37℃的原因等。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牙齿咀嚼、舌搅拌和唾液对馒头消化的影响。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操作,解答疑问。提醒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结果汇报:实验结束后,每组推选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展示记录表格。
(五)课堂讨论(10 分钟)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围绕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口腔中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是如何协同作用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食物在口腔内开始消化?” 等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讨论引导:教师参与部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实验结果,思考消化过程的本质。
总结汇报: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观点。
(六)课堂小结(5 分钟)
回顾引导: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消化系统和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有了哪些认识?”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总结强化: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完善,利用思维导图或板书,梳理消化系统组成、食物在口腔内消化过程等重点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七)布置作业(5 分钟)
知识巩固:让学生完成课后与消化系统和口腔消化相关的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拓展探究: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消化系统其他部位的消化过程,下节课分享交流。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但教学中仍存在不足,如部分小组实验进度不一致,对实验结果分析不够深入。后续教学中,要优化实验组织,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的指导,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考试考法
8
小结梳理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情境导入
我们所吃的食物要经过怎样的变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这些变化是在哪里发生的
什么是食物的消化
思考:
食管
探究新知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口
胃
胰腺
肝脏
胆囊
大肠
小肠
肛门
咽
思考1:消化系统由哪些器
官组成?
思考2:只有消化器官能否
完成对于食物的消
化和吸收?
消化系统示意图
正视图
侧视图
后视图
食管
口腔
胃
胰腺
肝脏
胆囊
大肠
小肠
肛门
咽
食物消化的完整过程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口腔
咽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胃液中有蛋白酶
唾液腺
(分泌淀粉酶)
胃腺
(分泌胃液)
(分泌肠液)
肠腺
小肠内有胆管和胰管的开口
胰管
胰腺
(分泌胰液)
胆管
胆囊
肝脏
(分泌胆汁)
消化道
+消化腺
肝分泌胆汁进入胆囊
容纳、磨碎、搅拌、运输
人的口腔周围有三对大的唾液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此外,口腔黏膜内还有许多小唾液腺。唾液就是由这些大小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成人每天的唾液分泌量为1.0~1.5L,唾液中含有的酶能促进食物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此外,唾液可以湿润与溶解食物,以易于吞咽,并引起味觉;唾液还可以清洁和保护口腔,并有杀菌作用。
在鼻咽部受病毒感染时,各唾液腺也可能会被感染,其中腮腺是腮腺炎病毒的主要侵犯目标。腮腺炎表现为腮腺的发炎和肿大,且伴有发烧及吞咽时的剧痛。
唾液腺
小资料
提出问题:
进入消化道的食物为什么要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呢?
食物在消化道中逐渐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点击上图可播放视频]
演示:淀粉和葡萄糖透过透析袋的差异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 数量
透析袋 2
线绳 2
烧杯 2
10ml量筒 1
淀粉溶液 1
葡萄糖溶液 1
碘液 1
糖尿试纸 1
清水 1
透析袋是一种半透膜制成的袋子,小分子物质可以透过,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
【小资料】透析袋
透析袋可以几种选择:膀胱膜、生鸡蛋的卵黄膜、商店购买的透析袋等。(透明的透析袋,利于观察颜色变化)
小分子物质:水、碘分子、葡萄糖等;
大分子物质: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小资料】透析袋
图示 模型部位 人体部位
透析袋 小肠内壁
(细胞膜)
透析袋周围的水 血液
(或细胞质)
透析袋内的淀粉(葡萄糖) 消化道中的食物
演示:淀粉和葡萄糖透过透析袋的差异
碘溶液
透析袋
淀粉溶液
水(烧杯内)
碘溶液
透析袋
淀粉溶液
水(烧杯内)
淀粉能透过透析袋进入水溶液中吗?
20min后
讨论:
1. 若用图表示步骤1的现象,请根据实验结果补充20 min后透析袋与烧杯中溶液颜色的变化。
20min后
碘
淀粉
透析袋内淀粉溶液变蓝,烧杯内溶液未变色
演示:淀粉和葡萄糖透过透析袋的差异
透析袋
葡萄糖液
水(烧杯内)
透析袋
葡萄糖液
水(烧杯内)
尿糖试纸A
尿糖试纸B
葡萄糖能透过透析袋进入水溶液中吗?
20min后
讨论:
2.尝试用图表示步骤2的现象及其20min后的变化情况。
20min后
水
葡萄糖
尿糖试纸B变色
讨论:
3. 淀粉和葡萄糖这两种物质,哪种能透过透析袋
4. 如果细胞膜具有和透析膜相似的功能,那么食物中的淀粉能不能直接被细胞吸收
葡萄糖
不能。因为淀粉的分子较大,不能透过细胞膜直接被细胞吸收。
【模拟】进入消化道的食物为什么要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食物的消化
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道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二、食物的消化
消化道内的食物需要哪些条件才能被消化呢?
思考:
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都是复杂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上皮细胞吸收。
在合适的条件和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下,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会发生如下变化:
大分子
淀粉 脂肪 蛋白质
小分子
麦芽糖
多肽
葡萄糖
甘油+脂肪酸
氨基酸
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1.设计并实施探究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方案;
2.理解食物消化的含义。
【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
淀粉液、碘液、清水、烧杯、滴管、试管等。
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1.探究问题: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馒头主要成分是淀
粉,在口腔中咀嚼馒头变甜,说明馒头中
淀粉成分是否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什么
条件有关?
(1)咀嚼后,感觉到甜味,馒头中淀粉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作出假设:
小资料
淀粉是一种大分子的糖类,无甜味。
麦芽糖是一种小分子的糖类,有甜味。
被唾液淀粉酶水解成有甜味的麦芽糖
(2)引起淀粉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牙齿咀嚼、
舌的搅拌以及唾液分泌共同作用的结果
3.设计方案
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完成“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需要设置几组实验?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处理条件有什么差异?
为什么收集唾液之前最好先用清水漱口?
如何探究食物中淀粉是否发生变化?
口腔温度与实验条件有什么必然联系?如何选择实验的温度条件?
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1)为了测定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你的实验分为______组。各组实验所用的淀粉液量应该_______,给予的适宜温度应该是_______。
2
相同
37℃
3.设计方案
在淀粉溶液中加入等量的清水或唾液
放入清水
放入唾液
使试管温度保持在37℃左右
如何保证温度恒定?
代替水浴加热的方法?
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1)为了测定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你的实验分为______组。各组实验所用的淀粉液量应该_______,给予的适宜温度应该是_______。
2
相同
37℃
(2)淀粉液经过上述处理检测淀粉的变化,具体措施是在经过不同处理的淀粉溶液中加入________,观察_______的变化。
碘液
颜色
3.设计方案
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3)设计一张简明的表格,既能展示实验方案又能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记录表
实验设计 预测现象 检验结果 结论
实验组:淀粉液+唾液
对照组:( )+( )
3.设计方案
4.实验现象
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单击图片跳转视频
5.实验结果
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结果记录表
实验设计 预测现象 检验结果 结论
实验组:淀粉液+唾液
对照组:( )+( ) 淀粉液
清水
淀粉液颜色不变蓝
淀粉液颜色变蓝
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水解成麦芽糖
淀粉液颜色不变蓝
淀粉液颜色变蓝
6.分析及结论
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1)现象分析:
淀粉发生了变化的试管是_______________。
(2)得出结论:
淀粉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实验组
唾液中唾液
淀粉酶对淀粉消化作用
7.交流反思
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1)对照组的实验材料、实验条件与实验组有什
么不同?
(2) 口腔内牙齿和舌对食物消化的作用是什么?
对照组用等量的清水代替唾液,其他实验材料和实验条件与实验组严格保持一致。
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可以促进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从而促进消化。
牙齿位于口腔中,儿童时有乳牙20颗,成人时有恒牙28~32颗,可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牙齿的结构包括牙冠、牙颈和牙根三部分。牙冠表面是光滑的牙釉质,里面是牙本质;在牙根部分,牙本质的外面有牙骨质。牙齿的中央是牙髓腔,内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
牙齿与口腔卫生
牙齿与人体的健康有重要关系。
牙齿与口腔卫生
食物的消化始于牙齿对食物的处理。牙齿对食物的切断、撕裂、磨碎等作用,可减轻胃与肠在消化过程中的负担。
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也会由于一些因素而受损。
口腔内生活的细菌能将残留食物中的糖类物质转化为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对牙齿有腐蚀作用而形成龋齿,俗称“虫牙”。龋齿患者在食用过冷、过热食物时,会感到疼痛。
龋齿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我国2017年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为70.9%,12岁儿童恒牙龋患率为34.5%。保护牙齿,预防龋齿,要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少吃酸性刺激和糖分过高的食物。
牙齿与口腔卫生
课堂小结
二、食物的消化
课堂小结
淀粉
蛋白质
脂肪
消化道
小分子物质
撕裂
唾液
淀粉酶
麦芽糖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的习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共47张PPT)
6.2.2食物在胃和小肠内的
消化 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4单元 人体的结构与生理
北师大2024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展示与讲解:展示胃的解剖图,介绍胃的位置、形态和结构,强调胃壁肌肉发达,具有较强的收缩能力。
消化过程讲解:结合动画,讲解食物进入胃后,胃通过蠕动将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胃液中含有盐酸和胃蛋白酶,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转化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初步分解蛋白质。
举例说明:以吃肉为例,说明肉中的蛋白质在胃内的初步消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三)知识新授 - 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15 分钟)
小肠结构介绍:展示小肠的解剖图和模型,讲解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消化过程分析:介绍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包括肠液、胰液和胆汁。结合动画,详细讲解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在小肠内的化学性消化过程,说明这些消化液中的消化酶如何协同作用,将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对比总结:与胃内的消化过程进行对比,总结小肠消化的特点,如消化液种类多、消化时间长、消化更彻底。
(四)知识新授 - 营养物质的吸收(15 分钟)
概念引入:通过提问 “消化后的小分子营养物质去了哪里”,引出营养物质吸收的概念。
吸收过程讲解:展示营养物质吸收的动画,讲解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营养物质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的过程。强调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葡萄糖、氨基酸等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甘油和脂肪酸则通过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循环。
分析小肠吸收的优势:引导学生分析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吸收功能的适应性,如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五)课堂讨论(10 分钟)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围绕 “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生活中哪些饮食习惯会影响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等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讨论引导:教师参与部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分析问题,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表观点。
总结汇报: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观点。
(六)课堂小结(5 分钟)
引导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食物在胃和小肠内的消化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了哪些认识?”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梳理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完善,利用思维导图或板书,梳理食物在胃和小肠内的消化过程、营养物质吸收的过程和小肠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七)布置作业(5 分钟)
知识巩固:布置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实践拓展: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饮食,分析其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写一篇小短文,阐述如何通过合理饮食促进消化和吸收。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了抽象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但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部分学生对复杂消化过程理解困难的情况。后续教学中,应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增加更多生活实例和互动环节,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升教学效果。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考试考法
8
小结梳理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是怎样的?
食道
口
胃
胰腺
肝脏
胆囊
大肠
小肠
肛门
咽
复习导入
消化系统
口腔
咽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胃液中有蛋白酶
唾液腺
(分泌淀粉酶)
胃腺
(分泌胃液)
(分泌肠液)
肠腺
小肠内有胆管和胰管的开口
胰管
胰腺
(分泌胰液)
胆管
胆囊
肝脏
(分泌胆汁)
消化道
+消化腺
复习导入
二、食物的消化
(一)口腔内的消化是怎样进行的?
牙齿的咀嚼、
舌的搅拌、
唾液淀粉酶的作用。
探究新知
在口腔内形成的食团经过咽进入食管。食管呈管状,长约25cm,通过蠕动,将食团输送到胃。
二、食物的消化
贲门
胃壁
幽门
胃贮存食物并消化一部分食物
(二)胃
呈囊状,能容纳1~2L食物,食物在此处停留的时间能较长(一般为4~5h)。
二、食物的消化
(二)胃的消化是怎样进行的?
[△点击上图可播放视频]
胃壁肌肉发达、
胃腺分泌胃蛋白酶。
胃的蠕动将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成粥状的食糜
食糜借助胃的蠕动被推入小肠。
二、食物的消化
小肠是消化食物与吸收养分的主要场所。
(三)小肠
[△点击上图可播放视频]
二、食物的消化
(三)小肠内的消化是怎样进行的?
小肠壁内有肠腺
肠腺分泌的肠液、胰腺分泌的胰液、肝脏分泌的胆汁通过导管送入小肠腔
食物中未被消化的部分借助小肠的蠕动被推入大肠。
食管
口腔
胃
胰腺
肝脏
胆囊
大肠
小肠
肛门
咽
二、食物的消化
(四)大肠
在大肠中,食物残渣与水等混合成粪便人经由肛门排出体外。
二、食物的消化
消化方式
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微生物消化
:咀嚼、粉碎、混合
:消化酶将蛋白质、脂肪
和糖类分解成小分子
:微生物分解食物中的营
养物质
二、食物的消化
食物在口腔、胃、小肠消化后的产物是什么?
列表总结消化方式与消化后产物:
部位 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部位 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口腔
切断、撕裂、
磨碎、搅拌
淀粉
麦芽糖
唾液淀粉酶
唾液
胃
蠕动、混合
蛋白质
多肽
胃蛋白酶
胃液
(消化的主要部位)
蠕动、混合
小肠
淀粉
葡萄糖
蛋白质
氨基酸
麦芽糖
多肽
脂肪
脂肪微滴
胰液、肠液
胰液、肠液
甘油
脂肪酸
胆汁
胰液、肠液
最终
A B C D E
(口腔)
(大肠)
未被消化营养物质的百分比
0
50
100
1
2
3
分析:曲线1、2、3分别代表哪种物质在消化道的消化过程?
(胃)
淀粉
蛋白质
脂肪
消化部位
三、营养物质的吸收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哪些可以被直接吸收,哪些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
营养物质在什么部位被吸收?
营养物质是如何被吸收的?
思考:
三、营养物质的吸收
营养物质吸收是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口腔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基本不吸收
少量 水和酒精
少量 水和无机盐
维生素
大部分
葡萄糖和氨基酸
水和无机盐
甘油和脂肪酸
维生素
消化道各段的吸收情况
少量 水和无机盐
维生素
三、营养物质的吸收
思考:
小肠为什么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口腔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基本不吸收
消化道各段的吸收情况
大部分
葡萄糖和氨基酸
水和无机盐
甘油和脂肪酸
维生素
少量 水和酒精
小肠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吸收的功能相适应?
活动:观察鸡小肠的结构
四、小肠的结构特点
【3D动画】人体小肠的结构
小肠外表面与内表面有什么不同
用放大镜观察小肠内表面,你能看到哪些结构?
这些结构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什么关系?
思考: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小肠绒毛
小肠的结构
小肠绒毛示意图
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
的微绒毛
毛细淋巴管
毛细血管
小肠与吸收的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① 吸收面积大: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绒毛上皮细胞上有微绒毛。
人小肠内表面放大图
小肠绒毛示意图
小肠绒毛显微照片
② 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促进吸收。
③ 小肠绒毛壁很薄: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使营养物质很容易被吸收进入血液。
活动: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
折叠
废旧毛巾剪成条状,粘贴
?纸张折叠是为了模拟小肠什么结构
?毛巾是为了模拟小肠什么结构
测量并计算小肠内壁的表面积和 外壁的表面积,计算出它们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小肠皱襞、绒毛等结构对小肠吸收营养物质有什么作用?
讨论:
小肠内壁表面积远远大于小肠外壁表面积。
小肠内壁存物环形皱襞、绒毛和微绒毛等结构,这一结构特点扩大了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少量 水和无机盐
维生素
小肠的结构特点:
口腔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基本不吸收
消化道各段的吸收情况
大部分
葡萄糖和氨基酸
水和无机盐
甘油和脂肪酸
维生素
少量 水和酒精
课堂小结
表面积大(长、皱襞、绒毛、微绒毛)。
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由一层细胞构成。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的习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