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 14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学设计
1. 指导依据说明
指导依据:基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中的内容要求、学 业要求和教学提示等,对本课教材内容整合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供文字、图片、视 频等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学生在问题探究中走进历史,感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活动。在教 学中要注重情境的构建以及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探究,在探究中整合已有知识点、观点、情感态 度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2. 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 20 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3. 教材分析
单元位置:本课位于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主 要介绍 20 世纪上半期世界历史的发展。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尖锐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战 争带来的巨大压力促使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独立运动的不断开展,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 体系矛盾重重,与二战的爆发密切相关。因此本课在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前承第六单元《世 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后启第 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 第 16 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和第 17 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 内容分析:本课共有三个子目。第一子目为“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立足第二次 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与战争的帝国主义 性质;第二子目“第一次世界大战 ”简要介绍了一战的历史进程,突出战争的极端残酷性;第 三子目“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介绍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及一战的影响。三子目遵循历 史逻辑,介绍了一战的背景、战争过程与战后国际秩序。
4.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通过初中教材的系统学习,学生对一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初步掌握了 一战的过程。但对一战对世界格局的改变及其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影响的认识存在不足。第一次 世界大战的背景和战后国际秩序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可适当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培养学生 归纳整理能力,加深学生认识。 思维特征: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历史学习,在经过初中和将近两 年的高中历史学习后,他们能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和历史学习方法,善于思考,思维能力有较
1
大提高,但学生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5. 教学目标
(1)通过史料对比美德与英法俄等老牌殖民帝国的经济政治发展,理解帝国主义列强寻求 殖民扩张的必然性,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分析两大军事集团 形成的原因。(唯物史观水平 1、史料实证水平 2,历史解释水平 1) (2)通过分析地图、绘制时间轴,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空,时间脉络,抓住其特定时 空背景和阶段特征。(时空观念水平 2) (3)通过阅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具体内容,认识体系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并重新 瓜分世界,体现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能够分析史料提供的有效信息,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 国主义战争,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史料实证水平 2、历史解释水平 1) (4)通过图片分析,了解中国华工在一战中的贡献;通过史料分析一战的影响,理解战争的 残酷性,学生能够认识全人类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家国情怀水平 2、历史解释水平 2)
6.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学难点:一战爆发的原因和影响、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7. 设计思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垄断组织的产生,欧洲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与占有广大殖民地的英国和法 国相比,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的德国。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列强之 间矛盾尖锐,逐渐形“三国同盟 ”和“三国协约 ”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1914 年 7 月,第一次 世界大战最终爆发,一战后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因此,本课按照教材子目进行教学,理清一战的背景、过程、影响及一战后建立起的凡尔 赛-华盛顿体系对世界的影响。 (1)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2)第一次世界大战 (3)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8.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问答法、图示法、史料分析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2
9.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图片、文字材料,展示一战前和战中 欧洲人对战争的态度变化,提问:为什么人们的态 度变化如此之大?真实的战争是怎样的 学生在教师讲 解下思考态度 变化的原因。 以一战前和 战中欧洲人 对战争的态 度变化导入, 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学生 能够初步了 解战争的影 响。
新课讲授 一 帝国主义 与世界大 战的酝酿 第一次世 界大战的 背景 教师展示《20 世纪初列强瓜分世界示意图》: 通过分析得出:(一)时代背景:19 世纪晚期-20 世纪初,随着二工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 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亚非拉美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提问:图上主要是哪些国家的殖民地? 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这些老牌殖民国家的 经济实力发生了一些变化,来看一组数据。 (二)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间的矛盾 教师展示表格:1913 年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占有 殖民地情况及其工业品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占比 提问:表格中的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这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 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也是一战爆发的根源。 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德国实力逐渐 提高,也试图继续扩大海外殖民。1899 年德国外长 皮洛夫说: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对我们说:怎么 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 学生观察地图 回答:英国、 法国、俄国 学生观察表格 回答:老牌殖 民国家英法俄 在第二次工业 革命后经济实 力较落后于 美、德。 通过对比美 德与英法俄 等老牌殖民 帝国的经济 政治发展,理 解帝国主义 列强寻求殖 民扩张的必 然性,理解第 一次世界大 战的根源是 帝国主义列 强瓜分世界。
3
而让别人分割世界。因此,德国要求按照新的实力 对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 盾和斗争日益激化。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国家之间的基本矛盾, 并绘制示意图。 (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教师结合示意图总结: 1、英德矛盾:争夺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 2、法德矛盾: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北 非殖民地的争夺。 3、俄德矛盾: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4、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成了欧洲“火 药桶 ”。 过渡:为了更好地瓜分殖民地,20 世纪初,欧 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军事集团:德意奥 “ 同盟国 ”、英法俄“协约国 ”。两大军事集团竞 相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四)技术基础 教师展示:德国王牌飞行员:里希特霍芬、1883 阅读教材,动 手画示意图。 学生回顾第二 次工业革命飞 机、炸药等成 果,回答:技 术的进步。 学生通过阅 读教材,绘制 示意图,培养 自主学习能 力。 简要分析一 战武器提高 学生的学习 兴趣。
4
年马克沁重机枪和 1916 年马克 Ⅰ型坦克图 提问:你认为一战爆发还有什么条件? 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如应用于军事领 域,为世界大战提供了技术基础。飞机正是第二次 工业革命的发明,它和其他新式武器运用于一战中。 德国王牌飞行员:里希特霍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击落 80 架敌机。马克沁重机枪以前都是非自动枪, 马克沁机枪。随着战争逐渐激烈,更大型的新式武 器逐渐发明出来,如 1916 年英国制造的新式武器马 克 Ⅰ型坦克是,被称为坦克鼻祖,第一次用于索姆 河战役。 (五)导火索:1914.6.28 萨拉热窝事件 过渡:在这些背景之下,威尔逊总统的密友和 顾问 M ·豪斯上校声称:“只需要一颗星星之火,就 会闯下滔天大祸 ”。这个星星之火就是 1914.6.28 萨拉热窝事件。 教师讲解:为了震慑民族主义分子,奥匈帝国 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决定于 1914.6.28 举行大规模 军事演习,并访问其萨拉热窝。19 岁的塞尔维亚青 年普林西普冲出人群,开枪射杀了费迪南夫妇。两 大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 势迅速恶化。 一个半疯癫的 18 岁肺病患者,醉心于狂热民族 主义剧毒的加弗利尔 ·普林西普……砰砰几枪,声 震全球。 ——[美]汉森 ·鲍德温《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 “砰砰几枪,声震全球 ”就体现在:1914 年 7 月 28 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 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 发。过渡:这场战争是怎样发展的,又如何声震全 球? 学生观察一战 武器图片,聆 听教师讲解, 知道一战作战 武器的进步。
新课讲授 二 第一次世 (一)一战的过程 教师展示德奥、英法对战争的态度,并讲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诸民 观看 PPT,了解 同盟国和协约 国对战争的态
5
界大战 族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暂而又胜利的战争。 但是,他们不久便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 酷的战争折磨中。 1、三条战线 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找出三条战线的位 置。 教师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的三条 战线进行: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 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 线争斗。其中,西线是决定性战场,爆发了很多著 名战役,如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2、一战的过程 教师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图,讲解:第一 阶段是 1914 年,德军进攻法国,9 月,双方以 150 度。 结合教材,观 看地图,找出 三条战线的位 置和时间。 观看地图,知 道马恩河战役 的地理位置, 了解其标志着 阅读教材,梳 理基础知识。
6
多万兵力在法国马恩河激战,德军战败,标志其“速 决战 ”破产。 教师讲解:1914 年,对德国宣战的日本占领了 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第二年便向中国提 出“二十一条 ”要求,企图灭亡中国。这也推动了 这个加入协约国参与一战。 过渡:速决战计划失败后,1915—1916 年进入 战争第二阶段,意大利在英法拉拢下,加入协约国 一方作战。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1916 年, 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均投 入巨大兵力,伤亡惨重。 教师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图,明确凡尔 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日德兰海战的位置。简要讲 解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标志着 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 渐转到协约国手里。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最惨烈的 阵地战。同年,英德在日德兰海域进行海战,德国 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教师讲解:1917-1918 年,随着美国、中国参加 协约国作战;俄国退出一战,一战进入第三阶段。 提问:美国和德国一样,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 家存在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为什么美国一 德国“速决战 ” 破产。 学生回顾知 识,结合中国 近代史内容。 学生观看图 片,聆听教师 讲解凡尔登战 役和索姆河战 役。 结合中国近 代史内容,认 识中国参与 协约国作战 的原因,夯实 基础知识。
7
开始没有参战,而 1917 年中途参战? 展示材料: 提问:为什么俄国要退出? 当时俄国在沙皇的统治下是农奴体制,国内经 济崩溃,经不起持久战。从 1914 年参战开始,国内 外矛盾尖锐,陆续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7 年十月革命,苏维埃共和国成立,通过土地法令、 和平法令。 3、小结 (二)一战中的华工: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 战 教师展示:1918 年英国报纸、青岛的中国劳工 准备前往法国、一战中的华工墓碑和教材上华工挖 战壕四幅图。 提问: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为什么要加入协约 国作战?根据图片,华工在一战中有何贡献? 讲解:中国参战的目的是争取国际地位,收回 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抵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结合学生回答补充:青岛图可以看出华工参与 人数多,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 教材图片华工挖战壕可以看出华工是“ 以工代兵 ” 的方式,事实上,挖战壕、修路架桥、掩埋尸体、 学生分析材 料,回答:一 战各国的主要 矛盾集中在欧 洲,美国一开 始以中立的地 位与交战各国 做生意。随着 战争发展,两 大军事集团疲 软。美国此时 参战既可轻易 获胜、捞取战 利品,又有利 于夺取世界霸 权。 结合所学思考 俄国退出一战 的原因。 学生通过分析 图片,从青岛 图可以看出华 工参与人数之 多,教材图片 华工挖战壕可 以看出华工是 “ 以工代兵 ” 结合旧知,夯 实基础知识。 通过了解中 国华工在一 战战场上的 事迹,理解战 争的残酷性, 学生能够认 识全人类反 对战争、追求
8
甚至是排雷,战场上最繁重最危险的工作,都交给 了华工。有 1 万多华工献出了生命,法国华工墓地 的墓碑上写着“虽死犹生 ”、1918 年英国的报纸、 也指出了华工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的方式,为协 约国一方取得 胜利作出了贡 献。 和平的愿望, 培养家国情 怀。
新课讲授 三 一战后的 国际秩序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 教师展示:1919 巴黎和会和 1921-1922 年华盛 顿会议图,讲解:巴黎和会后签订代表性的《凡尔 赛条约》、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在这两 个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组成了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内容 阅读教材,归 纳总结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的内容。
教师讲解:前两条是巴黎和会的内容,是对战 败国德国的掠夺。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 洲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然矛盾重 重。 日本几乎独霸中国,英、美对此极度不安,力 图遏制日本的扩张。后三条是华盛顿会议达成的协 定。第三条说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权力也是 矛盾重重。第四条:在巴黎和会上,为了拉拢日本, 英、法、美无视中国的反对和抗议,决定把德国在 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但是为遏制日本独霸 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 权的要求。第五条:中国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 支配。 3、评价 学生能够运 用本课教材 中文献资料 所提供的有 效信息,正确 认识“凡尔赛 —华盛顿体 系 ”,培养有 效解读材料、 自主分析归 纳知识的能 力,提升辩证 历史思维能 力。
9
教师展示德国人走上街头抗议《凡尔赛条约》 和德国杂志的漫画图 提问: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思 考如何评价该体系? 教师补充: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是帝国主 义战胜国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体现了帝国 主义强权政治特征,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 新秩序,暂时调和了帝国主义各国间的矛盾,维持 世界和平。这种强权在德国引起强烈的不满。 德国人认为这是一个勒索德国的“强制的和 平 ”。法国的联军统帅福煦预言:“这不是和平, 这是 20 年的休战。 ”埋下了二战的种子。 4 、国际联盟 教师讲解: (1)性质:国联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 国际组织。 (2)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过渡:国际联盟还将一战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 和属地分别委任给有关国家统治,即委任统治制度。 展示地图:教材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中东 学生观察漫 画,怪兽代表 英法美意日等 战胜国,战败 国德国被怪兽 压制,知道凡 尔赛条约是协 约国英法美意 日对战败国德 国的掠夺。 学生能够理 解第一次世 界大战是帝 国主义的产 物,认识到凡 尔赛-华盛顿 体系体现的 强权政治,激 起了德国人 的民族主义 情绪,走向极 端,埋下了二 战复仇的种 子。
10
领土变化。 (3)评价:过渡:国际联盟作为第一个由主权 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 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但结合委任统治 制,国际联盟还存在哪些不足?来看一幅漫画。 提问:这个漫画表达了什么意思? 教师补充:上图桥指的国际联盟,由美国倡议, 法比、英意建立起细微的联系,维持表面平稳。下 图兔指国际联盟、蛇指国际冲突,兔子说:“我没 有实际的进攻装备,我只能以我双眼的力量来震慑 学生观察地 图,找出奥斯 曼帝国的殖民 地委任给英法 统治,认识到 国联沦为英法 操纵国际事务 的工具。 学生观察漫 画,思考内涵。
11
它。 ”表明国联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 发挥应有的作用。国联“全体一致 ”的原则,使其 失去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 制止战争发生。 (二)一战的影响 展示材料与数据,提问:这反映了一战有何后 果? 教师展示材料:提问:材料中体现了一战的哪 些影响? 教师补充:3 、战后美国、 日本等国家主导的局 面来自于 1917 年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 退出了一战,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4 、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的民族觉醒。 教师讲解材料并展示五四运动等相关图片:“帝 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 国际政治生活。 ”如中国山东被日本抢占,还提出 二十一条,中国加入协约国作战,在巴黎和会上, 中国要求收回山东被驳回。“在当代革命中,东方 学生阅读材 料,总结:1、 第一次世界大 战给全人类带 来了深重灾 难。 学生阅读材 料,总结:2、 一战削弱了帝 国主义和殖民 主义力量,动 摇了欧洲的世 界优势地位。 让学生学会 利用辩证分 析法分析历 史事件,培养 学生唯物史 观素养。提高 学生学习的 兴趣,加深印 象。 培养学生树 立独立思考 意识,培养学 生辩证思维 能力、史料解 析及史料实 证历史学科 素养。
12
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 定世界命运的时期来了。 ”例如中国五四运动、甘 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 5 、教师讲解:本节课开始提到的人们对战争态 度的变化,反映了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 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提问: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 学生结合教师 提示:从定义、 起因、进程和 结果方面思 考。
课堂小结 学生思考问 题,回顾课前 知识。 加深学生对 本节课知识 的理解和记 忆,巩固知识 基础。
10.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重点在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因此,教学中要详 略得当,重点突出。教学中,把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相关内容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 起来。如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在中国人民的反对之下,北 洋军阀政府派出的代表团最终拒签和约,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反帝斗争精神,加强了学生的 爱国主义教育。但在问题探究环节方面,由于时间问题,有些不太充分。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