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等史实,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通过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的建立,认识美苏冷战对峙的形成。 课标对比分析:于初中课标而言,高中课标强调对整个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之间关系的理解,由浅入深,要求更加具体与理论性;而于实验版课标而言,新课标在学习要求上由偏向起因的“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调整为更强调全过程的“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并增加“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强调“世界格局”的演变。体现出在本课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更高水平的历史能力,体现全球视野,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相关史实,加深理解冷战发生、发展的完整历史进程,并探讨其同国际格局变化之间的双向影响。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在单元中的位置: 本课置于《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一课,对单元内容起到铺设背景和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该课上接第 17 课《第二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下启第 19-21 课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主要特点与主要趋势》,是了解 20 世纪国际关系从“世界大战”到“世界和平”的关键。 本课内容: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冷战的发生”“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的瓦解”;三个子目遵循历史思维,以历史发展顺序讲述了冷战的发生、发展、多极力量的孕育、两极格局的瓦解等主要内容。教科书涵盖内容较为丰富,但紧紧围绕“冷战进程与国际格局变化之间双向互动”这条主线索展开。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恰当取舍相应知识,围绕冷战发生、发展、终结,向学生介绍必要的历史概念,并结合国际格局在冷战进程中演变,说明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强化历史思维,给学生以世界历史发展大趋势的宏观认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已知:通过初中的学习与积累,学生对于“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的建立”等相关冷战典型重大事件史实有基本掌握。本课应避免简单的重复,注重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以及在历史思维以及素养上的培训; 想知:高一学生对于历史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有较强烈的好奇心,思维活跃。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调动其对历史的探索求知精神,鼓励其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开展感悟式、探究式的自主学习; 能知:学生对于冷战的缘起、发展认识不够深刻,对冷战的基本特征缺乏系统认识,以及同国际格局之间的相互影响理解较困难;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知识作为知识基础,同时,通过一学期的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学业水平素养基本达到学业水平2,能够通过分析史料,提高理论认知; 未知:学生对于冷战的发生理解不深,且对冷战的基本特征、同国际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缺乏认识。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冷战期间出现的多极化趋势归纳国际格局的演变与国家发展的抽象认识,理解当今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方法与本质。 通过历史地图理解冷战发生发展的不完全性与地缘政治特征,能够利用大事年表、时间轴归纳冷战发生发展历史进程,从时间、空间环境下的具体事件理解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通过多种类型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认识、理解冷战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尝试利用史料研究、论证冷战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国际格局演变的历史联系,通过史料研读与分析,运用正确历史观对冷战发生发展过程形成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归纳概括冷战的基本特征,解释国家命运与国际格局发展变化的相互关系,解释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的关系;;(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对德国在冷战背景下的发展,感受国家面对国际大形势下的挑战与机遇时应该谋求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并积极改变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秩序,努力构建国际新秩序;通过柏林墙的倒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进一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合理,树立个人与国家命运与中国梦关联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并利用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理解唯物史观的科学性;。(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史料实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冷战爆发的原因以及影响、冷战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冷战与国际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引领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设计灵感与教学思路
设计灵感与教学立意: 本课内容呈现出以浓缩性语言与容量巨大讲述冷战,并以纵向包含了冷战的发生、发展到结束,横向上其他不同国家力量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按照教材的编排讲授,课堂难以聚焦,历史细节的人文力量也难以发挥作用。因此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以历史细节构建完整贯穿全课的线索,以小见大突出本课重难点是本课教学设计的突破点。 而“柏林墙”作为冷战标志性产物且与本课内容——“柏林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柏林墙”的建立、逃亡与崩塌都与冷战的发生发展有着时间节点与象征意义的紧密关联。柏林墙的建立,正值冷战高峰美苏对峙;人民对于柏林墙的抵制、逃亡亦可象征冷战不得人心,世界多极力量的发展,而柏林墙的崩塌,不仅象征着东西德统一,更是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的先声。因此基于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学情分析,我以“柏林墙”为线索,并将本课的立意定为:“冷战高墙的筑立到崩溃”。 教学思路: 以“柏林墙”为线索串联整个课程,由“柏林墙”的建立、裂缝与崩塌以对应课文三个子目与重难点,以达到整合教材突出主线的作用。 一、墙之筑立:冷战的缘起与发展 ——冷战与两极格局 二、墙之裂缝:多极力量的发展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发展 三、墙之崩塌:两极格局的崩溃 ——两极格局的瓦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2min) 1.出示1961年德国首都柏林平面图,提问:“同学们在这幅地图上观察到什么特别之处?” 2.展现柏林墙图片并向学生介绍柏林墙基本信息: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全长155公里。最初是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的边防围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 3.抛出思考点,引出新课: 那为何德国要修筑这样的建筑物,将首都给一分为二?当时的国际格局又是怎样的呢?如果柏林墙只是限于德国的一道有形的墙,那在当时还有一堵横贯在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无形的墙,又是什么? 观察地图得出:有一道墙横贯在柏林之间; 学生了解柏林墙基本信息; 学生进行思考; 由“柏林墙”入手引出新课,设置悬念,在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切入主题; 介绍“柏林墙”相关概念,增加学生印象; 留下课前思考,为课程后半部分讲解“冷战”作好铺垫。
一、 高墙筑立,铁幕降临 (18min) 出示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在国会发表演说: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的最大敌人,对付这样的敌人在不排除武装进攻的前提下,应多从特殊的政治手段、外交手段、经济手段、文化手段进行渗透。……我为这种渗透取个新名词,叫做 '冷战' 请同学通过材料尝试总结冷战的概念。引导学生补充答案后出示教材冷战概念增加学生印象。 (设问过渡)我们都知道美苏在二战期间是并肩作战的好兄弟。那战后美苏是如何从战时盟友走向战后对手的呢?进入第一部分。那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第一部分“高墙筑立,铁幕降临”看一看冷战,这堵高墙是如何建立的。 引用美国驻苏参赞乔治·凯南所言: 人们在欢呼雀跃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让学生分析两个“战争”。“战争结束”——意味着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才刚刚开始”——意味着和平背后的暗流涌动; 出示战后美国在GDP、钢铁产量、汽车产量、黄金储备各项数据,为学生讲述战后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再出示关于苏联战后文字材料: 苏联经过战争的冼礼,成为有能力同美国抗衡的军事和政治强国。它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战斗力最强的军队,武器制造技术也处于领先水平。通过战时的领土调整,它的领土面积扩大了69万平方公里,战略地位进一步増强。……在苏军控制的范围内,不少国家走上了人民民主专政的道路。 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材料所讲主要内容,理解战后苏联成为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唯一大国,美苏之间“势均力敌”。 我们由当时的国际环境可以看到,昔日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两个社会制度不同的超级大国势均力敌,这便为美苏之间的冲突提供了条件; 利用教材“史料阅读”关于罗斯福的文字材料: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抓住关键词“责任”,美国有什么“责任”?如何担起“责任”?能否放弃“责任”?从而理解美国战后国家大战略:全球扩张。 战后苏联又奉行什么国家战略?出示教材“学思之窗”关于斯大林讲话内容,配合二战后波兰领土变迁图分析苏联战后战略。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西部边境安全对苏联的重要性,再有斯大林关于“战争是资本主义发展必然结果”的讲话,明白美国成为苏联战后防御目标,从而理解“建立势力范围”是苏联战后重点政策,总结为“保障国家安全”大战略。 并出示1990年到2023年“北约东扩”地图,结合当前时政热点“俄乌冲突”建立联系思考,让学生更加理解西方国家极限压缩俄罗斯安全空间的行为,加深学生关于俄罗斯对于西部边境安全的重视的理解,能够以完整的视角明白“俄乌冲突”的历史经纬; 但是美国作为比苏联强大的多的国家,对苏联行动的反应却相当过度。美国把苏联建立势力范围的行动视为苏联以欧亚大陆为依托进行扩张,形成巨大的战略威胁。因此只有进行行动,美国才能避免被包围,才能为一个自由世界保存希望。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冷战爆发原因。 总之,在上述国际形势的大背景下,在美苏的战略相互对立,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存在巨大差异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双方在许多问题上产生重大分歧与对抗。于是冷战就在美苏之间不断的逐渐强硬的敌对互动之中爆发了。当然,注意国家利益的冲突是主要原因。 以时间轴的形式向学生讲解美苏关于“冷战”政策的出台,同学生一同分析两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转向。即从大国合作转向对抗。于是冷战就在双方的行动与政策的对立互动中,以美国首先发出明确的对苏遏制与对抗的冷战信号。杜鲁门主义为标志而终于爆发。 由“杜鲁门主义”展现美苏之间过招对抗,设置自主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寻找答案填写表格。并与学生重点分析“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明白其“欺骗性”。 综上所述,美苏双方通过一系列敌对政策和具体措施,到50年代中期,终于形成了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版图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使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 出示战后德国分区占领地图,向学生讲解德国分裂以及柏林危机的历史由来,为讲解“柏林墙”做准备,并让学生感受冷战期间美苏对抗的激烈。 向学生讲解“玫瑰计划”即“柏林墙”的建立,理解冷战体现的特点之一:自我控制机制,感受“冷”与“战”的交织; 出示相关历史图片,向学生讲解冷战高潮事件之一的“古巴导弹危机”,简要介绍其来龙去脉,引用教科书“问题探究”内容: 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 引导学生结合“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由此分析冷战特点。 出示冷战特点,让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特点结合本课已学内容进行史实结合并加以阐述。再次出示“北约”与“华约”地图感受美苏力量不均衡以及冷战不完全的特点。 学生根据材料总结冷战概念; 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回答:第一个战争是二战,第二个则是冷战; 学生回答:本段材料主要讲述苏联在军事实力、领土扩张、政治声望方面的影响; 学生回答:美国在战后拥有承担世界领袖的责任;领导全球,保持其领导地位;罗斯福认为美国有义务承担此责任,因此不能畏缩,也不应该畏缩; 学生观察地图变迁的变化,结合斯大林的讲话,理解西部边境安全对于苏联是攸关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 学生观察地图结合“俄乌冲突”明白历史经纬,加深对俄罗斯对于西部边境安全的重视的理解; 学生明白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理解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而势均力敌的国家实力、战时同盟不复存在的国际背景、意识形态不同是重要原因;认识到冷战的爆发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 学生结合教材以及已学知识在教师引导下梳理冷战政策出台的先后顺序,明白冷战的爆发标志:杜鲁门主义。 学生在教材中寻找答案补充表格,理解美苏双方在冷战对抗中的表现; 学生通过历史图片与相关数据感受冷战对抗——柏林危机。 学生分析材料,理解关键词“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总结冷战特点之一——自我控制机制; 学生结合本课前半部分已学内容以及冷战的典型事例,并通过教师展现出的地图解释冷战的其他鲜明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材料内容从而归纳概括历史概念,培养学生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归纳概括总结能力,提升历史解释素养; 选取乔治·凯南名言设置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回顾之前所学,建立历史联系,理清二战后战时同盟不复存在的国际背景;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提供数据表现美苏战后国力,使历史更加具象化以及直观,吸引学生上课兴趣; 充分利用教材栏目,引导学生抓住材料出现频率较高的中心词并加以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并由此印证美国战后国家大战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充分利用地图在历史教学的重要角色,通过战后波兰领土变迁图与“北约”东扩图,引导学生学会将历史结合现实问题进行思考,以国际视野看待世界历史,以更加完整视角看待现实问题,并建立历史联系,思考历史教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素养; 通过时间轴引导学生进行冷战政策出台的梳理,从而理清历史脉络,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深入浅出,理解冷战的爆发是由美苏双方不断加强对抗信号尤其以美国率先发出明确的“杜鲁门主义”; 设置自主学习活动,增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在恰当部分穿插“柏林墙”内容,从而使“柏林墙”作为冷战标志物以及“冷战”具体化表现之一的线索贯穿全课,使本课架构更加完整清晰; 设置相关历史情境,让学生神入历史,引导学生从微观视角出发,以小见大,以具体的历史事例感受冷战“冷”与“战”交织的特点,学会将历史史实进行联系从而总结相关历史特点经验的素养;
二、 裂缝之下,多极趋势 (10min) (过渡)即使在冷战最高潮的年代里,两极格局也未能完全囊括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使两极格局多多少少受到了牵制与限制。随着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苏之间最初的对抗,而且在两极格局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多极的力量。这便是今天我们要讲的第二部分——裂缝之下的多极趋势。 出示相关历史图片与数据,向学生讲述“柏林墙”建立之后,普通百姓所面对的苦难生活,以及逃离“柏林墙”的事例,展现“柏林墙”无法彻底隔离人心,冷战这堵高墙同样也存在着裂缝,裂缝之下展现的是两极格局中多极力量的发展; 出示地图与相关历史图片分别向学生讲解资本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在冷战期间的变化,从而让学生理解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而在讲解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纲要上》所学的内容,联系中国“两弹一星”成就、“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等,让学生理解中国国力增长与中苏关系恶化两方面冲击着两极格局。 利用教材“史料阅读”有关《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让学生进行总结分析得出两极格局期间60年代出现的多极化,并冲击出两极格局,理解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之间的双向互动。 学生感受“柏林墙”建立对柏林市民制造的苦难情景,并由此联想到冷战对全球造成的影响,并通过人民翻越逃离“柏林墙”理解在冷战这堵“高墙”下同样存在裂缝,思考裂缝是何? 学生通过地图感受资本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 学生结合《纲要上》所学内容联系中国在20世纪60、70年代达成的外交、国防成就,感受中国的国力增强对两极格局的冲击; 学生分析史料,并结合当前现实,感受多极力量的发展,并思考“苏联”一极为何不复存在? 历史是“人”的历史,通过柏林市民翻越“柏林墙”的事例以及相关直观的数据,让学生直观切实感受冷战的残酷。再由“柏林墙”联系冷战中的多极化发展,从而引导学生由小见大,建立历史联系,是“柏林墙”这条线索更加明晰,串联本课; 通过地图向学生展现多极化趋势,并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联系所学,建立中西历史联系,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 引导学生分析文字材料,再一次感受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
三、 墙终崩塌,冷战终结(10min) 以时间轴的形式向学生讲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苏关系的跌宕起伏,理解这段期间东西方关系出现了缓和的高潮,又有着冷战对抗的加剧,由于美苏双方的政策调整最终出现了从紧张走向缓和,从对抗走向合作的新局面。 重点讲解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崩溃。当然,这一定程度上是以苏联的退让与妥协为前提的,而戈尔巴乔夫夫在国内进行的改革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渐进化和细化的过程。然而,这种过于激进的全方位改革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最终使国家陷入政治,经济,民族和信仰的全面危机。并以1991年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和苏联正式解体为标志。使学生再一次感受冷战与国际格局之间的双向互动。 简要概括“柏林墙”的崩塌,感受“柏林墙”与冷战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本课线索的串联。引导学生分析图文材料,通过人们对于“柏林墙”崩塌的心情以及看法感受冷战对于世界的破坏,而冷战结束开启新时期的期望。 引导学生联系60年代出现的多极化趋势,提出问题:“尽管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崩溃,但冷战期间出现的多极化趋势是否也随之结束了呢?” 引导学生结合当前时政热点,出示G7国家与金砖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以及经济机构关于“2075年经济格局”的预测,让学生进行图文数据分析,直观感受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新兴国家力量的增强。 出示最新时政热点,展现当前美国对于中国各个领域的围堵打压,引导学生分析当前美国遏制政策与冷战时期对于苏联政策的对比,感受历史共性建立历史联系,抛出问题:“中美之间是否会进入新冷战,冷战高墙已崩溃,新的高墙是否会再一次来临?” 教师归纳学生所答内容并引用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进行总结。当前美国对于中国的打压体现的是“冷战思维”的延续,而当前时代的主题仍是“和平与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 引导学生分析当前中美与美苏之间的不同。尽管存在这些相似之处,但两个时代之间也有一些显著差异。首先,不同于苏联,现在的中国对使其他国家改信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感兴趣。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与苏联相比,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以及与美国经济相互交织的程度要高得多。此外,不同于在自身及附庸国周围设置铁幕的苏联,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经济对外开放已经全面影响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伴随着国际技术合作、人文交流、充满活力的旅游业以及大量前往美国的移民。从这个意义上看,中美战略竞争是多层次的,反映了不同国内优先事项和利益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不仅仅是国家间的事务。相反,这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国内政治和经济博弈。而当前中国的外交政策则是一贯维持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从来没有视美国为对手,也从未拿超越美国作为自身发展目标,中国将要超越的永远是中国自己! 学生通过时间轴的梳理感受美苏关系的变化; 学生结合已知理解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对于国际格局演变的影响; 学生分析图片与文字史料,感受“柏林墙”崩塌对于普通人、德国乃至冷战世界格局的意义; 学生回答:多极化趋势不仅没有消失反而随着时代发展更加强化; 学生结合当前现实以及分析教师提供的图片感受多极力量的增强; 学生结合当前美国对华打压政策,联系本课所学知识,从而找出历史相似性,并思考现实问题,得出历史经验与教训; 学生根据教师讲述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与当前中国外交事实,感受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多极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理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美国等西方国家“冷战思维”的延续,增强对新时代外交政策的理解与认同,明白“和平发展”“多极化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思考如何从冷战中寻找历史教训。 通过时间轴直观展现中西方关系变化,理清历史脉络; 通过德国民众对“柏林墙”的复杂情感引发学生同步共鸣,浸润历史情感,由“柏林墙”反思冷战,在情感共振中让学生感受到冷战的伤害,认同人类摒弃世界霸权、维护世界和平、倡导和平竞争与合作共赢的价值追求。 引导学生分析图文史料,并结合当前现实,感受多极力量发展,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切实感受历史概念,增强理解,培养论从史出的素养; 首先让学生感受当前美国“冷战思维”在外交政策上的体现,思考当前中美关系面临的困境,并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本课所学联系现实问题。最后提出——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达到家国情怀素养下主题教学的预设目标。
板书设计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墙之筑立:冷战的缘起与发展 二.墙之裂缝:多极力量的发展 三.墙之崩塌:两极格局的崩溃
教学亮点与反思
亮点: 1、重构教材,主题设计,构建完整故事情境,强化历史叙述力量。本课通过整合教材内容,以“柏林墙”为线索进行串联。以“柏林墙”开篇启发思考,再由“柏林墙”结尾扣回课文,以此回扣主题“冷战高墙建立与崩塌”。整个课堂教学紧紧围绕该主题,以“柏林墙”开始,以“柏林墙”结束,逻辑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育家国情怀素养,使学生得到理性与感性的认识。 2、以重难点为抓手,贴近学生剖析史料,重历史情境创设。本课抓选取历史典型事物,以冷战标志形建筑“柏林墙”的历史情境为依托,用生动的历史叙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深挖历史细节,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冷战,从而浸润情感、涵养家国情怀。用一个个历史群像打造出冷战发生、发展的全景,为原本单面的教科书增添多面色彩,从而增强课堂感染力,提高课堂兴趣,加深学生的历史理解,使学生浸润在为理想献身的家国情怀氛围之中。 3、结合国际关系发展,培养学生全球视野。本课引导学生在掌握冷战的同时,能够将历史同现实(中美关系)进行联系思考,并理解当前我国政策(大国外交、“一带一路”)。引导学生对时事的关注、结合以及分析,从而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认同,既符合当代中学生培养的要求,又满足课程标准对于“家国情怀”有关“具有国际视野,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的要求。 4、充分发挥教科书的辅助作用,挖掘了教科书辅助栏目的教学作用。历史教科书是史学界和教育界的众多专家学者知识和观点的凝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本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注重教科书正文的使用,而且重视对历史纵横、史料阅读、学思之窗等辅助栏目的有效利用。在依据学情以及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利用教材资源,适当增添史料作为补充,是本课更加全面丰富。 5、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各方面核心素养的落实。通过重点分析美苏冷战政策出台、“北约”与“华约”等培养时空观念素养;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大量史料,进行史料教学,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通过运用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对冷战爆发的原因、影响、多极化发展等问题进行理解和归纳,落实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培育等。 反思: 本课知识内容较为丰富,对于冷战的叙述较为简略,整体以微观视角切入,通过“柏林墙”构建历史情境,串联冷战。因此学生在微观视角下进行学习难免对部分内容不能够做到深入理解,由此学生做好做好课前预习、认真跟随老师听课,对学生的自主性要求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