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4——2025春季学期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了解地区 探究与实践保护极地环境 学案(湘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2024——2025春季学期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了解地区 探究与实践保护极地环境 学案(湘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14 21:53:55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学习目标】
根据南极、北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重点:
能够大致说出南北两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了解人类南北极保护的经历。
举例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难点:举例说明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
1.角色扮演“科学家”“游客”“动物”,用一句话呼吁保护极地(如企鹅台词:“拒绝污染,给我干净的家!”)。
科学家:严谨科研,守护极地生态。
游客:文明旅游,呵护极地净土。
企鹅:冰层消失,我的家在哪里?
2..科考队遇北极熊,该猎杀吗?
开枪保护自己 B.鸣枪驱赶
B
3.对南极煤矿的开发,你的观点如何?
A.支持开发 B.保护优先
B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保护的措施?
节约用电;少用塑料嗲;少用一次性东西等。
4.请同学们为保护极地写一条环保标语!
护极地,守护家园;爱极地,护冰川融;极地美,需你我卫;惜极地,留纯净地
护极地,守白之域 。
极地共守护,冰洁万物苏; 碳减北极笑,极光永闪耀;冰川一滴泪,地球万年痛;企鹅舞白雪,人类守蓝星;极寒蕴生机,暖化毁文明。
【合作探究】
1.图说危机:观察下列四幅图,说出图片反映了哪些极地环境问题?和这环境问题与人类的哪些活动相关?
图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人类活动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砍伐森林等土地利用变化,使得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导致气候变暖。
图二:极地海洋污染。人类活动主要包括:海底石油勘探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石油溢漏、海上石油运输泄漏等。
图三:臭氧层北破坏。人类活动主要包括:大量使用氟氧碳化物(氣氟烃)等作为制冷剂、发泡剂。
图四:极地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活动主要包括:对极地野生动物的滥捕滥杀等。
1.议一议,人类制定极地环境保护的相关条约和议定书的必要性。
南极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属于全人类共同所有),世界各国在南极从事的活动需要国家相互之间进行妥协与合作,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条约和议定书来制约各国在南极的活动,实施对南极的有效管理,如此才能和平、有效地保护南极环境。
2.议一议,如果人类没有制定极地环境保护的相关条约和议定书会怎样?
冰川崩塌、动物灭绝。
【归纳整理】
在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日益增强的背景下,保护极地环境刻不容缓。
【课堂练习】
罗斯海位于南极大陆边缘,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近年来,该地区的冰架出现明显消退现象。下图示意罗斯海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罗斯海所属的大洋是(A )
A.太平洋 B.印度洋C.大西洋 D.北冰洋
2.罗斯海冰架消退现象说明(D)
A.沙漠面积变大B.植被覆盖率变高C.水土流失加剧D.全球气候变暖
2024年12月1日,中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监测站——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监测站正式投入业务运行。该站位于中山站,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长期的业务化观测,真实反映南极地区的大气状况。近年来,南极地区二氧化碳浓度逐年增长,从2010年到2022年,二氧化碳以每年1.9个百万分比浓度的速度增长。图是南极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近年来南极地区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趋势可能导致(C )
A.地震灾害增加 B.大气污染严重 C.冰川融化加速 D.地表温度降低
2024年12月1日,中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监测站——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监测站正式投入业务运行。该站位于中山站,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长期的业务化观测,真实反映南极地区的大气状况。近年来,南极地区二氧化碳浓度逐年增长,从2010年到2022年,二氧化碳以每年1.9个百万分比浓度的速度增长。图是南极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积极地开展科学考察的主要意义是(D )
A.挑战人类极限B.捕捞渔业资源C.考察极地旅游可行性D.进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
【课后巩固】
一、单选题
南极大陆的冰盖中部高四周低,冰体向四周挤压流动,冰盖边缘往往伸出巨大的冰舌,冰舌断裂后入海形成冰山。近年来,南极科考发现冰山消融达到创纪录水平。下图左是南极冰山景观图,下图右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科学考察站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读图,下列科考站附近冰山消融最快的是( )
A.长城站 B.昆仑站 C.中山站 D.泰山站
2.为了减缓冰山消融的速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提倡( )
A.加大纸张消费 B.绿色低碳出行 C.使用煤炭取暖 D.多用塑料制品
【答案】1.A 2.B
【解析】1.长城站的纬度位置最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低纬度的冰川消融量会更快,A正确;其他三站的纬度较高,消融量较少,BCD错误。故选A。
2.为了减缓冰山消融的速度,我们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行低碳生活,减缓全球变暖,绿色低碳出行有利于减缓全球变暖,B正确;加大纸张消费,会使木材使用量增大,森林面积减少,A错误;使用煤炭取暖、多用塑料制品都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导致全球变暖,CD错误。故选B。
【点睛】 全球气候变暖 是指地球表面温度普遍升高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的排放增加,导致地球表面吸收和发射的能量不平衡,温度逐渐上升 。
读极地地区图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1:极地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近年来极地呈现异常增温趋势。北极航道是指穿过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道。
材料2:北极地区图
3.气温异常升高对图示地区的主要影响是( )
A.淡水资源将大幅增加 B.陆地面积将增大
C.北极熊生存范围缩小 D.北极航道航行难度增大
4.为缓解极地地区升温现象,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①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②增加耕地面积,科技兴农③推广清洁能源,节能减排④加强国际合作,互利共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对我国黄河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最温和的季节是12月—2月
B.距离最近的大洲是亚洲
C.暖季,从我国前去科考的最短航线经过苏伊士运河
D.位于东半球
【答案】3.C 4.C 5.D
【解析】3.极地气温异常升高,其可能的影响是:大量极地冰川融化,融化的冰川进入海洋,变成咸水,淡水资源会减少,A错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洼地区被淹没,陆地面积将减少,B错误。冰川融化,北极熊生存范围缩小,C正确。冰川融化,北极航行范围会扩大,更有利于北极航线的运行,D错误。故选C。
4.为缓解极地地区升温现象,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①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③推广清洁能源,节能减排;④加强国际合作,互利共赢,①③④正确。增加耕地面积,会破坏地表植被等,减少了对二氧化碳吸收,导致温室效应增强,进一步加剧极地地区升温现象,②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读图可知,黄河站为北极的科考站,北半球的夏季为6-8月,是黄河站气候最温和的时候,A错误。黄河站位于欧洲国家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B错误。暖季时可以从北极航道,经过白令海峡去往黄河站,比经过苏伊士运河的传统航道更近,C错误。黄河站位于0°经线的东侧附近,属于东半球,D正确。故选D。
【点睛】对北极地区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其规模远远超过南极地区。北极地区资源丰富,随着这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的发现和开采,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也越来越频繁。2024年,中国第一个北极科考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上建成。每年的6月到8月,为北极地区的暖季,气温较高,白昼时间长,适合进行科考。
2024年是中国极地科学考察40周年。下图为我国北极科考站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的经纬度位置是( )
A.65.7°S,17.4°W B.65.7°N,17.4°E
C.65.7°N,17.4°W D.65.7°S,17.4°E
7.黄河站位于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的( )
A.西北方 B.东北方 C.西南方 D.东南方
8.我国积极开展极地科考的意义是( )
A.开采极地的矿产资源 B.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C.开发沿海的渔业资源 D.便于开展实地的科普教育
【答案】6.C 7.B 8.B
【解析】6.读图可知,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位于北极圈附近,纬度约为65.7°N,位于0°经线—20°W经线之间,经度约为17.4°W。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在经纬网地图中,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读图可知,黄河站位于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的东北方。结合题意,故选B。
8.中国开展极地科考活动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科学研究了解极地环境的变化以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为生态保护及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这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科学影响力和话语权,而不是为了开采矿产资源或开发渔业资源。同时,也不是主要为了开展实地的科普教育,尽管科普也是科考的一部分。B符合题意,ACD排除,故选B。
【点睛】北极地区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北极圈以内的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北冰洋面积约1310万平方千米。
二、解答题
9.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自1984年首次踏足南极起,至今已经建立起日益完善的极地立体监测体系,科学探索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下图是我国七个极地考察站建成时间历程图。
【备科考】
(1)我国赴南极地区科考的最佳时间是11月至次年2月,请简要说明原因。
【拓思维】
(2)极低地区的冰川变化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框图中填写恰当词语,完成对冰川面积变化及其影响的分析。① ② ③ ④
【护极地】
(3)极地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风向标,请写出两条保护极地环境的建议。
【答案】(1)南北半球季节相反,11月至次年2月是北半球的冬季,却是南半球的春季,此时赴极地考察,最为温暖,白昼时间长
(2) 变暖 加速 上升 沿海
(3)有制定法律、条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保护冰川、减少使用化肥等; 保护海洋生物;植树造林,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 节约能源或开发利用风能等清洁能源;加强政府监管。
【分析】本题以我国七个极地考察站建成时间历程图为材料, 设置3道小题,涉及极地科考时间、极地保护等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由于地球公转运动,产生五带四季,昼夜长短变化。南北半球季节相反,11月至次年2月是北半球的冬季,却是南半球的春季,是我国赴南极地区科考的最佳时间,最为温暖,南半球白昼时间较长。
(2)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使得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地区的冰川融化加速, 使海平面上升, 淹没沿海地区,影响生物多样性,目前许多物种因气候变化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3)极地地区是指地球的两极, 即南极和北极,人们保护极地地区的措施有制定法律、条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保护冰川、减少使用化肥等; 保护海洋生物。如植树造林,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 节约能源或开发利用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加强政府监管,控制工厂二氧化碳排放量等。
10.利用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1: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正式开站。秦岭站的经纬度为(163°42'E,74°56'S),主要用于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圈层、多学科的观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
材料2:秦岭站主体建筑采取在国内加工好房屋组件,运往现场拼装的模块化绿色建站方式。
(1)我国先后建成的五个南极科考站中,位于西半球的是 和 ,地势最高的可能是 。
(2)秦岭站所在地球五带的 带,面临的大洋是 洋。
(3)说明采取国内模块化生产现场拼装的建站方式,对保护极地环境的作用
(4)各国的南极科考站建设多采用底层架空的方式,把下列序号填在下面关系图中,以说明底层架空的原因。
①防止大风破坏建筑物②防止积雪堆积掩埋建筑物③全年低温④大风时间长、风速大
A B C D
【答案】(1) 长城站 秦岭站 昆仑站
(2) 南寒 太平
(3)缩短在极地的建站时间,减少建筑人员进入和大型建筑机械的使用,降低对南极环境的影响;降低废气排放,尽可能避免在极地产生建筑垃圾,减少对南极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少地利用当地水资源等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等。
(4) ③ ④ ① ②
【分析】本大题以秦岭站主体建筑图和南极考察站分布图为材料,设计南极的气候、科考站的分布、基地环境保护等知识点,考查读图用图能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西半球的范围为160°E向东至20°W,我国先后建成的五个南极科考站中,秦岭站位于163°42'E,长城站位于58° 57'W,中山站位于76°22'E,昆仑站位于77°06'E,泰山站位于76°58'E,属于西半球的是长城站和秦岭站。地势最高的是昆仑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附近。
(2)秦岭站的经纬度为(163°42'E,74°56'S),位于南寒带,面临太平洋。
(3)采取国内模块化生产现场拼装的建站方式,有利于缩短在极地的建站时间,减少建筑人员进入和大型建筑机械的使用,降低对南极环境的影响;降低废气排放,尽可能避免在极地产生建筑垃圾,减少对南极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少地利用当地水资源等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等。
(4)分析材料可知,南极全年低温,地面积雪融化慢,再加上大风时间长、风速大,采用底层架空的方式,有利于防止大风破坏建筑物、防止积雪堆积掩埋建筑物。
湘教版2025七下8.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学案
探究点一
了解极地环境问题
探究点二
理解人类保护极地环境的行动
基础练习
能力提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学习目标】
根据南极、北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重点:
能够大致说出南北两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了解人类南北极保护的经历。
举例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难点:举例说明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
角色扮演“科学家”“游客”“动物”,用一句话呼吁保护极地(如企鹅台词:“拒绝污染,给我干净的家!”)。
2..科考队遇北极熊,该猎杀吗?
开枪保护自己 B.鸣枪驱赶
3.对南极煤矿的开发,你的观点如何?
A.支持开发 B.保护优先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保护的措施?
4.请同学们为保护极地写一条环保标语!
【合作探究】
1.图说危机:观察下列四幅图,说出图片反映了哪些极地环境问题?和这环境问题与人类的哪些活动相关?
1.议一议,人类制定极地环境保护的相关条约和议定书的必要性。
2.议一议,如果人类没有制定极地环境保护的相关条约和议定书会怎样?
【归纳整理】
在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日益增强的背景下,保护极地环境刻不容缓。
【课堂练习】
罗斯海位于南极大陆边缘,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近年来,该地区的冰架出现明显消退现象。下图示意罗斯海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罗斯海所属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印度洋C.大西洋 D.北冰洋
2.罗斯海冰架消退现象说明( )
A.沙漠面积变大B.植被覆盖率变高C.水土流失加剧D.全球气候变暖
2024年12月1日,中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监测站——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监测站正式投入业务运行。该站位于中山站,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长期的业务化观测,真实反映南极地区的大气状况。近年来,南极地区二氧化碳浓度逐年增长,从2010年到2022年,二氧化碳以每年1.9个百万分比浓度的速度增长。图是南极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近年来南极地区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趋势可能导致( )
A.地震灾害增加 B.大气污染严重 C.冰川融化加速 D.地表温度降低
2024年12月1日,中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监测站——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监测站正式投入业务运行。该站位于中山站,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长期的业务化观测,真实反映南极地区的大气状况。近年来,南极地区二氧化碳浓度逐年增长,从2010年到2022年,二氧化碳以每年1.9个百万分比浓度的速度增长。图是南极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积极地开展科学考察的主要意义是( )
A.挑战人类极限B.捕捞渔业资源C.考察极地旅游可行性D.进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
【课后巩固】
一、单选题
南极大陆的冰盖中部高四周低,冰体向四周挤压流动,冰盖边缘往往伸出巨大的冰舌,冰舌断裂后入海形成冰山。近年来,南极科考发现冰山消融达到创纪录水平。下图左是南极冰山景观图,下图右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科学考察站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读图,下列科考站附近冰山消融最快的是( )
A.长城站 B.昆仑站 C.中山站 D.泰山站
2.为了减缓冰山消融的速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提倡( )
A.加大纸张消费 B.绿色低碳出行 C.使用煤炭取暖 D.多用塑料制品
读极地地区图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1:极地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近年来极地呈现异常增温趋势。北极航道是指穿过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道。
材料2:北极地区图
3.气温异常升高对图示地区的主要影响是( )
A.淡水资源将大幅增加 B.陆地面积将增大
C.北极熊生存范围缩小 D.北极航道航行难度增大
4.为缓解极地地区升温现象,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①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②增加耕地面积,科技兴农③推广清洁能源,节能减排④加强国际合作,互利共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对我国黄河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最温和的季节是12月—2月
B.距离最近的大洲是亚洲
C.暖季,从我国前去科考的最短航线经过苏伊士运河
D.位于东半球
2024年是中国极地科学考察40周年。下图为我国北极科考站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的经纬度位置是( )
A.65.7°S,17.4°W B.65.7°N,17.4°E
C.65.7°N,17.4°W D.65.7°S,17.4°E
7.黄河站位于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的( )
A.西北方 B.东北方 C.西南方 D.东南方
8.我国积极开展极地科考的意义是( )
A.开采极地的矿产资源 B.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C.开发沿海的渔业资源 D.便于开展实地的科普教育
二、解答题
9.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自1984年首次踏足南极起,至今已经建立起日益完善的极地立体监测体系,科学探索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下图是我国七个极地考察站建成时间历程图。
【备科考】
(1)我国赴南极地区科考的最佳时间是11月至次年2月,请简要说明原因。
【拓思维】
(2)极低地区的冰川变化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框图中填写恰当词语,完成对冰川面积变化及其影响的分析。① ② ③ ④
【护极地】
(3)极地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风向标,请写出两条保护极地环境的建议。
10.利用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1: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正式开站。秦岭站的经纬度为(163°42'E,74°56'S),主要用于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圈层、多学科的观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
材料2:秦岭站主体建筑采取在国内加工好房屋组件,运往现场拼装的模块化绿色建站方式。
(1)我国先后建成的五个南极科考站中,位于西半球的是 和 ,地势最高的可能是 。
(2)秦岭站所在地球五带的 带,面临的大洋是 洋。
(3)说明采取国内模块化生产现场拼装的建站方式,对保护极地环境的作用
(4)各国的南极科考站建设多采用底层架空的方式,把下列序号填在下面关系图中,以说明底层架空的原因。
①防止大风破坏建筑物②防止积雪堆积掩埋建筑物③全年低温④大风时间长、风速大
A B C D
湘教版2025七下8.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学案
探究点一
了解极地环境问题
理解人类保护极地环境的行动
探究点二
基础练习
能力提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