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用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温度计的感温泡可以碰到容器壁
B.将感温泡浸入热水马上读出温度
C.读数时温度计可以离开被测热水
D.读数时如图所示,测量数据偏大
2.甲、乙两支相同的体温计的示数都是38.0 ℃,若直接去测量两个体温分别是37.0 ℃和39.5 ℃的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甲体温计的示数是38.0 ℃,乙体温计的示数是39.5 ℃
B.甲体温计的示数是38.0 ℃,乙体温计的示数是38.0 ℃
C.甲体温计的示数是37.0 ℃,乙体温计的示数是38.0 ℃
D.甲体温计的示数是37.0 ℃,乙体温计的示数是39.5 ℃
3.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学科素养,下列小杰同学对物态变化中四种现象的阐述,其中错误的是( D )
A.在长时间戴口罩后,口罩内侧会逐渐出现小水珠,这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这句诗中的“霜”是凝华形成的
C.夏天吃冰棒时偶尔会有冰棒粘嘴唇的现象。“粘”是因为发生了凝固现象
D.舞台上喷洒干冰后雾气缥缈,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雾气”属于升华现象
4.下列对中华古诗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C )
A.“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
放热
B.“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
吸热
C.“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
放热
D.“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
热
5.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性运用物理知识。下列对如图所示蕴含物理知识的解释错误的是( C )
自制简易冰箱 冰粒保鲜
菜窖保存蔬菜 新疆坎儿井
A.自制简易冰箱利用蒸发吸热来保存食物
B.把鱼埋在冰粒中利用了冰温度较低且熔化吸热来保鲜鱼
C.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吸热来保存蔬菜
D.新疆坎儿井利用地下水管引水,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
6.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升华过程
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凝固过程
C.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液化过程
D.丙为固态,由丙到甲是熔化过程
7.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的熔化规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A.实验前要从上往下依次组装实验器材
B.需要用到温度计和停表两种测量仪器
C.本实验需要记录加热时间、温度和物质的状态,从而总结熔化规律
D.该实验装置不适合研究所有晶体的熔化特点
8.如图所示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在t=10 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该物质的熔化过程是AD段
C.常温常压下该物质处于固态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0 ℃
9.如图所示,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消失。下列物态变化与其相同的是( C )
A.清晨,人在户外呼出“白气”
B.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锥
C.洗手后,用热风干手器将手烘干
D.寒冬,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了
10.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蒸发和沸腾都需要吸收热量
B.蒸发和沸腾都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C.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沸腾只在达到沸点温度时才发生
D.蒸发比较缓慢,沸腾比较剧烈
11.关于地球上的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海水吸热,升华形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形成小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晶
D.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熔化形成雨水
12.下列对如图所示蕴含物理知识的解释正确的是( C )
甲 乙 丙 丁
A.如图甲所示,严冬,冰花出现在窗户内侧,是凝固现象
B.如图乙所示,利用干冰保鲜食物利用了干冰温度较低且汽化吸热
C.如图丙所示,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放热来保存蔬菜
D.如图丁所示,利用热风来烘干湿手,有利于加快水的蒸发,会放出
热量
13.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吸热的是( C )
A.霜的形成 B.露的形成
C.冰雪消融 D.云的形成
14.下列对谚语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C )
A.“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雨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云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15.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根据数据绘制了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水在沸腾前气泡从杯底往上体积越来越大
B.由图可知水的沸点是97 ℃
C.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持续吸热
D.实验中可以通过减少水量来提高沸点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2分)
16.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3 ℃。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长城站的平均气温为-25 ℃,最低气温可达-88.3 ℃,依据图表提供的数据,在南极长城站测气温时应选用 酒精 温度计。
种类 熔点 沸点
酒精 -117 ℃ 78 ℃
水银 -39 ℃ 357 ℃
17.在探究固体熔化规律的实验中,某时刻用摄氏温度计测得的温度如甲图所示,则读数为 56 ℃;乙图为A、B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判断 B (选填“A”或“B”)物质为非晶体。
甲 乙
18.端午节时很多人家会煮粽子。煮粽子的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不变 ;打开锅盖取粽子时要注意防烫伤,因为水蒸气液化 放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剩下的粽子放入冰箱冷冻后再取出时,粽子表面有一层白霜,这是 凝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19.“做中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沸腾知识时,小雨做了如下实验: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紧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如图所示,烧瓶内的水重新沸腾。此过程中烧瓶内水蒸气遇冷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气压减小,水的沸点 降低 。
20.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的某些合金,是不同种金属经过 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再冷却后得到的。下面表格中的几种金属,难以与其他金属形成合金的是 钨 。
金属 铁 铜 银 金 钨 铝
熔点 t熔/℃ 1 525 1 083 962 1 064 3 410 660
沸点 t沸/℃ 2 750 2 596 2 212 2 707 5 627 2 327
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8分)
21.吃冰棍时,往往会遇到如下现象。
(1)撕开包装纸,看到冰棍上有一层白花花的粉状物。
(2)撕开包装纸,还看到冰棍向下冒着“白气”。
(3)咬冰棍的第一口时,冰棍与嘴唇“粘”上了。
(4)吃到一半时,剩下的半支冰棍表面有一层细密的小水珠。
(5)吃到最后时,有糖水顺着木棍流下来。
请你在以上五个现象中任意挑选两个,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
答案:(1)撕开包装纸,看到冰棍上有一层白花花的粉状物,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
(2)撕开包装纸,还看到冰棍向下冒着“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3)咬冰棍的第一口时,冰棍与嘴唇“粘”上了,是嘴唇上的水遇冷凝固形成的。
(4)吃到一半时,剩下的半支冰棍表面有一层细密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
(5)吃到最后时,有糖水顺着木棍流下来,是冰棍遇热熔化成的液体。(任选其二回答即可)
2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体育比赛中,有时候运动员突然受伤,医护人员在实施急救时,常常会对着受伤部位喷一种雾状的药剂,如图所示。运动员如果伤得不太重,经过这种紧急救治,往往能重返赛场,坚持比赛。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神奇的药剂 为什么能对伤痛产生这么大的效果
原来,这是一种叫做氯乙烷(C2H5Cl)的有机物。它的沸点只有12.5 ℃,所以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通常它以液态形式被储存在压强较大的金属罐中。在喷出来的一刹那,压强减小且由于接触到温暖的皮肤,氯乙烷立刻变成气体,由液体变成气体的氯乙烷从运动员受伤部位的皮肤上吸收了大量热量,使受伤的部位温度迅速降低,神经被麻痹,于是疼痛就迅速被缓解了,到比赛结束以后,运动员还要接受正式的治疗。
(1)氯乙烷在常温常压下的存在形式是 气 态。储存在金属罐中的氯乙烷是 液 态。
(2)氯乙烷喷到运动员受伤的部位后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汽化 ,在这个过程中氯乙烷从皮肤上 吸收 大量热量。
四、实验探究题(23题7分,24题10分,25题8分,共25分)
23.小明同学在实验室里进行了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活动。
(1)以下是部分操作过程:
①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A、B上,同时滴上 等量 (选填“等量”或“不等量”)的酒精;
②使玻璃板A上的酒精表面积变大,玻璃板B不做处理,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③观察两块玻璃板上酒精蒸发的快慢。
上述活动是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 液体表面积 (选填“液体温度”或“液体表面积”)的关系,会观察到玻璃板 A (选填“A”或“B”)上的酒精蒸发得快些。
(2)小明同学猜想水蒸发的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甲、乙所示)。结果发现图甲中水先蒸发完,于是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这个结论 不正确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从实验设计环节来看是因为没有控制水的 表面积 相同。
(3)小明在进行实验时不小心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了酒精中,将其拿出后,温度计的示数会暂时 变小 (选填“变大”或“变小”),这是酒精蒸发 吸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造成的。
24.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探究冰融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丙
(1)某时刻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是 -4 ℃。
(2)把装有碎冰块的试管放到装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主要目的是使碎冰块 受热均匀 。
(3)图丙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此可知冰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6 min时,试管内的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态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4)小明又继续加热一段时间,观察到 烧杯 (选填“试管”“烧杯”或“试管和烧杯”)中的水发生了沸腾现象,温度计的示数不再发生
变化。
25.如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
液体 酒精 水银
熔点 -117 ℃ -39 ℃
沸点 78 ℃ 357 ℃
甲 乙 丙
(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温度是 89 ℃。
(2)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中的a图线。由a图线可知,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是:持续吸热,温度 保持
不变 。
(3)另一位同学使用相同装置,仅将水的质量减小,其他条件不变,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能是 B 。
A.a图线 B.b图线
C.c图线 D.d图线
(4)结合图表,分析本实验中应选用 水银 (选填“水银”或“酒精”)温度计。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用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计的感温泡可以碰到容器壁 B.将感温泡浸入热水马上读出温度
C.读数时温度计可以离开被测热水 D.读数时如图所示,测量数据偏大
2.甲、乙两支相同的体温计的示数都是38.0 ℃,若直接去测量两个体温分别是37.0 ℃和39.5 ℃的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体温计的示数是38.0 ℃,乙体温计的示数是39.5 ℃
B.甲体温计的示数是38.0 ℃,乙体温计的示数是38.0 ℃
C.甲体温计的示数是37.0 ℃,乙体温计的示数是38.0 ℃
D.甲体温计的示数是37.0 ℃,乙体温计的示数是39.5 ℃
3.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学科素养,下列小杰同学对物态变化中四种现象的阐述,其中错误的是( )
A.在长时间戴口罩后,口罩内侧会逐渐出现小水珠,这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这句诗中的“霜”是凝华形成的
C.夏天吃冰棒时偶尔会有冰棒粘嘴唇的现象。“粘”是因为发生了凝固现象
D.舞台上喷洒干冰后雾气缥缈,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雾气”属于升华现象
4.下列对中华古诗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B.“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5.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性运用物理知识。下列对如图所示蕴含物理知识的解释错误的是( )
自制简易冰箱 冰粒保鲜 菜窖保存蔬菜 新疆坎儿井
A.自制简易冰箱利用蒸发吸热来保存食物
B.把鱼埋在冰粒中利用了冰温度较低且熔化吸热来保鲜鱼
C.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吸热来保存蔬菜
D.新疆坎儿井利用地下水管引水,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6.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升华过程 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凝固过程
C.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液化过程 D.丙为固态,由丙到甲是熔化过程
7.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的熔化规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前要从上往下依次组装实验器材
B.需要用到温度计和停表两种测量仪器
C.本实验需要记录加热时间、温度和物质的状态,从而总结熔化规律
D.该实验装置不适合研究所有晶体的熔化特点
8.如图所示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10 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该物质的熔化过程是AD段
C.常温常压下该物质处于固态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0 ℃
9.如图所示,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消失。下列物态变化与其相同的是( )
A.清晨,人在户外呼出“白气” B.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锥
C.洗手后,用热风干手器将手烘干 D.寒冬,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了
10.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蒸发和沸腾都需要吸收热量 B.蒸发和沸腾都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C.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沸腾只在达到沸点温度时才发生
D.蒸发比较缓慢,沸腾比较剧烈
11.关于地球上的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水吸热,升华形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形成小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晶 D.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熔化形成雨水
12.下列对如图所示蕴含物理知识的解释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如图甲所示,严冬,冰花出现在窗户内侧,是凝固现象
B.如图乙所示,利用干冰保鲜食物利用了干冰温度较低且汽化吸热
C.如图丙所示,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放热来保存蔬菜
D.如图丁所示,利用热风来烘干湿手,有利于加快水的蒸发,会放出热量
13.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吸热的是( )
A.霜的形成 B.露的形成 C.冰雪消融 D.云的形成
14.下列对谚语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雨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云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15.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根据数据绘制了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在沸腾前气泡从杯底往上体积越来越大 B.由图可知水的沸点是97 ℃
C.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持续吸热 D.实验中可以通过减少水量来提高沸点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2分)
16.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长城站的平均气温为-25 ℃,最低气温可达-88.3 ℃,依据图表提供的数据,在南极长城站测气温时应选用 温度计。
种类 熔点 沸点
酒精 -117 ℃ 78 ℃
水银 -39 ℃ 357 ℃
17.在探究固体熔化规律的实验中,某时刻用摄氏温度计测得的温度如甲图所示,则读数为 ℃;乙图为A、B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判断 (选填“A”或“B”)物质为非晶体。
甲 乙
18.端午节时很多人家会煮粽子。煮粽子的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打开锅盖取粽子时要注意防烫伤,因为水蒸气液化 (选填“吸热”或“放热”);剩下的粽子放入冰箱冷冻后再取出时,粽子表面有一层白霜,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19.“做中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沸腾知识时,小雨做了如下实验: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紧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如图所示,烧瓶内的水重新沸腾。此过程中烧瓶内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气压减小,水的沸点 。
20.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的某些合金,是不同种金属经过 (填物态变化名称)再冷却后得到的。下面表格中的几种金属,难以与其他金属形成合金的是 。
金属 铁 铜 银 金 钨 铝
熔点t熔/℃ 1 525 1 083 962 1 064 3 410 660
沸点t沸/℃ 2 750 2 596 2 212 2 707 5 627 2 327
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8分)
21.吃冰棍时,往往会遇到如下现象。
(1)撕开包装纸,看到冰棍上有一层白花花的粉状物。
(2)撕开包装纸,还看到冰棍向下冒着“白气”。
(3)咬冰棍的第一口时,冰棍与嘴唇“粘”上了。
(4)吃到一半时,剩下的半支冰棍表面有一层细密的小水珠。
(5)吃到最后时,有糖水顺着木棍流下来。
请你在以上五个现象中任意挑选两个,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
2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体育比赛中,有时候运动员突然受伤,医护人员在实施急救时,常常会对着受伤部位喷一种雾状的药剂,如图所示。运动员如果伤得不太重,经过这种紧急救治,往往能重返赛场,坚持比赛。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神奇的药剂 为什么能对伤痛产生这么大的效果
原来,这是一种叫做氯乙烷(C2H5Cl)的有机物。它的沸点只有12.5 ℃,所以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通常它以液态形式被储存在压强较大的金属罐中。在喷出来的一刹那,压强减小且由于接触到温暖的皮肤,氯乙烷立刻变成气体,由液体变成气体的氯乙烷从运动员受伤部位的皮肤上吸收了大量热量,使受伤的部位温度迅速降低,神经被麻痹,于是疼痛就迅速被缓解了,到比赛结束以后,运动员还要接受正式的治疗。
(1)氯乙烷在常温常压下的存在形式是 态。储存在金属罐中的氯乙烷是 态。
(2)氯乙烷喷到运动员受伤的部位后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在这个过程中氯乙烷从皮肤上 大量热量。
四、实验探究题(23题7分,24题10分,25题8分,共25分)
23.小明同学在实验室里进行了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活动。
(1)以下是部分操作过程:
①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A、B上,同时滴上 (选填“等量”或“不等量”)的酒精;
②使玻璃板A上的酒精表面积变大,玻璃板B不做处理,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③观察两块玻璃板上酒精蒸发的快慢。
上述活动是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 (选填“液体温度”或“液体表面积”)的关系,会观察到玻璃板 (选填“A”或“B”)上的酒精蒸发得快些。
(2)小明同学猜想水蒸发的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甲、乙所示)。结果发现图甲中水先蒸发完,于是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这个结论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从实验设计环节来看是因为没有控制水的 相同。
(3)小明在进行实验时不小心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了酒精中,将其拿出后,温度计的示数会暂时 (选填“变大”或“变小”),这是酒精蒸发 (选填“吸热”或“放热”)造成的。
24.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探究冰融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丙
(1)某时刻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是 ℃。
(2)把装有碎冰块的试管放到装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主要目的是使碎冰块 。
(3)图丙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此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6 min时,试管内的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4)小明又继续加热一段时间,观察到 (选填“试管”“烧杯”或“试管和烧杯”)中的水发生了沸腾现象,温度计的示数不再发生变化。
25.如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
液体 酒精 水银
熔点 -117 ℃ -39 ℃
沸点 78 ℃ 357 ℃
甲 乙 丙
(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温度是 ℃。
(2)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中的a图线。由a图线可知,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是:持续吸热,温度 。
(3)另一位同学使用相同装置,仅将水的质量减小,其他条件不变,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能是 。
A.a图线 B.b图线 C.c图线 D.d图线
(4)结合图表,分析本实验中应选用 (选填“水银”或“酒精”)温度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