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集合的概念与表示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1.1 集合的概念与表示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4-14 15:2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集合的概念与表示
1.教学内容
集合的概念与表示。
2.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能根据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判断某些元素的全 体是否能组成集合,发展数学抽象素养。
(2)知道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会用符号“∈”“”表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能
用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有关集合。
(3)会根据具体问题的条件,用列举法表示给定的集合;能概括给定数学对象的
一般特征,并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提高语言转换和抽象概括能力,增强用集合表示数学对象的意识,发展数学抽象素养。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描述法。
4.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 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能求出方程x2=2的解吗?
(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是什么?
师生活动 学生经过思考,依据不同的研究范围,给出不同的答案。教师指明,明确研究对象,确定研究范围是研究数学问题的基础。为了简洁、准确地表述数学对象及研究范围,我们需要使用集合的语言和工具;为了准确地进行数学表达和交流,我们
需要学习一些常用逻辑用语。这就是本章我们要学习的两个内容。
[设计意图] 了解本章所学内容及为什么要学习集合。
追问 我们在初中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师生活动 学生结合已有知识例举自然数集、整数集、实数集和不等式解集等。教师指明,为了更有效地使用集合语言,需要进一步了解集合的有关知识,我们先从集
合的概念开始。
[设计意图] 回顾初中所学知识,为学习集合的概念做准备;点明本节课所学
内容。
环节二抽象概念,内涵辨析
问题2 下述例子都能组成集合吗?它们的元素分别是什么?
(1)1~10之间的所有偶数:
(2)立德中学今年入学的全体高一学生;
(3)所有的正方形;
(4)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定长d的所有点;
(5)方程x2-3x+2=0的所有实数根;
(6)地球上的四大洋。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2),给出相应的描述;学生模仿给出(3)~
(6)的描述。在分析的基础上,给出集合的描述性定义: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set)(简称为集)。
[设计意图] 让学生能够仿照着描述出集合的定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问题3 请大家阅读《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第一册》(以下简称《必修
一》)①第2页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我们班高个子的同学”能构成集合吗?“我们班最高个子的同学”能构成集合吗?
(2)由实数0,1,2,3,1组成的集合有几个元素?
(3)有实数1,3,5组成的集合记为M,有实数3,1,5组成的集合记为N,这两个集合中的元素相同吗?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并进行个别辅导与答疑。同
时,引导学生概括出集合中的元素的特点: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追问 让学生再举出些实例(能构成或者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要求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教材,体会集合的本质。通过对问题3及追问的
回答,明确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请大家继续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并思考:
问题4 如果用A表示我们学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组成的集合,用α表示高一(1)班的一位同学,b表示高一(2)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b与集合A分别是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问题4,以具体问题作铺垫,让学生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追问 你知道如何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吗?
课堂练习1:
(1)下列各组对象不能组成集合的是( )
(A) 1~20之间的所有质数 (B) 被5除余3的所有整数
(C)太阳系的八大行星 (D)我国生产的较大的轮船(0
(2)用符号“∈”或“”填空:
①设A表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 A;英国 A;美国 A;印度 A
②若方程x2=x的实数根组成集合A,则1 A
③若方程x2+x-6=0的实数根组成集合B,则3 B;
[设计意图] 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学习用符号“∈”“”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问题5 你知道常用数集如何表示吗?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必修一》第3页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常用数集的含义,并请学生说出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
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全体正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正整数集,记作N或N+;
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整数集,记作Z;
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称为有理数集,记作Q;
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实数集,记作R。
课堂练习2:
(1)用符号“∈”或“”填空:
0 N;-3 N;0.5 Z; Z; Z; R
(2)由大于1且小于10的自然数组成集合C,则8 C,9.1 C。
[设计意图] 认识并掌握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
环节三 阅读理解集合的表示法
问题6 从上面常用数集的例子看到,可以用自然语言描述一个集合。除此之外,还
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集合呢?请同学们阅读《必修一》第3页的有关内容,然后回答问题:你能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吗?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师生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可以举例引导。例如,所有小于10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就是将满足条件的所有数写在大括号“{}”内,即为{0,1,2,3,4,5,6,7,8,9},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是列举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虽然不必考虑元素的前后次序,但为了不重不漏地列出,还是要注意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列举;相同的元素不能出现两次;要注意区分a与{a}。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学习用列举法表示有关的集合。
问题7 从《必修一》第3页的两道思考题中,你能感悟到什么?
(1)你能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0,3,6,9}吗?
(2)你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x-7<3的解集吗?
师生活动 通过(1),引导学生领悟自然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转化;通过(2),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用列举法表示相应集合的困难,同时,让学生思考不能用列举法表示有关集合的理由:不等式x-7<3的解集,即不等式x<10的解集,这个集合中的元素有无数个,不适合用列举法表示。
追问1 我们该如何表示“不等式x-7<3的解集”呢?
师生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思考、讨论后得出:首先,明确这个集合中元素
的共同特征,x是实数,且使:一7<3(即:x<10)成立:然后,再给出这种共同特征的表示方法:x∈R,且x<10:最后,写出集合,或者
追问2 整数集可以分为奇数集和偶数集。你能用符号语言表示“奇数集”吗?
师生活动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奇数能否表示成x=2k+1,x∈Z的形式?反之,形如x=2k+1,x∈Z的整数,是否为奇数?然后得出结论:
奇数集中元素的共同特征是被2除余1,用符号表示即为:x=2k十1,k∈Z。
同理,可再让学生用类似的方法表示偶数集。
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给出集合表示的描述法:
一般地,设A是一个集合,我们把集合A中所有具有共同特征P(x)的元素x所组成的集合表示为{x∈A|P(x)},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就是描述法。
课堂练习3:
(1)在实数集R中,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具有 的形式,这些数组成有理数集。那么,有理数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你能用描述法表示有理数集吗?
(2)已知集合A={x∈N|2x-1<0),1.5∈A吗?2∈A吗?3∈A吗?
(3)如果y∈{x∈A|P(x)},那么你能得到哪些结论?请你举例说明。
(4)试分别用描述法和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方程x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A;
②由大于10且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B。
(5)用适当的形式表示下列集合:
①绝对值不大于4的整数组成的集合;
②所有被5整除的数组成的集合;
③方程(x-1)2(x+3)(2x-1)=0的实数解组成的集合;
④二次函数y=x2+1图象上的点组成的集合;
⑤数轴上离原点的距离大于3的点组成的集合。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给出约定:如果从上下文的关系看,x∈R,x∈Z是明确的,那么x∈R,x∈Z可以省略,只写其元素x。
例如,集合D=也可表示为D={x|x<10};
集合E=也可表示为E=。
[设计意图] 使学生体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必要性,学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会针对具体问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表示集合。一般情况下,对有限集,在元素不太多的情况下,宜采用列举法,它具有直观明了的特点;对无限集,一般采用描述法
表示。
环节四 目标检测,检验效果
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由方程2x2+x-3=0,x∈N的所有根组成的集合。
[设计意图] 以方程内容为载体,检测集合的表示,此处列举法更简便。
(2)不等式3x≥4-2x的解集。
[设计意图] 以不等式内容为载体,检测集合的表示,此处只能应用描述法。
(3)一次函数y=x+3与二次函数y=-2x2+6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
[设计意图] 以函数内容为载体,检测集合的表示,此处列举法和描述法皆可。
环节五 小结提升,布置作业
问题8请你带着下列问题回顾一下本课学习的内容:
(1)你认为用集合表示数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好处?
(2)你是如何理解符号A∈{A}的?
(3)你能举例说明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各自的特点吗?
(4)你认为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关键是什么?
师生活动 由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教师带领学生归纳总结,得出:
(1)用集合表示研究对象具有简洁、明确的特点,通过后续学习还可以看到,利用集合的关系和运算,可以得出数学对象的性质、关系等。事实上,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和工具,在计算机、人工智能、语言学等大量领域中都有重要应用。
(2)由A∈{A}可知,A是一个元素,{A}是一个集合,且A是{A}中的元素,A
与{A}是不同的。
(3)在学生举例说明的基础上指出,不同的表示方法各有特点,在表达研究对象时各有长处,要注意三种语言的转换。
(4)描述法表示集合的关键是要准确概括数学对象的一般特征,这就需要对相应
对象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并能用恰当方式表示出来。因此,描述法可以促进我们对数
学内容的理解,可以提升我们的数学抽象水平。
[设计意图] 在问题引导下,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集合的必要性,理解属于关
系是集合的基本关系,明确元素A与由元素A组成的集合(A)之间的差异,注意不同
表示法的特点,重视不同表示法之间的转换,强调描述法与对数学内容的本质理解与
符号化表达之间的关系。
课后作业
作业1:《必修一》第5页,习题1.1,第2,3,4题。
[设计意图] 第2、3题练习用指定的方法表示所给集合,第4题是选用恰当的方
法表示所给集合。
作业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多少种?如何表示?类似地,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又有多少种?如何表示?请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本来解答。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预习下节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