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新部编版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时练习
一、基础知识综合
1.请欣赏下列书法作品并按要求完成题目。
(1)上面的甲、乙两副书法作品,字体分别为 、 ,请选择正确的选项填在横线上。
A.隶书 B.楷书 C.行书 D.篆书
(2)你的哥哥刚刚考取心仪的大学,你打算在上面两幅书法作品中选取一个作为礼物送给他。你会选择哪一幅?为什么?
2.下列对《望岳》中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翻译:五岳之首的泰山啊,你究竟有怎样的雄伟?你横跨齐鲁大地,你那巍峨苍翠的山色四季不断,没有尽头。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翻译:大自然特别钟爱泰山的神奇秀丽;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翻译: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我的胸怀激荡,我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回旋入山,眼角似乎要裂开一样。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翻译:我将来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站在山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显得非常渺小。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望岳
杜甫(唐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首联作者不直接描写泰山,而要采用设问句激起人们对泰山的敬意,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B.“割”字是“切断”的意思,这里诗人把泰山比作一把直指云天的硕大无比的宝刀,它把阳光切断,使得山的南北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突出了泰山的高峻挺拔、遮天蔽日。
C.全诗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首联远望,颔联细望,颈联近望,尾联极望。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4.下列对《己亥杂诗》其五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落花是无情之物,最终会化作春泥。
B.落花有情,它化作春泥是为了滋养新的花朵。
C.落花虽然美丽,但终将凋零,毫无价值。
D.落花与春泥无关,只是自然界的一个循环。
5.以下关于《登幽州台歌》的文学文化常识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B.该诗以幽州台为背景,幽州台位于今天的北京市,是古代文人墨客常去凭吊古迹、抒发情怀的地方。
C.《登幽州台歌》是一首五言绝句,以其凝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
D.诗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的情感。
6.阅读下面陈子昂的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燕昭王①
南登碣石馆②,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①燕昭王:战国时期燕国有名的贤明君主,善于纳士,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并且打败了当时的强国—齐国。②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碣石,指墓碑。碣,齐胸高的石块。
下面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一、二句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感慨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却无缘相见。
B.【乙】诗一、二句点出凭吊的地点碣石山顶,由此引发出抒怀之情。三、四句以深沉的感情,凄凉的笔调,描绘了眼前乔木丛生,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色。
C.【甲】诗三、四句,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乙】诗结尾二句画龙点睛,以婉转哀怨的情调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
D.两首诗均运用黄金台的典故,“黄金台”是燕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感叹。
二、综合性学习
7.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
(1)“同学们从牙牙学语到出口成章,从懵懂无知到日渐成熟。一路走来,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仍勇往前行;在求学之旅里不断磨砺,让自己一直更加坚强。”请从这段话中提炼一句话,与下句构成对仗,从而拟定本次活动的标语。
,半载苦乐铸就辉煌。
(2)陶都中学初三某班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名人故事交流会,请你为他班准备一个名人故事的素材。(不超过30字)
(3)中国自古不乏自强不息风骨的作品,不能体现这种精神的一项是( )
A.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三、文言文阅读
班级举办“畅游诗文”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材料二】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选自《论语》)
8.明语气:以下语句该用什么语气读呢?请你帮小华选择其中的一句,帮他解决朗读的困惑。
朗诵的语气:激扬 悲伤 恳切 感叹 劝勉
①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②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选择的句子是:
朗诵的语气是:
9.析字义:请根据示例,参考表格中出示的字的释义,给句中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并将序号填写到横线上。
文言词句字典中的释义列举恰当的解释示例:
不亦说乎 ①说话 ②同“悦”愉快 选择②
(1)不舍昼夜①停 ②房屋 选择
(1)大有所益①增加 ②好处 选择
(2)温故而知新①学过的知识 ②所以 选择
10.翻译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1.赏文本:为了更好地读懂文本,明确作品内涵,同学们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以上诗文,将下列对话补充完整。
小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句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这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小丽:是的,我认为《孙权劝学》中也有类似的语段。《孙权劝学》中孙权现身说法,教给了吕蒙 的学习方法。
小华:我认同你的想法,《登飞来峰》中作者也通过“ , ”两句表明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12.谈感悟:请你选取三则文本中的任意一则内容,结合自身感悟,谈谈正确的学习态度。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
书巢记 (陆游)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③,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见,相见。③槁(g o)枝:枯干的树枝。
13.【甲】首联“莫笑”和“足”有什么表达作用?
14.【乙】文和《陋室铭》都通过写书屋来寄托自己的志趣,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
15.下列与材料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谷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春社)或收获(秋社)的季节,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B.陆游,号放翁,南宋时期爱国诗人。其诗作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C.【甲】是一首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D.【乙】文中“妻子”是一个古今异义词,指“妻子儿女”,和《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中的“妻子”,意义相同。
16.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写的是诗人游村的见闻和感受,整首诗无一“游”字而处处切题。
B.诗歌前两句渲染丰收之年农村欢悦的景象,也道出了农家待客的热情。
C.诗歌五、六句生动地描摹了一幅春社之后宁静而古朴的乡村生活画卷。
D.诗歌结尾两句写诗人游兴未尽,表达诗人对乡村生活喜爱与向往之情。
17.解释加点词。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乃引客就观之 关联教材法:持就火炀之(《活板》) (1)就:
俯仰四顾 查阅词典法:①回头:回头看。②视;看。③看望;拜访。④副词,但;却;反而。 (2)顾:
既入又不能出 结合语境法。 (3)既:
则辄自笑曰 联系成语法:浅尝辄止 (4)辄:
18.对【乙】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间 有 意 欲 起 而 乱 书 围 之 如 积 槁 枝
19.把【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2)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子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0.请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标注读音。
(1)独怆然而涕下 (2)不蔓不枝
2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具匠心
B.出淤泥而不染 耳濡目染
C.濯清涟而不妖 神清气爽
D.陶后鲜有闻 鲜衣美食
22.完成下面句子的翻译。
(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 , 。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对于莲花的爱好, ?
23.归类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 内容解读 相关句子积累
《登幽州台歌》 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描绘了诗人① 的情绪。 ②
《爱莲说》 这句话交代了莲花的生长环境,比喻君子③ 的志向和情操。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四、语言表达
24.展板制作小组准备为诗中山水配图,搜集到人教版语文书八年级下册《登飞来峰》插图(图1)和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启功书《登飞来峰》(图2),请你结合展板内容,推荐其中一幅作为插图,并阐述理由。
图1人教版八下《登飞来峰》 图2部编版七下启功书《登飞来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七年级新部编版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时练习》参考答案
1.(1) C B
(2)我会选择乙图。因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哥哥刚刚考取心仪的大学,这两诗可以对哥哥起到激励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2.B
3.C
4.B
5.B
6.B
7.(1)一路风雨磨砺意志
(2)如:范仲淹勤奋读书幼时家贫,没有饭吃,只能喝粥。
(3)D
8.我选择的句子是①,朗诵的语气是:激扬
我选择的句子是②,朗诵的语气是:感叹/恳切/劝勉
我选择的句子是③,朗诵的语气是:恳切/劝勉 9. ① ② ① 10.(1)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11. 广泛涉猎,了解历史的学习方法。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2.示例:在《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中,体会到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应当锲而不舍、勇攀高峰。在《孙权劝学》中,体会到在学习中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不找借口。在《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句中,体会到要虚心求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13.“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14.托物言志 15.A 16.C 17.靠近 看 已经(……以后) 就 18.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 19.(1)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 (2)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的确像巢啊!”
20.(1)chuàng (2)màn 21.B 22. 它笔直地)洁净地挺立在水中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3. 孤独、寂寞、苦闷(合理即可)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合理即可)
24.示例1:我推荐图1,因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图1中诗人眼前浮云遮掩,仍昂然立身于翘岩之顶,向崇山峻岭的更高远处眺望,彰显出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与诗句表达的情感一致。
示例2:我推荐图2,因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图2启功先生的书法《登飞来峰》笔力劲健,结字俊美,轻重混搭,大小参错,刚健清正,笔画连绵,豪放潇洒,与诗句表达的情感高度契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