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折线统计图素养检测卷-2024-2025学年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单元折线统计图素养检测卷-2024-2025学年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4-14 11:0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单元折线统计图素养检测卷-2024-2025学年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
一、选择题
1.聪聪想用统计图反映自己种植的豌豆苗和豆芽一周内的生长变化情况,比较适合的是( )统计图。
A.单式折线 B.单式条形 C.复式折线 D.复式条形
2.想要知道某市2024年5月份的气温变化情况,要搜集的数据是( )。
A.2024年各个季度平均气温 B.2024年各月平均气温
C.2024年5月每天的平均气温 D.2024年5月1日各时刻的气温
3.星期天,小智同学从家去图书馆走了大约一半路程后,发现没带借阅卡,他立刻回家拿了借阅卡后再去图书馆,在图书馆借了几本书后又回到家中。下列图中能比较准确反映小智行为的是( )。
A. B.
C. D.
4.《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如图是甲、乙两人某周的微信步数统计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坚持运动,是运动达人。
B.乙从不运动,喜欢宅在家。
C.乙偶尔锻炼,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D.甲偶尔锻炼,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5.某游泳池长25米,小林和小明两个人分别在游泳池的A,B两边,同时朝着另一边游泳,他们游泳的时间为t(秒),其中0≤t≤180,到A边距离为y(米),图中的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小明和小林在游泳过程中y和t的对应关系。下面有四个推断:
①小明游泳的平均速度小于小林游泳的平均速度;
②小明游泳的距离大于小林游泳的距离;
③小明游75米时小林游了90米;
④小明与小林共相遇5次。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二、填空题
6.学校统计各年级的学生人数应选用( )统计图,了解一个学生一周的体温情况应选用( )统计图。
7.( )统计图不但能表示两组数据数量的多少及增减变化情况,而且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8.下面是小刚和小强800米赛跑情况统计图。
(1)( )先到达终点。
(2)请你用“快”、“慢”来描述他们的比赛情况:小刚是先( )后( )。
(3)开赛初期( )领先,比赛中两人相距最远约是( )米(填整百数)。
9.黎明图书出租店,有一种图书的出租金额与出租天数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租这种图书两天应付租金( )元,两天后每天应付租金( )元。
10.小华和小丽是一对龙凤双胞胎,每年在他们生日这天,妈妈都记录下他们各自的身高,如图。
(1)他们( )岁时,身高相同。
(2)同一年两人差距最大是( )厘米。
(3)小丽在11岁时身高超过了小华,之后小华在( )岁又反超了小丽。
三、判断题
11.折线统计图用高低不同的点来表示数据多少,通过点与点的连线能看出数据的变化趋势。( )
12.某商店为了清楚地了解第三季度液晶电视机和平板电脑的销售趋势,选择用条形统计图进行统计最合适。( )
13.如果要统计某地年至年每年新生婴儿不同性别人数变化情况,应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
14.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和变化趋势。( )
15.小明发烧了,妈妈想记录小明一天的体温,选用折线统计图记录较合适。( )
四、解答题
16.如表分别是小红和小英两位同学5次跳绳(每次1分钟)情况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小红5次跳绳情况统计表
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下数(下) 120 113 130 120 135
(1)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请在如图的统计图中画出表示小红跳绳情况的折线。
(2)看图解答下面的问题:小英平均每次跳绳多少下?
17.如图是第26届到第33届夏季奥运会美国和中国金牌数据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根据折线统计图填空。
(1)中国的金牌数量最多是第( )届,金牌数量是( )枚。
(2)中、美两国金牌数量第( )届相差最多。
(3)中国的金牌数量处于上升趋势的是( )。
(4)通过折线统计图的变化情况,谈谈你的想法。
18.为了提高长跑成绩,王彬坚持记录了每周的最好成绩。
周次 1 2 3 4 5 6 7
成绩(分) 7.5 7.5 7.3 7 6.7 6.5 6.3
(1)根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2)你能分析一下王彬的锻炼成绩吗?
(3)请你先推测王彬第8周的成绩,并在图中表示出来。
(4)如果王彬坚持一直锻炼,跑1500米的时间会无限递减下去吗?为什么?
19.王叔叔骑自行车匀速从甲地驶向乙地,在途中休息了一段时间后,仍按原速行驶,他离乙地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折线所示。刘叔叔开车匀速从乙地驶向甲地,比王叔叔晚出发一段时间,他离乙地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线段AB所示。王叔叔出发多少小时后与刘叔叔相距15千米?
20.有一个长方体容器(如图①),现以每分钟25升的速度向这个容器注水。容器的底面有一块隔板(垂直于底面,不考虑厚度),将容器分隔为A、B两部分。B部分的底部有一个洞,水按每分钟10升的速度往下漏。图②表示从注水开始A部分水的高度变化情况。
(1)注水36分钟共漏出水多少升?
(2)如果B部分的洞不漏水,那么只要多少分钟就能使容器A部分的水位达到5分米?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7单元折线统计图素养检测卷-2024-2025学年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C C C D D
1.C
【分析】条形统计图:从图中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便于比较;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清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单式条形统计图用于展示单一数据系列,而复式条形统计图用于同时展示多个数据系列;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由分析可知:
聪聪想用统计图反映自己种植的豌豆苗和豆芽一周内的生长变化情况,因为需要反映两个量的增减变化,比较适合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
故答案为:C
2.C
【分析】根据题意,要知道的是某市2024年5月份的气温变化情况,那么搜集的数据应该能够反映出这个月内气温的每日变化,而不是某个时间点或更长时间段的数据。
【详解】A.2024年各个季度平均气温,一年有4个季度,各个季度的数据范围太大了,无法具体看出5月份的气温变化情况,不符合题意;
B.2024年各月平均气温,一年有12个月,可以看出不同月份的平均气温,但不是5月份的气温变化情况,不符合题意;
C.2024年5月每天的平均气温,每天的数据能详细展示一个月内气温的变化情况,符合题意;
D.2024年5月1日各时刻的气温,只能看出这一天的气温变化,无法反映整个月的情况,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C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小智同学的行为分为:①从家去图书馆走了大约一半路程,这段时间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②发现没带借阅卡,他立刻回家拿了借阅卡,这段时间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近;③再从家去图书馆,这段时间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④在图书馆借了几本书,这段时间离家的距离不变;⑤从图书馆回到家,这段时间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近。据此找出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小智同学行为的折线统计图。
【详解】
A.没有表现出小智同学在图书馆借了几本书这段时间,不符合题意;
B.没有表现出从家去图书馆走了大约一半路程,不符合题意;
C.小智同学所有的行为都表现出来了,符合题意;
D.没有表示出从家去图书馆走了大约一半路程,以及在图书馆借了几本书这段时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D
【分析】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虚线表示甲某周的微信步数,实线表示乙某周的微信步数;实线一直在虚线的上方,且数据比较稳定,说明乙坚持锻炼;虚线起伏较大,即甲每天的步数变化比较大,说明甲偶尔锻炼。
【详解】A.乙坚持运动,是运动达人,原描述错误;
B.甲偶尔运动,喜欢宅在家,原描述错误;
C.乙坚持锻炼,甲偶尔锻炼,原描述错误;
D.甲偶尔锻炼,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原描述正确。
故答案为:D
5.D
【分析】通过观察题图2中的信息,计算小明和小林在相同时间内游泳的路程,从而比较平均速度和路程,再根据图象中实虚线的交点个数判断相遇次数。
【详解】A由题图2 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0到180秒),小明游的路程为25×6=150米,小林游的路程为 25×4= 100 米。
因为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而两人所用时间相同,总路程小明为 150 米,小林为100米,所以小明游泳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林游泳的平均速度。原题说法错误;
B小明游的路程为 25×6=150 米,小林游的路程为 25×4=100 米,所以小明游泳的路程大于小林游泳的路程;原题说法正确;
C小明游了75 米时,因为75÷25=3,所以此时时间过去了3个单位,小林游的路程为25 ×2=50 米。原题说法错误;
D由题图 2中的实虚线有5个交点,所以小明与小林共相遇 5 次。所以原题说法正确。
综上所述,②④正确。
故答案为:D
6. 条形 折线
【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由此根据情况解答即可。
【详解】由分析可得:学校统计各年级的学生人数应选用条形统计图,了解一个学生一周的体温情况应选用折线统计图。
7.复式折线
【分析】折线统计图:用不同位置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并用折线的上升和下降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且复式折线统计图能表示两组数据,据此解答。
【详解】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两组数据数量的多少及增减变化情况,而且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8.(1)小强
(2) 快 慢
(3) 小刚 100
【分析】(1)观察统计图中两条折线的情况,比较两人800米赛跑所用的时间,用时短的,先到达终点。
(2)观察统计图中虚线的变化情况,2分钟后虚线向上的倾斜度变缓,由此得出小强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3)观察统计图中两条折线的变化情况,在3分钟前,虚线在实线的上方,说明小刚领先;
在2分钟时,虚线与实线的叉口最大,说明此时两人相距最远,用减法求出两人的距离差。
【详解】(1)800米赛跑小刚用5.5分钟,小强用时4.5分钟,小强用时短,所以(小强)先到达终点。
(2)用“快”、“慢”来描述他们的比赛情况:小刚是先(快)后(慢)。
(3)400-300=100(米)
开赛初期(小刚)领先,比赛中两人相距最远约是(100)米。
9. a
【分析】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金额,观察可知,两天应付租金a元,五天应付b元,用第二天之后到第五天应付的金额除以第二天之后到第五天的天数,即可得两天后每天应付租金。
【详解】
(元)
租这种图书两天应付租金a元,两天后每天应付租金元。
10.(1)10
(2)2
(3)13
【分析】(1)折线统计图中横轴表示年龄,纵轴表示身高,实线表示小华的身高变化,虚线表示小丽的身高,两条线相交的地方就是身高相等,对应的横轴就是年龄,据此可得出答案。
(2)同一年年龄差距最大的,是两条虚线同一个横坐标上纵坐标的差距最大,据此得出答案。
(3)小华身高超过小丽的身高,即实线超过虚线的横坐标,据此得出答案。
【详解】(1)他们10岁时,身高相同。
(2)同一年两人差距最大是2厘米。
(3)小丽在11岁时身高超过了小华,之后小华在13岁又反超了小丽。
11.√
【分析】折线统计图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的,通过用数据点的连线来表示数据的变化趋势,是以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的增减变化的统计图。
【详解】折线统计图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的,以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的增减变化。
所以折线统计图用高低不同的点来表示数据多少,通过点与点的连线能看出数据的变化趋势。
故答案为:√
12.×
【分析】条形统计图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便于相互比较。
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清数量的多少,还能通过折线的上升和下降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详解】某商店为了清楚地了解第三季度液晶电视机和平板电脑的销售趋势,选择用折线统计图进行统计最合适,所以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3.√
【分析】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可以同时显示多组数据,清晰的反映变化趋势,易于比较数据差异即可解答。
【详解】因为要统计某地年至年每年新生婴儿不同性别人数变化情况,所以适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反映其变化情况。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可以同时显示多组数据,清晰的反映变化趋势,易于比较数据差异,熟记复式统计图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14.×
【分析】根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判断即可。
【详解】因为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所以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和变化趋势,原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5.√
【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由此根据情况选择即可。
【详解】由分析可得:小明发烧了,妈妈想记录小明一天的体温,选用折线统计图记录较合适,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6.(1)见详解
(2)121下
【分析】(1)根据统计表中小红跳绳的情况多少,先在图中描出各点,然后用线段顺次把各点连接起来即可。
(2)用小英5次跳的下数之和除以5即可解答。
【详解】(1)如下图所示:
(2)(115+113+120+127+130)÷5
=605÷5
=121(下)
答:小英平均每次跳绳121下。
17.(1)29;51;(2)26;(3)第26届~第29届以及第31届~第33届;
(4)中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已经从体育大国迈进体育强国,在奥运会等国际大型综合赛事上中国已经掀起中国红,五星红旗飘扬在各个奥运赛场。
【分析】(1)观察统计图中中国在各届奥运会上的金牌数,找出最大值对应的届数和金牌数量。(2)要计算每一届中美两国金牌数的差值,然后找出差值最大的那一届。(3)观察中国金牌数随着届数增加而增大的区间。(4)通过折线统计图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中国在奥运会上的表现逐渐增强,尤其是在第29届奥运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国金牌数呈上升趋势,中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在体育人才培养、体育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取得了成果。
【详解】(1)由图可知,中国的金牌数量最多是第29届,金牌数量是51枚。
(2)第26届:44-16=28(枚),第27届:37-28=9(枚)
第28届:35-32=3(枚),第29届:51-36=15(枚)
第30届:46-38=8(枚),第31届:46-26=20(枚)
第32届:39-38=1(枚),第33届:40-40=0(枚)
28>20>15>9>8>3>1>0,在第26届时相差最多。
中、美两国金牌数量第26届相差最多。
(3)从图中中国金牌数看:第26届到第29届(16→28→32→51)呈连续上升;第31届到第33届(26→38→40)也呈上升趋势。
中国的金牌数量处于上升趋势的是第26届~第29届以及第31届~第33届。
(4)通过折线图可以看出,中国的金牌总数整体呈逐步提高的态势,中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已经从体育大国迈进体育强国,在奥运会等国际大型综合赛事上中国已经掀起中国红,五星红旗飘扬在各个奥运赛场。
18.(1)图见详解
(2)长跑时间呈下降趋势,王彬的长跑成绩越来越好;
(3)6分;图见详解
(4)不会;理由见详解
【分析】(1)结合统计表中的数据,先在统计图中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完成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2)观察统计图,折线向上则表示呈上升趋势,折线向下则表示呈下降趋势;根据“路程相同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快”进行解答。
(3)根据统计图中折线的变化趋势推测王彬第8周的成绩,并在图中表示出来。
(4)结合生活实际可知跑1500米的时间不会无限递减下去,理由合理即可。
【详解】(1)如下图:
(2)从图中可知,随着每周长跑次数的增加,每次的长跑时间呈下降趋势,说明王彬的长跑成绩越来越好。
(3)推测王彬第8周的成绩是6分,如下图:
(答案不唯一)
(4)如果王彬坚持一直锻炼,跑1500米的时间不会无限递减下去,因为人的体力、耐力是有限的。(答案不唯一)
19.6.4小时或6.8小时
【分析】从图中可知,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20千米;王叔叔骑车从甲地到乙地中间休息了1小时,到达目的地用时(9-1)小时;刘叔叔开车从乙地到甲地用时(8-6)小时;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分别求王叔叔骑车的速度和刘叔叔开车的速度。
当刘叔叔出发时,王叔叔骑车已行了(6-1)小时,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王叔叔先行的路程;再用全程减去王叔叔先行的路程,即是当刘叔叔出发时两人相距的距离。
求王叔叔出发多少小时后与刘叔叔相距15千米,分两种情况:
情况一:两人相遇前相距15千米时,用刘叔叔出发时两人相距的距离减去15,即是两人相遇前行的路程之和,再除以两人的速度和,求出两人相距15千米时行的时间,最后加上王叔叔早出发的6小时即可;
情况二:两人相遇后相距15千米时,用刘叔叔出发时两人相距的距离加上15,即是两人相遇前行的路程之和,再除以两人的速度和,求出两人相距15千米时行的时间,最后加上王叔叔早出发的6小时即可。
【详解】刘叔叔开车的速度:
120÷(8-6)
=120÷2
=60(千米/时)
王叔叔骑车的速度:
120÷(9-1)
=120÷8
=15(千米/时)
当刘叔叔出发时,两人相距:
120-15×(6-1)
=120-15×5
=120-75
=45(千米)
情况一:两人相遇前相距15千米
(45-15)÷(60+15)
=30÷75
=0.4(小时)
6+0.4=6.4(小时)
情况二:两人相遇后相距15千米
(45+15)÷(60+15)
=60÷75
=0.8(小时)
6+0.8=6.8(小时)
答:王叔叔出发6.4小时或6.8小时后与刘叔叔相距15千米。
【点睛】先从时间与距离的关系图中获取信息,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分别求出两人的速度以及刘叔叔出发时两人相距的距离;然后分两种情况讨论两人何时相距15千米是解题的关键。
20.(1)300升
(2)24分钟
【分析】(1)由图①可知,水必须先填满A部分隔板的高度,才会溢出到B部分,开始漏水。由图②可知,第6分钟开始水位高度不变,说明A部分隔板高度2分米的水填满了,开始溢出至B部分,所以从第6分钟开始漏水。因为注水36分钟,那么一共漏水30分钟,已知水以每分钟10升的速度往下漏,用漏水的速度乘漏水的时间,即可求出注水36分钟共漏出的水量。
(2)从图②可知,隔板高度是2分米,如果B部分的洞不漏水,A部分的水位要达到5分米,则整个容器的水面高是5分米,根据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求出水的体积。再用水的体积除以注水的速度,即可求出注水所需的时间。注意单位的换算:1立方分米=1升。
【详解】(1)10×(36-6)
=10×30
=300(升)
答:注水36分钟共漏出水300升。
(2)(7.5+4.5)×10×5
=12×10×5
=600(立方分米)
600立方分米=600升
600÷25=24(分钟)
答:只要24分钟就能使容器A部分的水位达到5分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