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下的初三中考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2025届初三中考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八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科目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复习 授课人
课题 专题八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学习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时,对相关重大事件有基本了解,但知识零散,把握不好历史脉络。学习能力上,分析深度不足,史料解读能力欠缺。学习态度方面,部分学生兴趣缺乏,部分因知识繁杂和中考压力有畏难情绪。教师教学应注重整合知识、构建体系,加强方法指导,采用多样教学方式激发兴趣、缓解畏难心理。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决策,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培养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能力。 时空观念:借助时间轴和历史地图,帮助学生梳理党的重要事件,使其能在时空框架内准确把握历史事件的脉络,提升时空定位和分析能力。 史料实证:指导学生运用党史文献、回忆录等史料,探究党的发展历程,培养其收集、辨析史料,论从史出的能力。 历史解释:组织学生讨论党史事件,鼓励从多视角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客观、准确解释历史的素养。 家国情怀:讲述党的奋斗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使其立志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 中共重要会议的内容、意义,及在不同阶段的引领作用。 党在革命和建设历程中的关键事件、决策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决策转变的深层原因。 全面、客观地评价党在探索过程中的失误与成就。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情境创设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史料研读、材料分析、情境体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课堂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分享个历史故事。1919 年,北京街头一群青年学生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大家知道是什么运动吗?是五四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此后,中国共产党诞生,并带领人民开启奋斗征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探究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去了解党在不同时期的重要决策和伟大成就。 以五四运动这一学生熟悉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出本节课主题,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课堂讲授 (一)专题概要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关键行动和重要决策。重大会议为党和国家指明方向,革命历程是党带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建设历程则体现了党领导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努力。这些内容相互关联,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画卷。接下来,我们将详细学习各个部分的具体内容。 (二)重点讲解 考点 1:中共历史上的重要会议 1.中共一大 展示内容:呈现中共一大的条的表格;展示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图片。 讲解内容:中共一大的召开意义非凡。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为党的成立提供阶级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纷纷建立,是组织基础;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成为思想基础。1921 年 7 月,代表们先在上海开会,后因安全问题转移到嘉兴南湖游船上。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明确了中心工作,还成立了中央领导机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如同一颗火种,为中国革命带来了新的希望。红船精神就源于此,它包含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 2.八七会议 展示内容:展示八七会议的的表格;八七会议会址图片。 讲解内容:1927 年,大革命失败,革命陷入低潮。在这关键时刻,八七会议在汉口召开。会议果断通过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毛泽东提出的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这一著名论断,为党和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让大家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这次会议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及时纠正政治上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 3.遵义会议 展示内容:展示遵义会议的表格。 讲解内容:1935 年 1 月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严重危机,博古等人的 “左” 倾错误指挥使红军遭受重大损失。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这些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进入中央领导核心,取消错误指挥权。这次会议让党和红军转危为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标志着党从幼年走向成熟,为长征胜利和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4.中共七大 展示内容:展示中共七大的的表格。 讲解内容: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夕,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这次会议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抗战的丰富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选举产生新的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并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七大的召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也为党和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展示内容:展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表格;会议相关图片。 讲解内容:1978 年 12 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当时,“文化大革命” 刚刚结束,百废待兴。会议冲破长期 “左” 的错误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果断结束 “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在组织上重新确立正确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次会议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中国从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知识拓展 -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展示内容:对比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纠错、领导核心、历史地位方面的表格;相关会议图片。 讲解内容: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极为重要的转折点。遵义会议纠正博古等人 “左” 的错误,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纠正 “左” 倾错误,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迎来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两次会议虽处于不同历史时期,但都对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推动中国在不同阶段实现重大变革,不断向前发展。 6.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 展示内容:展示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的相关信息表格。 讲解内容: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发展指明方向。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了党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长期坚持,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深刻阐述,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中共十四大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并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7.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 展示内容:展示中共十六大、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中共二十大的相关信息表格。 讲解内容: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中共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指导思想,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共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同时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指引。中共二十大明确从现在起党的中心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绘制了宏伟蓝图,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 考点2: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 1.国共第一次合作 展示内容:展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时间的表格; 讲解内容: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处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之下,社会动荡不安。为了推翻军阀统治,中共三大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孙中山也希望改组国民党。1924 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实现,新三民主义成为合作的政治基础。合作期间,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北伐战争奠定基础。北伐战争中,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但 1927 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 知识拓展 - 新旧三民主义的对比 展示内容:展示新旧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方面对比的表格,突出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联系。 讲解内容:旧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早期提出的革命纲领,而新三民主义在旧三民主义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在民族主义方面,新三民主义强调反帝反封建;民权主义上,主张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中,提出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新三民主义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相结合,具有更鲜明的反帝反封建色彩,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2.北伐战争 展示内容:展示北伐战争的时间的表格;北伐战争形势图。 讲解内容:1926 年,北伐战争正式开始,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实现国家统一。北伐军以蒋介石为总司令,兵分多路向北洋军阀发起进攻。在湖南、湖北战场上,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表现英勇,在汀泗桥战役和贺胜桥战役中发挥关键作用,赢得 “铁军” 称号。北伐军一路高歌猛进,消灭吴佩孚和孙传芳主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北伐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工农革命运动的支持,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为北伐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南昌起义 展示内容:展示南昌起义的的表格。 讲解内容: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这白色恐怖之下,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虽然起义部队在南下途中遭遇挫折,但南昌起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8 月 1 日后来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4.秋收起义 展示内容:展示秋收起义的的表格。秋收起义油画及中国工农红军旗帜 讲解内容:1927 年 9 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起义军最初目标是攻占长沙,但由于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在战斗中受挫。毛泽东果断决策,率领部队向山区进军,途中进行了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最终,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虽然秋收起义军事上失败了,但它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5.井冈山会师 展示内容:展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的表格; 讲解内容:1927 年 10 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这一举措意义重大,它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1928 年 4 月,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两支队伍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井冈山会师壮大了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为革命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知识拓展 - 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两条正确的道路 展示内容:展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两条道路的开创者、成就、理论以及共同点的表格。 讲解内容: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两条符合国情的正确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经过艰苦斗争,最终建立新中国,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两条道路都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智慧的结晶。 6.红军长征 展示内容:展示红军长征的的表格; 讲解内容:1934 年 10 月,由于 “左” 倾错误影响,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 失利,被迫进行长征。在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1936 年 10 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7.红军长征精神 展示内容:呈现红军长征相关知识拓展,介绍长征精神的内涵,包含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展示相关文字阐述。 讲解内容:红军长征不仅是一次战略转移,更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长征途中,战士们面临饥饿、寒冷、疾病和敌人的围追堵截,但他们凭借乐观的态度,克服重重困难;在战斗中英勇无畏,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面对复杂的形势,坚持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同时,部队之间紧密团结,顾全大局。这种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8.第二次国共合作 展示内容:展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的表格;八路军、新四军臂章图片。 讲解内容:1937 年,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这民族危亡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1937 年 9 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同时,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次国共合作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形成,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知识拓展 - 国共关系的演变 展示内容:以时间轴形式呈现国共关系的演变,分析各阶段影响因素和结果。 讲解内容:国共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化。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为了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 1927 年,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国共进入十年对立时期,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随着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激化,国共再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国共关系又陷入对立,最终导致海峡两岸长期分裂。国共关系的演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革命任务、阶级利益、国内外形势等,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9.敌后战场的抗战 展示内容:展示敌后战场抗战的相关表格, 讲解内容:在抗日战争中,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中国抗日的整体。1937 年 9 月的平型关大捷意义重大,林彪率领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胜利,粉碎了日军 “不可战胜” 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1940 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了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 “囚笼政策”,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坚持抗战的重要基地,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0.重庆谈判 展示内容:展示重庆谈判的的表格。 讲解内容: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国民党却企图发动内战,但又害怕舆论指责,于是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经过艰苦协商,1945 年 10 月 10 日,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 “双十协定”,并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希望,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争取和平的诚意。 11.人民解放战争 展示内容:展示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战略进攻阶段、战略决战阶段和南京解放的相关表格,包含各阶段的关键事件、作战方针、结果和意义;展示相关战役地图。 讲解内容:1946 年 6 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防御阶段。毛泽东提出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的著名论断,鼓舞了解放军士气。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 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和武汉,揭开战略进攻序幕。1948 年 9 月 - 1949 年 1 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相继展开,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1949 年 4 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考点 3: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历程 1.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1949 - 1956 年) 展示内容:展示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探索历程的表格,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政权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相关信息。 讲解内容: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终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巩固了新生政权。“一五” 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6 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系列举措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 - 1978 年) 展示内容:展示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探索历程表格,包含良好开端、重大失误、内乱、主要成就的相关信息。 讲解内容:1956 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指明方向,是良好开端。但 1958 年,全国掀起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困难。1966 - 1976 年的 “文化大革命” 是一场内乱,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不过,这一时期我国在科技和外交领域仍取得一些重要成就,“两弹一星” 提升了我国国防实力,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为全球健康事业作贡献;外交上重返联合国、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等,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 年至今) 展示内容:展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探索历程表格,包含伟大转折、改革开放、理论创新的相关信息。 讲解内容: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转折,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经济特区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理论方面,随着时代发展,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先后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理论支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三)中考链接—共十六道中考题 梳理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关键节点,构建知识框架,让学生对内容有整体认知,明确学习方向。 详细介绍中共一大,使学生了解党的诞生背景、过程及意义,理解红船精神内涵。 呈现八七会议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会议在革命转折期的重要决策,理解 “枪杆子里出政权” 论断。 阐述遵义会议核心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其在党和红军生死攸关时刻的关键作用,以及党走向成熟的标志。 展示中共七大的重要成果,让学生明白会议对争取抗战胜利和战后发展的重要意义。 分析会议内容和意义,使学生理解其在新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伟大转折作用,以及改革开放的开端意义。 对比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加深学生对重要会议转折意义的理解,强化知识记忆。 介绍各次党代会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党在不同阶段的理论创新和战略决策,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 介绍合作相关内容,使学生理解国共合作的背景、成果和破裂原因,认识其在革命进程中的重要性。 对比新旧三民主义,帮助学生理解新三民主义成为合作政治基础的原因,深化对历史背景的认识。 呈现北伐战争详情,让学生了解北伐目的、过程和成果,认识其对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重要作用。 讲解南昌起义相关知识,使学生理解起义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的意义,以及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作用。 介绍秋收起义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其对革命道路探索的意义,以及向农村进军的重要决策。 展示井冈山会师情况,让学生明白会师对革命根据地发展和武装力量壮大的重要意义。 介绍两条道路,帮助学生理解党在不同时期的正确抉择,体会实事求是、立足国情的重要性。 呈现长征路线和意义,让学生感受长征的艰辛,理解长征精神内涵,体会其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 深入解读长征精神,让学生感悟革命先辈的精神品质,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 讲解合作标志和意义,使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过程,认识国共合作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性。 梳理国共关系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国共关系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历史分析能力。 介绍敌后战场抗战,让学生了解中共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的意义。 分析重庆谈判相关内容,使学生理解共产党争取和平的诚意,以及谈判对和平建国的意义。 呈现解放战争过程,让学生了解各阶段重要事件和意义,理解党领导解放战争胜利的必然性。 介绍该时期探索历程,帮助学生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要举措,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和意义。 呈现这一时期的发展情况,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认识到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介绍改革开放和理论创新,使学生理解新时期的伟大变革,以及党的理论创新对国家发展的引领作用。
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次课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党召开的重要会议意义非凡,如中共一大、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等。在革命阶段,党历经艰难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设时期,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一五” 计划实施和改革开放,让中国高速发展。学习这段历史,不仅为中考,更让我们深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大家要牢记知识点,理解事件关联,提升历史思维,传承奋斗精神,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